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春汛里的约定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10 08:12:45 字数:3172
当冬日的积雪悄然融化,扁担山仿佛从沉睡中渐渐苏醒,而最先感知到春之气息的,便是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竹苗。裹在稻草里的竹身,泛出深邃而浓郁的绿色,宛如大地深处涌动的生命力。竹梢顶端顶着嫩黄的芽尖,它们奋力地向上窜动,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触摸那遥远天空中的温暖阳光。
小勇每天清晨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早早来到育苗地。在解开稻草时,他的动作轻柔而谨慎,严格遵循着布依族“醒苗”的古老规矩。他微微俯身,对着竹苗轻声念起“醒苗词”:“竹王醒,苗儿长,山护你,水养你。”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空气中缓缓流淌。念完后,他便蹲在竹苗旁,小心翼翼地松土。指尖轻轻划过土壤,他能清晰地摸到土里老竹根错综复杂的纹路。那是老阿爸当年栽竹时留下的痕迹,历经岁月的沉淀,如今正默默而无私地给新苗输送着养分,如同先辈们对后辈的殷切关怀与庇护,从未间断。
这一年的春汛,如同一场不期而至的急行军,来得迅猛而急促。三月初,连绵的阴雨毫无预兆地倾盆而下,整整下了三天三夜。清水江的水位在这场雨的催促下迅速攀升,江水如脱缰的野马,漫过了岸边那些光滑的鹅卵石。汹涌的浪头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凶意,狠狠地拍打着水车轮叶,发出“哗啦哗啦”的巨响,仿佛在向这片土地示威。
王阿爷察觉到了江水的异样,又开始每日马不停蹄地往江边奔走。他手中握着那根用“镇水竹”制成的竹杖,每当将其探进江里,杖身上刻着的夜郎水符便会泛起浅浅的光芒。神秘的是,符光越亮,预示着汛情愈发凶险。看着那逐渐变亮的水符光芒,阿爷的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忧心忡忡地说道:“这水势不对劲啊,怕是要漫到田埂。”说罢,他毫不犹豫地转身,吩咐王建军赶紧去敲铜锣。按照布依族“汛前预警”的传统老法子,铜锣连响三声,那便是向村里人发出准备抗汛的紧急信号。
顷刻间,整个村子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瞬间忙碌起来。男人们纷纷扛起锄头,奔赴田埂,开始进行加固工作。他们往土里掺入扁担山特有的红土,这种红土具有遇水更加紧实的特性,能让田埂在洪水的冲击下更加稳固。女人们则有条不紊地在家里收拾粮食,将稻谷小心翼翼地装进竹囤。竹囤外细心地裹上蜡染布,布上绣着寓意吉祥的“万字纹”,据说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小勇则带领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在江边热火朝天地堆起沙袋。这些孩子都曾跟着小勇学习认竹苗、编竹哨,对这片土地和竹文化充满热爱。其中,石头还特意把自己心爱的小竹哨挂在沙袋上,一脸认真地说道:“竹哨响,浪就怕。”
“小勇哥,沙袋要堆到哪啊?”阿妹吃力地拎着小竹桶,给大家递水。她的袖子高高挽起,胳膊上沾满了泥巴,辫梢的红绳还不断地滴着水珠。小勇指着岸边一道淡淡的浅痕,那是去年汛后留下的印记,宛如一道浅浅的伤疤,记录着江水曾经的肆虐。“要堆到比这痕高半尺,去年浪就漫到这,今年可得防着它再次冲上来。”小勇一边耐心地解释着,一边熟练地把沙袋码放整齐。随后,他又在沙袋旁插上一根小竹枝,在枝上绑了一片枫香叶。依照夜郎“护埂”的古老规矩,枫香叶能够引来山灵,守护着田埂不被洪水冲垮。
孩子们听了,干得更加起劲。小胖累得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但他依旧咬牙坚持着,嘴里嘟囔着:“我要像小勇哥一样,护着田埂,护着粮食。”小勇看着他们稚嫩而坚定的脸庞,思绪不禁飘回到自己第一次跟着阿爷堆沙袋的场景。那时他才八岁,小小的身躯费力地拿着小铲子往沙袋里填土。阿爷心疼地在他兜里放了颗夜郎铜珠,慈爱地说能让他有力气。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小勇才深刻地明白,守护村子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紧紧攥在一起的那股劲,就像竹丛深深地扎根在土里,相互扶持,坚不可摧。
春汛最为汹涌的那天,江水如猛兽般迅速漫过了江边的芦苇荡,汹涌的浪头张牙舞爪地朝着田埂扑来。王阿爷带着王建军和村里的男人们,毅然决然地守在田埂上。他们手中紧紧握着护江刀的竹鞘,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护江人必须站在最前面,直面洪水的威胁。小勇也毫不退缩地坚守在其中,他紧紧握着护江刀,冰冷的浪头一次次打在他的裤腿上,刺骨的寒冷如电流般瞬间传遍全身,可他的双脚却像生了根一样,没有后退一步。“小勇,你去后面歇会儿。”王建军看着儿子冻得发紫的嘴唇,心疼得眼眶泛红。“不用,阿爸。”小勇坚定地摇摇头,目光如炬地盯着江面,“这田埂护着村里的粮,我不能退。”
