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 第九章 也先攻陷紫荆关
作品名称:大明历险记 作者:寒鸿 发布时间:2025-08-29 08:08:18 字数:5266
东北的寒冷就是从十月开始的,东北的第一场雪大多出现在十月份。
十月初,驻扎在东北黑松林的瓦剌军队准备要南下避寒了。这天,瓦剌太师也先正和弟弟伯颜在营帐中对酌饮酒,降顺瓦剌的大明御马监宦官喜宁、跛儿干进来报告,称大明朝已拥立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立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也先一听不高兴了,把酒杯一摔,骂道:“妈拉个巴子,明朝立了新皇帝,朱祁镇不值钱了!”
伯颜趁机劝道:“哥哥,既然朱祁镇不值钱了,不如还给明朝算了!”
也先断然拒绝:“不行,就这样还给他们,我心有不甘!”
喜宁哈腰走到也先面前,胁肩谄笑道:“太师,我有一计,可以让朱祁镇发挥最大价值!”
也先瞥了他一眼:“有话快讲,有屁快放!”
喜宁说:“现在明朝的兵力都集中在京师,紫荆关一带防守空虚。咱们大军可直趋紫荆关,就说奉上皇还京,令守将开关相迎,我军趋势入关,直薄京城!京城一破,明朝必然迁都南京,这样北京一带就可归我所有了!”
也先深以为然,喜形于色地说:“你小子脑瓜子挺灵光的嘛!本太师也正想移营南下呢!喜宁,就听你的,你带路,咱们拥着朱祁镇,直叩紫荆关!”
数日后,经过会盟磋商,瓦剌军队兵分三路,大举南侵。
东路军三万人由鞑靼可汗脱脱不花率领,从古北口方向进攻辽东;中路军三万人由也先的部将阿剌知院率领,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也先太师亲自带领主力西路军十万人,命另一个弟弟博罗茂洛海为前锋,挟持着英宗朱祁镇自集宁经大同、阳和,进攻白羊口、紫荆关。
因为路远天寒,瓦剌东路军、中路军抵达大明边关尚有时日,也先的西路军离边境较近,故最先于十月十七日进抵大同,大军云集城下,准备攻城。
大同守将仍是上个月打退也先的郭登,他全身披挂,银盔铁甲,带领众将士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也先派喜宁、跛儿干带着朱祁镇去城下喊话。喜宁、跛儿干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城下,朱祁镇骑着一匹大白马距他俩有两丈远,哈铭也骑马跟着他。
喜宁双手围成喇叭,扯着嗓子高喊:“郭将军,也先太师送上皇回京,请你速速打开城门,迎接上皇!”
郭登也看见了喜宁身后的朱祁镇,忙拱手问安:“上皇风尘劳顿,辛苦辛苦!而今身体无恙否?”
朱祁镇前行数步,回礼道:“郭将军辛苦!我身体还好,不劳挂念!”
喜宁又放声大叫:“郭将军,你快点打开城门啊,让上皇回京正位!也先太师只认上皇为皇帝,上皇若不得正位,就是再过五年、十年,他还是会带领兵马前来厮杀的!”
郭登见瓦剌军队离城门挺远的,也想迎驾立功,就悄悄命令士兵放下城门护城河上的吊桥,又让守门的士兵随时准备开门迎入朱祁镇。
哪知吊桥刚放下去一点点,就有一支瓦剌骑兵追风逐电般地驰来夺桥,领头的正是博罗茂洛海。郭登急忙大喊:“收起吊桥,快,收起吊桥!弓箭手,放箭!”
护城河上的吊桥又吱吱嘎嘎地收了上去,一阵箭雨将前来夺桥的瓦剌骑兵射得人仰马翻,死伤大半。博罗茂洛海见吊桥已收起,就引兵退回去了。
也先知道郭登的厉害,不敢蛮攻,就下令原地安营扎寨,休息待命。
到了晚上,郭登派大同知府霍瑄带着两名随从走水道出城,来到瓦剌兵营,找到喜宁、跛儿干,给朱祁镇献上米糕、蒸鹅、牛羊肉、烧酒等食物,慰问上皇。瓦剌士兵见他是文官,也没有为难他。
朱祁镇对霍瑄说:“瓦剌人阴险狡诈,送我回去是假,借机夺取京师是真!你回去跟郭登说,固守城池,操练军马,无论如何都不能打开城门!切记,切记,不可怠慢!”
霍瑄伏地叩头,唯唯应命。哭着辞别了上皇朱祁镇,又悄悄回城去了。
次日天明,也先下令攻城。瓦剌士兵呼啸而至,欲渡河攀援城墙,可城墙上早就布满了火炮和弓箭手。郭登喝令:“开炮!放箭!”
