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竹王节的新约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7 13:48:57 字数:6035
鸡叫头遍时,扁担山还裹在乳白的晨雾里,雾絮像揉碎的棉絮沾在竹梢,连清水江的江面都蒙着薄纱。小勇是被晒谷场的脆响惊醒的——陶罐摔碎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刺耳,他摸黑抓过护江刀就往晒谷场跑,裤脚沾着露水凉丝丝的,嘴里念叨:“可别是供品出岔子哟!不过咱贵州人常说‘天无绝人之路’,真有事儿也能想出办法,太爷爷在天有灵也会信咱!就像那‘浅水只捞虾,深水鱼才大’,难题看着棘手,深挖下去总能找到解决之道,咱可不能被这点小状况吓住。”
到了晒谷场,就见阿花婶蹲在青石板上,蓝布围裙沾着紫莹莹的糯米饭粒,正对着坝子村的阿莲急得直跺脚:“阿莲妹子!你咋能毛手毛脚碰这罐饭哟!这可是给竹王上供的正经物件,沾了泥咋整?‘供品沾尘,神不进门’,咱们贵州山地里的规矩,你咋不懂嘛!”她捡起一块碎陶片,手指头都在抖,可语气渐渐软了,“罢了罢了,‘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我也没把陶罐放稳当。这饭虽摔了,咱再蒸就是,咱贵州人最会‘跌倒了就爬起来,摔碎了就重弄’,‘舍得盐巴下得酱,舍得功夫事儿旺’,再费些心思,肯定能重新备好供品!咱贵州人啥苦没吃过,这点麻烦,就当是生活给咱出的一道小考题。”
阿莲红着眼眶,手里攥着半片紫鹃花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花婶,我真不是故意的呀!我就是想瞅瞅这糯米饭咋染得这么紫——我们坝子村尽是江滩地,长不出这花,想学着做给娃们尝个鲜,哪知道手一滑就……”她突然抹了把眼泪,咬着嘴唇说,“要不我把家里新收的旱稻米全抱来赔你!实在不行,我今天不参加祭典了,蹲灶台边帮你再蒸一锅,‘人心齐,泰山移’,咱们贵州人最能凑劲,多个人手多份力,总能赶得上!就像咱常说的‘一根竹子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拉断’,大家齐心协力,啥困难都能克服!只要大伙一起使劲,这点供品的事儿,眨眼就能解决。”
小勇赶紧蹲下来捡陶片,抬头劝道:“阿花婶,阿莲姐也是一片心意哩!咱们先别慌神,山不转水转,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记得后山崖边有片‘祭神花’,开得比晒谷场的早,沾着崖缝里的泉水气,染饭最香,说不定能派上用场!咱贵州人常说‘只要肯找路,就没有走不通的山’,咱们赶紧去摘,赶在摆供前肯定能弄好!况且‘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点时间找合适的材料,供品才更合竹王心意!咱们贵州人在山里讨生活,啥稀奇事儿没见过,这点小波折,权当是生活添的一把柴,越烧日子越红火。”
正说着,王阿爷拄着竹杖来了,竹杖敲在石板上“笃笃”响,杖头还挂着个竹编烟荷包。他看了眼地上的陶片,又瞅了瞅阿莲手里的花瓣,浑浊的眼睛亮了亮:“阿花,别跟娃置气了!多大点事儿,犯不着脸红脖子粗。‘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咱们还是两村一家人,都是喝清水江的水长大的!”他转头对阿莲说,“阿莲,你跟我来,后山的祭神花半个时辰就能出颜色,就是得用清水江的晨露洗花瓣——‘好米还得好水淘,好花还得好水浇’,咱们贵州的山泉水养人,也养花,竹王吃了才舒坦!咱贵州人过日子,从来都是‘苦中能寻乐,难里能找甜’,这点小事不算啥!就像那‘六月间的太阳,老后娘的心肠’,再棘手的情况,咱们也能想出应对的法子,日子总归是甜的!就算生活给咱苦味,咱也能加点乐观的‘调料’,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阿莲一听,立刻破涕为笑,拉着阿花婶的手就往山上跑:“花婶,咱们快些走!我摘花麻利得很,跟掐豌豆尖似的,你到时候教我咋洗花瓣就行,保证不偷懒!‘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肯定学得快,咱们贵州姑娘手最巧,啥难事儿都能学会!就像‘媳妇不会做鞋,婆婆有样子’,有您教我,我一准能学会这染饭的好手艺!我就把这当成一场有趣的挑战,学好了回去给咱坝子村的娃们露一手。”
