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雪夜的竹火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5 11:11:17 字数:3647
腊月,恰似一位身着素衣的仙子,于静谧的夜空中轻挥衣袖,如梦如幻的雪便纷纷扬扬地洒落人间。这雪,宛如夜郎古寺中绵软的棉絮,密不透风地飘洒着,仿佛要将世间万物都温柔地包裹。仅仅一夜之间,扁担山便沉浸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用白色颜料精心涂抹,整个天地都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
漫山遍野的竹丛,在厚雪的重压下,竹梢无奈地弯成一道道温柔的弧度,恰似为大山盖上了一层蓬松且温暖的白棉被。那连绵起伏的竹丛,此刻就像一群温顺的绵羊,静静地卧在雪的怀抱中。而清水江,也在这严寒的侵袭下,结了半指厚的冰。冰下的水流声,宛如大地轻柔的呼吸,低沉而舒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偶尔,冰裂的“咔嚓”声骤然响起,犹如平静湖面投入的巨石,惊得江岸边栖息的麻雀扑棱着翅膀,慌慌张张地飞起,打破了雪天那近乎凝固的静谧,为这片寂静的天地增添了一丝灵动。
傍晚时分,小勇结束了江边的巡查。寒风吹过,他不禁裹紧了身上的棉衣,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缓缓往家走去。远远地,他便瞧见王阿爷那熟悉的身影在院子里忙碌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劈竹。但此次劈竹并非为了编织竹器,而是为了架起“竹火”。按照布依族“大雪暖岁”的古老规矩,在腊月的雪夜,需在院心架起竹火,全家人围聚在火旁,谈天说地。这不仅能驱散冬日刺骨的严寒,更寓意着“暖岁魂”,祈盼来年能够平平安安,无灾无难。
王阿爷手中紧握着那把传承自太爷爷的老竹刀,刀身之上刻着古老的夜郎“火”字。这把刀,历经岁月的洗礼,仿佛承载着家族数代人的记忆与传承。当竹刀劈砍在竹节上时,发出清脆的“咔嚓”声响,仿佛是雪夜中奏响的独特乐章。伴随着这声响,雪沫子簌簌地落在阿爷的棉鞋上,为这寒冷的雪夜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生机。阿爷的脸上,洋溢着专注与虔诚,每一次挥刀,都仿佛在与祖先对话,传承着古老的仪式。
“小勇,来搭把手。”王阿爷抬起头,目光中透着温和与慈爱,对着小勇喊道,并顺手将劈好的竹段递了过去。这些竹段皆取自“老竹王”树的枝桠,保留着完整的竹节。依照古老的习俗,竹节里蕴藏着大山的灵气,用这样的竹段烧起来,暖意能够持久不散。小勇赶忙接过竹段,将它们码成垛。竹纤维泛着柔和的浅黄,还沾染着雪水的潮气,指尖触碰上去,凉丝丝的感觉瞬间传来,然而,在这凉意之中,却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深藏其中的韧劲,一如扁担山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
“阿爷,要不要叫阿爸和阿嬷早点回来呀?”小勇一边码着竹段,一边关切地问道。此时,王建军去镇上采购年货尚未归来,阿嬷则在阿花婶家专心致志地织着蜡染,准备给孩子们制作新衣裳。小勇的心中,满是对家人的牵挂,期待着一家人能早日围坐在竹火旁,共享温暖。
“不急,竹火要慢慢架。”王阿爷缓缓坐在竹凳上,从兜里掏出烟杆,熟练地点上。烟杆上的铜锅在微光下泛着明亮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你还记得太爷爷在时,咱们怎么架竹火吗?”王阿爷吐出一口烟圈,目光中满是回忆。
小勇听后,用力地点点头,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小时候,太爷爷还健在,每到雪夜,便会带着他一起架竹火。太爷爷总会在竹堆下小心翼翼地埋下三颗夜郎铜珠,嘴里念叨着能引来“火灵”,让竹火燃烧得更加旺盛。那时的他,总是乖巧地坐在太爷爷身旁,伸出小手烤着火,全神贯注地听太爷爷讲述护江刀救渔船的传奇故事。竹火噼里啪啦的声响与故事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他童年记忆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念想。那些温暖的瞬间,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他的童年,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守护与传承的种子。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咯吱咯吱”的脚步声,打破了此刻的回忆。阿嬷手提竹篮,迈着轻快的步伐回来了。竹篮里的蜡染布泛着深邃的靛蓝光,布面上精心绣着“万字纹”和摇曳的竹影,那是为小勇精心准备的新衣裳。
“阿花婶留我喝姜茶,所以回来晚了。”阿嬷轻轻拍掉身上的雪花,微笑着将布递给小勇,布面上还残留着她手心的温度,“过年的时候穿,这布染了整整七次呢,既耐脏又暖和。”小勇接过布,目光落在布角那绣着的小小的守山蛙上,心中猛地一暖,眼眶也不禁微微湿润。小时候,阿嬷也总是在他的衣裳上绣上蛙形图案,说这样能保佑他平安顺遂。这小小的蛙形图案,不仅是阿嬷对他的关爱,更是家族传承的美好寓意,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
半个时辰后,王建军扛着一个大竹筐,气喘吁吁地回来了。竹筐里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几乎要冒尖了。花糯米饭用蜡染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要将那独特的香味紧紧锁住;腊肉用草绳精心捆扎着,散发着诱人的腊香,那香味仿佛能穿透寒冷的空气,勾起人们对美食的渴望;米酒坛口封着鲜艳的红布,透着喜庆,仿佛在诉说着新年的喜悦;还有几串冰糖葫芦,糖霜在微弱的光线中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宛如冬日里的璀璨星辰,为这寒冷的雪夜增添了一抹甜蜜。
“镇上的雪可真大,路也不好走。”王建军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将冰糖葫芦递给小勇,“快给石头和阿妹送过去,别化了。”小勇赶忙裹紧棉袄,顶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朝着阿花婶家跑去。雪花落在帽子上,凉丝丝的,可他的心里却暖烘烘的,满是对家人的牵挂与关爱。他的步伐轻快而坚定,仿佛带着使命,要将这份甜蜜尽快传递给石头和阿妹。
阿花婶家的灯如同一颗温暖的明珠,在雪夜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透过窗户,可以看见石头和阿妹正坐在屋内专心地织着竹筛。小勇轻轻敲了敲门,石头听到声响,立马像只欢快的小鹿般跑过来。当他看到小勇手中的冰糖葫芦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兴奋地问道:“小勇哥,这是给我的吗?”
