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廖荣标、赵明新来到长山中学 四、动乱的长山中学
作品名称:马耀南与八路军三支队 作者:刘成功 发布时间:2025-09-11 10:43:27 字数:4427
姚仲明离开长中从周村搭火车去济南时,见车站上挤满了大批的学生。这是鲁北的几所中学,正在奉省教育厅之命南迁。
来到济南后,他辗转找到省委。由于局势已经很紧张,这时的省委负责人只有宣传部长林浩还在,其他人已迁移到泰安了。姚仲明向林浩汇报情况后,两人经过分析一致认为:尽管邹平、长山、桓台等几个县尚未建立起党组织,但有条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于是林浩代表省委当即决定:派刚从延安来的红军干部廖荣标(化名廖之秀)和政治干部赵明新一块随姚仲明去长中,并成立党小组,由姚仲明任组长。
廖荣标个子不高,脸色黝黑,行动敏捷。他原是中共中央直属总部红五团团长,在抗日军政大学肄业后,和洪涛、韩明柱、赵杰等几位红军干部一块被中央派到山东来。
赵明新两眼微陷,皮肤略黑。他原是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学生,“七七”事变前入党,以后被党组织派往农村从事地下工作。
因情况紧急,三人商定立即赶往长中。到火车站时,姚仲明发现车站上的秩序比来时更糟了:国民党官兵提着箱子,扛着大包,拉着女人,把争着上车的老百姓打倒在地,踩着他们的身子,没命地往上挤。
廖荣标发挥个子矮、行动敏捷的优势,终于拉着姚仲明挤上了车。赵明新因带着一辆自行车行动不便,怎么挤也挤不上去。车快开了便说:“算了,你们先走,我随后搭这辆专车去追你们吧。”
车到周村车站时已是傍晚,天又下起了大雨。姚仲明和廖荣标只好在周村找了一个僻静的旅店住了一夜。
周村,号称“天下第一村”,实际上是个大镇,有几千户人家,特产“周村绸”和“周村烧饼”闻名省内外。建于1903年的周村火车站,是胶济线上的一个重要铁路车站。虽然周村距离长山县城只有十多里路,但为了安全起见,第二天清晨,二人还是每人各自雇了一辆黄包车,装出一副很有派头的样子,闯过国民党兵的哨卡,然后步行去长山。
快到长山城跟前时,碰上一个高个子青年。他推着一辆自行车,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摁住车架上的行李。走到二人前面时,他气喘吁吁地对姚仲明说:“姚老师,学校解散了。”
“什么?出了什么事?”
“‘三页豆腐干’鼓动一帮人起哄,把马校长气跑了。”
“又是他!”姚仲明气愤地叫了一声,接着对青年说,“你快骑车赶回学校,告诉大家我随后就到。”
“三页豆腐干,哪有这样的怪名字?”廖荣标问。
姚仲明笑着回答:“是同学们给那个长得干巴矮瘦的童子军教官徐剑飞起的绰号。这家伙是国民党安插在长中的一条狗,前一阵子领头闹迁校,被马校长斥责了一顿。但他顽固透顶,一直在想法捣乱。”
二人边走边谈,不觉来到城墙边、孝妇河前。
孝妇河又名孝水,源头位于博山区。传说博山八陡村有一女叫颜文姜。出嫁那天,其丈夫突然死去。她的婆婆认为她是扫把星,从此便想方设法虐待她,让她用尖底水桶挑水,路上不能歇肩。文姜对此毫无怨言,还是百般孝顺婆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事感动了神灵。一天,文姜在跳水途中遇上一位老翁,老翁用手杖击地,地上立即出现两个土坑。老翁让文姜把水桶放入两个土坑中歇肩,并说:“我给你一支鞭,你把鞭放在水缸中,把鞭往上提,水就满;把鞭往下按,水就浅。以后就不用再跑远路挑水了。”文姜谢过老翁,回家一试,果然如此。过了几天,文姜的婆婆见文姜不去挑水而缸中的水却常满着,心里起了疑心,便让文姜回娘家去,以便暗中察看究竟。三天后文姜回来,刚进村,便见洪水泛滥,墙倒屋塌。文姜赶快跑回家中,看见婆婆手里提着马鞭,已被淹死在缸旁。文姜赶紧取过马鞭,向北一挥,于是,滔滔洪水向北流去,流成一条河。以后,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孝顺的文姜女,便把这条河称为“孝妇河”。
过去孝妇河,进城折向东南就是长山中学。
二人一进大门,已有一群师生赶来迎接。大家簇拥着姚仲明,争相诉说事情的经过。原来姚仲明去济南后,“三页豆腐干”等煽动了一小部分学生导演了一出闹剧。
(廖容标,1912年出生于江西赣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2岁入私塾,读书3年多就因父亲去世而失学。1929年8月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县保卫队班长,游击队队长,连长、营长、团长,并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山东省委以“北平流亡学生”的身份派遣到山东,协助山东省委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年12月26日,他以长山中学师生为基础,组织、领导、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任司令员。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山东基干武装改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番号”指示,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廖荣标任三支队司令员。后改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之后,先后任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鲁中一分区司令员兼泰山专署专员等,参与领导了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1946年任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0月,调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9月,由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改任南京军区顾问。1979年5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7岁。)
