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二十七章:冬藏的竹忆

第二十七章:冬藏的竹忆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8 11:20:32      字数:3857

  立冬的晨光刚漫过扁担山的山脊,细碎的雪就跟着风飘了下来。那雪粒小得像磨碎的月光,又软得似夜郎古寺里僧人晾晒后不慎飘落的棉絮,没声没息地打着旋儿,先落在竹丛最顶端的叶片上,再顺着叶尖轻轻滑下来,积在竹枝的节疤处、竹秆的根部。不过半个时辰,整片竹林就笼上了薄薄一层白,不是寒冬那种厚重的积雪,倒像是谁从竹丛上空撒了把细腻的糖霜,连带着青绿色的竹秆都添了几分甜意,连竹叶上残留的秋末露珠,都裹着雪粒凝成了小小的冰晶,亮晶晶的,风一吹就晃。
  风确实来了,从竹梢间钻进来的时候带着山尖的清冽寒气,刮在人脸上凉丝丝的,却没半点刺骨的冷。它穿过竹丛时,竹叶被吹得沙沙响,像是在跟飘落的雪粒说话,可这风声、雪声,都盖不过山脚下两村人的热闹——扁担山的后生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筐,坝子村的姑娘小伙儿提着刚蒸好的糯米饭、揣着腌好的酸肉,踩着雪地上刚积下的薄白往竹林走,雪粒沾在他们的布鞋尖上,一踩一个浅印,走得急了,雪粒就簌簌往下掉。
  小勇走在最前面,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土布褂子,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手里攥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时不时停下来帮身后的老人拂掉肩上的雪。王建军跟在他旁边,肩上扛着根老竹扁担,扁担两头挂着两个粗瓷碗,碗里盛着给“竹神”的米酒,走起来的时候,碗沿的米酒晃出细微波纹,却没洒出来半滴。“慢着点走,雪盖着根,别踩实了竹根土!”王建军朝着身后的年轻人喊,声音裹在风里,却格外清亮。
  跟着来的老人们走得慢,手里拄着竹杖,一边走一边念叨着布依族“冬藏祭根”的老规矩:“立冬挖竹根,藏进地窖里,来年春笋旺,家家有收成。”姑娘们则凑在一起,手里拿着绣帕,时不时伸手接住飘下来的雪粒,笑着说这雪下得好,沾了竹丛的灵气,来年定是好年景。连跟着来的小孩们都不吵闹,穿着厚厚的棉袄,踩着大人的脚印走,偶尔弯腰捡起一片裹着雪的竹叶,小心翼翼地揣进衣兜里,像是藏了件宝贝。
  风又吹过竹丛,这次带着竹根的清香气——那是深埋在土里的老竹根,吸足了一整年的日月精华,只等着立冬这日被挖出来,切成块、晒成干,藏进家家户户的地窖里。等到来年春天,泡上米酒、煮上糯米饭,分给村里的老人小孩,这便是布依族人数辈人传下来的念想:藏的是竹根,盼的是团圆,守的是两村人不分你我的情分。雪还在轻轻飘,落在每个人的发梢、肩头,却没人在意,大家都朝着竹林深处走,脚步声、说笑声、竹枝的沙沙声,混在一起,成了立冬这天扁担山上最暖的声响。
  “冬藏挖根,藏的是山的灵气,传的是先人的心意。”王阿爷出发前特意叮嘱,“老竹根要分三份:一份煮水祛寒,给老人孩子暖身;一份切片晒干当竹种,明年春天育苗;最粗的要埋在先人坟前,算是‘送暖’,让他们在地下也能沾着竹的魂。”说着,他还把太爷爷传的“镇根铜符”递给小勇,铜符上刻着蛙形纹,说挖根时带着,能护住竹根的灵气。