阿花婶也松了口气,拍了拍她的手背:“刚才是我急糊涂了,你别往心里去!等祭祀完,我把染饭的法子全教你,保准你一学就会,往后自家娃想吃啥色儿都能弄——‘技多不压身,多会点本事,往后在山里过日子更稳当’,咱贵州人就是靠手艺和志气活!就像那‘养儿不读书,不如喂个猪’,多学门手艺,往后的路才更宽!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路,咱贵州人走到哪儿都不怕。”
这边刚安顿好,祭台方向又传来吵嚷声。小勇跑过去,就见王建军和阿力正揪着一个竹篾篓拉扯,篓里的青铜鼎晃得厉害,鼎耳上的蛙纹在晨光里闪着光,像活的一样。
“阿力!你咋能用竹篾篓装鼎呢?你脑壳昏哟!”王建军涨红了脸,指着鼎耳上的铜纹,“这是夜郎传下来的老物件,比咱们爷爷的爷爷岁数都大,磕着碰着你赔得起吗?‘祖规不能破,破了丢魂魄’,我早准备了红绸,得八个人抬才稳当!咱们做事得按老规矩来,就像‘田要自耕,儿要亲生’,有些传统不能丢!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咱得小心呵护,可不能因为图省事就坏了规矩。”
阿力也不服气,攥着竹篾篓不肯放,指节都泛白了:“建军哥,你这就是死心眼,钻牛角尖!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贵州人最会‘见山开路,遇水搭桥’。这竹篾篓我垫了三层蜡染布,软和得跟棉花似的,比红绸还护物件!就算真有啥差池,咱也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别瞎操心了!你看这山路窄得只能过两个人,‘牙齿不快不要啃牛筋’,非得用红绸抬,反而容易出问题,咱得灵活点!咱贵州人在这山里生活,啥路没走过,这点情况还能难住咱们?得根据实际想办法。”他指了指路边垂下来的竹梢,“昨天我都试过了,四个人抬这篓子刚好,又稳又快,跟抬苞谷筐似的,听我的准没错!咱不能被老规矩捆住手脚,得学会变通,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李支书这时也赶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刚编好的竹篮,看着两人争执不下,笑着摆了摆手:“别吵别吵!‘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咱们试过就晓得了,实践出真知嘛!咱贵州人常说‘吵归吵,不伤好’,有啥矛盾试过就清楚,别伤了两村的和气!就像‘人不走不亲,水不搅不浑’,咱们多交流,多磨合,总能找到最合适的办法!咱们都是为了把祭典办好,出发点是好的,有分歧不怕,一起商量着解决。”他让阿力把鼎拿出来,用红绸裹好,让四个人抬着走了两步——刚走没几步,红绸就勾住了竹枝,鼎晃了晃差点掉下来,吓得旁边人都喊“小心”。王建军的耳朵一下子红了,挠了挠头说:“那……那还是用竹篾篓吧,我再去拿两块蜡染布垫上,保证不磕着鼎!刚才是我犟脾气上来了,跟山里的牯牛似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咱贵州人最直爽,错了就认,不扭扭捏捏!就像那‘头回着了卖糖手,二回不听口甜人’,这次有了教训,往后做事就更有分寸!咱们贵州人敢作敢当,错了就改,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阿力咧嘴一笑:“哎!这就对了嘛!咱贵州人办事,就讲究个‘实在’,知错就改比啥都强!”
