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十一章:竹荫下的传承课

第十一章:竹荫下的传承课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1 08:05:17      字数:3276

  入夏后,扁担山的竹海宛如一片浩瀚无垠的青绿色海洋,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阳光宛如金色的丝线,穿过层层叠叠的竹梢,在地上精心织就出细碎的光斑,远远望去,恰似夜郎古币散落在这静谧的林间,为这片竹海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小勇特意将“传承课”搬到了老楠竹下。这株老楠竹,是老阿爸当年亲手栽种,竹身上那历经岁月摩挲的夜郎人刻的蛙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古朴的韵味。按照布依族“传艺必择灵竹”的古老规矩,在此开课,仿佛能让孩子们沾染到竹王的灵气,开启与竹艺文化的奇妙缘分。
  每日下午,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温暖的光线,村里的孩子们便纷纷搬着小板凳,如欢快的小鸟般聚集而来。他们有的小心翼翼地揣着竹哨,那竹哨仿佛是他们最珍贵的宝物;有的则拎着竹篮,竹篮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甚至连邻村的娃也不畏山路崎岖,踩着蜿蜒的小道赶来。使得竹荫下总是被孩子们坐得满满当当,洋溢着热闹而充满活力的氛围。
  这天,孩子们来得格外早,如同迫不及待开启一场奇妙冒险的小探险家。石头紧紧抱着磨得发亮的小竹哨,哨身上的蛙纹在他日复一日的摩挲下,愈发光滑,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阿妹的竹篮里,装满了刚从山林间采摘的野草莓,颗颗红通通的,如同璀璨的红宝石,衬着篮底那色彩斑斓的蜡染布,显得格外娇艳好看。几个半大的孩子则扛着小竹刀,刀鞘是阿嬷用靛蓝布精心缝制的,上面还绣着“学竹”二字,这两个字饱含着长辈对他们传承竹艺的殷切期望。
  小勇稳稳地坐在老楠竹下,面前整齐地摆放着一堆竹料:有质地柔韧的顺山竹竹丝、纹理独特的逆山竹竹片,还有一把钝口小竹刀。这把小竹刀,是王阿爷特意为孩子们打造的,刀身磨去了锐利的锋芒,只留下恰到好处的一点刃口,刚好能用来削竹,又巧妙地避免了伤到孩子们稚嫩的小手。
  “今天先学‘认竹魂’。”小勇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打破了竹林的宁静。他轻轻拿起一根顺山竹,那竹节均匀有致,竹梢正对着清水江的方向,仿佛在与江水诉说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你们瞧,这竹节间距规整如一,竹皮泛着清新的青绿色,此乃‘顺山竹’。它顺着山的走势生长,用它编出来的竹器,仿佛能吸纳‘江气’,坚固耐用,是竹器中的佳品。倘若竹节歪扭不整,竹梢朝着山顶,那便是‘逆山竹’,它违背了山的自然规矩,质地欠佳,通常只能当作柴火烧。”说着,他又示意孩子们靠近,让他们亲手触摸竹皮,“来,摸摸看,顺山竹的竹皮,细细感受,能摸到如人血管般的细纹路,这便是竹魂在跃动。”
  孩子们立刻好奇地围拢过来,一个个伸出小手轻轻触摸。石头更是兴致勃勃,特意找了根逆山竹进行对比,他微微皱着眉,认真地说道:“真的呀!顺山竹的皮摸起来更柔软,逆山竹的皮却硬邦邦的!”小勇见状,微笑着点头,眼神中满是欣慰。接着,他又从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块夜郎铜片,轻轻放在顺山竹上,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铜片竟泛起浅浅的光芒。“看,这就是竹王认主的奇妙景象,只有顺山竹能引出铜光,逆山竹可不行。”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发出惊叹声,随后赶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玩意儿放在竹枝上,满心期待着也能看到那神奇的光芒。
  接下来,便是教孩子们编竹篮底。小勇熟练地拿起竹丝,有条不紊地摆成“井”字形状,而后依照夜郎“编器必循纹”的传统法子,每编一根竹丝,便朗朗念出一句:“竹丝横,竹丝竖,编出篮底护家户。”竹丝在他灵活的手指间上下翻飞,宛如灵动的精灵,不一会儿,一个方方正正的篮底便呈现在众人眼前。篮底边缘还特意留着的小小的竹须,宛如精心设计的装饰,为这竹篮底增添了几分俏皮与自然之美。“编的时候要注意疏密得当,太稀疏了装不住东西,太紧又容易把竹丝勒断。”小勇一边耐心讲解,一边细心地帮身边的小胖调整编错的竹丝。
  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跟着学,他们的小手指笨拙地捏着竹丝,尽管有的编错了纹路,有的不小心把竹丝弄断了,但没有一个人喊停,大家都沉浸在这充满挑战与乐趣的竹编世界里。阿妹的手指不小心被竹丝划了一道小口子,渗出血珠,她微微咬着唇,轻轻用嘴吹了吹,便又倔强地继续编起来,嘴里还念叨着:“小勇哥说,学手艺要耐得住疼,不然编不出好东西。”
  小勇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心中满是感动,他赶忙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蜡染布条。这布条是阿嬷给他的,布上绣着寓意吉祥的“万字纹”,据说能止血。他轻轻地帮阿妹包扎好伤口,温柔地说道:“慢慢来,别着急,下次编之前,把竹丝磨光滑点,就不会疼了。”