  竹根埋得深,得用“老竹王”枝做的竹铲慢慢刨。小勇选了棵长在老楠竹旁的竹,竹身粗壮,竹皮上还留着夜郎人刻的“护根纹”——这种纹路只有长了十年以上的老竹才有,按老辈人的说法,这样的竹根扎得实,灵气足。他蹲在地上,竹铲顺着竹身往下探,雪水混着泥土翻上来,渐渐露出泛着浅黄的竹根,根须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像老人的胡须。
  “这根好,竹节匀,”王建军凑过来看,指尖轻轻碰了碰竹根,“煮水喝最暖身,还能给孩子们当教材,认竹根的‘顺纹’‘逆纹’。”他说着,还指给坝子村的阿力看,“你看这纹路,顺着竹身走的是‘江养纹’,说明这竹长在江边,喝江水长大;要是纹路歪扭,就是‘山护纹’,长在山腰抗风。”
  阿力学得认真,他跟着小勇的样子刨竹根,竹铲却没控制好力度,“咔嚓”一声把竹根铲断了。阿力慌得脸都红了,赶紧把断竹根捡起来,眼里满是自责。“没事!”小勇拍了拍他的肩膀,捡起断竹根看了看,竹根的纹路清晰,还带着新鲜的竹屑,“断了的竹根也有用,晒干了编小挂件,一样有灵气。你看这根的弧度,编小鱼正好,石头肯定喜欢。”
  阿力点点头,把断竹根小心放进竹篮。竹篮是他娘编的,篮沿绣着“鱼纹”,他说要编个小鱼挂件送给石头,让两村的孩子也能有个念想。旁边的年轻人听了,也都把断竹根收起来,说要编挂件送给家人,竹丛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连雪都下得温柔了些。
  挖了一上午,两村人各装满两竹筐竹根。竹筐是用“顺山竹”编的,筐沿刻着“冬藏”二字,往回走时,雪下得大了些,落在竹筐上,像给竹根盖了层白棉被。路过张强的坟前,小勇停下脚步,从竹筐里拿出几根最粗的竹根,按布依族“祭先”的规矩,先在坟前摆上三枚夜郎铜符,再把竹根埋在泥土里,又用雪轻轻盖在上面,还在竹根旁放了片蜡染布——布上绣着“竹护魂”的纹样,是阿花婶特意织的。
  “张强叔,天凉了,给您送点竹根,暖着点。”小勇轻声说,雪落在脸上,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石头也跟着埋了根竹根,是他自己挖的,虽然细,却很直,他蹲在坟前,把竹根摆得整整齐齐:“爹,这是我挖的竹根,小勇哥说竹根有灵气,能护着您。以后我会好好学编竹器,好好护江,不让您担心。”
  阿花婶站在一旁,悄悄抹了抹眼角,雪落在她的头发上,像撒了层银,布衫上的蜡染“双鱼纹”沾了点雪,却更显鲜活。她从竹篮里拿出块刚烤好的玉米饼,放在坟前:“张强,孩子们都长大了,你放心,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回到村,两村人在晒谷场分竹根。晒谷场的竹棚里生着火,暖融融的,老人们围在火边,手里拿着煮水的竹根,说要给家里的孩子煮水喝;年轻人拿着晒竹种的,小心地放进竹筛,准备晒干后装在蜡染布袋里——布袋是两村妇女一起织的,上面绣着“两村同心”的纹样;孩子们则抢着要断竹根,吵着要编挂件,竹棚里满是笑声。
  小勇把自己的竹根分成两份,一份给阿嬷,一份送给坝子村的老支书——老支书前几天受了凉,煮竹根水能祛寒,他还特意在竹根旁放了片护江结的蓝线,说能让竹根水更暖。“这蓝线是小娟编护江结剩下的,沾着孩子的心意。”小勇笑着说,“您喝了,肯定能快点好。”
  阿嬷正在院子里织蜡染布,布上绣着竹根盘绕的图案,靛蓝的布面在雪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每一针都按夜郎古纹的样子,织得格外细致。“回来啦?快把竹根洗干净,我给你煮水。”阿嬷放下针线,接过竹根,往厨房走。小勇跟着进去,帮阿嬷烧火,火苗“噼啪”响,映着阿嬷眼角的皱纹,像竹篾编织的暖。
