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四章:竹根下的约定

第四章:竹根下的约定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06 10:09:56      字数:4706

  日子仿若清水江的潺潺流水,裹挟着竹屑闪烁的细碎光芒,悠悠然淌过扁担山的朝朝暮暮。张强下葬半月之后,王建军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步履坚定地回到了村子。帆布包上残留着沙厂的黄沙,他已仔细拍落,只余下几道淡淡的痕迹;手中提着的竹篓里,躺着三尾银鳞闪烁的清水鱼,那是他途经老竹嘴时垂钓所得,鱼鳃尚在轻轻翕动,带着江水独有的潮润气息。
  彼时,小勇正协助阿嬷在院坝晾晒蜡染布。靛蓝的布面平铺在竹架之上,被清晨的微风轻轻拂动,鼓起的布面恰似灵动的画布,布上印染的蛙纹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跃然而出。瞧见王建军的身影从竹丛后显露,小勇手中的竹夹“啪嗒”一声掉落地面,随即撒开脚丫飞奔而去。那呼喊声清脆响亮,传遍了整个村子:“阿爸回来喽!阿爸背着鱼回来喽!”
  王阿爷正坐在门槛上打磨竹刀,青石磨石之上已然堆积起薄薄一层竹屑,刀身映射着清晨的日光,散发着冷峻的光泽。听闻喊声,他手中的磨石微微一顿,抬起头来,眼角的皱纹在这一刻都变得柔和起来。王建军的步伐相较于前往沙厂时更为沉稳,脊背也挺得愈发笔直,恰似一棵刚刚被扶正的顺山竹,满是蓬勃的朝气。阿嬷匆忙从灶屋跑出,围裙上还沾染着花糯米饭的紫渍,她一把夺过王建军的帆布包,又赶忙将刚蒸好的糯米饭塞到他手中,关切地说道:“饿坏了吧?快吃!这可是用野葡萄精心染制的,你小时候最爱这一口!”
  王建军咬了一口糯米饭,香甜的滋味混合着竹蒸的暖意,顺着喉咙缓缓流淌,眼眶瞬间泛起了湿润的潮意。在沙厂的日子里,他尝过城里精致的白米饭,也品尝过厂长宴请的丰盛佳肴,可内心深处却总觉得缺失了些至关重要的东西。直至此刻,他才恍然大悟,缺失的正是那弥漫着竹香的烟火气息,是阿嬷手掌传递到布上的温暖触感,是清水江鱼鳃中蕴含的鲜活气息。
  午后,王建军跟随王阿爷踏上了扁担山的山路。他背上背着的大竹刀,乃是王阿爷使用了二十年的“竹心钢”刀,刀鞘上雕刻的蛙纹被岁月摩挲得光亮照人,刀柄缠绕的牛皮依旧留存着阿爷的体温。行走在石板路上,王阿爷抬手指向路边的一丛竹子,说道:“你瞧这‘逆山竹’,竹梢朝着与江水相反的方向歪斜,竹节间距宽窄不一,无法吸纳江水的灵气,用它编制的竹器难以承受重物,砍伐它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说罢,他俯身蹲下,手掌轻轻贴在竹身上,接着说道,“咱们布依人砍伐竹子,实则是向大山‘借取’,而非‘索取’。砍伐一棵竹子,就得补种三棵竹苗,并且要在竹根旁埋下一把枫香叶,这可是古夜郎传承下来的‘还山礼’,唯有如此,大山才知晓咱们懂规矩、知感恩。”
  王建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一棵拥有七节竹节的顺山竹前蹲下。竹身泛着青灰色的光泽,竹节分布均匀,犹如阿嬷精心编织的布匹。他学着阿爷的模样,用指腹沿着竹纹轻轻摩挲,感受着竹子内部涌动的潮润气息,说道:“阿爷,我记得您曾教导我,砍竹时要留下三寸竹根,这样来年便能萌发出新笋。”话音刚落,他便用竹刀在竹根三寸之处划出一道浅浅的痕迹,刀痕之中缓缓渗出淡淡的竹汁,恰似竹子悄然落下的泪滴。
  父子二人砍伐了一下午的竹子,待夕阳将整片竹丛染成金红色之际,才背负着竹子踏上归程。途经山顶张强的坟茔时,王建军停下了脚步。坟前的魂竹已然冒出嫩绿的新芽,竹梢微微朝着江水的方向弯曲,坟头栽种的三棵竹苗也已长至半人多高。楠竹挺拔直立,斑竹带着浅褐色的斑纹,水竹的根须正朝着江水的方向奋力伸展。王建军从竹篓中取出一个小巧的竹篮,那是他清晨在宿舍中匆忙编制而成的。竹篮篮身雕刻着寓意吉祥的“万字纹”,提手处点缀着一个精致的蛙形竹坠,蛙眼镶嵌着银线,在余晖中闪烁着微光。他将竹篮轻轻放置在坟前,轻声说道:“张强,我回村了。你放心,阿花婶和孩子们,我定会悉心照料。往后砍竹编制器具,我也会将手艺传授给大娃,绝不让你家的手艺失传。”
  王阿爷静静地站在一旁,望着儿子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融融暖意,恰似灶膛中熊熊燃烧的火焰。他深知,王建军此番归来,并非仅仅是回到了故乡,而是真正“归了根”。这根,深深扎在扁担山的翠竹之中,扎在清水江的悠悠波浪之中,扎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义之中。
