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三章:银饰的温度

第三章:银饰的温度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09-06 09:50:00      字数:3873

  张强的葬礼,依照布依族传承千年的“三日送魂”古规,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凝重画卷,在扁担山与清水江的环抱中铺陈开来。这三日里,扁担山仿佛被一层神秘而哀伤的薄纱笼罩,晨雾总比往常浓三分,宛如山灵精心织就的轻柔面纱,将阿花婶家的竹楼悄然裹住,给这寻常的居所添了几分肃穆。清水江一改往日的活泼,浪涛变得格外温柔,轻拍着岸边的竹筏,发出的声响低如耳语,仿佛天地万物都在顺应着布依人的古老规矩,默默陪伴张强走过这最后的旅程。
  头一日・守灵夜:火塘映竹影
  头夜,“通霄伴魂”的仪式在阿花婶家的堂屋庄重开启。堂屋里,火塘熊熊燃烧,松木柴在烈焰中欢快地“噼啪”作响,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火星如碎星般飞溅到泥地上,转瞬即逝,却在这暗夜中留下了短暂而明亮的痕迹。火塘边,女人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缝着孝布。靛蓝的土布在跳跃的火光映照下,隐隐泛出神秘的暗纹,仿佛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布依人的记忆与情感。阿嬷的指尖缠着色彩斑斓的蜡染丝线,当缝到布角时,她特意多绕了两圈,嘴里念念有词:“线长点,魂能跟着线找到家。”那认真的神情,仿佛在与另一个世界的张强传递着某种隐秘的信息。
  孝布一旁,静静摆放着竹编的“魂笼”。笼中,躺着张强生前在江边捡到的鹅卵石。石面被江水日复一日地冲刷,变得温润光滑,此刻在火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面小巧的镜子,折射出微弱的光芒。小勇静静地守在笼边,时不时伸出小手,轻轻摸一下那枚鹅卵石,仿佛这样就能让张强叔感受到他的陪伴,嘴里喃喃自语:“这样张强叔就知道我在陪他。”
  灵棚搭建在院子之中,选用的是刚刚砍伐下来的楠竹,竹节间还带着清新的绿意与自然的气息。竹杆上,挂着张强的遗像。像框边,精心缠绕着一圈野葡萄藤,藤上还残留着几串干瘪的葡萄,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按照古老的规矩,这藤必须选结过果的,寓意“藤有籽,家就有后”,承载着人们对逝者家族延续的美好祈愿。棚外的竹丛里,几只守山蛙蹲在宽大的叶片上,它们的眼睛明亮如浸了露水的水晶,不叫也不动,就那样静静地凝视着灵棚,仿佛在履行着某种神圣的使命。老辈人说,这是山灵派来守护逝者灵魂的使者。
  棚外,男人们坐在竹凳上,气氛凝重。酒坛口封着精美的蜡染布,布上的蛙纹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活了一般。李老三神情肃穆,给张强的遗像点上一支旱烟。烟杆是用本地的竹子精心制成,烟丝燃烧,散发出浓郁而独特的香气。烟圈缓缓升腾,朝着江的方向飘去。李老三长叹一口气,声音中满是不舍:“张兄弟,再抽口咱们布依人的烟,以后就闻不到这味了。”那缭绕的烟雾,似乎带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渐渐消散在夜空中。
  第二日・祭江请神:晨雾裹纸鱼
  第二日,“祭江请神”的仪式在天刚蒙蒙亮时拉开帷幕。此时,晨雾如同一床厚厚的棉被,将清水江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江面上的竹筏若隐若现,仿佛是漂浮在云端的仙舟,如梦如幻。王阿爷带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辈人,迈着沉稳而庄重的步伐,朝着老竹嘴走去。一路上,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粗布衣,裤脚沾上了竹屑和草籽,仿佛是大地对他们的馈赠。
