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竹影里的新苗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09 16:15:41 字数:3225
秋末的扁担山,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轻轻点染,竹丛间飘洒着细碎的金黄。那金黄的色泽,宛如夜郎古寺里不慎散落的金箔,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如梦如幻的光芒,给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小勇带着村里的四个孩子——石头、阿妹、小胖和阿牛,正在山腰那片静谧的“育苗坪”里忙碌着。这片地是王阿爷精心挑选的,它背风向阳,宛如一个被大自然呵护的摇篮。土地里还特意掺进了老竹根的腐殖质,依照布依族“竹苗认土”的古老规矩,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培育出蕴含“竹魂”的竹苗。
石头是孩子们当中最积极的一个,每天天还未亮,他便迫不及待地背着阿嬷亲手编织的小竹篮来到育苗坪。竹篮里整齐地摆放着小竹铲、竹洒水壶,还有一块小巧的蜡染布。这块蜡染布是阿花婶特意为他缝制的,布上绣着栩栩如生的“蛙护竹”纹样。据说,这纹样能让守护山林的守山蛙庇佑竹苗茁壮成长。石头学着小勇的模样,小心翼翼地蹲在地上,手中的竹铲轻轻刨着土,那动作轻柔得仿佛生怕惊醒了沉睡中的竹苗。他抬起头,眼中满是好奇地问道:“小勇哥,竹根上的须须要不要留啊?”
小勇此时正专注地把一株带着纤细须根的竹苗缓缓放入新挖好的土坑中,听到石头的询问,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容:“得留着,这是竹苗的‘气根’,它们沾染着大山的灵气呢。”说着,他熟练地示范着将竹苗扶正,随后用手轻轻把土压实,就如同给竹苗扎腰带一般,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太紧了会勒着竹苗,太松了竹苗又容易倒伏。”他伸手指了指育苗坪旁放置的竹桶,竹桶里满满当当装着清晨从竹尖收集而来的晨露,在阳光的折射下宛如晶莹的玉液,“等会儿用这晨露浇竹苗,竹苗喝了不仅长得快,还能记住你的气味呢。”
孩子们一听,眼中顿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纷纷争着去提竹桶。阿妹的小辫子上系着鲜艳的红绳,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在给竹苗浇水时,特意将晨露小心翼翼地往竹苗嫩尖上滴洒,嘴里还轻声念叨着:“小竹苗快长大,我给你编小竹哨。”晨露落下,“嗒嗒”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竹苗在欢快地回应着阿妹的期待。小勇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思绪不禁飘回到自己七岁那年,也是在这片土地上,跟着阿爷一起育苗的情景。那时,阿爷同样是这般耐心地蹲在地上,手把手教他辨别“竹芽朝向”,还告诉他朝南的竹芽往往长得更为茁壮。阿爷还在他小小的手掌里放上一颗古朴的夜郎铜珠,笑着说这样能让竹苗认他这个小主人。
育苗坪的中央,有一棵挺拔的老楠竹,那是老阿爸当年亲手栽种的。竹身上还留着小勇小时候刻下的歪歪扭扭的“竹”字,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天中午歇晌的时候,小勇就会带着孩子们围坐在老楠竹下,给他们讲述护江刀的传奇故事。他轻轻解下腰间的护江刀,放在用竹子搭建的简易竹桌上,刀鞘上残留的枫香叶碎末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浅浅的红色,仿佛在回忆着往昔的英勇。“当年太爷爷就是用这把刀,在波涛汹涌的江水里救了三艘渔船,激烈的碰撞让刀背都敲出了深深的印子,现在用手还能摸得到呢。”小勇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抚摸着刀背,眼中满是对先辈的崇敬。
“小勇哥,刀能吓跑山鬼吗?”小胖紧紧攥着衣角,眼中透露出一丝害怕。他最怕阿婆讲的“山鬼偷竹苗”的故事了。小勇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精心绣制的蜡染布。布上绣着寓意吉祥的“万字纹”和栩栩如生的竹影,这是阿嬷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不是刀能吓跑山鬼,而是咱们心里的规矩。你看这布上的竹,它代表着咱们的根,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山鬼就不敢靠近。”阿妹听了,赶紧小心翼翼地把布叠好,放进自己的兜里,还凑到小勇耳边,小声而又坚定地说:“我要把布给竹苗盖上,让它们也有根。”
