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霜降后的竹语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1 08:16:11 字数:3450
霜降这天,扁担山仿佛被大自然施了魔法,漫山的竹海悄然裹上了一层晶莹的白霜,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竹叶上的霜花玲珑剔透,恰似夜郎古镜破碎后散落的残片,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闪烁着清冷而迷人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天还未亮透,小勇便起得比打鸣的公鸡还早。他背上竹篮,将护江刀别在腰间,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向山顶走去。按照布依族“霜降采根”的古老传统,在这一天采集的竹根,据说沾染着竹王的凛凛寒气,用来煮水饮用,不仅能够驱散秋冬的寒意,温暖身体,更能为老人和孩子增添“山的底气”,保佑他们平安康健。
山路崎岖,覆着一层薄薄的霜,每迈出一步,都能听到脚下竹丛间落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大地轻柔的低语。护江刀的竹鞘轻轻蹭着裤腿,那细微的声响,在这寂静的山林间,就像是太爷爷在他耳边亲切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当小勇走到山腰那片肃穆的“守坟竹”区时,他瞧见石头正蹲在茂密的竹丛里,全神贯注地忙碌着。石头手中的小竹铲被磨得锃亮,正对着一截刚刚露出土面的竹根,小心翼翼地刨着土。寒冷的空气冻得石头鼻尖通红,睫毛上也沾上了晶莹的霜花,宛如冬日里的小精灵。他一抬头,瞧见小勇走过来,神色慌张,下意识地把竹铲藏到了身后,结结巴巴地说道:“小勇哥,我、我想挖竹根给娘煮水,娘最近总咳嗽,我想帮她减轻点痛苦。”
小勇见状,心中涌起一阵暖意。他轻轻蹲下身子,伸出手摸了摸石头冻得发僵的小手,心疼不已。他知道,阿花婶这些天为了秋收,每日天不亮就匆匆赶往田里劳作,直到傍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咳嗽声在院子里回荡,却从未向任何人抱怨过一句。小勇轻声说道:“挖竹根要找老竹的根才行,嫩竹根的药力不够,治不了病,只有老竹根才蕴含着山的灵气。”说着,他接过石头手中的竹铲,手指指向不远处一棵粗壮的老楠竹。那棵老楠竹生长在老阿爸的坟旁,竹身挺拔粗壮,竹皮上还保留着夜郎人刻下的“护魂纹”,岁月的痕迹让这些纹路显得愈发神秘而庄重。
两人在这片幽静的竹林里缓缓转了一圈,小勇最终选定了一棵“双枝竹”。这种竹一竿双枝,在布依族的文化里,被视为“护家竹”,它的根须深深扎入地下,顺着泥土的脉络,能够找到老竹的主根。小勇手持竹铲,在竹根周围轻轻刨土,动作轻柔得仿佛生怕惊醒了沉睡的竹魂。不一会儿,一节泛着浅黄光泽的竹根便露出了地面,根须上还沾着带着霜花的泥土,仿佛是大地给予的珍贵馈赠。“就这根,”小勇把竹根递给石头,认真叮嘱道,“回去之后,把它和生姜、野蜂蜜一起放在锅里煮,一定要煮够半个时辰,让你娘趁热喝下去,连着喝三天,咳嗽应该就会好起来。”
石头满心欢喜地接过竹根,兴奋得蹦了起来,竹根上的霜花簌簌落下,洒在他的衣襟上:“谢谢小勇哥!我现在就回去煮!”看着石头像小鹿一般欢快跑远的背影,小勇又精心挑选并挖了几根竹根,这才转身朝着张强的坟前走去。
张强的坟前,竹枝上挂着一个精致的小竹篮,里面装满了清新淡雅的野菊花,那是阿花婶清晨刚刚放上去的,篮底的蜡染布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小勇轻轻抚摸着竹身,此时,霜花已经渐渐融化,在竹身上留下一层浅浅的水痕,仿佛竹在微笑,在回应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
“张强叔,石头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心疼人了。”小勇轻声说道,声音里满是感慨与欣慰。他把一根竹根轻轻地放在坟前,继续说道,“您放心,我会帮着阿花婶和石头,也会帮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微风轻轻拂过竹丛,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张强在另一个世界给予的回应,诉说着对小勇的信任与感激。
小勇又来到老阿爸的坟前,同样虔诚地放上两根竹根,这才背着竹篮,缓缓往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中,阿嬷正在宁静的院子里专注地织着蜡染布。靛蓝色的布平整地铺展在竹架上,阿嬷手中的针线穿梭如飞,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针都严格按照夜郎古纹的样式,精心织出“竹根绕家”的图案。在布依族的文化中,竹根代表着守护,家象征着安稳,二者合在一起,便是“竹护家安”的美好寓意。
王阿爷则坐在门槛上,手中的烟杆并未点燃,他正对着一张图纸发呆。图纸上画着一个竹制晒谷架,是王建军昨天绘制的。王建军计划在村里建一个晒谷架,这样一来,大家晒粮食就更加方便,再也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降雨导致粮食来不及收。