一时间炮火猛烈,箭似飞蝗,瓦剌士兵死伤无数,只得退却。
喜宁建议道:“太师,大同城坚炮利,急切难下!不如绕过去,直趋守备空虚的紫荆关!”也先首肯,当即撤围,麾军直扑紫荆关。
喜宁、跛儿干在前面带路,他俩以前常来这一片公干,经常走这段路,可谓是轻车熟路。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一支明军骑兵部队,只有几百人,领兵的是政通使谢泽,他是来巡边的。
谢泽跃马横刀,拦住喜宁等人的去路,厉声喝问:“来者何人?”
喜宁忙挥手高喊:“御马监宦官喜宁、跛儿干护送上皇回京,你等速来迎驾!”
谢泽一听是自己人,便放松了警惕,纵马上前,问道:“上皇在哪里?快与我引见!”
“好,你们跟我来吧!”喜宁、跛儿干拨转马头,领着谢泽等明军朝瓦剌前锋博罗茂洛海的部队走去。
谢泽等人跟着喜宁、跛儿干走不多远,忽闻一阵凄厉的号角声,喜宁、跛儿干蓦地消失不见了,周围全是瓦剌骑兵。他这才知道中了埋伏,立刻领兵突围,可怜瓦剌骑兵是他们的十倍不止,又如何突围得出去?
既然突不出去,那就和瓦剌人拼了!谢泽下令死战,斗了一会,几百名明军骑兵全部阵亡,谢泽也被博罗茂洛海一刀砍死,为国尽忠了。
十月二十日,也先及英宗朱祁镇一行抵达紫荆关北口。喜宁、跛儿干还是老一套,向守关的副都御史孙祥、都指挥韩青、刘深喊话:“也先太师护送上皇回京,你等速速出关迎驾!”
孙祥自然不敢出关,但他还是派都指挥刘深出城拜见了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命刘深传话给孙祥,瓦剌兵进紫荆关,是要去抢北京的!万万不可开关纳入。刘深叩首允诺。
紫荆关没有多少守兵,孙祥不肯献关,那就硬抢。也先指挥大军进攻,孙祥、韩青、刘深率兵拼死抵抗,双方苦战四日,互有伤亡。
后来,喜宁、跛儿干打听到一条小路,领着博罗茂洛海的骑兵从小路进入紫荆关,从守兵背后发起攻击。关下也先也麾兵猛攻。孙祥、韩青、刘深等守将腹背受敌,顾此失彼,悉数阵亡。守关士兵听闻主将战死,登时失去斗志,望风溃散,只顾逃命去了。
也先挟持朱祁镇入关,又命令士兵纵火,将紫荆关烧毁;继而率军东进,经易州(今河北易县)、良乡(今北京房山东北),直逼京师。
十月二十二日,紫荆关正在激战,北京皇城奉天殿,景帝朱祁钰召集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商议防备瓦剌之策。
于谦提议由右都督孙镗领兵驰援紫荆关,景帝准奏,命孙镗即刻出发。
孙镗说:“臣闻鞑贼欲从紫荆关进来,如果是送上皇回京,只许放五、七骑或十数骑入关,若超过此数,兴师动众,大军蜂拥而来,必须坚决阻止他们入关,并飞报京师,请皇上处置!”
景帝颔首道:“很好,就这么办!”
右都督孙镗带领五千人马离开京师,朝紫荆关进发。走到半路,遇见溃兵,才知虏骑已攻陷紫荆关,目前正逼近京师。孙镗当即折返,回防北京。
京师文武百官得知紫荆关陷落,孙祥、韩青、刘深等守将战死,一时间,朝野震动,群情汹汹,人无固志。
景帝朱祁钰紧急召开御前会议,除了于谦、石亨、总兵陶瑾、刘安、朱瑛、刘聚、李端、刘得新、杨节、顾兴祖等人,赶回北京的孙镗也参加了。
景帝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负责一切作战事宜。于谦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京城戒严,各营军马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待瓦剌虏骑兵临城下,各总兵、都督等将官即统率大军剿杀,并奏请调集宣府总兵杨洪率军二万,辽东副总兵焦礼、施聚率兵三万支援京师。景帝自然准奏。
十月二十七日,也先挟持英宗朱祁镇到达芦沟桥。朱祁镇让哈铭给孙太后、景帝和文武大臣各写了一封信,通报瓦剌敌情,要求他们固守社稷。
也先派出翻译岳谦和纳哈出来到彰义门,让明人出城答话,迎接上皇。结果,城墙上弯弩张弓,箭如雨下,岳谦当场被明军射杀,纳哈出捡回一条命,逃归瓦剌大营,对也先说明朝那边压根不认岳谦,还说岳谦重了他们于谦于大帅的名,罪该万死!所以,这次交涉没有成功,英宗的三封信自然也就没能送到。
也先气冲斗牛,怒发冲冠,麾师杀至西直门、彰义门,令部将摆阵搦战。自己又与两个弟弟伯颜、博罗茂洛海又拥着英宗驰至德胜门外。
于谦派孙镗率兵出彰义门迎击瓦剌军队,孙镗一马当先,踹入敌阵,明军士兵也都斗志高昂,奋勇砍杀,击溃了也先的一支先头部队,夺回土木堡被俘的明军一千多人。晚上,于谦又派兵夜袭,杀死了数百名瓦剌士兵。
次日一早,也先兄弟把英宗裹挟至北郊土城(今北京市西北,距德胜门不远),将大本营设在此地,让喜宁、跛儿干传话,命明朝大臣前来迎驾。
景帝朱祁钰怀疑瓦剌使诈,只派遣通政使王复、太常少卿赵荣两个下级官员出城问安,向朱祁镇献上牛羊肉、烧酒等食物。
喜宁将也先拉到一边,附耳说道:“太师,明廷派的这两个官儿太卑微了,一点诚意也没有,让他们另外派几个朝廷重臣来!”
