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千古际遇 二、公子身世
“那还不是早晚的事。”阎总管不以为然。
柳三变感承公子美意,随手自石桌上取过那两锭银子转送与阎总管,阎总管虽不屑一顾这等小钱,但对柳三变之为人处事尊礼守节,待人平等不卑不亢,心下由衷佩服。当下客气一番,见柳三变是真心相赠绝非虚情假意,只得接过来揣到怀里。
待到刘公子走后,柳三变思来想去不得其解,此人三番两次邀见,但每次都对歌女保持一定距离。而凡是找我来的,往往都是借我名声,请我到一些高级的歌馆消遣,也有些是无赖,借以蹭吃蹭喝。
此人却是对讨论填词乐此不疲,提出的许多问题,自己过去从未认真想过,自己爱好填词是真的,但填词也不过是信手而为,有些问题回答得实在有些勉强。
几番谈话,毋宁说是对上门求教的刘公子有助,事实上可能自己受益更大,启发了他对填词的深入探讨。
他苦于这样的知音不好找,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一见如故,恨不能将自己这些年来的所思所想,一股脑倾倒给对方。
他们会面后,他的心里敞亮了许多,他很满意自己这些年的苦苦探索,他将流传下来的调牌解析得得心应手,不拘泥于词牌的局限,他一直在进行拓展、调整和创新。
他要让词能最大程度地普及,最好是通俗易懂,特别是还要能唱,只要能唱,就能最大限度地传播,而恰好自己对音律很有天赋。还有就是,现如今有这么庞大的歌女队伍,市井百姓生活又是这么的祥和富足,最适合在酒楼歌馆传唱,填词有了广泛传播的社会基础。
照这么看,凭自己一己之力也能推动填词发展,这个柳三变的目标该是多么远大,难怪看他不顺眼的人指责他狂妄。
人生机遇就那么几步,遇到了把握住了,跨过去了,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直上青云,柳三变此时,就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
可是柳三变偏偏就不是那样的人,别看他情场得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那都不是他刻意追求得到的,或者说是天赐之缘,或者说是水到渠成。
但在其他方面就没有这样的一帆风顺了,这就是他的短项,不善把握时机,不能顺时而动。
固执、清高、不屑、同情弱者、仗义执言,等等,这些品格说起来好听,但若拘泥于此,那就注定了他永远不会把握机会,更不能创造机会。
而他这个人又不具备钻营、谄媚、不择手段等本领,更注定了他这一生只能苦苦地拼搏和奋斗,而得到的回报与付出则是不成正比的。
柳三变错过一个大好机会,竟是不知这位自称刘公子的为何许人也,他也不屑于去深究和查探。人家都把你摸了个底儿掉,你连对方是什么人都不知道,可见柳三变缺少应变的基本常识。
你道这位几次三番与柳三变谈词论道的刘公子是哪位?
哪位?刘公子非是凡夫俗子,他乃是真正的龙子龙孙,那就是天之骄子的当今天子——大宋国朝第四位皇帝赵祯。
人们对赵祯这个名字很陌生,不管是当时人还是后世之人,无法和赵匡胤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提并论。但若说到大宋仁宗皇帝,恐怕就极少有不知道的了。四帝赵祯就是这位仁宗皇帝,他在位四十二年,死后被谥为“仁”。
大宋的第四位皇帝,原名赵受益,立为太子后改名赵祯,他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九岁立为太子。十一岁伴朝,手执笏板登上资善堂,面南而立,听辅臣参决国事。
你可能会有疑问,一个将会成为东宫太子的人名字叫“受益”,怎么这么俗?这个并不奇怪,其实宋时流行起名很俗,很一般,皇上也不例外。俗话说:俗名图个吉利,贱名为的好养。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那么大的文学家,原名叫司马犬子,直到成名后才改名司马相如。皇家历来子嗣艰难,好不容易得个皇子,盼着他平安长大成人,还不怎么着吉祥怎么着来。
宋代皇帝即位前的名字大多很寻常,即位后,为避免因名字中的常用字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登基后就要改名,如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改名赵炅。从中也可看到皇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当了皇上,许多情况下必须避圣上讳,选用较偏僻的字,可以减少对世间的影响,可说是一种防止扰民的措施。
赵祯幼学,聘请大儒讲学,完全按照皇家要求进行培养教育,他受到的系统教育,远远超过历朝历代皇帝,而且他又很好学,故此赵祯皇帝与以往的皇帝不同,仁、徳、礼、艺皆佳,除身体偶有小恙外,性情上也无偏激之处。
