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霜染竹篾时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4 08:48:13 字数:4231
霜降过后,凛冽的寒意如一层薄纱,悄然笼罩了扁担山。漫山遍野的翠竹,仿佛一夜之间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银霜,竹篾也裹上了一层清冷的霜气。当手触摸上去,那凉丝丝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来,然而在这丝丝凉意之中,却又分明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道,仿佛在诉说着扁担山这片土地独有的顽强与不屈。
王阿爷,这位扁担山竹编技艺的传承者,带着一脸的沉稳与坚毅,领着小勇和村里的几位老匠人,来到了晒谷场旁。他们要在这里搭起一座竹棚,为即将开始的竹器编织工作做好准备。只见他们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棚顶铺设的是“老竹王”树的枝桠。这“老竹王”树,在扁担山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它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而枝桠上那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的夜郎人刻下的“护篾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按照布依族“编器必择灵棚”的古老规矩,在这样的竹棚里编出的竹器,能沾染到竹王的灵气,不仅更加耐用,还被赋予了一份神秘的祝福。他们此番要赶在入冬之前,精心编制出一批“年竹器”。这些竹器,一来是为了盛装过冬所需的粮食,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来,也是为了在年底与邻村进行“以竹换情”的传统活动。通过用竹器交换腊肉、布料等物资,延续两村世代相传、深厚而真挚的情义。
竹棚搭建得宽敞而又实用,四面通风,使得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却又巧妙地挡住了那带着丝丝寒意的霜风。小勇早早地便将劈好的竹篾搬了进来。这些竹篾,皆是选用今年春天的“顺山竹”精心劈制而成,泛着柔和的浅黄光泽,仿佛还留存着春天阳光的温度。凑近细嗅,竹纹里还隐隐藏着那淡淡的竹香,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王阿爷缓缓地坐在竹凳上,那竹凳也因岁月的打磨而变得光滑。他的手里,紧紧握着一把老竹刀,这把刀可不一般,它是太爷爷传下来的,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记忆与传承。刀身之上,刻着夜郎古“篾”字,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刀刃已然有些钝了,但在王阿爷的手中,却依然能把竹篾修得光滑无比。此刻,他正专注地给竹篾“修边”,只见他手中的竹刀轻轻划过竹篾的边缘,那些参差不齐的毛刺便簌簌地往下掉落,落在铺着的蜡染布上。那蜡染布上的“万字纹”,仿佛是特意为了接住这些碎末而存在,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又和谐的画面。
“小勇,你仔细瞧瞧这竹篾的纹路。”王阿爷一边说着,一边举起一根竹篾,对着棚外那明亮的天光。竹纹在光线的映照下,如同山间清澈的细流,顺着一个方向自然地延伸开来,“顺纹的竹篾,要编在竹器的外面,这样编出来的竹器,不仅看着美观大方,而且还格外抗造;而逆纹的竹篾呢,就垫在里面,它能稳稳地撑住竹器所承载的重量。”说着,他用竹刀在竹篾上轻轻划了一道浅痕,继续语重心长地说道,“编竹器啊,其实跟做人是一个道理,要分得清里外,守得住本分。不能把该藏在里面的‘里子’露在外面,也不能让摆在外面的‘面子’破了相,失了体面。”
小勇认真地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拿起竹刀,学着阿爷的样子修起竹篾来。只见刀刃在他的手中灵活地转动着,掌心的老茧刚好卡在刀柄的凹槽里,这正是阿爷教他的“握刀诀”。凭借着这个诀窍,他既能稳得住刀,又能巧妙地借上劲。此刻,他不禁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学编竹器的情景,那时竹刀总是不听使唤地打滑,一不小心就把手指划出血来。阿爷见状,赶忙用松脂为他止血,还安慰他说:“学手艺哪有不流血的?这点痛算啥,撑过去,竹篾就会乖乖服你了。”如今,再次握住这把竹刀,小勇的心里满是踏实。竹篾在他的手中,就像听话的孩子,在他的精心修整下,慢慢露出干净、整齐的纹路。
没过多久,村里的老匠人们都陆陆续续地来了。李阿公扛着自己用了整整三十年的竹尺,那竹尺的尺身上,刻着夜郎古“量”字,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李阿公今天要编“双底篮”,这种篮子可不简单,它有着两层底,外层精心编着“万字纹”,内层则严实地垫着竹篾,如此巧妙的设计,使得装粮食的时候绝不会有丝毫的渗漏。张阿婆提着竹筐,竹筐里装着她特意泡过温水的竹篾。她笑着说道,这样处理过的竹篾,在编织竹筛的时候,就不容易断裂。而且,她编的竹筛眼大小均匀得如同用尺子量过一般,筛米的时候,哪怕是细碎的米都漏不下去,足见其手艺的精湛。
大家围坐在竹棚里,竹篾在他们的手中上下翻飞,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曲欢快的乐章。这“沙沙”的编竹声,与匠人们的阵阵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棚里的霜气都渐渐地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温暖而又和谐的氛围。
石头和阿妹也兴高采烈地跑来帮忙。他们年纪尚小,还无法编织复杂的竹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他们主动承担起递竹篾、捡毛刺的工作,忙得不亦乐乎。石头把自己亲手编的小竹哨挂在棚柱上,时不时地拿起来吹两声。那清亮的哨声,在竹棚里回荡,仿佛为大家注入了一股活力,让每个人都精神为之一振。
“小勇哥,我啥时候能像你一样编大竹篮啊?”他蹲在小勇身边,眼睛紧紧地盯着小勇编竹筐的动作,眼里满是羡慕之色,手指还不自觉地跟着小勇的动作比划着。
“等你能把竹篾修得像我手里的一样光滑,我就教你。”小勇笑着把一根修好了的竹篾递给石头,耐心地说道,“你先试试,别着急,慢慢来,也别把竹刀握得太紧了。”石头接过竹篾,小心翼翼地刮了起来,虽然刮得歪歪扭扭,竹篾边缘还留着一些小毛刺,但他的神情格外认真,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可见他对学习编竹器的渴望与专注。
