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竹器换情长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4 09:01:02 字数:3731
冬至前的晴天,那暖融融的阳光仿佛一层轻柔的薄纱,均匀地铺洒在扁担山蜿蜒的山路上。山路像是被阳光唤醒的沉睡者,褪去了往日的清冷,变得暖意洋洋。王阿爷,这位扁担山竹编技艺的资深传承者,精神矍铄地走在队伍最前方,他身旁跟着朝气蓬勃的小勇、富有创新精神的王建军,还有经验丰富的李阿公与心灵手巧的张阿婆两位老匠人。他们每个人都挑着沉甸甸的担子,里面装着精心编好的“年竹器”,正朝着坝子村稳步前行。
按照两村世代传承的约定,每年冬至前,扁担山与坝子村都要进行“以竹换情”的活动。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物资交换,用扁担山独具匠心的竹器换取坝子村的腊肉、布料,更是两村交流情谊、共商事务的重要契机,尤其是来年共同守护清水江的相关事宜。
竹器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特制的“护器竹筐”之中,筐底垫着阿嬷亲手织就的蜡染布。布上,那“双村共江”的纹样绣工精美,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对两村情谊的美好期许。依据布依族“护物必携灵布”的古老规矩,如此便能防止竹器在运输途中受到磨损,仿佛这块蜡染布有着神奇的保护力量。小勇挑着一筐带盖竹篮,篮身上精心刻画的蛙形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浅黄光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竹筐的扁担取材于“老竹王”树的枝桠,它不仅弹性上佳,而且压在肩上十分舒适,不会让人感到硌痛。小勇步伐稳健,每一步都精准地落在山路的石阶之上,尽量保持竹筐的平稳,避免晃动。因为他深知,这些竹器凝聚着大家半个月的心血,竹篾间所藏的,远不止是精湛的手艺,更是扁担山村民对坝子村深深的情义。
“小勇,慢些走,不差这一时半会儿。”王阿爷手中拄着那根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竹杖,杖顶包着的夜郎铜皮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这根竹杖是老阿爸传下来的,它不仅能在湿滑的山路上起到防滑的作用,更有着特殊的“辨方向”功能——当铜皮朝着江的方向时,会反射出熠熠光辉。王阿爷时不时地回头张望,眼神中满是关切,生怕小勇和王建军挑着重担过于劳累,“当年我跟你阿爸去坝子村,走这段路可要歇上三次呢,现在你们年轻人虽说体力好,但也别硬撑着。”
王建军挑着双底篮,紧紧跟在小勇身旁,他笑着轻轻拍了拍小勇的肩膀,说道:“阿爷放心,小勇现在挑担子可比我还稳当呢,他腰间的护江刀可不是白带的,连脚步都透着咱布依族人的规矩。”小勇听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沾染了些许山路的泥土,那片枫香叶碎虽蒙了尘,却依旧透着一股坚韧的劲儿,仿佛在诉说着它所见证的岁月与传承。他不禁想起出发前阿嬷的叮嘱:“坝子村的李支书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当年你太爷爷跟他爹换竹器的时候,他总是把最肥美的腊肉特意留着给咱们,你们去了一定要带着满满的诚意,可千万别丢了咱们布依族人的情分啊。”
经过两个时辰的跋涉,坝子村那错落有致的竹影终于映入眼帘。坝子村依偎在清水江的支流旁,村里种植的竹子比扁担山的更为纤细,是适合编织竹席的“席竹”。李支书早就带领着一众村民,满怀期待地在村口等候。他手中紧握着那个象征两村盟誓的夜郎铜符,每年换竹器之时,这铜符都会被郑重其事地拿出来,寓意着“铜符在,情义在”,它是两村深厚情谊的有力见证。“老王、建军、小勇,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李支书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去,紧紧握住王阿爷的手,眼中满是久别重逢的欢喜。
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些竹器。他们轻轻抚摸着双底篮的竹篾,忍不住发出阵阵称赞:“还是扁担山的竹器结实啊!瞧瞧这竹篾,劈得均匀,编织得也紧密,用来装粮食,肯定一粒都不会漏!”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人拿起一个竹筛,对着阳光仔细端详筛眼,赞叹道:“张阿婆的手艺真是越发精湛了,这筛眼大小一模一样,比城里买来的还要精致几分呢!”张阿婆听后,笑得合不拢嘴,热情地回应道:“明年开春,我就教你们编,保证大家都能编出这么好的竹筛。”
众人来到李支书家,将竹器一一摆放在院子里。带盖竹篮、双底篮、竹筛、竹篓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它们泛着浅黄的光泽,宛如一场小型的竹器展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李支书拿起一个带盖竹篮,反复打开又合上,竹盖与篮口严丝合缝,他满意地笑道:“这篮盖编得实在是妙!我得留两个,一个用来装粮食,另一个给我那小孙子当玩具。”在进行竹器交换时,坝子村的村民们格外实在:一筐肥瘦相间、色泽诱人的腊肉换两个双底篮,一匹质地精良的靛蓝土布换三个竹筛。李支书还特意让媳妇装了一坛米酒,酒坛用蜡染布严严实实地封着口,他说道:“这是自家酿的米酒,已经存放三年了,你们在路上喝,暖暖身子。”
小勇看着换回的腊肉和布料,心中满是欢喜。他知道,这些腊肉足够村里的老人们安稳过冬,而那匹靛蓝布,阿嬷能用来织出新的蜡染,为孩子们缝制崭新的衣裳。李阿公则轻轻拿起换回的土布,反复摩挲着,感慨道:“这布织得密实,做成衣裳肯定耐穿,明年我就给老伴儿做件新褂子。”
中午时分,李支书热情挽留大家一同用餐。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坝子村自家晾晒的笋干与腊肉合炒而成的腊肉炒笋干,那笋干吸收了腊肉的油脂,变得鲜香可口;有从支流里新鲜钓上的鱼做成的酸汤鱼,鱼肉鲜嫩,酸汤开胃;还有刚蒸好的糯米糍粑,搭配着香甜的野蜂蜜,一口下去,甜得让人陶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米酒,一边畅快地聊着天。
酒过三巡,李支书放下酒碗,微微皱起眉头,神情严肃地说:“最近总有一些人偷偷在支流电鱼,导致鱼越来越少。我寻思着跟你们商量商量,明年两村一起加强对江水的保护,轮流在江边巡逻,绝不能让这些人破坏了咱们的生态环境。”
王阿爷听后,赞同地点点头,缓缓放下手中的烟杆,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扁担山的竹子长得好,以后我们可以教你们编织竹器,你们带着我们一起守护支流,咱们互帮互助,相信清水江的鱼肯定会越来越多,竹子也能长得更加茂盛!”
