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一次党小组会议 六、蓝球风波 七、课堂考验
作品名称:马耀南与八路军三支队 作者:刘成功 发布时间:2025-09-12 22:05:18 字数:3687
五、第一次党小组会议
事情就像救火一样紧急。当天晚上,姚仲明把廖荣标安排在一个“关系”家里,便连夜赶回学校,以校务委员会的名义发出通知,号召离校的学生迅速返校。
两天后,回家的学生陆续返校,赵明新也骑着自行车从济南赶来了。
当天晚上,举行了第一次党小组会议。会议研究决定尽快处理好两件紧急的事。首先是尽快恢复学校秩序,用加强“战时教育”的口号,增加时事讲演课和体育课的比重,为赵明新、廖荣标上课做好准备。其次是给马校长写信,请他尽快回校。
会议上,特别就团结争取马耀南校长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姚仲明把了解到的一些有关马耀南的情况作了介绍和分析:
马耀南,长山县三区北旺庄人(今淄博市经济开发区北旺村),192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在校期间,被选为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市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29年,以天津市学生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民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由于亲眼目睹国民党的黑暗腐败愤而退席,被国民党以亲共反蒋的罪名开除党籍并下令通缉。为躲避通缉,他在中共地下党人的协助下秘密逃离天津,先后在河北永清中学当教员,后在江苏南通大学任教授。1933年,受长山县的乡绅们联名邀请,回本县当了长山中学校长。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把长山中学办得很有成绩,连续三年在毕业班国家会考中,成绩均名列全省前茅,受到省教育厅表彰。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等多次专程来长中视察,向全校师生发表讲话,对马耀南赞赏有加,从此,马耀南的声望越来越高,成为县里一位很有威望的社会贤达。
听了姚仲明的介绍,三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位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尽管受到环境的局限没能找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途径,但在主张抗日、挽救民族危亡这一点上,与我党的政策是一致的,这也是团结争取他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根据会议精神,姚仲明写了封请马校长回校的信;赵明新拟出了一个临时课程表:姚仲明上时事课,赵明新上语文、历史课,廖荣标上体育课。
六、篮球风波
几天后,大部分学生陆续回到学校,学校秩序逐渐走向正规,校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尤其是廖容标上的体育课,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清晨,启明星还未消失。随着几声清脆的哨声,同学们便生龙活虎地奔向操场,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种抗日热情,促使广大师生对于操练立正、稍息、左右转等系列动作感到特别有趣。
一天早上,廖荣标正领着师生出操,姚仲明走过来,悄声对他说:“看,马校长!”
顺着姚仲明指示的方向看去。廖荣标看见一个身材修长的中年人正从学校门口走来。只见他戴着眼镜,穿一身整洁的厚呢西服,打着一条显眼的红色领带,一副学者气派。
因为这是廖荣标第一次见到马耀南,所以为了引起他的注意,便装作没看到他,而是有意提高嗓门喊道:“向右——转。”
同学们见校长来了,都想把几天来学到的新东西显示一下,因而动作做得特别整齐有力,惊天动地地大声喊着:“一、二!”
马耀南站住了。很显然,他被这意想不到的场面震惊了。
队伍一解散,姚仲明和廖荣标向马耀南走去,同学们也“呼啦”一下向前拥去,把马耀南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抢着把学校发生的事告诉他。
马耀南慌乱地左右应付着。当他发现站在人群外围的姚仲明时,边喊边排开人群,向姚仲明走去。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马耀南激动地连声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
姚仲明也无法立即把一些事情说清楚,便把廖荣标推到他面前,说:“这是廖之秀先生。廖先生从北大毕业后,曾在军队里做过事。这次从北平流亡到济南,正巧被我碰上,特为校长聘来。”
马耀南握住廖荣标的手,诚恳地说:“之秀先生,你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目前处境,不懂军事不行啊。”接着又转向姚仲明问,“廖先生的食宿可安排好?”
