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女同学
作品名称:人勤地不懒之起跑线 作者:粮万五 发布时间:2025-08-16 16:22:30 字数:4382
越小桥,穿村庄,过田野,爬陡坡,骑自行车的感觉确实不一般,只可惜鲁三手没有找到铃铛皮更换,否则刘庆军一定会骄傲地摁响铃铛,传递喜悦的心情。
前方不远处有一个背着网兜的女生身影,只看网兜里鼓鼓囊囊的饭菜便知是上学的高中生。
看背影并不认识,刘庆军紧蹬自行车来到女生跟前,侧目一看,同班同学孙玉美。
刘庆军用脚倒踩脚踏将自行车刹住,并没有下自行车,跨在横梁上,右脚踩地,左脚踩在自行车脚踏:“哎,孙玉美。”
孙玉美没有料到是刘庆军:“咦,刘庆军,骑上洋车子了,真幸福。”
自己知道步行上学的困难,尤其还背着干粮,刘庆军扎住自行车,一边解后座上自己的帆布包,一边说:“走吧,我带着你。”
孙玉美拒绝说:“不不,我自己走吧,习惯了。”
虽是同班,俩人说话的次数并不多,毕竟不是同村也不是同一个镇。
刘庆军说:“客气啥,你自己走还得四五十分钟,这段路我走过多少次了,还是一块吧。”
孙玉美没有再客气,刘庆军接过网兜,连同帆布包挂在自行车前把上。待孙玉美坐稳之后,刘庆军费劲地骑上自行车,奔往学校方向。
第一次自己骑自行车就带着一位女同学,刘庆军心里有些激动,脚下蹬着有劲。
“你家是哪里的,离学校远吗?”刘庆军没话找话,开学第一天曾经作过自我介绍,早已忘记。
孙玉美两手抓牢自行车后座,说:“姑城村的,柱角镇。”
刘庆军知道这个村,但是没有去过:“你们那里离八中近些,来六中就远多了。”
“谁说不是呢,依着我念八中就行,离家近,可是俺爹非让来六中,说是六中的教学成绩好。到六中念书,来来回回太不方便啦。”
“只要不是冶庄镇的,到六中都不方便。”
“就是呢,有时我姐姐来给送饭,有时俺爹来送饭,我不常回家,太远了,不像你有洋车子。”
“这洋车子也不是我的,我是借亲戚家的,今天头一回骑。我骑得不大稳,你不害怕吧。”
“厉害,你头一回骑就骑得这么好。上一次我骑孟惠芬的车子,结果连人带车摔倒,以后她就不让骑了。”
“学骑洋车子没有不挨摔的,当时我学车的时候,摔得胳膊腿都是伤。”
“刘庆军,一直没有好好感谢你,我和孟惠芬都不好意思呢。”
“都是一个班的同学,不用客气,坐一次洋车子还用得感谢?”
“坐洋车子当然得感谢,我说的是去年你因为我和孟惠芬,跟街上的人打架的事。”
“正好遇上了,当然不能叫你俩吃亏,小菜。”
“真的,要不是你孟惠芬得吃大亏,她心里挺感激你的。”
听着何秋兰的话,刘庆军心里美滋滋的,确有一种英雄救美的豪迈,完全忘记杨老四王胡子有可能带来的危险。
“别看你不是班干部,刘庆军,你真不孬,听说那天后晌你去和街上的痞子打架了。”
这事她怎么知道,应该是何秋兰说的。刘庆军想到那天晚上自己只穿着内裤,脸有点发烧:“我是半夜上厕所碰上了,凑个热闹而已。”
“你没冻着吧?”刘庆军穿着内裤打架的事,早在女生宿舍成为美谈,孙玉美想起来觉得好笑。
“当时光顾着打架,根本觉不出冷。”
“何秋兰这几天老是念叨你和陈一鸣,也一直打听陈一鸣。他家里挺有关系的吧?”