  竹根水在铁锅里煮着,清苦的竹香慢慢飘满院子。小勇坐在厨房门口,看着雪落在竹丛上,突然想起小时候太爷爷给他煮竹根水的情景。那时候太爷爷还在,每到冬天,就会坐在火塘边煮竹根水,还会在水里放颗野蜂蜜,说“喝了竹根水,冬天不生病,还能记住竹的好”。有一次,小勇感冒了,太爷爷煮了整整一锅竹根水,守着他喝了三天,直到他退烧。如今太爷爷不在了,却有阿嬷、阿爷、阿爸,还有坝子村的人陪着他,守着这山这江,守着这份温暖。
  下午,小勇带着煮好的竹根水,踩着雪去坝子村。老支书正坐在火塘边,手里拿着阿力编的小鱼挂件,挂件上还缠了根红绳,见小勇来,赶紧让他坐下:“快喝碗热茶,外面雪大,别冻着。”小勇把竹根水递给他:“这是用扁担山的竹根煮的,您喝了祛寒,里面还放了点野蜂蜜,是阿嬷给的。”
  老支书接过竹根水,喝了一口,笑着说:“好,比热茶还暖!你太爷爷当年也给我煮过竹根水,那时候我还小,跟着你太爷爷学编竹筏,冻得手通红,他就煮竹根水给我暖手。”说着,老支书从里屋拿出个旧竹筐,筐底嵌着枚夜郎铜珠,“这是你太爷爷编的,当年送给我装竹种,现在我还留着。以后咱们两村要常来常往,你多带孩子们来坝子村学捕鱼,我们也多去扁担山学编竹器,互相学,互相帮,日子才能越过越旺。”
  小勇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这份情义已经像竹根一样,深深扎在两村人的心里,不管冬天多冷,都不会断。他看着老支书手里的旧竹筐,突然觉得,太爷爷虽然不在了,却通过这些竹器、这些回忆,一直陪着他们,守着这山这江。
  天黑时,雪还在下。小勇往回走,路过江边时,看见两村的年轻人正在检查水车。他们用竹枝把轮叶绑牢,轮轴上涂了松脂,是按夜郎“护轴”的规矩,说松脂能防冷,让水车冬天不冻坏,明年春天就能用。月光落在水车上,雪在轮叶上泛着银白,像一幅安静的画,连江里的鱼都安静了,仿佛在陪着他们守护这水车。
  回到家,阿嬷已经煮好了晚饭,竹根炖腊肉飘着香,腊肉是坝子村送的,肥而不腻;炒笋干是去年晒的,脆嫩爽口;还有刚蒸好的玉米饭,盛在竹碗里,暖得烫手。小勇吃着饭,听阿嬷说两村妇女要一起织蜡染布,准备过年时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布上要绣上“两村同心”的纹样;听王阿爷说要教坝子村的人编竹制年货,竹篮、竹筛都要编,还要在竹器上刻上“护江”二字,让他们也能卖个好价钱;听王建军说开春后要带着两村的人去江里捕鱼,熬鱼汤给大家补身子,还要教孩子们辨鱼的种类,知道哪些鱼是“护江鱼”,不能捕。
  小勇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冬天虽然冷,却藏着满满的温暖和希望;虽然有对先人的思念,却也孕育着新的故事。
  夜深了,小勇坐在院子里的竹凳上,手里握着护江刀,刀鞘上的护江结还在,蓝线在月光下泛着浅红。他看着远处的扁担山,雪还在下,竹丛在月光下泛着银白,像一片安静的梦境。他想起太爷爷的故事,想起阿爷的教导,想起两村人的情义,突然觉得,传承就是把这些旧忆藏在心里,把温暖传给后人,让这山这江、这刀这人,永远都在,永远都暖。
  他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又看了看院子里的竹丛,雪落在竹枝上,轻轻的,像在诉说着什么。他知道,扁担山里那些新的故事还会继续,新的传承还会延续,只要这山还在、这江还在、这情义还在,他就会一直守在这里,直到把这份温暖与责任,传给下一个守护这里的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