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山顶的野餐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3 11:02:43 字数:3475
稻子收完后的那个周末,天边才刚泛起鱼肚白,扁担山还沉浸在一片轻柔的晨雾之中,山路上就已然热闹起来。村民们纷纷提着竹篮、背着竹篓,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着山顶进发。那竹篮皆是用质地坚韧的“顺山竹”精心编织而成,篮沿处刻着古朴的夜郎古“乐”字纹。按照布依族“野餐携灵篮”的古老规矩,这般的篮子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将食物的香气牢牢锁住,为野餐增添别样的风味。竹篓里的竹席、竹碗,则凝聚着王建军和小勇的心血,是他们提前精心编制的。竹席上巧妙地织就了寓意吉祥的“万字纹”和象征丰收的稻浪纹,每一道纹路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竹碗的边缘被打磨得光滑无比,他们细致入微,生怕竹碗粗糙的边缘会扎到老人和孩子们细嫩的手。
在这充满活力的队伍中,石头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鹿,跑得最快。他手中紧紧握着小竹哨,用力地吹着,那清亮的哨声如同灵动的音符,在山间跳跃回荡,惊飞了竹丛里栖息的晨鸟。鸟儿扑腾着翅膀,带起了细密的雾粒,纷纷扬扬地落在他的头发上,恰似撒了一把晶莹剔透的碎银,为他增添了几分俏皮。
“小勇哥,快些!”他一边奔跑,一边不时回头呼喊,脚下的棉鞋早已沾满了露水,可他却浑然不觉,满心都是对山顶野餐的期待。阿妹则迈着轻盈的步伐跟在后面,手中的竹篮里盛放着娇艳的野菊花,花瓣上还缀着如同珍珠般的雾珠,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她轻声说道,要把这些野菊花摆放在张强叔的坟前:“阿嬷说,菊花能引着亲人来吃野餐。”那声音如同山间清泉,带着一丝天真与虔诚。
小勇不紧不慢地走在队伍中间,腰间别着那把象征守护的护江刀,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沉稳。他时刻留意着周围的情况,时不时停下脚步,搀扶那些行动不便的村里老人。李阿爷年事已高,腿脚不太灵便,小勇便主动帮他提起竹篮。篮里的米酒坛用蜡染布严严实实地封着口,布上那精美的“双鱼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小勇娃,当年你太爷爷也带我们来山顶野餐,”李阿爷微微喘着气,回忆着往昔,眼中满是怀念,“那时候的竹席还是你太奶奶亲手织的,上面也有这寓意美好的万字纹呢。”那沧桑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将过去的美好岁月娓娓道来。
“快到了!”当翻过山坳时,小勇手指前方,兴奋地说道。只见山顶的竹林在晨光的轻抚下,泛着淡淡的浅绿,远远望去,恰似一片浮动的翡翠,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头听闻,一下子如离弦之箭般冲了过去,径直在张强的坟前停了下来,大声说道:“爹,我给你占好位置了!”他小心翼翼地从竹篮里掏出一块蜡染布,轻轻铺在坟前的青石板上。这蜡染布是阿花婶特意为此次野餐精心制作的,布上绣着“父子竹”的纹样,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逝者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逐渐穿透晨雾,洒在山顶。村民们也都陆续到齐了。王阿爷目光敏锐,挑选了一块向阳的平地,然后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铺竹席:“按夜郎‘围席’的规矩,竹席要摆成圆形,中间留空用来放置供品,如此一来,山灵便能清晰地看见咱们的心意。”村民们听后,纷纷动手,不一会儿,竹席便在地上铺成了一个规整的圆圈。大家将准备好的花糯米饭、色泽诱人的腊肉、香气四溢的米酒一一摆上去,五彩斑斓的食物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热闹而绚丽的画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小勇带着孩子们来到张强的坟前,他先将阿妹带来的野菊花小心翼翼地插进竹篮,又恭恭敬敬地摆上花糯米饭和米酒。按照布依族的传统规矩,野餐之时,必须给逝者留一份食物,就连筷子也要摆成“人”字的形状,寓意着“人在情在”,即便亲人已逝,这份深厚的情谊也永远不会消逝。“张强叔,尝尝今年的新糯米。”小勇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敬重与怀念,他的指尖轻轻碰了碰竹篮,仿佛在与逝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您放心吧。”
这时,石头将竹哨凑到嘴边,鼓起腮帮子,吹奏起了布依族的《祭亲歌》。虽然调子有些不太准确,偶尔还会跑调,但那充满真挚情感的吹奏,却格外打动人心。歌声在幽静的竹林里缓缓散开,仿佛带着无尽的思念,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就在此时,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竹梢随风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张强在回应着儿子的呼唤。阿花婶静静地站在一旁,眼眶微微泛红,她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花,却又欣慰地笑着说:“石头吹得好,你爹肯定听见了。”
