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在学习中成长
作品名称:忆海回眸 作者:晨爱 发布时间:2025-09-10 13:13:37 字数:4098
中电函授班停学一年后,在校长的建议和老师们的激励下,我于1988年9月又重新返回衡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参加业余学习。这时,原与我同班的学员们已按计划进入到第三年度的课程学习,我第二年虽没学也只有跟班一起上。
“王老师,去年一年怎么都不见你来上课呀?”一些平时聊得比较熟悉的他校老师关心地问。
“去年带毕业班没空学,现在毕业班送出去了,校长和老师又建议我继续学。这中间隔了一年还不知能不能跟得上。”我笑着说。
“跟得上跟得上,你第一学年就学得那么好,应该没问题。不过呢,这既要学新的又要补旧的,每天还有自己的教学工作,哪里搞得过来咯!”那个老师一反一复,直言不讳。
“就是呀!先学学看吧,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我淡然回答。
我把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各科书本都领到了手,用塑料袋装了满满的一袋提回家。
“今年怎么有这么多书呀?”丈夫接过袋子看了看,愣愣地问。
“这是去年和今年两年的书。”我简单告知。
“这怎么学得过来咯!”丈夫脸上露出一丝愁容,自言自语。
“学学再说吧!实在学不过来就放弃,大不了以后不评那个教师职称就是了。”我漫不经心道。
在那一年里,我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爱好,一边教学,一边自学。像往常一样,周末到学校现场听课,课余在家里看电视讲座,晚上,我把书本摞放床头,醒来就翻,有空就看。
那时,我女儿已读初中在学校住校不用我管,平时只是多管管我儿子。儿子知道我在自学,他也很乖,从不影响我,甚至还要提醒和鼓励我。
“妈妈,你听课吧!我看小人书。”每到晚上,他做好家庭作业连平时最爱的儿童动画片都不看,把电视机让给我。
中师课程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其它基本与高中无异,但因多年没接触过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庆幸遗传了父亲过目不忘的基因。年轻时我担任宣传队报幕员,宣传队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带队老师总要临时根据情况写一段感谢词要我在台上照念。我看了一两遍后就能脱稿说得一字不错,老师常夸我强记能力强。所以,对于函授课程中那些需要背的东西我不用多花时间,一般翻翻就有印象。
可数学却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其中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也是有的学员们考了七八年都没考过的原因。我中途隔了一年没上课,新课程中的题目根本就无从下手,只有把前面的课程从头至尾理解透彻才能做好每一道新题。有时,一道题目没做出来,我宛若千斤重石压身,寝食难安。一当想起来了,哪怕到半夜三更我都要爬起来做好。就这样,我像猜谜一样三番五次去悟,一遍两遍去做,直到做对为止。那一年,光为做数学题,作业本都不知写写画画用了多少个。
“还是莫学了,你这样也太辛苦了,睡又睡不好,吃又吃不好。”丈夫见了总免不了要操心。
“你莫操心,我自己心里有数。”我常这样宽慰他。
就这样熬呀熬,不知不觉一年学习就结束了,很快到了期末考试。报考科目时,我不仅报了第三年度的所有新科目,连同第二年度的老科目也统统都补报上了。
“你一下就报考这么多门,怎么考得过来哟!”丈夫很惊讶,又告诫我,“慢慢来嘛!不要想一口就吃个胖子。”
“没关系,去蒙吧!能蒙对更好蒙不对看看考试题目也行。”我笑嘻嘻地说。
到了考试那几天我忙得不亦乐乎,考了上午考下午。当年的考试科目安排在上午,补考科目安排在下午。其他学员上午考完下午可以休息或复习,我还要忙于参加下午补考第二年度的科目。一天,由于天气太热,我白天吃了块西瓜,没想到晚上拉了几次肚子。
丈夫见我一夜没睡好,早上起来就劝我:“算了,今天不要去考试了吧!”
“没事了,今年不考就要等到来年的这个时候补考了。”
我没听丈夫的劝告,坚持参加了那天的考试。那天下午因为补考的科目比较多,考完后已经很晚了。我回来下了公交车,刚走到单位的卫门口就见丈夫三步并作两步从家属区那边走过来。
“你这么急匆匆的赶到哪里去呀?”我既惊又喜,明知故问。
“这么晚还没见你回来我想到公交车站去接呢!”丈夫见了我,也是一脸欣喜。
“这有什么接的呀!”我嘴上虽这么说,但心里却感到有一阵莫名的踏实。
“怎么样?今天肚子没问题吧!”丈夫还在操心我昨晚拉肚子的事。
“早就好了。”我有点欣喜若狂。
“想必是今天考得很好吧!”丈夫牵着我的手,像审视孩子一样。
“不仅是今天,每天都是自我感觉良好!”我洋洋得意地吹嘘着。
“看你这么轻松的样子,这次应该都可以过关了咯!”丈夫的心情仿佛也跟着轻松起来。
“也不能高兴太早,还有几门没考呢!”