“我看行!”李支书兴奋地一拍桌子,随后从里屋郑重地拿出两块夜郎铜符,将其中一块递给王阿爷,说道,“这是当年两村盟誓的铜符,一块你们带回去,一块我们留着,以后咱们见面就凭这铜符认亲。要是有谁破坏了江的规矩,两村一起出面管教!”
小勇凝视着铜符上那古朴的“护江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感动。他意识到,这次的竹器交换,远远不止是物资的互换,更是换来了一份跨越山水的庄严约定——两个村携手护江、相互传授手艺,这份情义远比腊肉和布料更为珍贵。他想起阿爷常说的“布依族人从来都是靠团结过日子”,直至此刻,他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下午,当众人准备返程时,坝子村的村民们纷纷前来送行。李支书的媳妇贴心地装了一袋糯米糍粑,硬塞给小勇,说道:“让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尝尝,这是我用新糯米做的。”这时,一个名叫阿秀的姑娘快步跑过来,红着脸递给小勇一个竹制小鱼挂件,挂件上刻着古老的夜郎“鱼”字,她轻声说道:“这是我编的,你带着,能护着你在江里平安。”小勇感激地接过挂件,将它挂在护江刀的竹鞘上。铜符和挂件相互轻轻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铃”声,小勇真诚地说道:“谢谢阿秀姐,我会好好带着的。”
在返回的途中,大家挑着换回的东西,脚步比来时更加轻快。夕阳的余晖将山路染成了金红色,竹器散发的清香与腊肉的香味相互交织,弥漫在空气中,格外诱人。小勇走在队伍中间,看着身旁的王阿爷和王建军,又伸手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铜符和小鱼挂件,心中涌起一阵温暖。他突然明白,传承绝非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两个村、一群人共同守护江水、传承手艺的集体行动,是无数人的心意交织而成的温暖力量。
当他们回到村子时,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翘首以盼。阿嬷急忙迎上前去,接过小勇的担子,激动得手都微微颤抖:“累坏了吧?快回家喝姜汤,我都煮了一下午了。”石头和阿妹像两只欢快的小鸟般跑过来,围着腊肉筐好奇地张望着,眼睛亮闪闪的,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齐声问道:“小勇哥,咱们什么时候能吃腊肉啊?”小勇笑着摸了摸他们的头,说道:“等阿嬷煮好,就给你们吃。”
王阿爷高高举起换回的铜符,向村民们大声宣布:“开春后,坝子村的人要来学编竹器,咱们也要帮他们守护江水,以后两个村相互扶持,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村民们听后,都高兴地鼓起掌来。阿花婶兴奋地说:“我要多织些蜡染布,上面绣上‘双村共江’的纹样,送给坝子村的人当礼物。”
夜幕降临,晒谷场变得格外热闹。村民们煮好了腊肉,蒸好了糯米糍粑,品尝着换回的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畅所欲言,欢声笑语与江水声、竹林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缓缓散开。小勇静静地坐在王阿爷身边,轻轻抿着米酒,心中满是安稳与满足。他深知,只要这山依旧巍峨耸立、这江依旧奔腾不息、这份情义依旧深厚绵长,他们的日子就会像这香甜的糯米糍粑一样,充满甜蜜,安稳长久。
夜深了,喧闹渐渐归于平静。小勇独自坐在院子里的竹凳上,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护江刀的竹鞘泛着浅白色的微光,小鱼挂件和铜符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今日的故事。他回想起白天在坝子村所达成的约定,村民们那一张张洋溢着热情与希望的笑脸仿佛还在眼前。他突然深刻地明白:守护,不仅仅是守护自己的村庄,更是守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守护这份跨越山水、历久弥坚的珍贵情义。而他,将带着护江刀、铜符和小鱼挂件,继续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这份情义,让这份传承如同清水江的江水一般,永不停息地流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