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二十六章:秋阳下的竹语传承

第二十六章:秋阳下的竹语传承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8 08:07:19      字数:3202

  夏汛过后,清水江宛如被苗家阿婆精心梳理过的长发,阿婆仿佛手持银梳,蘸着澄澈的江水,轻轻捋顺了每一丝波纹。江面如同一面巨大的碧镜,静谧而深邃,清晰地倒映出扁担山的轮廓。那扁担山,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青灰色,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透着古朴与神秘。山坳间,溶洞悄然吐着丝丝薄雾,宛如轻纱,为这青山增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雾霭之中,几株野生枫香树若隐若现,它们的叶子刚刚染上一抹秋红,恰似给这青山别上了精致的胭脂,在阳光的映照下,娇艳而迷人。
  江滩之上,鹅卵石星罗棋布,它们被江水经年累月地冲刷打磨,颗颗都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有的鹅卵石上,镶嵌着白色的石英纹,宛如夜郎古镜破碎后遗留的碎片,承载着古老岁月的神秘记忆;有的则裹着一层翠绿的青苔,触手滑溜溜的,这便是孩子们眼中最心爱的“弹珠”,每一颗都仿佛藏着一个小小的童话世界。
  江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两种独特而迷人的香气。一种香气源自苗家媳妇们晒在竹架上的靛蓝布。那布上还残留着蓝靛草清新的气息,在秋阳的轻抚下,暖烘烘的,仿佛将整个秋天的温暖都吸纳其中。几个媳妇正围着竹架专注地“捶布”,手中的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着布面,“砰砰”之声此起彼伏,这正是侗家“亮布”制作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捶布的时间越久,布面就越发光亮,如此做出的衣裳才足够挺括有型。媳妇们身着的百褶苗裙随着她们的动作轻轻扫过鹅卵石,裙摆上的万字纹在阳光的照耀下缓缓展开,恰似江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美轮美奂。她们头上青布帕垂着的银铃,也随着捶布的动作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铃”声,与江里“桃花鱼”跃出水面时发出的“啪嗒”声相互交织,共同谱写成了一曲美妙动人的江边晨曲,为这宁静的江畔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另一种香气,则是从竹棚的方向悠悠飘来。阿花婶正坐在青石之上,用清澈的江水泡着枫香树叶,精心准备为孩子们染竹篾。她身旁的陶瓮里,盛着浓郁的蓝靛水,瓮沿随意搭着一块刚染好的布,布角不断滴下的水落入江里,瞬间晕开一小片梦幻般的蓝,仿佛是大自然在江面上绘制的一幅抽象画。阿花婶身着的苗家围裙上,绣着寓意美好的“五谷丰登”图案,围裙口袋里装着一个竹编小盒,里面放着她依照苗家习俗,为孩子们准备的“糖糕”。在苗家,学手艺前吃点甜的,便寓意着“手艺学得甜”,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祝福与期望。她时不时抬头望向江面,目光中透着关切与期待。这时,她看见小勇扛着护江刀,正沿着江岸巡过来。刀鞘上的苗绣平安符随风晃悠着,符上的鱼纹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清晰醒目,仿佛那鱼随时都会从符上跃入江中。
  小勇身着的苗家对襟衫,微微沾着些江雾,领口的靛蓝边因江水的浸润而颜色愈发深沉。他一边走着,一边弯腰从江滩上捡起一块扁圆的鹅卵石,而后用力扔进江里。这是苗家“敬江”的一个小习俗,在巡江时扔块石头,便是在向江神传达“有人在护着江”的信息,体现着苗家人对江水的敬畏与守护之情。就在此时,他瞧见阿力带着几位侗族后生正朝着岸边走来。后生们背着的楠竹仔,根须上还滴着红泥,泥里缠绕着几根江草,仿佛带着江底世界的神秘气息。阿力身着的侗布对襟褂是新捶好的亮布,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浅蓝的光泽,宛如江水的波光。衣襟上的盘长纹绣得极为细密,这可是他阿嬷花费了三天时间精心绣制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长辈的深情。腰间青布带的铜扣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鱼纹,扣眼是用彩线仔细缝就的,按照侗家的说法,这样的铜扣能够“锁住江水的福气”,承载着侗家人对江水的感恩与祈愿。