每一代的帝王都会致力于创建属于自己的功业,太祖、太宗、真宗几个皇帝都爱读书、编书。太祖酷爱读书,闻人有奇书,便“不吝千金购之”。
太宗、真宗先后相承,都醉心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太宗朝编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大书,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洗白兄终弟及的阴影,借修书之名不动声色地来了番大清洗;真宗朝修撰大型政书《册府元龟》一千卷。这几部大块头的书卷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们还非常重视礼乐的修订,都很精通音乐。太祖赵匡胤虽然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却要以文德治国,因为对他来说,被人骂为忘恩负义是他的心病,因此他要用礼乐来证明自己是顺天而行,大宋朝的建立是天命神授。
音乐最初的作用,是为统治阶级的礼仪制度服务的,称为礼乐。不管是哪一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乐的制定修正,因为这是统治天下的基础。但是历朝历代的礼乐又绝不相同,不能照搬全科,只能做为参考加以修订。
正如同同一首曲子,在各个乐团或演唱者的表演时,都会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加以诠释。宋代的这几位皇帝更是十分重视礼乐的作用,他们在位期间多次对宫廷礼乐进行修订,规模还很大。
从上述的寥寥记载中确实能得到一点启示,赵氏家族在音乐、美术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上的确有过人的天赋,赵宋几个皇帝身上都有这一共同特点。太祖虽然是马上皇帝,武夫出身,却对音乐、文学艺术有独特的理解和喜好,以后的一些皇帝也是如此。
不知他们遗传自谁,也许是天生慧根,具有灵性,这也就是成就有宋一代文学艺术昌盛,达到历史巅峰的真正原因之一。
可是到了赵祯这里,年纪轻轻却雄心勃勃的他还找不到方向,总不能拿冷饭再炒,再编什么大部头了。思前想后,他的兴趣最终转到礼乐的修订上。
较之他的父辈爷爷辈,真正懂得乐律的是赵祯皇帝,他喜爱乐律,有这方面的天赋。反正政事有刘太后一个人就足够了,他有大把的时间去研究音乐。
他在皇宫中有时自己度曲,曲成就赐与教坊排练,或者诏命教坊使撰写新曲呈上,再由他自己亲自修定。据统计,在朝廷大典上使用过的,这类经皇帝亲制亲定的曲子,就达五十四首之多。
对音乐异常敏感的皇帝赵祯,并不满意当前使用的宫廷雅乐,他越研究越发现,繁琐复杂的典礼仪式和深奥沉闷的宫廷礼乐,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他认为这些乐曲过于严肃,音乐应该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而不是仅仅产生敬畏之心。
他要改变一下宫廷之乐太过庄重的弊病,应该注入一些新的内容,不能总是像老先生那样板着面孔。想到这里,赵祯眼前出现了老师孙奭那永远严肃的面孔,不禁莞尔一笑。
他知道,就是当下使用的这些并不令人满意的宫廷乐曲,也已经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的多次修订,较真正意义上的先秦雅乐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很大进步,轻松许多了。甚至比隋唐时称为“清乐”的朝廷正乐,还要清新一些,但他仍不满意。
赵祯皇帝亲临观文殿,阅视律准,对礼乐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亲自书写并交付太常寺。他问主管乐器修正的李照,乐音过高的问题出在哪里,命他详叙缘由。
只是修订礼乐非一般人所能承当,必须是精通音律的专门人才。更别小看了修订礼乐的智慧和才干,主管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高深、全面的音乐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
乐器的种类、排列组合、乐队的规模、乐曲的长短、高低、特别是乐曲的名称,哪种场合需要哪种乐曲,这些都要随着政权的更替而变化。
他还下诏书征求懂音乐的人,范仲淹推荐了布衣胡瑗。
探索的结果却令赵祯皇帝很不满意,朝廷上的所谓精通音律的官吏、乐师,在他看来都不是真地精通,总也达不到他的标准。去哪里寻找更高标准的礼乐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