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一山来到长山中学;二、姚仲明在长山中学
作品名称:马耀南与八路军三支队 作者:刘成功 发布时间:2025-09-10 13:48:47 字数:6388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十月,日军大举入侵山东。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率军十万,不战而逃。
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在山东以最快速度组织几万人的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具体划分是:鲁北(冀鲁边)乐陵、宁津、武定、庆云、盐山、惠民、阳信一带成立第一军;以聊城为中心,在冠县,阳谷、范县一带成立第二军;胶东以文登、牟平、莱阳、海阳、蓬莱、掖县一带成立第三军;以泰安徂徕山、莱芜、新泰为中心成立第四军;在邹平、长山、临淄、桓台一带成立第五军;以淄川、博山工矿区为中心成立第六军;在寿光、潍县、昌邑一带组建第七、八军;以金乡、单县为中心成立第九军;以沂水、莒县为中心成立第十军。这些地区分布在山东的东西南北中,在战略上具有控制全省的重要地位。
一、林一山来到长山中学
就在省委召开“发动敌后武装起义”会议前夕,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已在博山组织成立了“鲁东地区工作委员会”,纪方华(又名鹿省三)任书记,张文通任组织委员,杨涤生任宣传委员。省委会议后,为了早日促成胶东地区的武装起义,省委又决定派“小钢炮”林一山去协助工作。临行前,省委书记黎玉去给他送行,说:“在敌后发动武装起义,鲁北还没有联系人。”
林一山说:“可以找长山县的中学校长马耀南。此人爱国心极强,如今国难当头,争取他出来抗日是很有可能的。”
林一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曾在长山中学待过一段时间。林一山在济南读高中时,训育主任李映元与马耀南是老同学。1935年2月,李映元推荐林一山到长山中学附属小学任教。7月,林一山考取了北平师范大学公费生,离开了长山。他对马耀南的为人是比较了解的。
听林一山这样说,黎玉便嘱托林一山去胶东时,顺便到长山中学去一趟,摸摸情况。
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西邻邹平县,东连桓台县,北靠青城县,往南十多里是胶济铁路线上的重镇周村。城西,孝妇河沿城墙自南而北流去,长山中学就在孝妇河东岸的东南角上。
这天下午,马耀南校长坐在办公室里,在看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报纸上的消息使他坐立不安。报上说:沧州失守,日军已向德州进攻。他拿起报纸,放在近视眼镜前,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放下报纸站起来,用右拳轻轻地击了一下左掌心,便在屋里踱起步来。由于局势的变化,师生还未全部到校,教室里没有了以往的琅琅书声,操场上也不再见往日的喧闹景象,整个校园里空荡荡的,一片寂静。马耀南停住踱步,望着空落的校园久久沉思着。
这时,一辆黄包车停在学校门口。林一山从车上下来,和传达室的工友打过招呼后,径直向校长室走去。
“校长!”林一山亲切地叫了一声,笑呵呵地望着马耀南,等待着马耀南把他从记忆中想起来。
马耀南略微一怔,习惯地用手推了一下眼镜,打量着这位亲切地喊他“校长”的年轻人。蓦地,他的脑海一闪,想起来了。他上前紧紧握住林一山的手,把他让到椅子上,激动地说:“你现在又回来了。这里是个家,咱们是一家人呀,这次希望你能多住些日子。”
晚上,马耀南为林一山接风。他给林一山酌满一杯酒,又给自己满上一杯,举起酒杯对林一山说:“老弟,你知道我一向是不饮酒的,今晚这杯酒我陪你。”
一杯酒下肚,马耀南脸上泛出红光,既是酒精的作用,又是心情的反应。林一山的到来,的确使他非常高兴:他满怀希望地通过林一山解答出一些他不明白的问题,于是便问:“老弟,现在兵荒马乱,你是怎么过来的?”
林一山说:“平津陷落后,各大学的学生都纷纷向南撤退,我是随最后一批撤回来的。先在掖县虎头崖登陆,然后又流亡到济南。”
马耀南感慨地说:“国民党治国无能,打内战有方,对小日本却怕得要命,唉!你对目前时局如何看?”
林一山说:“我也正想请教校长呢。”
马耀南在屋里转了几圈,边踱步边说:“哀莫大过于心死,哀莫大过于国亡。我是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我是要干的。至于怎么干吗......还是请老弟谈谈目前的形势吧。”
林一山正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向马耀南阐述我党的抗日政策,现在见马耀南发问,便说:“目前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敌强我弱,加上政府的政策不得人心,使我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但是,我们是一定能打败日寇的。”
林一山继续说道:“虽然日寇表面上气势汹汹,但日本是个小国,人力财力都有限,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可以和敌人进行持久的战争。尤为重要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民族,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历史的倒退;而我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历史的进步,将会得到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援助。就目前而言,敌强我弱,国军出现了大溃退,日寇侵占了我们大片国土。下一步我们应该在敌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人的出人,实行全民族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妙!妙啊!”林一山刚一说完,马耀南就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真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老弟,不瞒你说,我已组织了几个训练班,为以后的抗战做准备呢。”
林一山一听,高兴地问道:“还是校长有远见,请校长具体谈谈。”
马耀南说:“学员大都来自附近各县乡农校的教师和学生,礼拜天集中上课,其余时间搜集枪支弹药,动员群众参军。”
“能搞到多少枪?”
