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第三十一章 圣心难测 五、天大秘密

第三十一章 圣心难测 五、天大秘密

作品名称: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北宋篇) 第一部 临轩放黜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5-08-29 14:00:21      字数:3049

  他抱定绝不与母后翻脸的态度,一是保全自己,避免太后在群小鼓动下做出错误决断,二是尽了孝子仁心,这是做人的本分。
  皇帝赵祯抱定不与太后冲突的宗旨,有意无意地缓解着与太后的矛盾。一次不经意地在太后面前提到,先帝御屏风上写的几首《玉楼春》词,现在已经查清就是柳三变所作,太后虽然显得有些不太相信,但却很高兴。
  皇上对太后说:“早年曾见父皇御屏上题了几首词,据说是从宫外传入大内的,父皇甚喜之,亲手抄写在御屏上,父皇深憾不知何人所作。此番儿臣出宫,竟巧遇作此词之人,此人就是柳三变,他生得体貌端正,丰姿绰约,端的是一表人才,而且人也洒脱,谈吐不凡,无甚机心,正是可用之才。”
  太后没有马上答话,过了一会儿,太后委婉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要修订宫廷礼乐,正在寻找人才,其实我看宋祁就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年底,趁宫中举行小型排练时,皇上暗使歌女演唱一首早已排演好的新词《巫山一段云》,这次排练是为庆贺一月八日长宁节庆典而搞的预演,长宁节是为太后的生日而设立的国家节日。
  太后兴致很高,也来出席这最后一次的演练。
  《巫山一段云》是柳三变的新作,皇上暗地里让大宦官阎文应向柳索取的。词道:
  萧氏贤夫妇,茅家好弟兄。羽轮飙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
  太后听唱完,很是高兴,此词把将要到来的祝寿场面,描画得既隆重热烈又不失典雅流畅,丝毫没有轻浮之言。众歌女的演唱也庄重典雅又兼轻松活泼,特别是音乐非常入耳。
  太后听说这是柳三变刚刚进呈的新词,先是一愣,跟着便说:“看来还是皇上眼光高,看人准。能够写出这样水平的词,不能以低俗一语以蔽之,特别是音律之悦耳、精准,难能可贵,非寻常乐工能及。今科若是来考,可善留意之。”
  刘太后早年能歌善舞,懂得欣赏乐律的精妙所在,又问皇上:“此人一旦登榜,将作何用?”
  皇上回答欲用之乐府,立刻遭到太后反对,提出还是用宋祁较妥。皇上认为宋祁在乐理上还事事请教柳三变,怎么能行。但是他也没有反驳太后,毕竟用谁不用谁,怎么用,八字还没一撇呢。
  太后好半天不再说话,待到皇上起身辞别时,她忽然说:“那个柳三变写那些东西是给平民百姓去听、去看的,与宫廷之乐完全不同。即便皇上真有这个心,那还得看他本人的造化,届时中与不中尚在两可之间。”
  皇上在回去的路上思来想去,对太后所说的话也不得要领。
  尽管皇上想事情想得心里阵阵发凉,每日里忧思重重、睡卧不安,事情却不完全是他想象得那样坏,那样令人失望。
  刘太后那边也发生了状况。
  早晨,侍婢见刘太后睡得很沉,又想让她多睡会儿,又怕误了早朝,只得硬着头皮去叫醒她。叫了几声也没反应,女婢有些惊慌,赶紧叫来江德明。江德明小跑着过来,连呼带唤,又推又搡,刘太后方才睁开眼睛。
  她看到围在身边人的脸色,明白了她们在担忧什么,轻声说:“没事,睡得太沉了。”她想坐起来,却感到全身乏力,动弹不得,她用眼神示意江德明,江德明上前扶她坐了起来。
  她试了几下想下地,身子却不听使唤,无奈地吩咐下去,今天的朝会不开了。
  身体的不争气再次提醒她,令她不得不正视眼前的形势和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自己年事已高,虽说心比天高,毕竟是力不从心了,搞不好适得其反,招致身后更大的麻烦,维持现状才是为今之上策。
  刘太后从辅助病中的真宗,到走到前台“同知国事”已经十几年了,权倾朝纲,自认对赵氏有功。趁着大权在握,她必须及早解决一件身后大事,如何解决呢?
  效仿武则天,废帝自立,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患,她也确曾闪过这个念头。但也仅仅是一闪念而已,这一想法虽然有极大的诱惑力,却是极其危险的,恐不可取,只消看看大臣脸色便知。范仲淹等人的上书,语言是何等激烈,在他们的眼里,大宋国朝的皇帝只能姓赵。再者自己也确实没有认真想过这么做,虽然也有大臣暗中怂恿她做越轨之事。
