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二十八章:竹影里的新年味

第二十八章:竹影里的新年味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9 08:11:57      字数:3441

  腊月廿八,扁担山在一场大雪过后,终于迎来了放晴的日子。扁担山上那一片又一片的竹丛,此时顶着尚未消融的残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银白与深绿交织的奇异光芒,远远望去,恰似一幅从夜郎古画中跃然而出的景致。
  村子里,新年的味道浓郁得仿佛都能流淌出来。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扫尘,这可不是普通的清扫,而是遵循着布依族“扫尘驱晦”的古老规矩。只见人们手持用“顺山竹”绑成的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着屋顶。据说,这样扫过的地方能留住灵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与此同时,蒸花糯米饭的蒸汽裹挟着甜香,从竹制蒸笼的缝隙里丝丝缕缕地钻出来,很快便弥漫了整个村子,那香甜的气息,仿佛是新年发出的甜蜜邀请。而竹棚里,早已堆满了编好的竹筐、竹筛,这些竹制品有的是用来装年货,有的则是要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坝子村。按照两村的约定,过年的时候要互相走亲访友,将最用心制作的手艺品当作礼物,只有这样,才算是“情义到了”。
  小勇跟着阿嬷在自家院子里蒸花糯米饭。那竹蒸笼叠得高高的,是王阿爷用“老竹王”的枝丫精心编制而成。笼壁上还刻着夜郎的“丰”字纹,老人们都说,有了这个纹路,蒸出来的米饭会更加香甜。阿嬷手里拿着的竹勺,已然泛出一层温润的包浆,那是岁月摩挲留下的痕迹。她时不时地掀开笼盖,顿时,糯米那甜丝丝的香气扑鼻而来。阿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说道:“今年的糯米可真是好,是建军特意从镇上换回来的新米,一会儿蒸出来的饭肯定甜得很。得给坝子村的人尝尝,让他们也沾沾咱们今年的好收成。”
  “阿嬷,我去送竹器吧。”小勇一边说着,一边擦了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他腰间护江刀的竹鞘,不经意间蹭到了身上的棉袍。“顺便再带些花糯米饭过去,让李支书他们也尝尝咱们的手艺。”
  阿嬷听了,点头表示赞同。她转身从竹篮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刚织好的蜡染布,布上绣着“竹鱼共生”的精美纹样,靛蓝的底色衬托着银白的丝线,显得格外雅致。这可是阿嬷花了半个月时间精心织就的。阿嬷递过布,说道:“把这个带给李支书的媳妇,也算是咱们的一点心意,让她做件新围裙,过年的时候穿上,喜庆。”
  小勇接过蜡染布,转身就去了竹棚。他挑选了两筐竹器,一筐是带盖竹篮,篮盖上面精心刻着“新年快乐”四个字,篮身还缠上了喜庆的红绳;另一筐则是竹制果盘,盘沿缀着一个个小巧的竹铃,轻轻一碰,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铃”声。这些竹器都是他和王建军一起用心编制的,竹身上还留存着淡淡的竹香。这时,王建军扛着一坛米酒走了过来,酒坛用蜡染布封着口,布上绣着“双村共岁”。王建军笑着说:“我跟你一起去,到了坝子村,跟李支书喝两杯,顺便商量商量开春护江的事儿,再看看他们竹席编得怎么样了。”
  两人踏上了前往坝子村的路。一路上,阳光明媚正好,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是在欢快地唱着新年的歌。小勇看着身旁并肩而行的王建军,又伸手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和小鱼挂件在风中轻轻晃动,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觉得,这一路的竹影、手里的竹器,还有身边这位志同道合的伙伴,都是新年赐予他最好的礼物,珍贵无比。
  不多时,两人便到了坝子村。李支书早就带着村民们在村口翘首以盼,他手里还握着一枚夜郎铜符,这可是两村盟誓的信物。一看到小勇和王建军,李支书赶忙迎了上来,热情地说道:“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快进屋,我媳妇刚煮了姜茶,还放了野蜂蜜,喝了暖暖身子。”小勇和王建军跟着李支书往村里走去,坝子村同样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腊肉、香肠,竹制灯笼上贴着红纸剪成的“福”字,透着喜庆。孩子们手里拿着竹编的小灯笼,在村子里嬉笑打闹,欢快的笑声在村子里四处飘荡。
  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小勇和王建军带来的竹器。他们用小手摸着竹篮上的刻字,眼中满是欢喜和羡慕。“这竹篮编得可真好!”李支书的媳妇接过小勇递来的蜡染布,高兴得合不拢嘴。她用手指轻轻摸着布上的纹样,赞叹道,“这布也好看得紧,我要做个新围裙,过年的时候穿出去,让村里人都瞧瞧扁担山的好手艺。”说完,她转身从里屋拿出一个竹制果盘,这是坝子村的年轻人编的,盘底还嵌着一颗小铜珠。她递给小勇,说道,“这个给你们,拿回去装花糯米饭正好。”