  时光悠悠流转,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建军的竹器手艺逐渐重拾,并且融入了许多新颖的创意。他编制的竹篮,篮底精心雕刻着清水江的波浪纹路,篮沿巧妙地环绕着竹梢的自然弧度;他制作的竹鱼篓,篓身编织着灵动的蛙纹,还特意留出一个小窗,他笑言:“让鱼儿能瞧见江水,心里才不会慌张。”村里的乡亲们对他的竹器爱不释手,就连镇上杂货铺的老板也纷纷前来订购,称赞道:“这竹器沾染着大山的灵气,定能大卖。”小勇也满心欢喜地跟随其后学习,他年幼力小,尚无法稳稳握住大竹刀,便从编制小巧的竹哨入手。竹哨哨身刻着迷你的万字纹,轻轻一吹,那清亮的哨声便能传至江对岸,惊得水鸟扑棱着翅膀纷纷飞起。
  阿花婶的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日子愈发顺遂。王阿爷时常前去帮忙翻整竹地,王建军耐心地教导大娃编制竹器,村里的女人们也轮流陪伴阿花婶纺织蜡染布。大娃聪慧伶俐,学习进展迅速,没过多久便能编制出精巧的小竹筐。每次完成,他都会郑重地放置一个在张强的坟前;年幼的孩子则跟随着小勇在江边捡拾鹅卵石,将石头精心打磨成蛙形,说道:“要给张强叔当作守墓蛙。”阿花婶纺织的蜡染布,也悄然染上了笑意,布上的蛙纹眼睛里增添了一道银线,她轻声说道:“这是张强在天上看着咱们,露出的欣慰笑容。”
  这一年的秋天,扁担山的竹子生长得格外繁茂。老楠竹的竹梢高耸入云,似乎要触碰天际的云朵,新笋如雨后春笋般从土里破土而出,恰似一个个握紧的小拳头,充满了生机与力量。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散发的清甜气息。村里的老支书召集众人商议,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竹王节”,依照古夜郎的传统习俗,祭祀竹王,同时庆祝竹子的丰收。王阿爷被推举为主祭之人,王建军负责筹备祭祀所需的竹器,小勇和孩子们则承担起扎制纸竹、纸鱼的任务。
  竹王节当日,天刚蒙蒙亮,村民们便身着崭新的蜡染衣物,满怀期待地朝着山顶进发。男人们的衣摆绣着威风凛凛的蛙纹,女人们的袖口点缀着灵动的鱼纹,孩子们的衣角还挂着小巧的竹铃,行走之间,竹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叮铃”声。
  祭台搭建在老阿爸和张强的坟茔中间,选用的是历经百年岁月的老楠木,台面雕刻着神秘的夜郎古文字,四周插满了竹制的“魂幡”,幡上绣着“竹王护佑”四个醒目大字。祭台上摆放着那只古老的夜郎青铜鼎,鼎中盛满了香醇的米酒和色泽诱人的花糯米饭,还放置着王阿爷的护江刀、王建军编制的竹篮,以及阿花婶纺织的蜡染布,布上的蛙纹恰好与鼎身的蛙眼相对,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王阿爷身着庄重的布依族长袍,长袍由阿嬷采用“魂引布”精心织就,褐红色的布纹中融入了枫香叶的细碎粉末,散发着独特的气息。他腰间别着护江刀,手中握着太爷爷传承下来的牛角号,神色凝重。深吸一口气后,他面向山顶的方向,用力吹响了牛角号。那三长两短的号声,雄浑而悠扬,仿佛是山灵在回应,惊飞了竹梢栖息的晨鸟,使得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就连平日里隐匿在山林间的守山蛙,也纷纷“呱呱”叫着围拢过来,蹲在祭台边缘,仿佛在虔诚地聆听这场神圣的祭祀。
  “竹王节始!”老支书的喊声高亢激昂,震得竹梢上的露水簌簌掉落。男人们依次将供品恭敬地摆放在祭台上:李老三提着的米酒坛,封口处贴着蜡染布;村里老木匠精心制作的竹制“竹王像”,像身雕刻着万字纹;孩子们扎制的纸竹纸鱼,整齐地排列在祭台两侧,纸鱼身上的银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女人们则围绕着祭台,齐声唱起了《祭竹古歌》。歌声婉转悠扬,如同江水的波浪般起伏:“竹王生,扁担青,清水流,百姓宁;砍竹节,还山情,守江魂,代代兴……”这歌声饱含着对竹王的崇敬与感恩,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王阿爷稳步走到祭台前,拿起护江刀,刀身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他用刀背在鼎沿上轻轻敲击了三下,“当、当、当”的清脆响声在竹林间回荡,宛如古夜郎的铜鼓敲响,震撼人心。“竹王在上,”他的声音庄重而深沉,仿佛从岁月的深处传来,“我们身为夜郎竹王的后裔,守护扁担山已有三百年,护卫清水江亦达三百年。今年竹子繁茂,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恳请竹王继续庇佑,让扁担山的翠竹四季常青,清水江的江水长流不息,布依人的情义绵延不绝,世代相传的规矩永不遗忘!”
