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十六章:稻浪与竹影

第十六章:稻浪与竹影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3 10:52:29      字数:4342

  入夏之后,扁担山脚下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打翻了金色的颜料盒,那片广袤的稻田渐渐被染成了一片金黄。微风轻轻拂过,稻浪如同潮水般翻滚着,一层推着一层,源源不断地涌向远方。远远望去,恰似在大地之上铺就了一层来自夜郎古寺的金绸,闪耀着迷人的光泽,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又庄重的气息。
  小勇的日子,就像被细密的线织进了扁担山的生活画卷,每一天都被填得满满当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带着丝丝凉意,他便早早起身,前往江边巡查。那把护江刀稳稳地别在腰上,刀柄处的纹路在晨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使命。他仔细地观察着江水,看那江水是否依旧清澈见底,是否有杂物影响水质;同时留意着江面上往来的渔船,确保它们航行安全。
  上午时分,他会准时来到竹棚下,给孩子们上“传承课”。在这片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里,他耐心地教孩子们编竹器,从挑选合适的竹子,到将竹条编织成各种精美的物件,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他还会带着孩子们认识稻穗,告诉他们每一种稻穗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布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下午,他则会跟随着王阿爷和王建军的脚步,一同前往田里忙活。在布依族的传统观念里,“护稻如护竹”,稻子是村里人的命脉,就如同竹苗一般,需要大家用心去呵护,精心侍弄每一株稻穗,容不得丝毫马虎。
  这天清晨,天色微明,天边还残留着几颗未退去的星星,小勇便和王建军一同来到了稻田。水车“吱呀吱呀”地转动着,仿佛不知疲倦的老者,为这片土地辛勤劳作着。轮叶上镶嵌的夜郎铜符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与初升的太阳相互呼应。江水顺着精心搭建的竹槽,缓缓地流进田里,那水流轻柔地包裹着稻穗,恰似给它们披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纱。
  王建军手中的竹耙,是用“老竹王”那粗壮而坚韧的枝条制作而成,耙齿上刻着古老的“水纹符”,据说这能保佑稻田风调雨顺。他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搅动着水流,动作娴熟而稳重,嘴里还不忘念叨着:“稻根怕涝,得让水慢慢渗进土里,像给竹苗浇水那样,急不得。这每一滴水,都关乎着稻子的收成,可马虎不得。”
  小勇蹲在田埂边,专注地拔着杂草。他的指尖轻轻避开那些饱满的稻穗,动作轻柔得仿佛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碰疼了它们。田埂上,野菊正开得灿烂,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清香。偶尔,会有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被这美景吸引,轻盈地落在稻穗上,它们翅膀扇动时投下的影子,轻轻落在小勇的手背上,痒痒的,仿佛在与他分享着这片稻田的喜悦。“阿爸,你看这稻穗,颗粒多满。”小勇指着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那稻穗因为太过饱满,压得稻秆都弯下了腰,“今年肯定能丰收。”小勇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时的热闹场景。
  王建军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收了稻子,先给村里的老人送新米,让他们尝尝这一年的辛劳成果。再用新米做花糯饭,祭完稻神,咱们全村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他所说的“稻神祭”,是布依族流传已久的古老规矩。在这个庄重的仪式上,村民们要用新米、自家腌制的腊肉和田埂上盛开的野菊来祭拜稻神,表达对大山与江水慷慨馈赠的感激之情。这个传统,从遥远的夜郎时期便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承载着布依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正说着,田埂那头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原来是阿花婶带着石头来了,两人手中的竹篮上刻着夜郎“丰”字纹,寓意着丰收与富足。竹篮里装着刚煮好的玉米,热气裹挟着甜香,随着微风飘散开来,让人闻之垂涎欲滴。“建军,小勇,歇会儿吃玉米!”阿花婶热情地招呼着,她布衫上的蜡染“稻穗纹”虽然沾了点泥土,但却更显鲜活,仿佛在诉说着她与这片稻田的深厚情感,“石头说你们在浇水,特意让我多煮了几个,还放了点野蜂蜜,可甜了。”
  石头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小勇身边,高高举起一个最大的玉米,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小勇哥,这个最甜!你快吃!”说完,他又迫不及待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竹编蚂蚱,那蚂蚱的翅膀是用“护稻竹”的细篾精心编制而成,栩栩如生,甚至还能轻轻煽动。“这个给你,我昨天编到半夜,像不像田里的蚂蚱?”石头期待地看着小勇,眼中闪烁着光芒。
  小勇接过玉米和竹蚂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被这清晨的阳光温柔地包裹着。他咬了一口玉米,顿时,那清甜的味道混合着阳光的温暖,在舌尖上缓缓散开,紧接着,空气中弥漫的稻花清香也悠悠地漫了上来,让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美好的世界。“像!太像了!”小勇赞叹道,他小心翼翼地把竹蚂蚱放进贴身的口袋,仿佛那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谢谢石头,我会好好收着。”
  几人坐在田埂上,一边吃着玉米,一边畅想着未来。阿花婶微笑着说,等收了稻子,她要跟着小勇学编竹篮,把编好的竹篮拿到集市上去卖,用卖竹篮的钱给石头买一个崭新的书包,让孩子能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她还想着,要给张强的坟前摆上一篮新米,告诉他村里的丰收,让他在天之灵也能感受到这份喜悦。王建军则充满干劲地说,要带着村里人去山上砍“护粮竹”,用这些竹子编些新的竹筐、竹筛,用来盛装丰收的稻谷。他还打算给晒谷架加一层竹篾垫,这样就能让粮食晒得更加通透,保存得更久。小勇则兴致勃勃地说,要带着孩子们去江里钓“稻花鱼”。这种鱼专门吃落在江里的稻花,肉质鲜嫩无比,钓上来后熬成鱼汤,给村里的老人补补身子,让他们也能尝尝这大自然的美味馈赠。