祭祀前一个时辰,石头突然哭着跑来找小勇,手里攥着半截烧焦的竹篾,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小勇哥!我的祭旗被阿渔烧了呀!这可是我编了整整两天的旗,手指都磨出茧子了,本来还想举着它站在祭台边耍耍威风,现在全完了……”
小勇赶紧掏出帕子给石头擦脸,笑着说:“哭啥呀!咱贵州人常说‘破布也能缝成衫,焦旗也能补成样’,这点小事算啥?你看阿妹编的蛙形竹片多好看,咱们把竹片贴在焦旗上,再编点竹穗补上,保准比原来还好看!咱贵州人,从来都是‘遇事不慌,办法自出’,别耷拉着个脸了!就像‘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咱把问题说开,一起想办法,肯定能解决!不就是一面旗子嘛,咱们重新弄,说不定还能做出个更出彩的。”
石头跟着小勇跑到竹林,见阿渔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块烧焦的竹旗,肩膀一抽一抽的,跟受了委屈的小猫似的:“石头,我真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给旗穗系个竹哨,用火柴烧绳头的时候,风一吹就烧到旗面了,我这手咋这么笨哟……”他抬头看着石头,声音带着哭腔,“要不我把我编的竹蚂蚱全给你,那可是我攒了半个月的活儿!或者我帮你再编一面,就是……就是可能赶不上祭祀了……”
石头抹了把眼泪,突然说:“算了算了!咱贵州人常说‘朋友之间,不记小过’,你也不是故意的,咱们一起补旗吧!小勇哥说补完比原来还好看,咱试试!就像‘一根光棍,十根帮撑’,咱们一起动手,力量大着呢!咱们是好兄弟,这点小插曲不会影响咱们的感情,一起把旗子修好,到时候照样在祭台上风光。”阿渔一听,眼睛一下子亮了,赶紧站起来:“真的?那咱们快动手!我编竹穗快,我来编穗子!”小勇看着两人忙活起来,心里暖暖的:咱贵州的娃,就是乐观,不钻牛角尖!
竹王节当天,两村人的队伍往祭台走,走到山路口却停住了。扁担山的后生二牛指着左边的山路喊,声音跟敲铜锣似的:“走竹王路!‘守着老规矩,才得神护佑’,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咱们可不能坏了规矩,就像‘人无二道礼,树无二层皮’,传统得守住!老祖宗的规矩是咱的根,咱们可不能忘本,得按老规矩来,这样竹王才会保佑咱们。”
坝子村的阿福伯却摇着头,手里还拿着个渔篓,指着右边的江边小路:“不对不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贵州人既敬山也敬水,光敬竹王不敬江神咋行?咱们得照顾周全,就像‘红花还要绿叶配’,山和水都得敬重,祭神才更灵验!咱们在这山水间生活,山和水都是咱们的衣食父母,祭祀怎么能少了对江神的敬意呢,得考虑全面些。”
两边人各执一词,吵得跟窝里的麻雀似的不可开交。小勇正想劝,王阿爷突然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很有分量:“都别争了!咱贵州人常说‘条条大路通祭台,哪条路都能表诚心’,扁担山的人走竹王路,坝子村的人走江神路,到祭台汇合不就完了?只要心诚,走哪条路竹王和江神都能看见!就像‘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咱们顺着各自的心意走,最后都能到达祭台,完成祭祀!不管走哪条路,只要咱们心里有敬畏,有诚意,竹王和江神都能感受到,都能保佑咱们。”
李支书也跟着点头,手里还拿着个竹编斗笠:“阿爷说得对!咱贵州人常说‘和气生财,争吵生灾’,别争来争去的,伤了和气划不来!互相搭把手,热热闹闹的多好,跟过年吃杀猪饭似的!就像‘一根筷子吃汤元——连吃带夺’可不行,咱们得团结,像一家人一样!大家都是为了过节,为了村子好,别因为这点事儿伤了和气,一起把祭典办得热热闹闹的,多好。”
队伍分两路走,小勇走在竹王路上,踩着满地的竹叶,听着江神路那边传来阿力的喊声,跟山里的回音似的:“小勇哥!你们慢点走呀!咱们贵州人常说‘互相搭把手,干活不用愁’,我们帮你们背供盒!就像‘三个厨子两个客,一天忙到黑’,大家齐心协力,事儿才能办得又快又好!咱们都是为了村子的事儿,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别客气。”小勇笑着应道:“知道啦!你们也小心点,江边路滑,别摔着了——咱贵州人过日子,最讲究‘稳’,安全第一!就像‘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出门在外,啥都得考虑周全!咱们得把安全放在心上,稳稳当当把祭典办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祭台,祭典刚要开始,阿福伯突然拦住小勇,手里拿着个旧竹哨,哨身上还刻着鱼纹:“小勇,你等会儿!你吹牛角号的调子不对呀!‘祭神要合调,调对神才到’,我年轻时跟老祭师学过,夜郎古调得是‘三长两短’!这可不能马虎,就像‘庄稼无牛空起早,生意无本枉自跑’,祭祀的规矩和调子就是咱们的‘本钱’,得弄对咯!这调子可是跟神灵沟通的关键,错了可不行,咱们得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差错。”