  随后,大家都围坐在火塘边,一边喝着姜茶,一边热络地聊着天。李支书拿出了坝子村准备的新年礼,一筐用松枝熏制的腊肉,香气扑鼻;一篮开春采摘的野茶,嫩绿嫩绿的,透着清新;还有几个竹制小摆件,上面分别刻着“扁担山”和“坝子村”的村名,这些都是坝子村年轻人的手艺,透着一股灵动的气息。李支书笑着说:“这些是给你们的,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过年要常来常往,可别生分了。”
  王建军闻言,打开米酒,将酒液缓缓倒入竹碗里,酒液泛着浅黄的色泽,看上去格外诱人。他把一碗酒递给李支书,说道:“来,喝一杯,祝咱们两村在新的一年里都越来越好,日子顺顺利利,护江的事儿也顺顺当当!”两人碰了碰碗,米酒的醇香混合着姜茶的温暖,瞬间在屋里弥漫开来。
  小勇则趁着这个时候,带着孩子们去看坝子村编的竹器。他耐心地教孩子们编简单的竹蚂蚱,竹丝在孩子们的手中上下翻飞,虽然编出来的竹蚂蚱歪歪扭扭,但孩子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满的欢喜。坝子村的孩子也拿出自己编的竹哨,和扁担山的孩子们一起吹奏起来。那清亮的笛声在村子里散开,交织出一片欢乐热闹的氛围。
  到了中午,李支书热情地留小勇和王建军吃饭。餐桌上摆满了坝子村的特色菜,有腊肉炖笋干,笋干是坝子村自己晾晒的,吃起来嚼劲十足;有酸汤鱼,鱼是从江里钓上来的,肉质鲜嫩;还有糯米糍粑,蘸着野蜂蜜,香甜可口。而盛菜的餐具都是竹制的,碗沿还刻着“福”字,处处都透着新年的喜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兴致勃勃地聊着新年的计划。
  小勇率先开口说道:“我打算把‘传承课’办得更好,让两村的孩子都能学会编竹器、认识江鱼,还要教他们唱护江的古歌,让这些传统一直传承下去。”王建军接着说:“我想着带两村的人去山上砍竹,编更多的竹筐、竹筛,再编几艘新竹筏,这样护江的时候也更方便。”李支书也笑着说道:“我准备在坝子村建个晒谷架,要跟扁担山的一样结实,还要学编竹制年货,以后咱们两村一起卖,日子肯定能过得更旺。”
  饭后,小勇和王建军准备返程。李支书带着村民们送他们到村口,手里还提着一筐裹着蜡染布的糯米糍粑。李支书说道:“带回去给孩子们吃,让他们也尝尝咱们坝子村的味道,以后常来玩啊。”小勇接过糍粑,心里暖融融的,连忙连声道谢。
  两人踏上归途,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山路染成了一片金红。小勇扛着糯米糍粑,王建军扛着腊肉和野茶,脚步比来时更加轻快。路过江边的时候,他们看见两村的年轻人正在认真地检查护江牌。竹牌上“两村同心,共护江河”几个字,被雪擦拭得愈发明亮,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醒目。年轻人还在江边插上了两根竹枝,枝上挂着红绳,说是要“镇江魂”,希望新的一年里,江水也能安稳平静。
  回到村子,村民们早就在村口等候。阿嬷赶忙迎上来,接过小勇手里的糍粑,心疼地说道:“累坏了吧?快回家歇会儿,我给你留了花糯米饭,还热着呢。”石头和阿妹也跑了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像两颗闪烁的星星,他们围着糍粑好奇地看着,问道:“小勇哥,这是坝子村的糍粑吗?什么时候能吃啊?”小勇笑着摸了摸他们的头,说道:“等会儿就吃,让阿嬷蒸热了,蘸着蜂蜜吃,可甜了。”
  到了晚上,晒谷场热闹非凡。村民们煮了坝子村送的腊肉,蒸了糯米糍粑,喝着坝子村送来的米酒。竹桌上的花糯米饭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竹碗里的米酒泛着诱人的光泽。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开心地聊着天,欢笑声与江声、竹声交织在一起,在静谧的夜里悠悠散开。
  小勇静静地坐在王阿爷身边,喝着米酒,吃着花糯米饭,心中满是安稳和满足。这个新年,因为有了坝子村那份深厚的情义,变得格外温暖;而两村之间的这份传承,因为彼此同心,也变得更加坚定。
  小勇轻轻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又抬眼望了望远处的扁担山和清水江。月光温柔地洒在竹丛上,仿佛给竹子披上了一层银纱;江面上波光粼粼,泛着银亮的光,宛如铺了一层细碎的星星。“太爷爷,阿爷,张强叔,”小勇轻声说道,声音随着微风,缓缓飘向竹林深处,“新年到了,咱们村很好,坝子村也很好,两村人一起护江传艺,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他深知,新的一年,新的故事还会不断上演。他会带着护江刀,承载着两村人的期待,继续守护着这山这江,传承这份珍贵的情义,直至永远。而这山、这江、这刀、这人,以及两村人同心协力的情谊,会如同扁担山的竹一般,生生不息;也会像清水江的水一样,源远流长,永远充满着希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