  来到江边,晨雾才慢慢散去了一些,露出江面上细碎的波浪。浪尖在晨曦的映照下,泛着点点银光,宛如有人在江面上撒了一把碎银,璀璨夺目。王阿爷神情庄重,先往江里撒下三把花糯米饭。紫色的饭粒如同一颗颗宝石,落入水中,瞬间引来了几尾小银鱼。小银鱼围绕着饭粒欢快地游动了两圈,随后才悠然地游走。这是“喂江神”的古老规矩,人们相信,只有让江神品尝到甜美的食物,江神才会护佑逝者的灵魂顺利前行。
  接着,李老三划着木船缓缓驶来。船板上的水渍尚未干透,船头的马灯被擦拭得锃亮,在江雾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宛如一轮小小的月亮。王阿爷站在船上,手中的护江刀在晨雾中闪烁着冷峻的寒光。他缓缓弯腰,在江水里用力划了一个“竹”字。刀过处,水面泛起浅浅的涟漪,仿佛竹枝在水中扎下了根,与江水融为一体。“江神在上,”王阿爷对着江面大声呼喊,声音浑厚而有力,裹着晨雾传得很远,“张强是老实人,一辈子没害过人,求您引着他的魂,别让暗流迷了路!”岸上的人们纷纷跟着唱起《请江歌》,那悠扬的歌声顺着江风飘荡,惊飞了芦苇丛里栖息的水鸟。水鸟展翅高飞,鸟翅扫过水面,溅起的水珠纷纷落在纸鱼上。
  这纸鱼是小勇和阿嬷精心扎制的,鱼身用五彩丝线缠绕,鱼尾挂着小巧的银铃。纸鱼顺着波浪缓缓漂动,银铃发出清脆的“叮铃”声,仿佛是在与江神亲切地打招呼。等纸鱼漂出老远,江面上突然起了一阵小风,轻柔地将晨雾吹得更薄了。
  太阳的光芒透过雾气,洒在江面上,如同金色的丝线,织出了一张美丽的金色大网。几尾稍大的鱼游了过来,围绕着纸鱼转了两圈,仿佛在审视着这份来自人间的礼物,随后带着纸鱼往上游缓缓漂去。老辈人见状,纷纷指着鱼影说道:“看,江神接了,张兄弟能顺着江找到山了。”王阿爷见状,小心翼翼地把刀收进鞘中。刀鞘上的枫香叶碎沾了江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一仪式的回应。他对着江面恭敬地作了三个揖,诚恳地说道:“谢江神,以后我们会常来给您送糯米饭。”
  第三日・送葬正日:魂竹引山路
  第三日,“送葬正日”。天还未亮,风便轻轻吹起,风中带着竹的清香,仿佛是大自然为这场葬礼献上的最后一丝温柔。院外的野杜鹃在风中摇曳,花瓣如红雪般纷纷飘落,洒在灵棚上,为这悲伤的氛围增添了几分凄美。王阿爷带着小勇,踏上了前往山顶“砍魂竹”的山路。山路旁的竹丛郁郁葱葱,竹叶上的露珠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嗒嗒”地滴落在石阶上,仿佛在细数着他们的脚步,又仿佛是在为逝者默哀。
  魂竹,需选“独株顺山竹”,且竹节正好七节。在布依族的文化里,单数节为“阳数”,寓意着能够护佑逝者的灵魂不被阴邪缠绕。王阿爷挥动手中的刀,砍向竹杆。刀身划过竹杆,发出“嘎吱”的声响,仿佛竹子在与他低语,诉说着离别的不舍。小勇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帮着扶竹,生怕竹倒时碰伤旁边刚刚冒出的笋芽,嘴里嘟囔着:“笋是小竹,不能伤。”
  砍完魂竹,王阿爷用竹刀在竹身上刻下三道深深的痕。刻痕处,渗着淡淡的竹汁,宛如竹子的泪珠子。两人扛着魂竹下山,竹梢始终朝着阿花婶家的方向。一路上,他们格外小心,避开石头和荆棘。因为在布依人的观念里,碰着石头怕“惊了魂的脚”,挂着荆棘怕“勾住魂的衣”。快到村口时,晨雾突然如退潮般散去,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将魂竹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地上,恰似一条为逝者灵魂指引方向的线。小勇惊喜地指着影子说道:“阿爷你看,魂竹在给我们指路呢。”