“有可能一千多支吧。”
马耀南这一说,林一山吃了一惊。因为临来前,黎玉曾说全省有可能争取到二百来支枪。相比之下,这一千多支枪即便是打折扣也是非常可观的。他认为马耀南的话是可信的。因为他是社会名流,又是中学校长,他的学生遍布附近好几个县,而这一带又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所办乡农校一般都有枪支,而相当一部分乡农校是听马耀南话的。想到这里,他压抑着内心的喜悦和激动,问道:“训练班的训练内容是什么?”
马耀南见林一山对自己的工作很感兴趣,兴奋地回答:“主要向学员讲授爱国的重要性,誓死不当亡国奴。”
林一山说:“我认为,光讲爱国而没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是不够的。北伐以前,你在天津做过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能体会到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给你造成的思想痛苦。国民党右派之所以敢于叛变革命,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领导权和武装,而当时的进步派因为失去了正确领导,才造成了失败。我们现在组织抗日队伍,如果不接受这个教训,我们的队伍内部还会出现右派的叛变,那么我们抗日的目的也不能达到。”
马耀南可能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因而不住地点头。
第二天早饭后,林一山来到马耀南办公室。他正在收听新闻广播,见林一山进来,忙招呼道:“老弟,我正准备去找你。”边说边拿出一封信说,“邮差刚送来一封信,说韩复渠要派个叫李耀亭的来帮助搞军训。”
长山中学作为一所半城镇半农村式的中学,怎么还能受到国民党省政府主席的器重呢?这还得从长山中学说起。
长山中学是1913年由原县立高等小学堂改办而成的,校址设在城里东南角的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里,初名长山县立中学。1926年,长山县立师范并入,规模有所扩大。当时战局混乱,学校处于一种维持状态。特别是1930年春天,韩复渠和阎锡山为争夺山东,把校舍和教具毁坏得不成样子,只好停课。1933年秋天,当地乡绅名流联合给国民党县党部写信,邀请当时在江苏南通大学避难任教的马耀南回乡任校长。
马耀南上任后,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聘请进步教师,增添实验器材,充实进步图书,鼓励学生自由研究,密切联系社会等,使长山中学焕发了勃勃生机,连续三年在全国会考中,成绩均列全省中等学校前茅,学校的声誉因此而广为传播,成为鲁东、鲁西北一带的教育中心。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政府主席韩复榘等,多次以视察为名来到“长中”,向师生训话。国民党县党部官员更是来往不断。
林一山一听韩复渠要派人来帮助搞军训,立刻判断出这是国民党想利用马耀南的威望和影响来扩充他们的实力。而要说服马耀南,必须切中要害,于是问道:“你看冯玉祥怎样?”
马耀南说:“算个挺有本事的人。”
林一山说:“可是他的那些大军长们,包括韩复榘都背叛了他。你不是行伍出身,领兵打仗不在行。如果你的部队被李耀亭指挥,那么你辛辛苦苦拉起来的武装支持了军阀,而你是达不到抗日目的的。”
马耀南对此点头,表示赞同。
林一山能言善辩,被人们称为“林铁嘴”。他预见不久就可以拉起来的武装,是绝对不能被国民党拉去的,于是就把我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介绍给他。马耀南听后,表示愿意加入“民先”,并通过“民先”来领导和巩固队伍。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林一山认为从思想上争取马耀南是很有希望的,于是就向他推荐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倍倍尔的《富人与社会》等进步书籍。
因为林一山的主要任务是去胶东,所以在长中住了十多天后便向马耀南提出辞行。马耀南一听急了:“咳,你这个人,咱们是干什么的,谁还不知道谁?我也干过秘密工作,你的身份我看出来了。你留在这里,咱们共同抗日。你叫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林一山再三解释,并许诺给他找一个人来,他才勉强同意,说,“你要介绍别人来也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像你这样有能力的,第二必须是大学生。”
林一山又向马耀南介绍了参加“民先”组织所要找的接头人和联络地址,就和马耀南分手赶往济南。
(林一山:文登市泽头镇林村人,1911年生,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任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派遣,到胶东协助当地党组织准备武装起义。1937年12月,与当地党组织领导、发动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林一山任委员。1938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同时成立“三军”司令部、政治部,林一山任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三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林一山先后担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安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1949年夏,林一山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干部团秘书长,协助团长谭政率领一万四千人的南下干部奔赴中南地区。南下团到达汉口时,中央电令林一山任中南水利部部长。从此,他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很快就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以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山历任中南军区农林、水利部部长、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水利部顾问等职,为国家的水利事业,特别是长江的水利治理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红色专家”“长江王”。1985年,他领导设计的“葛洲坝二、三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出任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专题节目组总顾问,2007年12月病逝)
