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三十一章 圣心难测 六、见缝插针

第三十一章 圣心难测 六、见缝插针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8-30 16:59:27      字数:3352

  薛奎说:“太后谨遵后宫之礼仪,这很好。但是刚才太后所提的几件事,那只是末,您想在谒太庙时服龙冕,本末倒置,和吕端正好相反呀,您这是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
  说得刘太后无言以对。
  她想到自己以贫贱之躯母仪天下,一是靠自己的美貌、魅力,二是天生有驾驭他人的能力和野心,凭借这两点,可说这一生中顺风顺水。宫廷之中虽然波谲云诡、刀光剑影,但凭借自己手段,身边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没有危及自身权力的忧患。
  她只是担心百年之后,这件隐情一旦爆发,不知会发生什么塌天大祸。如何稳固自己的身后之事呢,可不可以再上层楼呢?不可以不可以,太后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非份之想千万要不得,这样的后果恐怕会更严重更可怕。
  陷入深思的太后,脸色渐如冰霜,宫内外一干宦官、婢女连一声大气都不敢出。
  思来想去,既然众位大臣抬出“礼仪”这张牌匾,炒着要自己归政,那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从礼法上约束他,不管自己将来在与不在,让他永远不能跳出礼法的约束。
  那么,究竟从哪里入手呢?通观历史,在历朝历代皇帝之中,当今的皇帝可称得上是贤、能、孝、直,确实是当皇帝的料。好了,那就从礼乐下手,在礼乐上下些功夫,将小皇帝囿于其中,自己百年后才不致身败名裂。此子仁孝,性格有些懦弱,言行从不过激,正可以用礼法约束他。
  皇上喜欢礼乐,总想要在这上面做出名垂千古的大文章,想将填词发扬光大,达到堪比唐诗的地位,听说他物色到柳三变这样的音乐人才后,有几天竟掩饰不住地高兴,重用柳三变掌管宫廷乐律是这位皇上的真实想法。
  哈哈,对不起了,那就拿这个柳三变来说事吧。太后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侍立的宦官、婢女才得松下一口气。
  这就得说刘太后这个人,的确应该在史书上予以肯定。她虽然有很大的权力欲,而且已经握有绝对权力,但她不像汉代的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那样阴毒残忍,否则,宋朝到她这里也许就真的不姓赵了。或者,她失败了,她的“女皇梦”未能成真,那么两败俱伤之下,大宋朝必然经济凋零,国家动乱,元气大伤,肯定不会出现后来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盛世。
  事情总算都过去了,元节、长宁节、科举,好日子接踵而至,皇宫内充满了祥和喜庆的气氛。
  太后和皇上在会庆殿饮茶闲谈,母子二人心情舒畅、其乐融融,不时发出笑声。
  罗崇勋见到机会来了,上前禀道:“现有一支新曲《清平乐》,献给皇上和太后。”
  刘太后正在兴头上,点头应允。立刻,几个歌女进殿歌舞表演,两个领唱的歌女歌道:
  黄金殿里,烛影龙凤戏。劝得官家真个醉,把酒犹呼万岁。袅袅舞彻京都,撩
动君心风流。一夜御前宣唤,六宫多少人愁。
  这词句似乎在哪里听过,想起来了,皇上眼前掠过第一次到矾楼的场景,皇上愤怒了,也引起警惕,难道太后和宦官合谋,拿我这个皇上开涮?
  他偷偷地观察太后,似乎又不像,太后的样子像是没听过。那一定就是罗崇勋这个奴才了,贱人竟敢如此放肆,挑拨我和太后的关系?皇上大怒,心中暗道:“你这个畜生,等着我的,早晚要了你这条贱命。”
  果然,太后也是勃然大怒:“大胆奴才,你经过谁允许啦,竟敢将这种污糟东西带进宫中,就凭这一件事,就可以立即处死你。”
  罗崇勋吓得连连求饶,只是一个劲儿地解释,因为曲子好听,而且传说是柳七亲自在矾楼填的词,就没想过别的。
  刘太后叱道:“把她们赶了出去,让教坊好好管束她们,那两个领唱的每人掌嘴二十。”
  两个歌女花容失色,哭着求饶,被宦官连推带搡地赶出宫去。
  太后申斥罗崇勋,“罚你自己去开封府投案,传我旨意,让开封府重重责罚于你,你下去吧。还有,严诏开封府查禁这首词,不准在都下传播。”
  罗崇勋心中窃喜,这个主意就是程琳出的,看他怎么办吧。
  其实,刘太后心知肚明又是程琳捣的鬼,她也舍不得罗崇勋这个得心应手的奴才,这才发往开封府去接受惩戒。
  处分了罗崇勋后,刘太后吩咐将两府大臣召来。在等大臣到来之前,刘太后严厉指责皇上,你多次出宫,不良影响出来了吧?有亏君体啊。任由内侍找人作艳词,成何体统,终不成要学唐玄宗做个快活三郎吗?