(赵明新1914—1967,原名赵杏村,曾化名李明、赵辰一,山东省乐陵县人。1930年夏考入北平私立艺文中学,任艺文中学团支部书记。1932年2月到天津宝成纱厂开展反蒋抗日的组织发动工作,任共青团天津市委委员兼宣传、青工部长,同年被捕入狱。1936年10月,与薄一波、刘澜涛等52名同志一起出狱。出狱后,被派往冀鲁边区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同姚仲明、廖容标一起组织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任清河特委宣传部长,1939年8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40年进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积极同王明错误路线作斗争。1944年9月任胶东区党委常委兼组织部长。1949年带领3500多名胶东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苏南,任苏南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第二书记。1953年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1954年8月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吉林省委委员。1965年9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1967年1月20日,受诬陷和迫害含冤去世,时年53岁。)
四、动乱的长山中学
自从国民党省政府下达“南迁”的命令后,长中内部以“三页豆腐干”为首的几个国民党教师见马耀南迟迟没有行动,便煽动一小部分学生闹事,遭到了马耀南校长的痛斥。但这几个家伙不甘心失败,等姚仲明离校去济南后,见有机可乘,便在学生中散布谣言:日本军队很快就要来到,当地不能办学了,省里命令一律南迁;南迁,每个人还能分三个月薪水;不迁,就地分割校产散伙。这几个家伙散布谣言后,又拉着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闯进校长室大吵大闹。并提出几个问题质问马耀南。一、为什么对省里的命令不执行?二、校长决定不南迁,为什么不向师生宣布校产?三、师生的抗日捐款哪里去了?四、姚仲明是干什么的?他是共党分子,必须立即把他赶出去。
马耀南对这几个问题做了理直气壮的回答:“一、学校南迁之事,我已向省里打报告不南迁,省里未复文,所以暂不做南迁准备。二、学校不南迁,校产也不能分掉。这是长山县的财产,谁也不能动。三、师生捐献的360元抗日款已邮往前线,有汇款单作证。四、姚先生是省里派来的,我无权解聘。你们说他是共党分子,有何依据?”
这几个家伙理屈词穷,但仍纠缠不休。马耀南忍无可忍,打了那个闹得最凶的“学生代表”两个耳光,一气离校回了家。
姚仲明去了济南,马耀南被逼回家。那几个家伙得意忘形,猖狂地策划分校产,学校里一片混乱。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一个头戴礼帽,身穿大褂;一个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短衫。两人都肩挎盒子枪,进校后直接找到训育主任,自称是马校长的弟弟马晓云和马天民,来找分校产的人谈判。学生们见二人派头不小,便跟随在后面看热闹。一听说谈判,那个“学生代表”便冲上来质问:“你们凭什么来管学校的事?”
马晓云走到台阶上,高声地说:”我是校长派来的代表。有人不是闹着要分校产吗?我现在把话说明白:长山中学是长山县的中学,校产也是长山县的财产,谁也不能动。至于南迁,谁想走谁自己走,学校不发薪水。谁叫你们南迁,就向谁要薪水。有人要分校产,谁想分呀?我这玩艺不认人!”说着把手枪往空中一抛。
说这话的时间,周围又聚集了不少人。那个“学生代表”见人多了,便高声喊道:“把他赶出去!”
马晓云大喝一声:“谁在那里叫唤呀?有种的站出来!我马晓云不怕这个,蒋介石见了我还得喊我老子,你算老几?”几句话把全场镇住了。马晓云一变脸,严肃地说,“现在我宣布,李班庭、徐剑飞,还有姓陆的,今晚都给我离开学校,不走,枪毙!”
就这样,那几个家伙见势不妙,灰溜溜卷铺盖滚蛋了。
(马晓云,1906—1944,马耀南二弟,幼年读私塾,周村高等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并经营作坊。他性情豪放,喜武术,乐交往,1924年赴天津参加东北军,屡立战功,升至营副,后因父亲生病而返回故乡,被公推当了本村联庄会的领头人,随后成为“恒兴厚”钱庄副经理,跻身当时周村的上流社会,结交了许多上层人士。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附近村庄串联有识之士,积极宣传抗日,筹措枪支弹药。1938年1月被日军逮捕,后经保释出狱。4月,他率领一支五百余人的队伍投奔黑铁山起义军,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七中队,任中队长。7月,七中队与二中队合编为七团,任团长,率部在胶济铁路沿线打击日寇,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战斗力不断增强。7月22日,其兄马耀南牺牲,更激起他报国复仇的决心,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被组织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初夏,学习期满后回到山东,被分配到清西军分区任副司令员。在此期间,日寇疯狂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反复进行“铁壁合围”,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马晓云率队与日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日伪特的嚣张气焰,开创了清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4年,根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清西军分区改为渤海军区第六分区,马晓云任副司令员兼清西公署专员。8月10日,在拔除青城县(今高青县)王家庄据点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8岁。)
(马天民,马耀南三弟,自幼在本村读私塾,15岁辍学到济南当学徒,之后回家继掌父亲的“恒盛栈”酒店,兼营杂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四处筹集枪支,联络人员,组建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中队,任队长,率部活动于长山、邹平、桓台、章丘一带。1938年6月上旬,被任命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独立营营长。同年10月,为解决部队供应问题,党组织派其组织募集委员会,募集到大量物资与经费,有力支持了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10月,在前往长山城西辛庄搜集枪支时,被叛徒出卖,不幸在战斗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