  言罢,他舀起一勺米酒,缓缓洒在祭台前的竹根上。米酒顺着竹根缓缓渗透,在泥土中晕染开一圈浅褐色的痕迹,仿佛是在向竹王敬献美酒,表达着布依人的诚挚敬意。王建军将编制好的竹器一一摆放在祭台上,竹篮、竹筐、竹鱼篓,每一件都雕刻着精美的蛙纹和鱼纹。他对着祭台深深作揖,说道:“竹王见证,我们定当守护好大山,护卫好江水,不让竹子断绝,不让江水污浊。”
  小勇和孩子们围绕着祭台欢快地跳起了“竹王舞”。他们手中挥舞着小竹枝,舞步是阿爷悉心传授的:三步一踮,恰似竹芽奋力破土而出;五步一转,犹如竹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孩子们稚嫩的笑声与竹枝相互碰撞发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欢快而活泼,惊得坟前的守山蛙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跃起来,仿佛在与孩子们一同共舞,为这场祭祀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欢乐的氛围。
  祭祀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在竹林中摆起了热闹的长桌宴。长桌由楠竹拼接而成,餐具也皆为竹制:竹碗、竹筷、竹勺,甚至盛放酸汤鱼的盆都是竹编的,散发着竹子特有的清香。桌上的菜肴琳琅满目,每一道都蕴含着大山和江水的独特风味。花糯米饭染着紫、黄、红三色,色泽鲜艳,宛如彩虹落入碗中;腊肉炒蕨菜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酸汤鱼选用清水江的鲜活鱼儿精心烹制,汤中点缀着嫩绿的竹芽,鲜嫩的鱼肉搭配酸辣可口的汤汁,鲜美的滋味令人陶醉其中,仿佛能品尝到整个清水江的灵动与鲜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引吭高歌,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欢声笑语顺着微风飘散开来,就连竹梢也仿佛受到感染,轻轻晃动,似乎在与人们一同欢笑,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刻。
  王阿爷端坐在长桌的主位,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与满足。他不禁回想起老阿爸当年将护江刀郑重递到他手中时所说的话:“扁担山的竹,是咱们的根;清水江的水,是咱们的魂;村里的人,是咱们的骨血。守着根,留住魂,护住骨血,日子才能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升,蒸蒸日上。”如今,他做到了,王建军也做到了。而从小勇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亦深知,这孩子日后定能将这份守护传承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地上,为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长桌宴在欢声笑语中渐渐落下帷幕,村民们纷纷收拾好物品,心满意足地朝着山下走去。王阿爷走在队伍的最后,他缓缓转过身,再次望向山顶。祭台上的青铜鼎依旧静静地矗立着,护江刀倚靠在鼎边,在余晖的映照下,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老阿爸和张强的坟前,竹影摇曳,魂竹的梢头执着地指向江水的方向,仿佛在与他轻声道别。
  “阿爷,走喽!”王建军在前方呼喊,手中牵着小勇。小勇手中紧握着一个小竹哨,迫不及待地放在嘴边轻轻一吹,那清亮的哨声瞬间在山间回荡开来,清脆而悠扬,仿佛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赞美与眷恋。
  “来了。”王阿爷应了一声,迈着沉稳的步伐转身往山下走去。他的脚步虽略显缓慢,却坚定有力,恰似一棵历经风雨洗礼的老楠竹,扎根于这片土地,坚韧不拔。微风拂过,带来竹子的清甜香气,江水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响,护江刀的刀鞘轻轻蹭着粗布裤,发出“沙沙”的轻响。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的声音,仿佛是古夜郎的竹王在回应,是清水江的江神在应和,是村里世代传承的魂灵在守护。
  王阿爷深知,扁担山的竹子必将一年比一年更加繁茂,清水江的江水必将一年比一年更加清澈,布依人的规矩和情义,也会如同竹根一般,深深扎入泥土之中,紧紧连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直至永恒。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