野餐正式开始后,大家纷纷围坐在竹席旁。手中的竹碗盛着色彩鲜艳的花糯米饭,那独特的香气扑鼻而来。竹制的筷子筷尾刻着小小的“福”字,每一次夹取食物,都仿佛承载着满满的福气。王阿爷坐在圆圈的中间,清了清嗓子,开始给大家讲述老阿爸的故事:“当年你老阿爸带着我们种稻子,遇到天旱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带着大家去江里挑水。一趟又一趟,肩膀都被扁担磨破了,可他却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他顿了顿,又接着讲起太爷爷用护江刀救渔船的英勇事迹,“那时候,江里突然掀起了汹涌的大浪,情况危急万分。你太爷爷不顾自身安危,把护江刀用力插在暗礁上,凭借着刀身反射的光芒为在风浪中飘摇的渔船指引方向。最终,渔船平安获救,可他自己却被无情的浪卷走,落下了半条腿的残疾。”阿爷的讲述声情并茂,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艰难却又充满温暖与勇气的岁月。
王建军趁着大家兴致正浓,也跟大家商量起明年的计划:“开春之后,咱们在江边种些芦苇吧,等到芦苇长成,那一片翠绿肯定好看。再编几艘竹渔船,用‘老竹王’的枝做船桨,又结实又耐用。以后咱们就能坐着自己编的船,在江里捕鱼,日子肯定更有滋味。”阿花婶则拉着女人们的手,兴致勃勃地说要教大家织新蜡染:“我琢磨着织稻浪和竹影的图案,再绣上灵动的鱼,这样布面就显得鲜活起来,拿去集市上卖,肯定受欢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小勇则带着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阿妹机灵地躲在竹丛里,她裙摆上的蜡染“菊纹”不小心露在外面,可大家都默契地没有点破,而是陪着她尽情玩耍。突然,阿妹不小心摔了一跤,裤子上沾满了泥土。但她却迅速爬起来,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俏皮地说:“这是山给我的印章!”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竹林间回荡,惊得竹枝上的露水簌簌掉落,一滴露水正巧落在小勇的手背上,凉丝丝的,让他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惬意与美好。
中午时分,太阳升到了头顶,炽热的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大家玩累了,便纷纷躺在竹席上休息。王阿爷继续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老人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孩子们则趴在一旁,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小勇静静地坐在阿爷身边,手中下意识地摩挲着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温暖的红色,如同跳动的火焰。“阿爷,太爷爷和张强叔能看到咱们吗?”他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与期待。
王阿爷微笑着点点头,手指着轻轻晃动的竹丛,缓缓说道:“能啊,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却化作了这漫山的翠竹,变成了江里自由自在的鱼儿,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咱们。你看这竹梢在风中轻轻晃动,那就是他们在微笑;再听那江浪拍打着岸边,那便是他们在跟咱们说话呢。”小勇顺着阿爷手指的方向望去,望着那随风摇曳的竹丛,突然觉得微风中都带着亲人的气息,温暖而又安心,仿佛那些逝去的亲人从未离开,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
下午,野餐接近尾声,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将垃圾都小心翼翼地装进竹篮。按照村里的规矩,他们绝不能给山留下一点脏东西,要始终保持大山的洁净与美丽。小勇带着孩子们来到老阿爸和张强的坟前,给坟上浇了些水,希望逝者能感受到他们的关怀。然后,又把石头精心编的竹制小摆件放在坟前,那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竹鱼,石头说要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有好玩的东西。
下山的时候,夕阳已经西斜,天边被染成了一片橙红色,宛如一幅绚丽的油画。村民们背着竹篮,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回走。孩子们手中的竹哨声一路响着,清脆的哨声与江水的流淌声、竹林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乐章。小勇走在队伍的最后,他不时回头望向山顶,只见阳光将竹丛染成了一片金黄,那片金黄的竹林宛如一片温暖的海洋,承载着大家满满的回忆与深厚的情感。他深知,这次野餐已然成为大家心中的甜蜜记忆,而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带着护江刀,继续守护着这连绵的山川、奔腾的江水,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情义,直到永远。
回到家中,阿嬷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饭。小勇迫不及待地跟阿嬷讲起野餐时发生的趣事,阿嬷微笑着静静聆听,眼中满是欣慰:“以后常去,让大家多看看咱们的好山好水。”小勇用力地点点头,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未来还有许多这样的美好时光,等着他们去创造,去守护,而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与守护,将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