王阿爷看着小勇,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他缓缓从怀里掏出一块古朴的夜郎铜符,郑重地塞进小勇手里:“这是你太爷爷当年抗汛时用过的,能护着你。”铜符上刻着竹王治水的精美纹样,岁月的摩挲让它显得愈发古朴厚重。小勇紧紧地把铜符攥在手心,刹那间,一股暖流仿佛从手心涌出,顺着胳膊缓缓蔓延至全身,让他充满了力量。
终于,在众人的坚守下,天快亮的时候,那来势汹汹的江汛终于渐渐退去。大家惊喜地发现,田埂依然坚固如初,没有垮塌,村里的粮食也因此得以保住。劫后余生的人们疲惫却又欣慰地坐在田埂上,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这时,阿妹从兜里掏出几块糖,分给大家。糖的甜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与江水散发的潮气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格外暖心的感觉。石头像是受到了某种鼓舞,突然吹起了竹哨。那清亮的哨声在江面上悠悠散开,引得一群水鸟欢快地飞了过来,它们在空中盘旋飞舞,仿佛在为这场胜利的坚守而欢呼庆祝。
春汛过后,清水江仿佛褪去了暴躁的外衣,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温柔。王建军带着村里人在江边种下芦苇和柳树,芦苇的根系如同忠诚的卫士,能够牢牢地固定土壤;柳树则像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着未来可能出现的风浪。小勇则带领着孩子们在育苗地种上各种野花,有娇艳的杜鹃、金黄的野菊,还有扁担山特有的“护竹花”。老人们常说,这种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让竹苗长得更加茁壮。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苗渐渐长高,野花也竞相绽放,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紫的像霞,它们点缀在翠绿的竹丛间,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美不胜收。
小勇常常带着孩子们在竹丛里嬉戏玩耍,教他们用竹子编织精美的竹篮。竹篮底部会巧妙地嵌上小铜珠,这是夜郎人代代相传的独特法子,据说这样的竹篮能装更多东西。他还教孩子们用竹哨吹奏布依族古歌,那悠扬的歌声中唱着:“竹王护我家,江水绕我村。”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清脆的竹哨声,与江浪的涛声、竹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章,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欢乐与温馨。
这天,之前来拍照的那个男人又再次来到了这里,还带来了精心洗好的照片。照片上,小勇英姿飒爽地站在水车旁,手中紧紧握着护江刀,身后是清透如镜的江水和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竹海。温暖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让他整个人看起来熠熠生辉。“我把照片送到了镇上的文化馆,”男人笑着说道,眼中满是欣赏,“他们看了后非常喜欢,说要挂在馆里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清水江的动人故事。”
小勇接过照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骄傲。他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挂在家里的墙上,就挂在太爷爷和阿爷的照片旁边。阿嬷看着照片,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欣慰地说道:“咱们小勇成英雄了。”小勇听后,连忙摇摇头,谦逊地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在守着咱们的家。”王阿爷坐在一旁,手中的烟杆轻轻敲了敲门槛,语重心长地说道:“能守着家,就是最大的英雄。”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小勇静静地坐在江边的青石板上,手中轻轻地擦拭着护江刀。刀身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着他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随风摇曳的竹丛。他不禁想起春汛时与这片土地、与村里人的约定——要护着田埂,护着粮食,护着村里的每一个人。此刻,他深深地明白,这份约定如同扁担山的翠竹,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又似清水江的江水,源远流长,永不停歇。只要这山依旧巍峨、江依旧奔腾、竹依旧翠绿、刀依旧闪耀,他就会坚定不移地一直守护下去,直到将这份沉甸甸的约定,传给下一个同样心怀热爱、愿意守护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