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夜袭长山城十八、小清河伏击战 十九、李景陶与贾效昆
作品名称:马耀南与八路军三支队 作者:刘成功 发布时间:2025-09-16 10:56:41 字数:6291
十七、夜袭长山城
县大队的行为,不但破坏了五军的作战计划,而且使五军的威信在群众中受到很大影响。马耀南感到有些失望,廖荣标向他表示:一定亲自指挥打一个胜仗,否则就对不起山东的乡亲们。
正当党小组研究仗怎么打的时候,省委派魏思文同志找来了。省委表示:武装起义后,一定要寻找战机,在战斗中锻炼部队,提高军威。魏思文还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起义成功了,成立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就是与廖荣标一同从延安来的洪涛同志。省委书记黎玉任政委。
省委的指示及徂徕山起义成功的消息,给了大家很大鼓舞,党小组遂决定派赵明新去桓台二区,动员农民自卫队把枪带来,尽快和敌人打一仗。
赵明新走后不久,淄川特别区委书记张天民派高光宇来联系。高光宇了解到三中队准备打击敌人的计划和缺少武器的困难后,立即赶回淄川,连夜把几十名武装工人带过路北来配合战斗。
第二天,赵明新也带着几十名农民自卫队员带枪赶过来集合。
人齐了,枪有了,大家一起研究怎么打好这一仗。
高光宇说:“要打就拣硬的打,从张店鬼子头上开刀。”
张店地处鲁中,东与临淄相接,西与周村毗连,南与淄川接壤,北与桓台为邻,胶济铁路和张博铁路在这里交汇,驻有鬼子一个旅团部,修筑着坚固工事;邻近据点增援也很方便。根据现有战斗力,强攻张店不易取胜。研究结果,还是决定袭击长山城的伪军。经过挑选,一支由学生、工人、农民组成的三十多人的战斗队,在腊月初六的傍晚出发了。临行前,马耀南叮嘱廖荣标:“之秀啊,你有战斗经验,其他人都没上过战场,你千万要见机行事,适可而止。”
廖荣标笑着说:“请校长放心,赔本的买卖我是不干的。”
为了不暴露目标,队伍绕圈子走,一气赶了九十多里,当天夜里来到长山城北一个村子。廖荣标指挥大家一面封锁消息,一面派人去侦察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廖荣标决定明天晚上翻城墙偷袭。
下半夜,上弦月落山了,天一片漆黑。战士们凭着熟悉的地形,绕到城西北角一个城墙缺口处,搭好木梯,翻墙进城。
按照计划,一组去西门缴敌人哨兵的枪;二组沿城墙去占领南门;廖荣标带着第三组直奔汉奸维持会总部。
维持会的哨兵,抱着枪靠在门前的石狮子上在打着呼噜。两名战士悄悄靠上去,卡住了哨兵的脖子;廖荣标立即带领其他战士冲进屋里,摘下挂在墙上的枪,然后把睡梦中的伪军一个个捆了起来。
收拾了这批伪军,廖荣标见东厢房那边亮着灯,便带几个战士摸过去。从窗子往里看,见几个家伙在打麻将。突然,灯火熄灭,可能是敌人听到了动静。
一个战士冒冒失失地要往屋里冲,被廖荣标一把抓住。接着,廖荣标派人叫来一个俘虏,给他一盒火柴,把他推进屋里去点灯。灯亮了,仔细一看,除了那个点灯的俘虏外,连个鬼影子也没有。廖荣标判断:窗子虽然开着,但没听到从窗子往后院下跳的声音,敌人很可能还在屋里,于是大喝一声:“快爬出来,不然就开枪啦!”