  等魂竹扛回,村民们早已齐聚在灵棚前。灵棚前的祭台,增添了一座精美的竹编“魂轿”。轿身用细细的竹篾精心编织而成,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蛙纹和鱼纹。蛙眼用银线细密地缝着,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守护着逝者的灵魂。王阿爷神情庄重,对着魂轿虔诚地作揖,随后拿起牛角号,吹奏出三长两短的号声。长声,是在呼唤山灵的庇佑;短声,是在恳请江神的指引。号声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穿过茂密的竹丛,惊飞了竹梢上栖息的晨鸟。鸟群朝着山顶的方向飞去,仿佛是在为逝者的灵魂引领前行的道路。
  吹完号,王阿爷把魂竹靠在祭台边,竹梢对着山顶,竹身的刻痕正好对着阿花婶和两个孩子,说道:“痕连人,家就不会散。”
  “送葬起!”老支书的喊声打破了寂静。八个精壮的汉子,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抬起棺材。棺材“头朝山,尾朝江”,行走时脚步“三步一停”。每一次停下,都有人大声呼喊:“张强,看路喽!”话音刚落,便有微风轻轻吹过竹丛,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张强在回应着生者的呼唤。王阿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手中的竹杖轻轻敲打着路面。遇到竹丛,他便小心翼翼地绕着走,因为竹根是山的筋,不能随意踩踏;遇到路边的野花,他便摘下一朵,轻轻别在魂轿上,轻声说道:“让他再闻闻山里的香。”小勇紧紧跟在魂轿旁,手中的魂幡用蜡染布制成,“万字纹”在风中猎猎飘动。魂幡布总是不自觉地往山顶的方向摆动,仿佛是被逝者的灵魂牵引着前行。
  队伍来到山顶墓地时,雾气已经完全消散,阳光透过竹梢的缝隙,洒在地上,织出一片片细碎的光斑,如同撒了一把金粉。墓坑挖在竹根茂密的地方,泥土里混杂着竹根的碎渣,散发着淡淡的甜香,仿佛是大地对逝者最后的拥抱。阿花婶铺魂布时,布角的蛙纹正好对着鼎的方向。她一边铺,一边低声哭泣,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般砸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竹丛里的守山蛙似乎感受到了她的悲痛,突然“呱呱”叫了两声,仿佛在轻声安慰着她。
  填土时,阿花婶铲起的第一捧土从东边取来,因为东边的土被太阳晒得温暖,她轻声说道:“让张强睡在暖土里,别冻着。”两个孩子铲土时,土撒了一路,阿嬷便用手耐心地把土拢进坑中,泥土沾在她的手上,仿佛也沾着家的温度。
  最后立石板时,王阿爷选的青石板刚从江里捞出来,石面还沾着晶莹的水珠,映着竹影,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石板上刻着清晰的“万字纹”和蛙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他把石板稳稳地立在墓前,又在旁边种下三棵竹苗——楠竹护墓,象征着坚韧与守护;斑竹传信,寓意着与逝者的情感纽带;水竹连江,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种完竹苗,微风轻轻拂过,竹梢轻轻晃动,小勇兴奋地指着竹梢喊道:“阿爷!张强叔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下山时,夕阳的余晖将扁担山的竹丛染成了金红色,清水江面上的浪也泛着柔和的红光,仿佛在为张强送上最后的一程。村民们脚步缓慢,嘴里轻轻哼着《送魂调》。那悠扬的歌声,混着竹香和江风,飘向远方,仿佛带着人们对张强的思念与祝福,在这片他热爱了一辈子的山水间久久回荡。王阿爷回头望了眼山顶,新坟旁的魂竹挺拔而立,竹梢对着江的方向。他知道,张强的魂会顺着竹,伴着江,永远守护着这片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守护着他深爱的家人与乡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