二、姚仲明在长山中学
林一山从周村乘火车赶往济南后,立即向省委书记黎玉汇报了长中的情况。黎玉听后,当即决定尽快向长中派遣干部。
林一山在答应马耀南提出的两个条件时,认为当时在济南的平津流亡学生中光党员就有五百多,找个大学生好办。但一研究,问题来了。大学生吧,没多少工作经验;有工作经验的老党员又不是大学生。最后研究来研究去,决定派济南乡村师范毕业的姚仲明装作大学生到长中去。
事情一办完,林一山就匆匆乘车离开济南,赶往胶东去了。
林一山离开长中赴济南后不久,马耀南也按照林一山告诉他的地址来到济南。他先是在第一师范学校与“民先”山东队负责人孙传文见了面,尔后和姚仲明会谈。马耀南见姚仲明中等个、面色黄瘦,说话声音洪亮、言辞激昂,满心喜欢,当即就要求他尽快到长中去。
这是1937年的下半年,从9月1号开学至今已经二十多天,但由于日寇的南侵及国民党省政府关于“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南迁”的命令,人心非常混乱。除了那几个国民党教员带着任务到校之外,大部分教师还未到校。
对于马耀南来说,他心里更是乱得很。省教育厅“南迁”的命令早已下达,县教育局也多次催促,但一想到“南迁”实际上就是逃跑,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前几天林一山与他的交谈,增强他“不南迁、就地抗日”的信心,因而当有人问起“南迁”一事时,他便说“等等看,省里县里有具体部署”。为了避开某些人的追问,他干脆外出不归。
姚仲明是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学生,“七七”事变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被国民党政府被捕入狱。“西安事变”后,经我党代表张经武多次与韩复榘交涉,他与其他部分共产党人一块被释放出狱。多年的对敌斗争经验,使他很快对长中的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应对策略,于是向马耀南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学校坚决不南迁。二是教学内容贯穿抗日内容。三是把学生编成几个宣传队,头午在校上大课,下午分头到农村去进行抗日宣传。四是与在外地读书现在已回到家乡的学生取得联系,使长中成为这一带的抗日中心。马耀南对此表示赞同,说:“一切依老弟去布置。如果县党部来找麻烦,由我去应付。”
在长中附小教员中,有从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李寿玲和朱可昆二人。他俩早已在长中开展“民先”活动,并发展了几名学生为“民先”队员。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姚仲明提出的几条建议实施得都很顺利,广大师生的抗日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吸引得下面不少小学教师先后来“长中”取“抗日经”。马耀南高兴地对姚仲明说:“老弟,我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再找一个懂军事的教师来,那该多好啊!”
听马耀南这样说,姚仲明非常高兴,因为他临来长中前,省委曾嘱咐他:在长中搞一段工作后,要及时向省委汇报情况,以便考虑是否向长中派遣军事和政治干部。现在听马耀南主动这样要求,便当即应允回济南一趟,看能否在他的朋友中找一位懂军事的教师来。
临行前,姚仲明向李寿龄叮嘱:“如果发生什么事,请酌情处理,我一定尽快回来。”
(姚仲明:山东省东阿县人,1914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读书会”等学生进步组织,接受进步思想。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后回家乡开展工作,建立了东阿县第一个党支部,1936年7月被捕入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中共山东省委派去长山中学,与廖荣标、赵明新等,于1937年12月组织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后改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五军政委,1939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进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5年,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和四部文教主任、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兼市长、中共潍坊市委书记兼市长、济南市市长兼中共济南市委第一副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调到外交部工作,先后出任中国驻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大使。1978年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1981年任国家对外文委副主任。1982年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1999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寿龄,1918年出生,山东邹平县人,1935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先后加入学校“读书会”“时事研究会”“世界语研究会”“新文字研究会”等学生进步组织。1936年加入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受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派遣,到长山附小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2月,与姚仲明、廖荣标等领导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鲁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起义后被派往长山6区工作,将6区韩子衡部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19中队,任19中队政治指导员。1939年5月任中共邹长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后历任清西办事处主任、寿光中心县委书记、清东地委组织部长、清中地委书记等职。1941年12月8日,在寿光县朱鹿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