这一喊真灵,在“别开枪,别开枪”的急叫声中,一个个满脸黑灰的家伙陆续从床底下倒爬出来。廖荣标清点了一下,共抓到俘虏三十多名,缴获长枪十七支。廖荣标让通迅班长仇通明(原长山县电信局长)带一部分战士扛着缴获的武器,押着俘虏先出西门,会同一组在孝妇河边住齐。他带几个战士到长山中学去取撤退时丢下的东西,并顺便写了几张标语贴在大街上。
廖荣标等从长中往西门口赶时,老远就听到一阵斥骂声,夹杂着汉奸们的求饶声。赶过去一看,见战士们正在自作主张地处决汉奸,已经干掉了七八个。为了贯彻党的俘虏政策,廖荣标立即把战士们制止住,把剩下的汉奸严斥了一顿,警告他们以后不许再替鬼子坑害同胞,然后把他们就地释放了。
部队集合好后立即绕道城北,折向东去。急行军三十多里,到达丰乐村时,太阳已升得老高。老百姓听说夜袭了长山城,便热情地挽留部队住下休息。盛情难却,廖荣标只好写了封信,派通信员去太平庄报捷。
第二天,部队回到太平庄,县大队不见了,马耀南和姚仲明也不在。经询问知道:部队已西去长山了。因走的路线不同,所以路上也没碰见。
等到黄昏时,马耀南和姚仲明带着四五十个县大队的士兵回来了。原来,通讯员回到太平庄报捷后,张殿臣不服气。听通讯员说维持会有许多粮食和猪肉,还有一些赌鬼们的钱时,张殿臣来了劲头,积极要求带队去会合,马耀南和姚仲明知道他是想去发一笔洋财,但劝他不住。为了保住这支队伍,只好和他一起动身。没想到刚到城下,正好碰上周村出动的鬼子。鬼子的枪一响,二百多人的县大队就炸了锅。张殿臣撇下队伍,不顾命地单身往南窜,不知跑哪里去了。马耀南和姚仲明在撤退途中,收容了这四五十个兵,回到了太平庄。
剩下的这四十多个兵,天天吵着要饷要粮。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多次劝说和教育,但没有效果。最后,由几个老痞领着跑了,只留下了四个。至此,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旗帜下,有了三支小部队,一支是高光宇带领的工人武装,番号四中队;一支是赵明新组织的桓台二区一带的农民自卫队;再一支就是主力三中队。
(高光宇,原名高升,又名高凌九,淄川县洪沟村(今属淄博市张店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鲁大公司淄川炭矿南庙工人大罢工后从事团的工作。1930年2月被捕。1933年出狱。1934年在济南协助马馥塘创办《一线》文艺杂志。1936年去北平上学。1937年回乡参加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四中队中队长。1940年8月,当选为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执行委员,并兼宣传部长。1942年4月任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常委兼劳动保护部部长,同年夏病逝。)
十八、小清河伏击战
夜袭长山城后,为了尽快扩大五军的影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党小组经过研究,确定了目前需要做好的两件事:一是让马耀南回家一趟,督促马晓云和马天民速拉队伍;二是尽快带领部队到新的地区发动群众,寻找战机歼灭敌人。
过了几天,当大家正在考虑队伍到哪里去活动的时候,在长山六区开展工作的原长中附小教员李寿玲从小清河那边赶来,介绍了许多亲眼目睹的事实。
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自西向东流经章丘、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寿光等地区,到寿光羊角沟注入渤海。济南沦陷后,日军主力沿津浦路迅速南下,小清河被日军当成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一批批的战略物资在渤海湾羊角沟登陆,装进插着膏药旗的船只后源源不断地向济南运送。由于日军在山东境内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因而十分麻痹。李寿龄说:“押船的鬼子,常常是把枪横放在膝盖上坐着打盹或是哼着轻松的小曲。他们兽性发作时,一两个鬼子就敢靠岸下船,闯进附近村庄抓鸡抓鸭,强奸妇女。”
听完李寿龄的介绍,党小组决定去小清河那边和鬼子打一仗。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廖荣标和姚仲明带着大部分兵力出发了。部队行进到长山城边的时候,碰上了马耀南。几天不见,大家见他黑瘦了不少,尤其是他穿着一件破短粗布棉袄和一双破布鞋,乍一看简直就是一个老农了。
马耀南高兴地告诉大家:马晓云和马天民正在抓紧拉队伍,二个中队的架子已有眉目。他这是去长山八区,找区长马函三。
当姚仲明告诉他部队要去小清河那边打鬼子时,他低声问:“还是那几支枪吗?”廖荣标点点头。想来,他在为枪少而担心。临分别时,他诚恳地说:“我去长八区,看能否拉一支队伍或搞一部分枪。你们打完仗就回到那里休息吧。”
从长山城到小清河边,南北几十里,沿路有十八个大村庄,当地人不叫“村”,也不叫“庄”,而叫做“套”,十八个大村庄总称“长山十八套”。
长山十八套,是盛产粮棉的好地方。当天晚上,部队在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韩家套宿营。
在这里,李寿龄引荐了区长韩子衡。韩子衡大约三十来岁,说话热情直爽,他说:“老百姓心里烧着一把火,早就盼望着你们来教训鬼子了。我们区中队还有几支枪,和你们一起干!”