“是你阿爸买的。”小勇微笑着递过冰糖葫芦,又给阿妹递上一串。
阿花婶笑着拉他进屋,热情地说道:“快烤烤火,我刚煮了红薯。”火塘边的竹筛上,放着一块刚织好的蜡染头巾,上面绣着灵动的小鱼图案。“给你的,雪天戴,挡雪还能暖耳朵。”阿花婶说道。小勇戴上头巾,刚好护住耳朵,那暖融融的感觉,仿佛是阿花婶的心意,顺着头巾传递到了他的心里。这小小的头巾,不仅带来了温暖,更传递着邻里间的情谊,让小勇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当小勇回到家时,院心的竹火已经架好了。王阿爷用松脂引了火,竹段在火焰的舔舐下,慢慢地燃烧起来。暖黄的火光映照在雪地上,将整个院子照得亮堂堂的。竹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其间还飘着淡淡的竹香,仿佛把扁担山的灵气都汇聚在了这里。一家人围坐在火边,阿嬷端出煮得热气腾腾的红薯,那红薯的香气瞬间弥漫在空气中,与竹火的温暖、米酒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祥和的氛围。
王建军打开米酒,将酒缓缓倒入竹碗中,酒液泛着浅黄的色泽,散发着浓郁的酒香,这是用新收的糯米精心酿造而成的。“今年是好年。”王阿爷轻轻抿了一口米酒,眼中满是欣慰与满足,“稻子获得了丰收,竹器也换到了不少好东西,坝子村还和咱们约定好一起守护江水,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王建军接过话茬,充满憧憬地说道:“开春的时候,咱们教坝子村的人编竹器,再带着大家去江里捕鱼,熬鲜美的鱼汤给老人们补补身子。”小勇也兴奋地说道:“我要把‘传承课’办好,教孩子们认识竹子、编织竹器,让他们牢牢记住山里的规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竹火的光芒映照着他们的脸庞,仿佛为他们的梦想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竹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暖意如同春天的阳光般和煦。小勇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小鱼挂件在火光的映照下泛着浅红的光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再看看阿嬷绣的蛙形布、阿花婶织的头巾,他的心中满是安稳与踏实。在这一刻,他突然深刻地明白了,这雪夜的竹火,温暖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心中那份深深的牵挂、家人团聚的喜悦以及村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义,这些,才是“暖岁”真正的含义所在。这份温暖,如同竹火一般,在寒冷的雪夜中燃烧,照亮了他们的心灵,也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夜深了,雪依旧在下,纷纷扬扬,如同天地间舞动的精灵。竹火却依然旺盛地燃烧着,仿佛不知疲倦。小勇靠在王阿爷身边,静静地听着家人的欢声笑语,听着竹火噼里啪啦的燃烧声,听着远处江里隐隐传来的水流声,渐渐地,他的眼皮越来越沉,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见太爷爷静静地站在竹火旁,手中紧握着护江刀,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轻声说道:“好孩子,守住山、守住江、守住家人,就是守住了最好的日子。”太爷爷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却又如此清晰,如同在他耳边低语,为他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第二天一早,雪终于停了。竹火燃尽后变成了竹炭,却依旧带着些许余温。王阿爷小心翼翼地将竹炭埋在院角的竹苗旁,口中念念有词,说这样能给竹苗“暖根”,助力它们茁壮成长。小勇站在院子里,静静地望着远处的扁担山。竹丛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白的光芒,宛如一个安静而又美好的梦境。他知道,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新的故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上演。而他,将带着护江刀,带着家人的牵挂,带着村里人的情义,坚定不移地继续守护着这山这江,让这份传承如同竹火一般,永远温暖,永远延续下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仿佛看到了扁担山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与守护的故事将永远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