“阿嬷,竹根挖回来了。”小勇说着,将竹篮递到阿嬷面前,随后又把在竹林里遇到石头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阿嬷停下手中的针线,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笑容,她轻轻摸了摸小勇的头,说道:“石头这孩子,像他爹,心地善良。”说完,阿嬷拿起几根竹根,转身走进厨房,“我去煮竹根水,等会儿给阿花婶送点过去,再给你阿爷也盛上一碗,他最近总念叨腿凉。”
这时,王阿爷才回过神来,放下手中的图纸,拿起烟杆在门槛上磕了磕,说道:“建军说建晒谷架,我看行。得选个离江近的地方,通风好,这样粮食干得快。”小勇凑到阿爷身边,看向图纸,虽然画得不算精致,但在晒谷架的横梁上,王建军精心绘制了夜郎古文字,左边是“晒”,右边是“谷”,合在一起便是“丰”字,寓意着丰收和富足。
“明天咱们去晒谷场看看,就选在村中间那块平地吧,旁边就是清水江,还能借助江风。”小勇提议道。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祖孙三人便一同前往晒谷场。王建军手持竹杖,在地上仔细地画着圈,竹杖尖不经意间戳到了一块夜郎时期的陶片。这块陶片是以前村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直摆放在晒谷场的石台上。“就这儿了!”王建军兴奋地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道,“有这老物件镇着,晒谷架肯定稳当,粮食也能长得更好。”
建晒谷架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帮忙。男人们结伴上山,砍伐的是坚硬耐腐的“百年楠竹”,这种竹是搭建晒谷架的绝佳材料;女人们则留在家里,精心蒸制花糯米饭,在给干活的人送水时,还不忘带上一块蜡染布,方便他们擦汗;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麻雀,围着竹堆跑来跑去,争着帮忙递竹篾。石头更是把自己心爱的小竹哨挂在了竹架上,嘴里念叨着:“竹哨响,鸟不啄。”
小勇负责削竹片,他的手艺是阿爷亲自传授的,竹片被他削得薄厚均匀,边缘还特意打磨得圆润光滑,防止划伤大家的手。“小勇哥,竹片要削多宽啊?”邻村的阿明问道。阿明是跟着陈阿爷来学习手艺的,手中的小竹刀用起来还不太熟练。“这么宽就好,”小勇用手比划出合适的宽度,耐心解释道,“太宽了不结实,太窄了又容易折断。”说着,他走上前,帮阿明调整竹刀的角度,“削的时候要顺着竹纹,不然竹片容易裂开。”
晒谷场里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这样的场景持续了整整三天。终于,一座崭新的晒谷架稳稳地立了起来。这座晒谷架选用的是扁担山的老楠竹,架子上铺着竹篾精心编织而成的晒垫,晒垫上织有寓意吉祥的“万字纹”,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滑的作用;四周的竹栏杆上刻满了蛙形图案,这是夜郎人“护谷”的传统纹样,据说能够吓跑偷食粮食的鸟儿。
王建军站在晒谷架上,拿起一把稻谷,缓缓撒在晒垫上。金黄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丰收。“以后大家就把粮食晒在这里,再也不怕下雨,也不怕鸟啄啦!”王建军兴奋地喊道。
村民们纷纷鼓掌,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阿花婶也抱着一筐稻谷,来到晒谷架旁,将稻谷均匀地铺在晒垫上,笑着说道:“有了这晒谷架,以后晒粮食可就省心多了。”石头欢快地跑过来,帮着娘摊开稻谷,胸前的小竹哨随着他的动作,在风中“叮铃”作响。
小勇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前这温馨而美好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突然深刻地意识到,守护这山这江,不仅仅是守护着山中的翠竹与江里的鱼儿,更是守护着村里人的平凡日子,守护着这份简单而又踏实的幸福。
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一片金红色。晒谷场上的稻谷还未完全晒干,村民们细心地用塑料布将其盖好,相约明天再来翻晒。小勇跟随着王阿爷和王建军,踏上了回家的路。路过江边时,古老的水车还在“吱呀”作响,江面上波光粼粼,泛着金红的光芒,仿佛是一幅绚丽的油画。
“阿爷,阿爸,”小勇突然说道,“明年竹王节,我想让村里的孩子也参加祭祀,教他们念祭词,让他们知道竹王的故事。”
王阿爷和王建军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啊,”阿爷说道,“让孩子们也学学,咱们布依族人的根,可不能断。”小勇用力地点点头,目光望向山顶那片在霜后愈发苍翠的竹海。他知道,明年的竹王节,将会有更多的孩子站在祭台前,听他讲述竹王的传奇故事,了解护江刀的传承历史,感受这山这江所承载的深厚情义。而这份珍贵的传承,将会像扁担山深深扎根的竹根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远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和勤劳善良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