其实,能不能过关,我心里也没底,除了主科是硬打硬考出来的,其它副科基本上都是靠蒙。
考完不久后,各科成绩张榜公布了,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找到自己那一栏成绩飞快地扫视了一遍,哈!没见有60分以下的。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重新仔细地慢慢地一项一项地用手指点着观看一遍,哈哈,我心里一阵狂喜。真是“上天不负有心人”,我两年的成绩每门功课都过关了,我情不自禁地在胸前双手合十庆幸着。
“王老师,你都考过关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学员问我。
“都过关了。”我忍不住脱口而出。
“听说你考了两年的,都过关了?”又有学员惊讶地接着问。
“都过关了,都过关了,都过关了。”我兴奋得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哦哟,你哪有这么好咯,我考了这么多年,这次还是没过关。”一个老学员羡慕地看着我,垂头丧气地自言自语。
我自1986年9月报名至1989年7月止,中间隔断一年,用两年时间突击学完了三年中等师范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于1989年十月一日拿到了那个期盼已久的红本本——中师毕业文凭。
虽然,后来我离开了教育战线,那一纸中师文凭对于我这个高中毕业生来说没起到丝毫作用,但由此却足以证明了我的自学能力。同时,经过一番艰苦磨砺之后,我仿佛又获得了一次成长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一些曲折、坎坷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泄气,只有爱拼才会赢。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的两个儿女也迅速地成长。那时候,虽然环境艰苦,生活简单,但孩子们均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寻到自己的乐趣,在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比儿子大一岁半的女儿非常懂事,又非常爱护弟弟,平时总是带着弟弟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每到吃饭时又会管着弟弟一起按时回家,充当了我和她爸的有力助手。姐弟俩平时放学后,最喜欢的就是搬弄我那辆从部队带回来的凤凰牌28女式单车,常常总是从楼上搬到楼下,又从楼下搬到楼上。尽管楼层高,转弯抹角台阶多,却从不见他们说过半点辛苦。我和丈夫工作繁忙,家务活也多,加上那时我又忙于自学,没空闲去照管他们,更没时间去陪他们一起玩耍,任凭姐弟俩喜欢干嘛就干嘛。不知不觉,姐弟俩竟然自己摸索着学会了骑单车。虽说我那是一辆女式单车,但比现在的男式单车小不了多少。学会了骑车,这让姐弟俩对骑车的兴趣更浓厚了。于是,那辆单车就成了他们放学后最爱的“玩伴”。
在家里,姐弟俩常一起做好家庭作业后就弹弹小电子琴,看看小人书玩玩小跳棋,讲讲各人的所见所闻,兴趣来了小打小闹其乐无穷。
女儿考进了初中在学校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这让儿子平时放学回家后好像少了点情趣,常见他总是有点闷闷不乐。
“姐姐读初中了,我在家一点也不好玩。”无聊时,儿子免不了自言自语嘀咕着。
一天,单位子弟学校放假,儿子吃了早餐就把单车搬下了楼。我见儿子每天课余时间到外面骑车耍惯了,也没刻意去问他,更没去管他。中饭后好久才见儿子把单车搬上楼来,我听到走廊上有响声知道儿子回来了便赶快把门打开。只见儿子汗流浃背,胆怯怯地看着我,我以为他受到了什么委屈,赶快问:“儿子,一上午到哪去了,怎么这样无精打采?”
“我到姐姐学校去了。”儿子像小蜜蜂叫似的小声告诉我。
“你到姐姐学校去了?”我非常惊讶。
“我见姐姐在上课,回晚了怕你骂,没等姐姐下课就赶回来了。”儿子见我惊讶,可能怕我生气,说话更是小心翼翼地。
“你怎么知道坐哪路车了?”我很好奇。
“我骑单车去的。”
“什么?”我惊了一大跳,一句“什么”更吓了儿子一大跳。
他愣愣地看着我,说:“我骑车还围着师专那个大花坛转了几圈,回来时在敬一堂药店那里被别人蹭了一下,我赶快用右脚踮着旁边的台阶上才没摔跤。”
儿子一边说,一边胆怯地看着我。我一边听,一边目瞪口呆地看着儿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阵后怕充满了心头。我又气又庆幸,气的是他太不懂事,庆幸的是他能平安回来。我很想狠狠地教训儿子一下,但看到他那累得满头大汗、一副知错、诚实的样子使我心痛半截。那时,儿子还只是十来岁,不知是谁给他的胆量。要说我小时候懵懵懂懂,不知天高地厚,儿子比我更甚。
我女儿考进师专附中,在带女儿进初中报到时顺便带着儿子一起坐公交车到师专附中去过一趟,他竟然就记得了那条路线,还独自骑单车前往。况且,从二监狱到师专附中不是很近,有时,我利用中午下课后送菜给女儿吃,来回都要骑半个多小时。儿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既佩服他的胆量,又欣赏他的能力。但我一定要及时制止他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盲从,不要让他形成习惯。
我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儿子,你还小,平时骑车就在小区里逛逛,不要跑那么远惹得爸爸妈妈操心。”
“妈妈,我知道错了,我怕你担心就飞快骑回来了。”儿子见我没生气了,紧张的脸上也露出了微微笑容。
“骑飞快就更不对了,要安全第一,以后不管到哪里都要事先跟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会根据情况是否能让你去干。大人并不是限制你的行动,而是你现在还小,正是需要大人呵护的时候,待你长大了,有判断能力了,爸爸妈妈也就不用那么操心了,但一定要记住,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我严肃地指出。
“妈妈,我知道了,以后骑车就在家属区骑,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儿子乖巧地应承着。
后来,在和老师们聊天时我顺便聊起了这件事,老师们也非常惊讶。一些好心的老师马上就说:“赶快要好好管一管,这么远,路上车多人多不是好耍的事。”
有的老师则开玩笑说:“哎呀,不错不错,有胆识,以后有出息。”
我不由自主地说:“快莫夸了,这些话千万不能当着他的面说,我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这是多亏菩萨保佑,多亏祖先保佑。”
有了那次之后,儿子也很乖巧听话,没单独骑单车往市里跑了。
常说“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看到孩子们健康平安地成长起来,我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