“陈一鸣的老爹是营坊镇上的,原先在拖拉机站,现在好像是副镇长,家里的关系还行。”
“我看何秋兰对陈一鸣挺有好感。”
……
两个人说说笑笑,很快来到学校。
刘庆军有点遗憾:“以往坐陈一鸣的洋车子觉得路很长,怎么我自己骑车一会就到了呢,唉,路上应该骑得慢点,多和女同学说说话,平时根本没有机会。”
有女同学一路相伴,感觉就是不一般。
孙玉美道过谢回到女生宿舍,刘庆军放好自行车,回到宿舍躲在床上休息。
第一节晚自习,班主任王青山走进教室。
“停一下,我说个重要的事情。”王青山小胡子往上一挑,说道。
王青山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往教室里打量一圈,仍然有同学没有到校。有的是家离学校很远,仍然背着干粮在走路,有的则是冶庄街上的,直接不来上自习,像是宋六金,明天一早不耽误跑操就可以。
“同学们,我说一个重要事情。”王青山小胡子往上一挑,“昨天学校刚刚召开会议出台政策,从暑假后开始,咱们的学费按照考试成绩排名减免,考试成绩在学校前五名的,免收学杂费,六至十名的,只收两块钱,十至二十名的,只收四块钱,二十至五十名的,收六块钱。同学们,咱们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减免学杂费,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一学期学杂费八块钱,前五十名的可以优惠,但是惠及的人数只占四分之一,故此教室里的掌声不热烈,稀稀拉拉。
王青山眼睛一瞪:“听这动静,咱们的积极性不高啊,是没把这点钱看到眼里,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可不行,咱可不能像打了败仗的兵,垂头丧气。下周高三开始预选,咱们也要打起精神,时刻准备。还有两年的时间,同学们,努力吧。”
预选在高一的学生眼中似乎很遥远,少数学生在讨论减免学费的利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则是抓住最后的时刻迎接高考预选。
5月10日至12日,三天预选考试,采用高考模式,单人单桌,只是不像高考那样全部进城。
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高考搞预选,无法通过预选的高三学生不得不提前两个月毕业。
苦读十年寒窗,最后竟然连进高考考场的机会都没有,实在让人无奈。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5月12日下午,预选结束后的高三学生卷起全部家当离校,回家等通知。放假三天的高一高二学生却是匆匆忙忙返回学校。
刘庆军骑着自行车,一路轻松回到学校,很可惜没有遇上同学孙玉美。
或许是感到上学寂寞,刘庆军非常希望骑着自行车能够遇上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可以边骑车边闲聊,这难道就是当年村民们在生产队种地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陈一鸣比刘庆军到校要早,预选放假之前何秋兰悄悄递给陈一鸣一张小纸条,说是有重要事情商量。
自从那晚打群架之后,何秋兰明显对陈一鸣有好感,而陈一鸣只当作是同班同学而已,正常交往。
女同学有事相商,陈一鸣早早来到学校,何秋兰已经在教室等候,虽然穿着朴素,却透露出少有的成熟。
俩人漫步走出校园,来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五月份的树林,枝叶茂盛,不是飘来的阵阵花香不断被造纸厂的异味冲淡,让人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何秋兰说着自己家里的琐事,说起嫂子给母亲出主意,要早早给自己找婆家,自己并不想在农村待一辈子……
陈一鸣多数时候静静听着,随口“嗯”、“啊”的应付着,何秋兰并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商量。
毕竟是女同学,陈一鸣不好开口问,只好陪着何秋兰在树林内闲逛。
当陈一鸣陪着何秋兰回到校园里时,早已过了吃晚饭的时间,俩人只好饿着肚子各自回到宿舍。
正躺在床上消化食的刘庆军见走进宿舍的陈一鸣,以为他刚刚到校,晚饭肯定是在营坊镇吃的。
“走,一鸣,出去消化消化食吧。”刘庆军说。
陈一鸣有些饿,但不好意思说,便与刘庆军一块走出宿舍,再次走出校门闲逛。
走出不远,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过来,是高三的郭大强。
郭大强与陈一鸣相熟,热情打招呼:“陈一鸣,逛街啊,还是你们自在。”
陈一鸣一愣,预选结束的高三学生全部回家了,郭大强怎么还在这里:“大强,你没回家?”
郭大强说:“回家一趟太远,坐客车吧舍不得花钱,又没有洋车子,全指望半路上搭人家的拖拉机。为了省下一趟,我直接没回家,住高二老乡的宿舍里,等出了预选成绩再说。”
“这倒是个好办法,趁空在宿舍里看看书。”陈一鸣说。
郭大强看着刘庆军:“你叫啥,去年打架有你,我记得特别清楚,你只穿着一个小裤头,太有个性了,许褚裸衣斗马超!”