  “阿力,这楠竹仔得栽在石缝多的地方!”小勇大声喊了一声,声音顺着江风迅速传了过去。阿力听到后,立刻回头回应道:“晓得了!按侗家‘竹跟石长’的理,石缝里的竹根才扎得稳!”后生们听到后,纷纷放下竹苗,开始拿起竹铲,专注地挖起洞来。他们的绑腿缠得十分紧实,青布上沾着的竹屑,是早上砍竹时不小心蹭上的,为他们增添了几分质朴的气息。绑腿顶端的红布条在风中肆意飘拂,那可是坝子村姑娘们连夜缝好的,每个布条上都绣着小巧可爱的竹苗,寓意着“竹苗长青,情义长存”,寄托着姑娘们对后生们的美好祝愿以及两村之间深厚情谊的延续。
  不多时,王阿爷拄着竹杖缓缓走来,他的手中拎着一个苗锦布包。布包上的山江相依图案是用五彩丝线精心织就的,针脚之间还巧妙地藏着银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弱而迷人的微光,仿佛在诉说着山与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来到竹苗旁,慢慢蹲下身子,用竹杖轻轻戳了戳土,竹杖头的鱼跃江竹纹瞬间沾上了红泥。“按苗家‘铜镇石’的规矩,铜片要埋在竹根三尺下,得让铜气顺着石缝渗进江里!”阿爷说道。他手上戴着的老银镯,被岁月打磨得光亮无比,镯身的水纹刻痕里,深藏着漫长岁月的故事。这银镯是他年轻时和阿婆一起在江边捡到的铜片,请银匠精心打造而成的。阿婆离世后,他每天都戴着这只银镯,常说“镯子里有江水的温度”,这只银镯已然成为他对阿婆以及这片江水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
  入秋之后,竹棚仿佛变成了两村孩子们欢乐的乐园。只见石头戴着一顶银帽,欢快地跑了进来,帽檐的银片随着他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叮铃”声,仿佛在演奏着一首欢迎曲。帽顶的雉鸡毛上沾着些许竹屑,那是他早上兴致勃勃地攀爬竹丛时捡到的。按照苗家的说法,雉鸡毛沾染了竹香,便能“带来编竹的灵气”,这让石头对这根雉鸡毛格外珍视。他迫不及待地趴在竹桌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小勇手中的竹丝上下翻飞。那些竹丝泛着浅黄的光泽,是用春竹精心劈制而成的,每一根竹丝的纤维里,都还隐匿着竹节独有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小娟静静地坐在旁边,她身着的侗家小背扇上绣着双鱼绕竹的精美图案,背扇带子是用蓝靛染过的布条精心编织而成的。她时不时地用手指轻轻触摸一下布上的鱼纹,那是阿嬷悉心教她辨认的“江鱼纹”,阿嬷曾告诉她“认会了鱼纹,才能编好护江结”。小娟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认真,仿佛在这小小的背扇上,承载着侗家对江水深深的情感与守护的使命。
  竹棚外的江面上,阿力娘正悠然地划着竹筏缓缓驶来。竹筏上放置着一个针线篮,篮里的丝线是用江水泡过的。按照侗家的习俗,经过江水浸泡的丝线,在编结时不易断裂,寓意着长长久久。阿力娘身着的侗家短衫领口绣着栩栩如生的蝴蝶纹,蝴蝶翅膀所用的彩线,是从山里采摘的野果染制而成的,浅红浅黄的颜色,恰似江面上绚丽的霞光,为她增添了几分温婉的气质。“小勇,孩子们的竹丝不够了,我再送点来!”阿力娘大声喊着,手中的竹篙轻轻划动江水,溅起的水花欢快地落在筏子上,打湿了她的裤脚,可她却丝毫不在意。对于江边的人来说,沾着江水的衣裳,才是最干净、最亲切的,因为那是江水给予他们的独特馈赠。
  在秋阳最为温暖和煦的那天,孩子们齐心协力,将竹筏划到了江中央。此时,石头的银帽倒映在江里,宛如一朵绽放的小小银花,熠熠生辉;小娟的背扇在风中轻轻飘动,双鱼绕竹纹与江里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影相互叠映,竟让人有些分不清哪是绣在布上的鱼,哪是江里真实的鱼。小勇站在竹筏上,手指着远方的喀斯特山峰,那山峰在秋阳的照耀下泛着青灰色的光芒,山坳里的溶洞依旧飘着淡淡的薄雾,仿佛给山系上了一条洁白的腰带,如梦如幻。“你们看,这山是咱的骨,这江是咱的血,咱身上的银饰、绣的纹样,都是山江给的——苗家的竹节纹,是山的模样;侗家的鱼纹,是江的模样,得好好传下去!”小勇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使命感,在江面上久久回荡。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手中紧握着的护江结在风中轻轻飘荡,仿佛在与江水、与山川对话。江面上,阿花婶晾晒的靛蓝布被风吹得肆意展开,蓝紫色的布料倒映在江水中,宛如给江水系上了一条长长的腰带,与江水融为一体。远处的枫香树,叶子已然变得火红,一片片枫叶如同小火苗般飘落江中,顺着江水缓缓漂流,仿佛带着两村人的深厚心意,漂向远方神秘的夜郎古渡。此时,银饰的“叮铃”声、孩子们纯真的笑声、江水潺潺的“哗哗”声,在秋阳的笼罩下,围绕着竹丛轻轻流转,仿佛是山江在轻声诉说:这传承,要像清水江的流水一样,永不停息,源远流长。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