姚仲明回答:“廖先生的聘书还要等校长来发,所以目前还住在校外。”
“这怎么行!这怎么行!”马耀南连声说,“我马上派人给廖先生去搬行李。”
聘书补发了,手续合法了,然而,对廖荣标这个体育教师来说,除了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那段时间学过一些田径之类的科目外,其他体育科目几乎是外行,连最受学生欢迎的篮球也被他装作不重视的样子,在体育课程表中勾掉了。
短时间还能混过去,但日子一久,那些球类爱好者开始在背后嘀咕。有的说他过分重视军事科目,有的说他兴趣太狭窄等。
党小组立即开会研究这个问题,认为身份不宜过早暴露,廖荣标应尽快学会打篮球。
晚上,姚仲明在外面帮着望风,赵明新在屋里向廖荣标讲解篮球的各种规则。口头讲解容易,拿篮球练习难办。因为宿舍地方太小,还有床铺桌椅等,施展不开各种动作。于是,只好先练习空中传球。这也得非常小心,一不小心让球跑了,不是打破灯罩,就是撞翻水瓶,而且这样练习响声太大,时间长了,容易被人发现。于是三人又通过商量,决定把篮球换成小橡皮球。这样一来,声音是大大减小了,可是小橡皮球一旦失手,容易滚到铺底下,找球的功夫反而比练球的时间都多,叫人哭笑不得。
这样练习了几夜。对廖荣标来说,虽然已基本背熟篮球规则,但因没有很好地实践,还是有些担心。于是,三人又想出一个办法:利用学生上课时间,由廖荣标自己到篮球场上练习投篮和带球。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廖荣标总算对篮球摸上了些门道。
一次,为了考核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在一次室外体育课上,廖荣标第一次给学生当了裁判员。
关于裁判员的种种职责,廖荣标虽然背得比较熟悉,但真正临场实践起来,还是有些心慌意乱,出一些差错。多亏他和同学们感情不错,因而也没找什么难堪。
下课铃响了,廖荣标长长地松了口气。可是,几个球迷还不过瘾,硬要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继续打一会儿。刚才参加比赛的学生已经走了几个,球迷们又临时召来几个,最后还缺一人,就一起要求廖老师顶数,打自由赛。
再推辞反而不好。廖荣标咬咬牙,鼓足勇气,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篮球赛。
比赛开始,廖荣标自告奋勇担任“把家”角色,以便尽量减少摸球的机会,少出破绽。每次接到球时,他都是一边拍打,一边记着拍打规则,而且尽快把球传给别人。几分钟过去后,可能有些麻痹了,当接到球时,正巧碰到一个对手来争,廖荣标抱着球就跑了起来。全场人都惊讶地停下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正巧,下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廖荣标急中生智,趁机向教室走去,边走边喊:“上课了!上课了!”
体育教师不会打篮球的秘密,终于暴露了。
周末那天,照例发下由校长审批的下一周课程表。姚仲明发现,在这次的体育课那一栏里特别加了个小注:课堂讲授。
毫无疑问,马耀南开始怀疑廖荣标的“学历”,要通过课堂讲授来进一步进行考核。
党小组连夜召开会议,认为:目前不宜过早公开身份。争取时间多做一些解释工作,这样,在以后公开时会更稳妥些。会议要求廖荣标再接受一次“课堂讲授”的考验。
七、课堂考验
对于廖荣标来说,课堂授课将是一次比打篮球赛更为严峻的考验。
廖荣标是江西人,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是在牛背上度过的童年。因为是长子,父亲寄希望于他,从12岁那年供他上学。15岁时父亲病故,他只好辍学,这样一共读了不到四年的私塾。1929年,毛主席率红军到达赣南闽西,18岁的廖荣标参加了红军,先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二万五千里长征及毛儿盖、直罗镇等大小战斗近百次。长征途中,在攻占毛儿盖战斗中,他头部被炸伤。伤愈后,奉命调到红军独立五团任团长。1937年4月,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正当他抓住这宝贵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打响侵华的炮声。由于这一突发事变,党中央决定提前结束他们的学习,要求他们重返战斗岗位。1937年9月,他和洪涛、韩明柱等几位红军指挥员,作为第一批特派干部,被中央派到山东,协助山东省委组织领导发动起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对于这样一位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红军团长,如今要站在讲台上给一帮中学生上课,困难可想而知。
第二天是星期天,廖荣标捧着体育教材又念又背,赵明新在一旁讲解。俩人还想出个办法:一口气讲下去,让学生没机会提问。
星期一下午,上课铃响了。廖荣标左臂夹着教材,右手捧着粉笔盒,心里揣着个小兔子走上了讲台。
点过名后开始讲课。说是讲,其实是背,背着背着,课堂里一点声音没有了。他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准备好的讲义,已经提前背完了。
同学们被他一阵机枪扫射般的话语搞懵了,等他讲完不说话了,才开始议论纷纷,都说他讲得太快,没听清楚,提出要记笔记。
廖荣标只好翻开教材,把赵明新帮他用红笔划出的重点往黑板上抄。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摸粉笔,握在手里比握一支步枪还难。力气用小了,字迹就淡得看不清楚;用劲大了,粉笔就“啪”的一声断了。
还没有抄满二行,课堂里突然响起一阵嗡嗡的声音。廖荣标回头一看,见许多学生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见廖荣标回过头来,又急忙坐正身子,装出认真抄写的样子。就在这时,廖荣标看到教室的玻璃窗外,有一张戴着眼镜的脸闪过。虽然早已料到马耀南必定来听这场“课堂讲授”,此时真的来了,更加重了廖荣标的不安。
廖荣标回过脸来想继续抄写讲义时,突然发现黑板上的两行字,不但字体大小不一,行路歪斜,而且中间还有好几个当时“红区”里才通用的简体字,怪不得刚才同学们在交头接耳议论呢。这下子,他的“北大”学历再也伪装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