  尽管对这首矾楼艳词,皇上一再解释,那个人不是柳三变,他又不知我是皇上,犯不上迎合我。而且那个假柳七是我亲眼所见,怎能将这个罪状栽到柳三变头上?
  无奈太后就是不信,太后指出艳词在汴京传播时,正是皇上几次出入矾楼之时,人言可畏,怎能说得清,就算吾也相信你,但光是吾信没什么用,市井之言如何防范?皇上怎样垂范天下?
  待到几位大臣到了,刘太后还是数落个不停,皇上扫了一眼正在旁边站立的晏殊,意思请他出面来证明。不料晏殊低头站在一边,就好像什么都没听见也什么都没看见,神游物外一般。
  皇上干生气没办法,心想这个人真让人琢磨不透,平日对皇上的话言听计从,但总感觉若即若离,不断地向太后那边靠拢,是想脚踏两只船?哼!那个宋祁倒是个人才,通音律有才学,且耽于享乐,这种人还比较好控制。
  太后取出一份奏章递给皇上说:“你看看这个。”正是方仲弓的请依武后故事立七庙的奏章。
  皇上接过奏章,越看越恐慌,“您的意思?”
  太后看看皇上,又看看众位大臣,沉声说:“刚才罗崇勋安排歌舞,皇上你也看到了,包藏祸心呀,你可能会说那是下贱之人。可你们再看看这个,这就是在朝堂上围在我们周围的官员,感觉没有,是否有内外勾结之嫌?”她尽管上了年岁了,感觉仍很敏锐,一句话就说到了事情的本质。
  太后将手中的奏章晃了晃,说道:“吾不作此负祖宗事!皇上也要谨言慎行。吾也老啦,可是不放心呀,就这一两年,吾就撒手再不管你。可你看看,你看这些奴才嚣张的丑态,一个不注意,背着你不知会干出多少坏事呢。”
  最终,她将立七庙的奏折扔到地上,当着皇帝和众大臣面表明了态度。
  刘太后的本意也不在乎词是谁作的,她在乎的是皇上,要求皇上一是要修身守正,二是要注意不被身边的宦官、宫妃和不良之人所左右或蒙蔽。她曾对驸马说的担心皇上辖制不了内侍,也是实情,不全是拿来做为不想还政的借口的。
  赵祯心里矛盾重重,太后的话听在耳里,语气虽重,却又很亲切。像是在警告,像是关心,又像是在交代后事。
  他打量着母亲的容貌,突然发现那苍老的颜容,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母后不容易呀,这些年还不是全靠着母后一人撑着天下,他的眼中满含泪水,起身跪倒在母亲身前:“儿再也不会办让母亲伤心之事。”
  众大臣也随着皇上一齐跪倒。
  刘太后反复指责皇上听亵词、近女色,等皇上走后,太后想着脸红,自己年轻时不也一样的任性嘛,迷得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皇帝围着自己团团转。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留情?幸好太宗死得早,真宗得以继位,否则现在自己还不知在哪儿呢。
  太后心想,就拿这姓柳的开刀吧,虽然观其词确有才华,但是在这关乎国家大事上,你就是个反面人物,庸俗放荡,不合礼教。一介草民,能为国家利益作出点儿牺牲,那就是对国家的贡献,谈何冤与不冤。
  就这样,这场逾礼之争,竟无端地转到一个不相干人的身上,给这个同样谨遵礼法的词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而这个人更不可能知道,宫廷内部正刮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关于礼乐的风暴,而在这场风暴中受到最大伤害的竟是他柳三变,而他很快就会成为刀俎下的鱼肉。
  一方是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目的是要用礼制束缚住年轻的皇帝,让他不管自己在与不在,都要恪守礼制,尊崇国母。另一方是年轻的皇帝,要不顾一切地夺回并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他们都要在礼制的制约下明争暗斗,这种争斗只要不动摇大宋国朝的基业,伤及到谁,谁也就只能自认倒霉而已。
  母子二人想出的制约对方的点子竟然一样,都是要用礼法约束对方,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其实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自从封建制建立以来,礼乐就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任何人不可逾越,包括有至高权力的皇帝本人。
  虽然历史上政权更迭不断,但每一个新上台的政权都要为自己找出合乎礼法的借口。掌握政权以后,必要修治礼乐以巩固统治基础。这也就不难理解,几十天后,皇帝赵祯随口定下的天圣八年第一场礼部试题,试题就出自《周礼》一书。
  而刘太后与皇上之间也再没有发生争吵,只是皇上时不时会收到,太后派人送来的儒家关于孝道的经典,如《论语》、《孝经》、《惟皇戒德赋》、《帝范》等书籍文章,并嘱咐他要每日诵读。
  就这样,随着太后身体的日渐疲软和赵祯年龄的增长,此消彼长,皇权之争有所缓和,双方都在努力地克制自己,尽力维持这种微弱的平衡。
  太后、皇上那里举棋不定,但是大臣、宦官却在寻找机会火上浇油。更有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读书人,还在添油加醋、引火烧身。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