第二天,李寿龄和韩子衡领着大家去河边看地形。经查看,大家决定把伏击地点选在安家村北。那地方的河道微微弯了一下,形成一个“之”字形,船到这里定要减速。而且河边两岸有芦苇,便于部队隐蔽。
大家做了分工:姚仲明和李寿龄留在韩家套筹备给养,组织后方侦察;韩子衡带几个人去河北岸策应。
一切准备就绪,1938年1月19日佛晓前,廖荣标带领四十多名战士赶到伏击地点埋伏下来。
河面上没有半点动静,唯有两岸的芦苇在寒风中索索地响着。不久天亮了,两岸的景物开始显露出模糊的轮廓和枯黄的颜色。在一片萧索的景象中,小清河缓缓的流水,显得格外清澈。
这是腊月最冷的天气,太阳没精打采地从远处的一片森林里爬出来,淡沙沙的,好像也被冻得在打颤。战士们伏在湿土上,牙齿磕打得响个不停。
等啊等,一直等到十点光景,才看见两条双桅篷船从西边开来。战士们惊喜交加,慌忙各就各位,纷纷拉动枪栓。廖荣标怕走了火,急忙摆手制止。
船开近了,但没有鬼子,只有几个中国船工。为了封锁消息,廖荣标命令两只船就地停住。船工们听说是来打鬼子的,转惊为喜,热情地说:“鬼子来去多半是坐汽船的。”一位老船工瞧了瞧队伍的阵势,说:“你们单凭快枪怕拦不住鬼子的汽船。”
这句话提醒了大家:汽船过这一弯道虽会减速,但枪一打响一定会加速跑的。于是,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个战士建议:“在河里筑个堤坝拦住汽船打。”另一个战士说:“那得需要多少时间?来不及呀!”
船工们商量了一下,说:“用我们的船拦鬼子的汽船吧,反正这两条船说不定啥时候就被鬼子抢去。”
船工们不但把船献出来,还动手把船横在河中间用铁索联住,又用铁锚固定在两岸的冻土里。
不多会,西面传来一阵隐隐约约的马达声。老船工用手掌兜住耳朵听了听,肯定地说:“来了,是鬼子的汽船,你们准备打这些狗日的吧!”
来的真是鬼子的汽船,可惜只有一只。
鬼子见有船横在河道上便拉汽笛,见无人理睬,只好放慢速度。一个鬼子端着枪走到船头,哇啦哇啦地叫了一阵,好像在耍威风。
廖荣标见汽船已靠近了帆船,时机已到,便“叭”的一枪,把喊叫的鬼子打进了河里。接着几十支步枪一起开火,船舱外的鬼子纷纷倒下。
鬼子受到突然袭击,一面用机枪还击,一面将汽船倒退,妄想转弯从原路逃跑。
廖荣标见状大喊一声“投弹”,于是手榴弹便纷纷向汽船上飞去。一班长张玉轲投了一颗,未落在船上,落进了水里,有些着急,便猛地站起身来,奋力将另一颗手榴弹投去。手榴弹正好飞进汽船驾驶室的窗子,紧接着一声闷响,马达不叫唤了。张玉轲还没来得及趴下,一串机枪子弹扫射过来,张玉轲中弹牺牲。
战士们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战友倒下,喊叫着要冲上去和鬼子拼命,被廖荣标制止住。
战斗在继续着。有两个鬼子从船舱里钻出来跳进河里,刚游上岸,就被韩子衡带领的农民武装打死一个,砍死一个。
船舱里还剩下一个鬼子在拼命抵抗,这时手榴弹已经用完,步枪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为了避免伤亡,廖荣标遂派人去安家庄借了两门土炮来。
这一带的联庄会都有土炮。这种土炮,炮口的直径有三寸上下,膛内能装几斤火药和三十多斤铁砂。安家庄的人还特地派来一位有经验的炮手来帮助放炮。
“轰隆!轰隆!”随着只听几声巨响,大团大团的硝烟夹杂着铁砂朝汽船扑去。等黑烟消退,汽船已开始下沉。
战斗结束后,廖荣标和几个战士拔出插在河岸上的铁锚,撑帆船靠到汽船附近,见鬼子七横八竖地躺在甲板上。船舱里的鬼子,有一个穿着细呢子军服,旁边放着一把三尺多长的指挥刀,看来是个大官。
事后得知,被歼鬼子共十二名,是青(岛)烟(台)潍(坊)司令长官及下属人员。他们是去济南参加一个军事会议后,在返回羊角沟的途中被歼的。
鬼子的震惊可想而知。第二天,济南日军司令纠集一千多名鬼子,在汽车、汽船的配合下,沿着小清河两岸发疯般地搜寻失踪的汽船。鬼子所到之处,烟火滚滚,哭叫连天。但是,鬼子的屠杀吓不倒清河区人民,反而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小清河战斗后,很多青壮年带着土枪土炮,加入了五军的抗日行列。