日子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和期待中一天天过去,竹苗如同茁壮成长的孩子,渐渐长高。嫩黄的笋壳悄然脱落,露出了翠绿挺拔的竹身。小勇每天都会来到育苗坪仔细查看,为那些长得稍慢的竹苗松松土,还依照夜郎“护苗”的古老法子,在每株竹苗旁插上一根小竹枝。竹枝上绑着一根鲜艳的红绳,红绳上系着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枫香叶,据说这样能引来山灵守护竹苗。王阿爷也时常过来,他总是用手仔细量着竹苗的高度,眼中满是欣慰的笑意:“比你当年种的苗壮实多了,这些孩子啊,都是护竹的好苗子。”
这天傍晚,孩子们正齐心协力地帮着编竹栅栏。冬天即将来临,得赶紧把竹栅栏编好,拦住那些可能会来啃食竹苗的野兔。突然,石头兴奋地指着山顶大声喊道:“小勇哥!你看!有绿光!”小勇闻声急忙抬头望去,只见山顶的竹林里,一点浅绿的光在枝叶间闪烁,那光芒宛如一颗坠落人间的星星,在竹丛里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他心中猛地一动,想起阿爷曾说过的“守山蛙夜泛光”的传说——据说在秋末时节,守山蛙会发出奇异的绿光,那是它在给竹苗“送灵气”,同时也是在提醒人们“山要眠,莫惊扰”。
“是守山蛙。”小勇一边说着,一边把最后一根竹栅栏稳稳地插好,“咱们该下山了,可别扰了山灵。”孩子们听了,都懂事地收拾起工具。路过江边时,他们看见王阿爷和王建军正在水车旁忙碌着。王建军正拿着用“软竹”制作的竹枝,仔细地清扫着轮叶上的落叶,这种软竹质地柔软,不会刮伤水车的轮叶。王阿爷则在一旁专注地给轮轴涂抹竹油,那竹油是用老竹精心熬制而成,能够防止轮轴干裂。父子俩的影子被夕阳拉得长长的,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阿爷!我们的竹苗都半人高啦!”石头兴奋地跑过去,高高举起手中的小竹铲喊道。王阿爷放下手里的油碗,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轻轻摸了摸石头的头:“好啊,明年春天,就能给竹苗‘移窝’了。”王建军也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精致的竹制小哨子,分给孩子们:“这是用‘护苗竹’编的,吹一下,竹苗就能听见,它们会快快长大的。”
小勇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温馨而美好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暖暖的感动。育苗坪里茁壮成长的竹苗、孩子们手中拿着的竹哨、自己腰间佩戴的护江刀,还有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这一切,都仿佛是这份古老传承中新生的“幼苗”。就如同那棵老楠竹默默守护着新长出的竹苗一样,他们这些大人,也在用心守护着村里的孩子们,守护着这片山川河流的未来。
冬天如期而至,竹苗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了。小勇带着孩子们给竹苗细心地裹上稻草,又在竹栅栏上挂上了一串串竹铃。阿嬷说,竹铃的响声既能吓跑野兔,又能在冬日的风中为竹苗“唱眠歌”。微风拂过,竹铃“叮铃”作响,那清脆的声音与江水潺潺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温柔的冬日小曲,在这片宁静的山林间悠悠回荡。小勇常常独自坐在栅栏旁,手里轻轻擦拭着护江刀,刀身光洁如镜,映着竹苗修长的影子,竟仿佛是竹苗在刀上生长一般。
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的那天,孩子们兴奋地踩着厚厚的积雪,纷纷赶来给竹苗扫雪。石头的小手被冻得通红,却依旧认真地把竹枝上的积雪轻轻往下抖落,嘴里还念叨着:“小竹苗别冻着,我给你吹哨子。”说着,他掏出竹哨,用力吹了起来,清亮的哨声在雪地里清脆地散开,惊飞了停歇在竹枝上的麻雀。小勇看着孩子们,心中不禁想起阿爷说过的“守山就是守未来”。是啊,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些充满生机的竹苗,就是扁担山的未来,是清水江的希望。
“小勇哥,春天什么时候来啊?”阿妹仰着红扑扑的小脸问道,她的睫毛上还沾着晶莹的雪花。小勇抬头望向山顶那片被雪覆盖的竹海,洁白的雪将竹丛包裹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他微笑着回答:“等雪化了,竹苗就会冒出新芽,到时候咱们教更多人育苗,教他们认识竹子、守护竹子,好不好?”孩子们听了,齐声欢快地回答:“好!”那响亮的声音在雪地里传得很远很远,仿佛在向大山、向江水、向传说中的竹王宣告——新的护江人,新的护竹人,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雪光中,小勇轻轻摸着腰间的护江刀,突然感觉刀鞘也变得暖了起来。他深知,只要这些竹苗能在春天里蓬勃生长,只要这些孩子能在竹影的陪伴下懂事成长,这份传承就会像扁担山的翠竹一样,永远郁郁葱葱,生生不息。而他,也会一直紧紧握着这把护江刀,坚定地守着这山,守着这江,守着这些承载着希望的“新苗”,直到将这把刀传给下一个懂得守护的孩子,让这份使命和责任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