  阳光渐渐升高,洒在稻浪上,那些晶莹的露珠逐渐蒸发,空气中弥漫着愈发浓郁的稻子清香。小勇静静地望着眼前的景象,听着大家对未来的美好盼头,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深深的感悟:“守护”,从来都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责任,它其实就藏在每一粒饱满的稻子里,蕴含在每一句充满期待的话语里,是对丰收的热切盼望,是对团圆的执着坚守,是盼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的那份踏实劲儿。这种守护,是布依族人生活的底色,是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支柱。
  终于,收稻子的那天来临了,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节日般的热闹氛围中。天还未亮透,男人们便纷纷扛起镰刀,迈着坚定的步伐下田。那镰刀把是用竹子精心制作而成,上面缠着靛蓝布条,按照夜郎古俗,这样的装扮割稻能够留住稻神的灵气,保佑来年依旧丰收。女人们则聚集在田边,熟练地用稻草编成的捆稻绳将割下的稻子捆扎起来。捆稻绳要绕三圈,分别代表着“山护、江护、人护”,寓意着在大山、江水和人们的共同守护下,生活能够平安富足。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穿梭在田间地头,帮着大人们递水、递毛巾,还认真地把掉在地上的稻穗捡进竹篮。因为阿爷告诉他们,每一粒稻子都是山与江的恩赐,浪费一粒稻子,就是对大山和江水的不敬。
  小勇紧紧跟随着王建军的脚步,在稻田里奋力割稻。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流,一滴一滴地落在稻田里,但他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累。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阿爷曾经说过的话,“稻子是山江给的礼物”。是啊,每一株稻穗都吸收了清水江的甘甜江水,汲取了扁担山的灵秀之气,才得以茁壮成长,变得如此饱满。
  当割到田中央时,小勇突然眼前一亮,他发现了一株特别壮硕的稻穗,那穗子比其他的稻穗足足大了一圈,颗粒饱满得仿佛要撑破外皮。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株“稻王穗”摘下来,轻轻地放进竹篮里。这可是无比珍贵的“稻王穗”,要留着做种子,而且在祭稻神的时候,它要被摆在最前面,接受大家最诚挚的敬意。
  中午时分,阳光洒满了整个晒谷场,晒谷场上摆起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田埂宴”。竹桌被整齐地摆放着,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腊肉炒蕨菜,腊肉的醇厚与蕨菜的清新相互交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有酸汤稻花鱼,红亮的酸汤包裹着鲜嫩的鱼肉,让人垂涎欲滴;还有刚蒸好的玉米饭,热气腾腾,散发着玉米特有的香甜。这些美食都是用竹制餐具盛放的,碗沿上刻着精美的夜郎古纹,仿佛在诉说着布依族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大家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竹筷,端着竹杯,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喝着香醇的米酒,嘴里还唱着布依族的“稻歌”。那歌声悠扬婉转,与江水的流淌声、竹林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在晒谷场上缓缓散开,构成了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妙乐章,让整个场面显得格外热闹。
  “今年的稻子好,多亏了小勇和建军!”老支书端着米酒,笑容满面地站起来,声音洪亮有力,仿佛要让所有人都听到这份喜悦,“也多亏了咱们全村人一起努力!”小勇听了,连忙摆手,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护着稻田,护着咱们的家。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哪有今天的丰收。”
  王阿爷看着小勇,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许:“小勇长大了,懂团结了。咱们布依族人,从来都是靠一起出力过日子,靠情义守家园,这规矩,从你太爷爷那辈就没变过。”阿爷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但却饱含着对传统的坚守和对下一代的期望。
  下午,阳光越发炽热,大家齐心协力把割好的稻子整齐地铺在晒谷架上。那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小勇静静地站在晒谷架旁,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此刻,他突然觉得这把刀不仅仅是护山护江的工具,它更是守护村里人的日子、守护这份团结与情义的象征。刀鞘上的枫香叶碎末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红色,宛如一颗颗跳动的红心,仿佛在诉说着布依族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一片金红色,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然而,稻子还没有完全晒干,为了防止受潮和飞鸟啄食,村民们纷纷拿出蜡染布,轻轻地盖在稻子上。这蜡染布不仅能有效防潮,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仿佛还能传递着布依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小勇跟着王阿爷和王建军,沿着江边的小路往家走。路过江边时,水车依旧在“吱呀吱呀”地转动着,江面上泛着金红的波光,仿佛被夕阳点燃。岸边的竹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温柔地跟他们道别。
  “阿爷,阿爸!”小勇突然停下脚步,眼中满是期待和憧憬,“等稻子收完,咱们带着村里人去山顶竹林野餐吧,像张强叔说的那样,看日出,看江里的鱼,再给孩子们讲稻神和竹王的故事。”小勇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忙碌的劳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感受扁担山的美丽,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布依族人的传统文化。
  王阿爷和王建军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赞同的笑容。“好啊!”阿爷拍了拍小勇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爱,“让大家也放松放松,看看咱们扁担山的好风景,也让孩子们多听听老故事。这不仅能让大家增进感情,还能让咱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小勇点点头,望着远处那在夕阳余晖下交相辉映的稻浪与竹影,心中满是安稳与满足。他知道,这次野餐一定会像竹王节一样,成为村里人的美好回忆,成为传承里温暖而珍贵的一笔。而他,也会继续带着那把护江刀,坚定地守着这山这江,守着这稻浪竹影,守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将这份情义与责任,代代相传,直到传给下一个守护这片土地的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