  时光在孩子们专注的编织中悄然流逝,夕阳渐渐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橙红色。此时,孩子们终于编出了属于自己的篮底。石头编的篮底略显歪斜,却特意在一角留了个小洞,他一脸自豪地说:“我要在这穿根绳,挂在脖子上,拿回去给爹看看。”阿妹的篮底编得十分紧密,还在边缘精心编了个小巧的竹花,她笑着说要装野草莓给阿嬷吃。小勇看着这些虽歪歪扭扭却饱含心意的篮底,心中感慨万千,他突然深刻地意识到,这传承课所教授的,远不止是编竹器的技艺,更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用心”的种子。就如同这竹篮底,需要一根丝一根丝精心编织,文化的传承同样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坚守,方能稳固而长久。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竹荫下的传承课名气越来越大,如同涟漪般在周边地区扩散开来。连镇上的老师都听闻了这独特的传承课,带着学生们慕名前来观摩学习。小勇见此情形,索性在竹林里搭建了一个竹棚。竹棚的棚顶铺满了老竹枝,疏密有致,既能遮挡炎炎烈日,又能在细雨纷飞时为大家遮风挡雨。棚柱上,小勇精心刻着夜郎古文字,左边是“学”,右边是“传”,二者合在一起,便是“承”字,寓意着传承的深刻内涵。
  王阿爷也常常来到竹棚,坐在一旁,给孩子们讲述太爷爷的故事:“当年你太爷爷用顺山竹编了个竹筏,那竹筏可结实了,救了江里的放排人,而且这竹筏用了十年都没坏,一直守护着咱们这片土地。”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中,连夕阳缓缓落下,余晖洒满竹林都未曾察觉。
  有一天,邻村的陈阿爷带着孙子,风尘仆仆地赶来。陈阿爷手里紧紧握着一把旧竹刀,刀身布满了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然而刀柄却被摩挲得发亮,可见其主人对它的珍视。
  “小勇娃,你能不能教教我孙子?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如今会编竹器的人越来越少,我实在担心这门手艺断了根啊。”
  小勇接过竹刀,仔细端详,立刻认出这是当年王阿爷给邻村编竹器时用过的,刀身上那小小的“竹”字,依然清晰可辨。
  “阿爷,您放心,只要娃愿意学,我一定教,分文不收。”
  陈阿爷激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紧紧拉着孙子的手,给小勇深深地鞠躬:“谢谢小勇娃!以后我们每周都来!”小勇赶忙伸手扶起祖孙俩,又转身从竹堆里精心挑选了一根顺山竹,递给陈阿爷的孙子,微笑着说:“今天先学认竹,下次来就教你编竹哨。”看着祖孙俩离去的背影,小勇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传承并非局限于一个村的事,而是所有守护着这片山、这片江的人们共同的使命。只要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学,这古老的竹编手艺便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秋末时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编出像样的竹篮、竹筐了。小勇带着他们把这些竹器拿到镇上售卖。换回来的钱,一部分给孩子们买了文具,让他们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另一部分则捐给了阿花婶家。石头说:“阿花婶一个人拉扯我们不容易,我想帮娘减轻点负担。”石头还特意编了个精致的小竹篮,装满自己种的南瓜子,送给陈阿爷的孙子,真诚地说,“这是用顺山竹编的,可结实了,你用它装瓜子吃。”
  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小勇带着孩子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村里走去。孩子们手中提着自己亲手编的竹器,欢快的竹哨声一路响着,与江浪拍岸声、竹叶沙沙的风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首欢快的乐章,在这山水之间回荡。
  小勇走在队伍的最后,手里紧紧握着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迷人的红色。他抬头望向漫山遍野的竹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突然觉得,这竹荫下的传承课,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深深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像扁担山的竹一样,茁壮成长为参天的竹林,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山水,守护着这份源远流长、永不褪色的情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