阿妹则乖巧地坐在张阿婆身边,学着把竹篾摆成“井”字。张阿婆轻轻握着她的手,耐心地教她“压一挑一”的编法,嘴里还不住地夸赞着:“阿妹手巧,以后肯定能编出最漂亮的竹筛,比阿婆的还要好呢。”
不知不觉,中午到了。阿嬷提着竹篮,迈着轻快的步伐来送午饭。竹篮里装着刚煮好的红薯和玉米,还用蜡染布仔细地裹着,以保持食物的温度。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坐在竹棚外的石阶上,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红薯,一边吃着,一边兴致勃勃地聊着老故事。
李阿公面带微笑,缓缓说道:“我年轻的时候啊,跟着老阿爸去邻村换竹器。对方看到我编的三个双底篮,喜欢得不得了,用一筐腊肉就换走了,还热情地留我们住了一晚。那晚喝的米酒里,放了他们自己采的野蜂蜜,那滋味,甜得能醉心啊!”张阿婆也接过话茬:“我这竹筛手艺,可是跟阿花婶的娘学的。当年阿花婶的娘编的竹筛,在镇上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大家都抢着要,都说‘用这筛子筛米,煮出来的饭都香’。”
小勇静静地听着这些故事,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感。他突然觉得,手里的竹篾仿佛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这些竹器,不仅仅是用来装东西的普通工具,更是承载着两村人深厚情义的传情信物。编竹器的人,将自己的心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情谊的珍视,都一丝一缕地编进了竹篾里。而换竹器的人,换来的也不仅仅是物资,更是两村人代代相传、弥足珍贵的情义。就像他腰间时刻佩戴着的护江刀,那刀里藏着的,不只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更是祖辈们对后辈的牵挂,以及村里人的殷切期盼,这些,都是沉甸甸的心意啊。
到了下午,王建军也匆匆赶来了。他手里拿着画好的竹器图纸,图纸上画着各式各样新颖实用的竹器,有带提手的竹筐,方便人们搬运物品;有带盖的竹篮,能够更好地储存东西;还有能装鱼的竹篓,设计得十分精巧。图纸的边缘,还细心地画着夜郎古“鱼”“稻”纹样,为这些竹器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这些竹器更实用,邻村的人肯定喜欢。”王建军指着图纸上的带盖竹篮,兴致勃勃地说道,“篮盖编上‘双鱼纹’,既好看,又能让篮子更严实,装粮食的话,就不会受潮了。”
大家围过来,看着图纸,纷纷点头表示同意,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编竹器的劲头一下子更足了。小勇也跟着王建军学编带盖竹篮,这竹盖的编织可不简单,要编得跟篮口严丝合缝,还要留出一个小竹扣,这样盖起来才不会轻易掉落。小勇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编了拆,拆了编,手指都被竹篾勒出了红印,可他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因为他的耳边,一直回响着阿爷说过的话:“编竹器要耐得住性子,急了可就编不出好东西。”
王建军看着小勇专注的模样,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好小子,有股子韧劲,像你阿爷,也像你太爷爷,咱们扁担山的竹编手艺,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传承下去了。”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扁担山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第一批竹器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编好了:三个双底篮,篮底编着寓意吉祥的“万字纹”,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两个竹筛,筛眼大小均匀得如同精确测量过一般,彰显着匠人们精湛的技艺;还有一个带盖竹篮,篮盖上的“双鱼纹”栩栩如生,仿佛两条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竹器泛着浅黄的柔和光芒,竹篾的纹路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与匠人们共同创作的艺术品。连一向严苛的王阿爷,都忍不住点头称赞:“好,比我当年第一次编的好多了,咱们扁担山的竹器手艺,没断啊!”
“等把这些竹器都编好,选个晴天去邻村。”王阿爷拿起一个双底篮,轻轻拍了拍,竹篮发出“咚咚”的闷响,这是竹器结实耐用的征兆,“让邻村的人看看,咱们的竹器还是那么好,咱们布依族人的情义,还是那么真。”
小勇用力地点点头,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又看了看眼前这些凝聚着大家心血的竹器。他知道,这些竹器会像护江刀一样,带着扁担山的灵气,带着他们满满的心意,去到邻村,将这份深厚的情义传递得更远。而他自己,也会坚定不移地继续跟着阿爷、阿爸,跟着村里的老匠人,认真学习编竹器的手艺,学习坚守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学习传承这份珍贵的情义。他要让这份传承,像扁担山上郁郁葱葱的翠竹一样,永远长青,生生不息。
回家的路上,霜风又起,吹得漫山的竹丛“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悠扬的乐章。小勇抬头望了望扁担山,夕阳的余晖将竹丛染成了金红色,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温暖而又壮阔的海洋。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只要这山还在,这竹还在,这情义还在,他们的日子就会像编好的竹器一样,结实、安稳,充满希望。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种竹、投饵、扫雪、育苗”的日常劳作,还是加固护鱼栅、培育竹苗菱种、监测江汛水温的点滴付出,都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这里面,有邻里间携手共护山河的温暖情谊,有代际间精神传承的厚重责任,更有对“人与山河共生”这一理念的深刻诠释。最终,在又一个立春时节,小勇带着“护江盟”的伙伴们种下新苗。他握着那把承载着无数记忆与使命的老刀,静静地望向江面。此刻,清水里倒映着的“刀子”,早已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一代代护江人滚烫的初心,是写在时光里、长在山河间的,最绵长、最坚定的守护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