也先认为有理,气冲冲地对王复、赵荣说:“妈拉个巴子,你们的新主子朱祁钰耍我是吧?派你们两个芝麻官来拜见上皇!太不把我也先和他哥哥朱祁镇放在眼里了!你们回去,让朝廷另派于谦、石亨、王直、胡濴等大臣来见驾!若要我归还上皇,你们须得拿数万万金银财宝来换,否则就是痴心妄想!”
于谦乃文官之首,石亨是武将之首,王直是吏部尚书,胡濴是刑部尚书,四人是文武百官中的头头脑脑。也先心想,这几个家伙要是敢来,老子一网打尽,通通杀了!没了领头羊,看你们还怎么抵抗!
王复、赵荣回来一说,朱祁钰、于谦、石亨、王直、胡濴等人也不是傻子,自然想到了这一层危险,当即拒绝了瓦剌方面的无理要求。
有些廷臣一想到土木堡之败,三十万人全军覆没,犹自心惊胆寒,纷纷向景帝建议,还是与兵临城下的瓦剌人议和,否则上皇会有生命危险!
于谦断然喝道:“社稷为重,君为轻!不可因上皇一人而牺牲国家利益。再敢言与瓦剌议和者斩!今日只有一战,才能彻底消除也先的狼子野心!”
景帝朱祁钰心里其实也不想哥哥回来,朱祁镇一回来,他这个皇帝就没得做了!就降旨说道:“于谦所言极是,不可因上皇一人而置国家于危险境地!再倡言与瓦剌议和者斩!”
皇帝发话了,支持主战派!主张议和的大臣都没人敢吱声了。
也先接到回报,老羞成怒,当即调兵遣将,布阵搦战,准备攻城。
也先的帅字旗在城外猎猎飘扬,瓦剌骑兵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墙上的明军示威。当年这里曾是他们蒙古人的都城,号称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率兵将他们的爷爷太爷爷赶回了蒙古草原。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这些孙子重孙们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要为爷爷太爷爷报仇,夺回大都,重新成为这里的主人。
当日下午,城内皇宫奉天殿内,景帝、于谦、石亨他们正在召开战前军事会议。会上气氛压抑,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挟土木堡大胜余威的强敌,唯有奋不顾身,打败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挽救国运!
总兵官石亨发言道:“目前敌强我弱,要想取胜,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固守城门,瓦剌军队久攻不下,疲惫困顿,必定滋生厌战情绪,待他们粮食告罄,自然就会退却,引兵北还了!”
石亨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是个国字脸的赤面壮汉,下颌胡须浓密;武艺高强,善骑马射箭,尤其擅长劈舞大刀,是大明当今第一悍将。
于谦怫然不悦,走到大殿中央朗声道:“也先率领瓦剌大军前来,气焰十分嚣张,如果只坚守城门,不出城作战,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国运兴盛!昔日高祖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一个小小的瓦剌!”
于谦声若洪钟,吐气成虹,景帝大受鼓舞,当即拍板道:“于谦说的很对,我军不宜示弱!朕意已决,各营军马出城作战,由于谦统一指挥!不服从命令者,立斩以徇!”说完就退回后殿休息去了。
于谦目光灼灼,环顾四周,一班文臣武将都怔怔地望着他,等待他发布命令,看他如何指挥。
于谦当仁不让,铁板钉钉地说:“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锦衣卫日夜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连在战场上杀惯了人的石亨也觉得心惊胆战。
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于谦沉稳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不赦!”
“安定门,石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孙镗、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被点到姓名的总兵都大声答应,昂首挺胸地站到了前面。
于谦停顿了片刻,又道:“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着这九个总兵官,冷静地说:“众将听令,凡我守城将士,必须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面临敌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不赦!面临敌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军战连坐法。听到这杀气腾腾的宣言,众官仿佛都不认识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儒雅文官,一个言语谦和、沉着镇定的人,而此刻他已经化身成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敢严厉、威风凛凛的战场指挥官。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的,只有最坚韧、最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散会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以徇!”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光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色地看定这些诧异的人,疾颜厉声地说:“土木堡三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我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痛失半壁江山!诚如是,诸位又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拚死一战,正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