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十八章:竹灯映江夜

第十八章:竹灯映江夜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3 11:13:08      字数:3481

  中秋前的夜晚,苍穹宛如一块深邃的墨玉,月亮恰似一面古老的夜郎古镜,高高地悬在扁担山那郁郁葱葱的竹梢之上。如水的清辉,洋洋洒洒地倾洒在澄澈的清水江上,将江面映照得如同一片熠熠生辉的银箔,闪烁着梦幻般的光芒。
  小勇领着孩子们,早早地来到了江边,准备扎制竹灯。按照布依族“中秋照江魂”的古老规矩,在这个特别的夜晚,扎制的竹灯需裹上精美的蜡染布,再点上松脂,而后顺着江水缓缓漂去。据说,这样既能引领逝去亲人的魂灵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又能让人们的美好心愿随着竹灯悠悠流淌,飘向远方,祈盼日子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竹灯的骨架,是小勇精心选用柔韧的“软竹”编制而成。在将细竹条弯成圆形的过程中,他特意保留了三道竹节。依照夜郎古俗,数字“三”被视为“灵数”,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沟通山江之间的灵气,赋予竹灯独特的灵性。骨架完成后,他把阿嬷亲手染制的靛蓝蜡染布仔细地糊在上面。布面上绣着寓意吉祥的“万字纹”和栩栩如生的蛙形图案;尤为巧妙的是,在蛙眼处精心缝上了一颗银珠。待到竹灯点亮之时,银珠便会泛出柔和的光芒,仿佛一只守护山林的灵蛙,静静地守护着这盏承载着希望的竹灯。
  孩子们则乖巧地围坐在江边的青石板上,手中的彩线在布面上灵动地穿梭游走,精心绣制着各自内心的美好心愿。石头绣了一条活灵活现的桃花鱼,鱼鳍上还特意缀上了鲜艳的红丝,他认真地说:“我要让爹在江里有伴,不会孤单。”阿妹绣了一朵娇艳的野菊,花瓣采用“打籽绣”的技法,堆得鼓鼓的,宛如真实绽放的花朵。她眼神坚定地说道:“我盼阿嬷少咳嗽,身体健健康康的。”年纪最小的阿明绣了一个小巧的竹哨,哨口正对着灯芯的方向,稚嫩地说道:“我想早点学会吹《祭亲歌》,这样就能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给逝去的亲人送去思念。”
  “小勇哥,松脂怎么绑才不掉呀?”石头高高举起一块黄澄澄的松脂,那松脂是王阿爷在下午时分,特意从老松树上采集而来的,带着一股清苦而又独特的香气。按照传统规矩,必须选用树龄三十年以上的松脂,这种松脂不仅燃烧时间久,而且不会冒出呛人的黑烟。小勇微笑着拿起一根细竹枝,熟练地把松脂卡在枝顶,随后用竹丝巧妙地打了个“竹扣结”。这看似简单的绳结,却蕴含着家族的传承,是太爷爷传给阿爷,阿爷又传授给他的。只见他绕三圈、压两下,动作娴熟而流畅,这个结不仅结实牢固,还藏着“三辈传承”的美好意头。小勇耐心地讲解道:“你看,编竹器不能偷工减料,绑松脂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用心去做,才能让竹灯漂得更远,带着咱们的心愿抵达远方。”
  孩子们认真地跟着学,小手指绕着竹丝微微颤抖,显得既紧张又专注。然而,毕竟年纪小,手法生疏,有的孩子打的结太松,松脂“噗通”一声滚落到江里;有的孩子用力过猛,把竹枝掰弯了。小勇便不辞辛劳,重新找来竹枝,帮他们替换。阿妹在操作过程中,手指不小心被竹丝划了一道小口子,殷红的血珠渗了出来。但她紧咬着嘴唇,只是用嘴轻轻吹了吹,便又继续绑松脂,坚定地说:“小勇哥说,心愿要自己做才灵验,我一定要让阿嬷的病早点好起来。”小勇看在眼里,心疼不已,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蜡染布片。那是阿嬷亲手缝的,上面绣着一片栩栩如生的竹影,据说有着止血的功效。他轻轻地帮阿妹包扎好伤口,布片上的银珠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待竹灯都制作完成时,江边早已聚满了村民。王阿爷和王建军扛着用“老竹王”枝搭建的竹梯,在江边迅速搭建起了一座简易码头。竹梯的梯身上,精心刻着夜郎“护灯符”,据说这神秘的符文能够保佑竹灯在江水中顺利漂流,避开潜藏的暗礁。阿花婶手提竹篮,笑容满面地来给大家分月饼。月饼是用新收的糯米精心制作而成,馅里还特意放了香甜的野蜂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她将月饼一一递给每个孩子,亲切地说道:“吃了月饼再放灯,心愿才会顺着江风往上飘,被竹王听见,保佑咱们都平平安安的。”
  石头接过月饼,毫不犹豫地先掰了一半递给阿花婶,懂事地说:“娘,你也吃,小勇哥教我好东西要和家人一起分享。”阿花婶的眼眶瞬间红了,她咬了一口月饼,那甜甜的滋味混合着心中涌起的暖意,缓缓蔓延到眼角,化作了感动的泪花。王阿爷站在一旁,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盏旧竹灯。灯架的竹丝已然泛黑,布面上的蛙形图案也已褪色,但这盏灯却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回忆,是老阿爸当年亲手制作的。王阿爷轻轻抚摸着灯架,声音略带颤抖地轻声说道:“当年你老阿爸就是用这盏灯,在波涛汹涌的江里找到了迷路的渔船,救了一船人的性命啊。”