陈一鸣大笑:“你记性真好,我同班同学,叫刘庆军。”
刘庆军说道:“郭大强,听一鸣提起过你,等暑假去你们那里捞鱼吧。”
郭大强没有事,与刘庆军陈一鸣一块闲逛。
郭大强感叹,三年高中转眼就过去了,不知道能不能通过预选,要是预选不过,三年的粮食白搭上了,“对不起俺娘给摊的煎饼,对不起俺爹每星期来给我送饭,这三年俺娘单独给我腌咸菜腌了三大缸,三缸子,别说用盐多少,光辣菜疙瘩得多种多少地啊。”
陈一鸣没有多少体会,刘庆军颇有同感:每星期都是煎饼咸菜疙瘩,如果说比郭大强好一点的话,就是可以吃到老罗咸菜,现在有洋车子骑着回家,不用步行了。
“是啊,三年咸菜也不是小数目。”刘庆军感叹道。
陈一鸣有点不理解:“真有这么夸张?”
郭大强说:“一鸣,你吃国库粮,完全体会不到,不说这个。唉,到了现在我才后悔,要是考不大学,真是两手空空。”
“现在考上大学的毕竟少数,念高中应该是为了多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一定非要考上大学。”陈一鸣倒有不同的想法,其父也是这样认为的,说是安排进厂子当工人,最好有高中毕业证。
郭大强很是羡慕:“我们种地的,不能和你相比。预选前俺班里同学才说,有两个同学想得挺周到,知道考不上大学,人家偷偷谈了恋爱,说是考不上学能自己找上媳妇,省下请媒人给介绍,这多少算是上高中的收获。”
这个想法第一次听到,刘庆军感到很新鲜:“郭大强,你不愧是过来人,这个想法得普及一下,很有现实意义。”
陈一鸣心中一动,猛然想起与何秋兰在小树林闲逛的情景,不过随之又笑了:高三才有这样的打算,我们才是高一,我这是自作多情。
郭大强说着高三的无聊、枯燥、紧张、压抑,刘庆军和陈一鸣说着高一的充实、美好、轻松与热情。
高三学生暂时回家,校园顿时少三分之一的学生,到处不再那么热闹,最失落的反倒是校门口铁皮屋里的老邢,买卖立马冷清下来。
老邢来到六中印刷厂厂长办公室,石爱成正抽着烟看报,脸色有点紧张,并没有注意到老邢。
“石主任,这会不忙啊。”老邢递过一盒烟。
石爱成放下报纸,神情恢复正常:“噢,表叔啊,你不在传达室值班,咋有空来我这里。”
老邢瞅一眼那份报纸,有一篇文章很是扎眼:《坚持原则斗争到底员工勇于揭发经理受贿》。
老邢赶忙收回眼光,说:“高三的学生放假,我那里轻松不少,趁空过来说会话。石主任,不耽误你工作吧。”
石爱成给表叔老邢弄铁皮屋开小卖部,老邢很会做事,没有亏待石爱成。
石爱成说:“忙啊,哪能不忙,学校的后勤需要我,印刷厂的活也不少。这预选结束了,马上迎来期末考试,又得准备印刷复习摸底试卷,放暑假还得印暑假作业,真忙啊。”
老邢问:“石主任,预选分数线啥时候公布?”
“表叔,你一个看大门的,咋关心这个呢?”
“不关心不行啊,高三学生一走,蜡烛直接没人买。也知不道谁想的主意,非要搞这个预选,把这么多学生撵回家,我得少卖多少蜡烛。”
“其实我也反对,三分之二的学生预选不过关,我印刷厂的买卖也要少一多半。这个主意太缺德,学生辛辛苦苦上十年学,最后连高考考场都进不去,不是缺德是缺啥?”
“石主任,咱这个预选成绩多长时间公布,学生少点总比没有强啊。”
“少则四五天,多则一星期多点。因为这录取分数线领导们得商量商量。”
“趁这几天不忙,叫恁表婶回家忙农活吧,等学生回来再说。”
老邢悻悻而归,随即让老婆下地干活。
果然,一周之后通过预选的学生稀稀拉拉返回学校,立马投入紧张的复习之中。
高一高二的学生并没有受到感染,王青山老师提及的学杂费优惠措施也没有激出多少水花,学生心里有一本账:能考进前五十名的还是少数,这不过是考大学的预演罢了。努努力能挤进前五十名的,也不多。
考试成绩是用实力说话,除非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