小勇握着牛角号,心里有点慌,跟揣了只兔子似的:“福伯,这是我太爷爷教我的调子,我都吹了两年了……”
阿福伯摆了摆手,把竹哨递给他:“你先别慌,咱贵州人常说‘学无止境,知错就改’,听我吹一遍,你跟着学,保准能学会!祭神嘛,就是要诚心,多学一遍不算啥!就像那‘有田不耕田自荒,有儿不教儿自狂’,咱们得不断学习,才能把祭神的事儿办得更好!咱们都是为了把祭祀办得更圆满,多学一次新调子,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咱们的文化,没什么丢人的。”他含着竹哨吹起来,调子沉而长,像山风穿过老竹林。小勇跟着学了两遍,渐渐找到了感觉,号声里既有山风的厚重,又有江浪的轻快。阿福伯拍了拍他的肩膀:“对咯!这就对了嘛!咱贵州人学东西,就讲究个‘快’,一点就透!就像‘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跳假神’,跟着对的人,学东西就是快!你学得这么快,太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也会为你高兴,往后这牛角号,你能吹出更精彩的调子。”
祭典结束后,长桌宴从祭台摆到山腰,竹桌上摆满了糯米饭、腌鱼、腊肉,香味飘得老远。阿花婶端着一碗紫糯米饭递给阿莲,碗边还放着双竹筷:“妹子,快尝尝!咱贵州人常说‘自己做的饭最香,自己学的艺最棒’,这是你帮忙摘花染的饭,肯定好吃!就像那‘吃菜要吃白菜头’,咱亲手参与做的供品,味道就是不一样!你看,咱们一起努力做出来的饭,吃着都觉得心里美,往后你学会了,也能给家里人做,日子越过越有滋味。”阿莲咬了一口,眼睛都亮了:“真甜呀!花婶,等过几天我就来学染饭,咱贵州人常说‘技多不压身’,多会点本事总没错!就像‘千行百行,庄稼为强’,多学门手艺,往后生活更有保障!往后我不仅能给娃们做染饭,还能教坝子村的其他姐妹,让大家都尝尝这好味道,把这份手艺传下去。”
阿花婶笑着点头:“要得要得!咱贵州人就讲究‘好东西要分享,好手艺要相传’,你愿意学、愿意传,比啥都强!就像那‘一树结果,满枝飘香’,好手艺传出去,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本事!”
另一边,王建军端着一碗米酒走到阿力身边,递过去说:“阿力,刚才是我太固执了,这碗酒我敬你!咱贵州人常说‘酒过三巡,怨气全消’,往后做事,我多听你的主意,别再跟你争得面红耳赤了。”阿力接过酒碗,一口干了,笑着说:“啥子固执不固执的!咱都是为了祭典好,‘吵过闹过,还是兄弟’,往后咱们一起商量,保准能把村里的事办得更利索!就像‘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也不比谁笨’,互相取长补短,啥事儿都能成!”
小勇和石头、阿渔坐在一块儿,手里拿着烤得喷香的糍粑,石头咬了一口,含糊地说:“小勇哥,你说咱们补的那面旗,竹王会不会喜欢呀?”小勇摸了摸他的头:“肯定喜欢!咱贵州人常说‘心诚则灵’,咱补旗的时候那么用心,竹王肯定能看见!就像‘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咱亲手做的、用心补的,比啥都珍贵,竹王咋会不喜欢呢?”阿渔也跟着点头:“对!下次祭典,咱们再编一面更好看的旗,比这次还精致,让竹王也夸夸咱们!”
夕阳渐渐沉到山背后,把清水江染成了金红色,渔火一盏盏亮起来,像撒在江面上的星星。李支书站起身,对着两村人高声说:“乡亲们!今天的竹王节,咱过得比往年都热闹!咱贵州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今天大伙儿一起解决难题、一起办好祭典,就是最好的证明!往后咱扁担山和坝子村,就像清水江和旁边的山,永远不分开。一起种地、一起捕鱼、一起把日子过得像这糯米饭一样甜!”
大家都鼓起掌来,笑声、欢呼声顺着江水飘得老远。小勇望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暖意:咱贵州人,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凭着一股乐观劲儿、一股团结劲儿,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就像那“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只要心里有盼头、手上肯使劲,往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江面上,竹筏缓缓漂向远方,渔火映着人们的笑脸,牛角号的余音似乎还在山谷里回荡。这一晚的竹王节,不仅祭了神灵,更把两村人的心意紧紧连在了一起,也把贵州人乐观、团结的精神,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