  放灯仪式正式开始。小勇率先点燃了自己手中的竹灯,松脂“噼啪”响了两声,仿佛在为这个美好的时刻奏响序曲。暖黄的灯光透过靛蓝的蜡染布,散发出温馨的光晕,蛙形图案上的银珠也随之泛出明亮的光芒,那蛙形仿佛瞬间活了过来,灵动而神秘。小勇双手捧着竹灯,庄重地走到江边,依照夜郎“祭灯”的规矩,先对着江面虔诚地磕了个头,而后轻轻地把竹灯放进水里,口中念念有词:“我愿扁担山的翠竹四季常青,清水江的江水长流不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平安康健。”竹灯顺着水流缓缓漂开,灯光在江面上拖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宛如一条通向远方的银色道路,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祈愿。
  孩子们纷纷效仿,跟着放灯。石头小心翼翼地捧着绣着鱼的竹灯,轻轻放进江里,对着灯影大声呼喊:“爹,我会照顾好娘,你在江里别担心!”阿妹的竹灯漂得稍慢一些,她焦急地蹲在江边,目不转睛地看着灯影逐渐变小,小声而又真挚地说:“阿嬷,我盼你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笑。”村民们也纷纷拿出自家精心制作的竹灯,形态各异,别具匠心。有的竹灯编成长鱼形,鱼嘴里含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铜珠;有的竹灯呈方形,布面上绣着象征丰收的“稻浪”图案;王建军的竹灯最为醒目,灯架上还特意缠了一圈五彩的丝线,他笑着说:“我要让这盏灯漂得最远,把全村人的心愿都带给竹王。”
  王阿爷缓缓点燃那盏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竹灯,当灯芯亮起的那一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布上的蛙形竟仿佛在光影中轻轻晃动,栩栩如生。他将灯轻轻地放进江里,眼中满是深情,轻声说道:“阿爸,你看,小勇长大了,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也都能自己做竹灯了。”一时间,江面上的竹灯连成一片,银珠闪烁的光芒、竹灯散发的暖光与皎洁的月光相互交融,仿佛在江面上撒了满地的星星,如梦如幻。就连水里的桃花鱼,也被这奇妙的景象吸引,纷纷游过来,围着灯影欢快地游动,仿佛也在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增添一份生机与活力。
  放完灯后,村民们纷纷坐在江边新编的竹席上,竹席还带着竹子清新的香气,让人倍感惬意。王阿爷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起老辈人的故事:“以前啊,江里传说有‘水怪’,一到夜里就会兴风作浪,掀翻渔船。后来大家发现,放竹灯不仅能吓走水怪,还能在漆黑的夜里为渔船指引方向,从此,放竹灯就成了咱们这儿的老传统。”王建军则趁着这热闹的氛围,和大家商量起明年的计划,“明年咱们多编一些竹灯,邀请邻村的人也来参加,再搭个竹台,唱咱们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让清水江的中秋变得更加热闹非凡,把咱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阿花婶也拉着女人们的手,兴奋地说:“我打算染更多颜色的蜡染布,用枫香染出鲜艳的红色,用苏木染出明亮的黄色,让竹灯上的图案更加绚丽多彩。”
  小勇带着孩子们坐在江边,静静地看着竹灯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渐渐变成一个个微小的光点,宛如天上的繁星落在江里。石头突然兴奋地指着远处大声喊道:“小勇哥!那盏灯在晃!是我爹在跟咱们打招呼!”小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最远的那盏竹灯还亮着,灯光在浪尖上闪烁跳跃,仿佛真的在回应着大家的呼唤。“是张强叔听见你的心愿了。”小勇轻轻摸了摸石头的头,温柔地说道,“他会帮咱们实现的。”
  夜深了,江面上的竹灯渐渐熄灭,完成了它们传递心愿的使命。村民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带着满心的温暖与希望,踏上了回家的路。小勇走在队伍的最后,手中紧紧握着护江刀。刀鞘在月光下泛着浅白色的光芒,原本刀身的冷光,此刻也仿佛被这温馨的氛围所暖化,多了几分柔和。他久久地望着江面残留的灯影,心中突然领悟到:护江刀不仅仅是维护规矩的工具,更是守护这份温暖的象征——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村民们殷切的期盼、竹灯里闪耀的光芒,这些才是传承的根本所在。
  回到家中,阿嬷早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茶,在门口静静等候。姜茶里放了扁担山特有的“驱寒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小勇接过姜茶,缓缓喝了一口,暖意瞬间流遍全身。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刀,又抬头望向窗外那皎洁的月亮,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感慨:传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责任,而是竹灯里透出的温暖光芒、月饼里蕴含的甜蜜滋味、家人之间浓浓的牵挂。只要这些温暖还在,守护就永远不会中断,传承也必将一直延续下去,如同清水江的江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