  面对朝中那些恪守礼仪的大臣的强烈反对,考虑到自己精力、体力渐衰的事实,刘太后警觉了,上天给予她的时日不多了,她更要为身后的名誉地位着想。
  野心虽然彻底断了,太后放弃了这个非分之想,不等于她的心里就轻松了,另一件更大的隐忧涌上心头。
  别看刘太后皇权在握,好像她一心只想披上龙衣,真正地过上一把皇帝的瘾,其实搅动她内心深处不安的是另一件惊天大事。
  披上龙衣对她只是个巨大的诱惑,她的心底还有着一件深藏着的,无法为外人道的极大隐忧,这个隐忧才真正是刘太后担心惧怕的,这是极大的后患,也是她迟迟不肯还政的真正原因。
  她和皇帝赵祯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鸿沟,横亘在两人之间,不可跨越,更不能弥合。
  倘若没有这件事,早日归政乐得享几年清闲日子,哪里会有这许多烦心事。这几年来每每想到这事,就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但她始终不敢面对真相,果断解决。
  心中隐忧越来越重,且无法与人言说,唯一能吐露衷肠的只有杨太妃,可杨太妃除了安慰之言,再也帮不上什么忙。杨太妃也很担忧,特别是看到刘太后日渐衰老的容貌,她多次劝说:“就把那件事跟他说了吧,瞒到什么时候算一站呢?”
  刘太后长叹一声,“哪敢呀!唉,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话挑明,临了又下不了决心。咱们姐俩,也许我会先走一步,这个难题还是留给你吧。”
  “啊?我可……。”杨太妃惊得说不出话。
  刘太后忧思忡忡,一旦自己不在了,倘若皇上知道了内情,不知会掀起多大波澜,搞不好身后被开棺曝尸都有可能。她之所以冒出想做女皇的想法,也是因为这件深藏在心底的秘密,她很想在大权独握时把这件秘密妥善处置好,以免留下后患。每当想到这事,她就睡不好觉。
  既然打消了做女皇的梦,她就要用残年好好地解决心中的疙瘩了。越思越想,刘太后愈发恐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祖宗礼法牢牢地束缚住皇帝!
  她批评皇上,说的是心里话,她就是个很守礼法的人,从几件小事很能看出她的为人。她对自己身边的人始终约束甚严,不许越祖宗家法一步。如果说在皇权上有违礼制,让她有点鬼迷心窍,那是因为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刘太后身边的侍女想打扮得好一点,戴点儿好首饰。有人就向刘太后耳边吹风,提到皇帝左右宫嫔簪珥华丽,可漂亮了,我们可不可以也戴点好首饰?
  她警告这些侍女:“那是皇帝嫔御饰物,你们不能学。别说嫔妃了,你们跟皇帝身边的侍女都不能比。你们在我身边,绝不能享受皇帝身边的待遇。”
  宋时宫中的礼法远较民间为严,就拿头上的饰物来说,不是想戴什么就戴什么,想怎么戴就怎么戴的,都必须严守礼法。
  人们印象里的那些段子,比如:宫妃与皇上打情骂俏、争风吃醋、搔首弄姿,想怎样描眉画目,怎样浑身挂满杂碎,怎样暴露就怎么随心所欲的来,那不是历史,那是后人将只有十几个人的小职场,搬到了皇宫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滑稽剧。
  不信?我们看看下面这段史实。
  皇叔润王的夫人李氏入宫见太后,诉苦自己年龄大了,头发掉得很厉害,请求能像大长公主那样得赐一方帕首护头,刘太后不同意,她说:“大长公主是太宗皇帝的女儿,是真宗皇帝的妹妹,这你比得了吗?”
  遇有这种逾礼之请,刘太后都以礼法拒之。看看,亲王家的女主想用一方头帕遮丑,没有最高恩准都不行。
  但是,就算刘太后谨慎如此,仍然堵不住个别大臣的质疑之声,她想起不久前自己和新任权三司使薛奎的简短对话。
  薛奎说:“臣闻太后谨遵礼法,对宫内的人管得很紧。”
  太后很高兴,笑道:“是呀,宫中之礼不可松懈。”太后便向薛奎讲了上面这几件事,面有得意之色。
  薛奎脸色一板,话风一转,说出的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到太后头上,他说:“人们都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夸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一丝不苟,其实平时生活中,他倒是有点不拘小节。”
  “你想说什么?”太后提高了警惕,她也意识到薛奎下面说不出什么好话。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