(韩子衡1906—1943),高苑(今高青)县唐口村人。1930年毕业于长山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同年12月,被中共党组织任命为长山县六区区长兼中队长。为了发动群众抗击日寇,保家卫国,他成立了“武装自卫团”,并在全区各村建立抗日团体“联庄会”。1938年1月19日,韩子衡带领数十名“联庄会”员参加了小清河伏击战。之后,他以区中队为基础,广泛发动群众,队伍迅速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人。他率领着这支抗日武装,在小清河北岸的平原地区打击敌人。不久,韩子衡率部参加了八路军三支队,并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韩子衡任八路军三支队副营长,奉命率部到小清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1940年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韩子衡率部分队伍辗转于清河地区,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秋,任八路军清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1月,在粉碎敌人“扫荡”的战斗中不幸中弹。为了不影响部队突围,自尽殉国,时年37岁。)
十九、李景陶与贾效昆
李景涛,邹平县碑楼村人。1936年,济南一中毕业后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在学校参加“学生救国联合会”。“七七”事变后急返回乡,以大王坨小学为依托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小清河伏击敌人汽船的消息传开后,李景陶立即邀集林青、刘乐川等十几个骨干商议,一方面派人和五军联系,一方面通知早有联系的近百名青壮年,准备举行武装起义。正月初三,在风雪迷漫、寒气逼人的夜幕掩蔽下,六十多人来到九节青龙山的山神庙里,起出了埋藏在庙里的五十多条枪,宣布起义,成立“抗日救国义勇军”驻防在山脚下的石樊鲁村。
不久,李锦陶的舅舅,邹平县第五乡理事张景南带着一支以五乡乡队为主的队伍,加入了抗日义勇军。和五军联系上以后,李景陶把张景南介绍给廖荣标,抗日义勇军编为五军四中队,由张景南任中队长。
张景南是邹平县乔木村人,家里是大地主。他有个保镖叫贾效昆,负责为他看家护院。
小清河战斗后,五军拉倒长八区的由家河滩与马耀南会合。正月初一清晨,三官庙村的娄文源、娄逢源兄弟二人去给廖荣标拜年,并报告邹平三乡有一部分枪存于象山村村长家中。廖荣标马上指示由朱瑞芝参谋和娄文源兄弟负责把这部分枪搞到手。
初三下午,大家正准备去起枪。忽然有人来报告说,有一股土匪去起枪了。朱参谋和娄文源兄弟立即带两个班出发,埋伏在庄北的山沟里。这里是必经之路。过了一会儿,那股人来了,约六七个人,都骑着自行车,跨着匣子抢,肩上背着长枪。看来枪得手了。
走在最前面的一个长得五大三粗,光着头,满脸胡子,边骑着自行车走边哼着小曲儿。离埋伏地点约五十来米远的时候,他突然一声口哨翻身跳下自行车,随即一梭子子弹打了进出去,接着双方交火了。
朱瑞芝参谋是一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战斗经验比较丰富。他见这几个人手使双枪,一边打一边压火,个个身手不凡,心里起了疑惑。他让战士停止开火,高声喊道:“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对方回答:“我们是廖司令的人,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听说是廖司令的人,仗就不打了。经介绍,此人原来是乔木村的贾效昆。
双方一同去见廖荣标。贾效昆弯下腰,抱抱拳说:“廖司令,对不住。我没受你的编制,就说是你的人。”
“爽快!”廖荣标说,“你只要打鬼子,咱们就是一家人。”
“好!廖司令实在。从现在起受你管,给个封号吧。”
“你多少人?”
贾效昆用眼一扫他那几个人,说:“别看只有六七个人,但咱们不怕死,打仗有一套。”
廖荣标想了想说:“你们人太少,只够一个班,叫你贾班长吧。”
贾效昆说:“行,我还有一帮兄弟,我回去就和他们联系,也让他们来效忠廖司令。”
以后贾效昆升为五军特务队大队长,手下有一百多号人,经常在胶济路两侧的周村、邹平,章丘等地打鬼子,除汉奸。以后在五军改编为八路军三支队过程中,积极支持改编,拥护共产党领导,最后被反对改编的张景南设计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