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勤奋工作(3)
作品名称:矿山岁月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08-13 11:09:14 字数:4761
1992红土水厂改造竣工典礼的彩旗,在初夏的暖风中猎猎作响。新铺设的水泥广场上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新鲜油漆的味道。巨大的不锈钢净水设备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像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矿长蓝光身着深蓝色中山装,胸前别着闪亮的矿长徽章,与市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并肩站在剪彩礼台中央。他的目光沉稳,扫过台下兴奋的人群——有西装革履的市领导、局干部,有穿着崭新工装的水厂职工,也有不少闻讯赶来看热闹的矿区家属。
韩启方,这位在水厂厂长位置上熬白了头的老水工,此刻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托盘里系着大红花的崭新剪刀。随着副市长一声洪亮的“剪彩”,两把剪刀同时落下,红绸应声而断。几乎在同一时刻,韩启方按下了控制台上的绿色启动按钮。
“嗡——轰隆——”
低沉的电机启动声瞬间拔高,化作震耳欲聋的轰鸣!巨大的离心泵开始高速旋转,水流在密闭的管道内奔腾咆哮。几秒钟后,一道粗壮、清澈、蕴含着巨大力量的水柱,如同挣脱束缚的银龙,从崭新的出水口喷薄而出!水柱直冲云霄,在正午炽烈的阳光下,折射出无数细碎跳跃的光点,最终在最高点散开,化作一道横跨半个厂区的、绚烂夺目的七色彩虹!
“哗——”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水花溅落,带来阵阵清凉。
蓝光的目光越过欢呼的人群,落在出水口旁一个穿着技校实习生蓝色工装、扎着利落马尾辫的身影上——那是他的女儿拥红。她正落落大方地给副市长等领导演示水质检测流程。只见她拿起一支造型略显粗笨、明显是手工改制的玻璃比色管(管身还刻着模糊的矿务局编号),从容地接满刚流出的清水,然后熟练地加入试剂,轻轻摇晃,透明的液体在管中迅速变成淡蓝色。她举起比色管,对着阳光仔细比对刻度,声音清脆地汇报:“报告领导!出水浊度0.5NTU,余氯0.3mg/L,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副市长饶有兴致地接过比色管看了看,赞许地点点头:“好!这比色管看着朴素,用起来很实在嘛!”蓝光看着女儿专注而自信的侧脸,看着她手中那支用矿上淘汰玻璃管精心改制、承载着勤俭与创新的比色管,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和骄傲。女儿长大了,像她母亲一样坚韧,也继承了他对这片矿山的深情。
观礼人群的最后排,喧嚣与荣光似乎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开。秀莲紧紧攥着刚刚领到的、印着烫金大字的“优秀个体户”奖状,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光滑的纸面,仿佛要确认它的真实。她身旁,赵大头正微微佝偻着腰,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假肢膝关节的支撑角度,努力让自己站得更直、更稳一些。他那条在井下事故中失去的腿,如今被包裹在最新型的复合材料假肢里,但每逢阴雨天,假肢痛依旧会如影随形。
他们的“矿工之家”早已不是当年集市东头那个雨棚下的修鞋摊了。在矿上对个体经营户的扶持政策(减免部分管理费、优先提供废旧矿用物资再利用信息、甚至蓝光在一次下基层调研时随口的一句肯定)下,小店已经扩展成了一间像模像样的劳保用品店,开在了矿区家属院临街最热闹的位置。明亮的玻璃橱窗里,整齐地陈列着安全帽、矿灯、手套、胶靴。而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则摆放着赵菊设计并获得矿工会“五小发明”鼓励奖的矿工专用护腰。
这护腰设计得颇为巧妙:主体采用坚韧耐磨的废旧矿用输送带内衬缝制,呈现出特有的深灰色和粗犷纹理;内里则巧妙地填充着韩启方从上海托关系弄来的、当时还很稀罕的新式记忆棉,柔软透气,能有效支撑腰部。护腰背面,用红色丝线绣着“安全守护”四个字。这是赵菊的心血,也是秀莲一针一线缝制的。此刻,秀莲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落在水厂出水口那道绚丽的彩虹上,又低头看看手中的奖状,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向上弯起。赵大头也直起了腰,望着那彩虹,眼神复杂,有欣慰,也有对过往艰辛的感慨。
鳌背矿子弟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上,绿草如茵。豆小琴穿着一身合体的运动服,脖子上挂着哨子,正精神抖擞地带领着数百名学生排练大型团体操。孩子们身着统一的蓝黄两色运动服,手中高举着同样颜色的硬纸板。随着豆小琴清脆有力的哨声和口令,孩子们奔跑、跳跃、聚散,手中的纸板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不断变换着图案——时而如涌动的麦浪,时而如绽放的花朵。最终,在激昂的乐曲高潮处,所有孩子迅速归位,手臂高举,蓝黄两色的纸板在阳光下拼成了两个巨大无比、遒劲有力的汉字——“安全”!
这是矿长蓝光大力倡导并亲自推动的“安全文化进校园、进家庭”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他深知,真正的安全理念,必须从娃娃抓起,融入血脉。
看台上,退休老书记张子清静静地坐着。初夏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他身上,他眯着眼睛,望着操场上那充满活力、整齐划一的蓝黄方阵,望着那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安全”二字。恍惚间,眼前跳动的色彩似乎模糊了,重叠了,幻化成了三十年前,在幽深、潮湿、危机四伏的巷道里,那星星点点、摇曳不定、却顽强地照亮黑暗的矿灯光芒。那些灯光下,是一张张沾满煤灰却眼神坚毅的年轻脸庞,其中就有当年还是钻工的蓝光,也有正值壮年的他自己……岁月如梭,巷道变成了操场,矿灯变成了纸板,不变的是对“安全”二字刻骨铭心的追求。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本还带着体温的退休证,粗糙的指腹感受着塑料封皮的质感。证书内页,小心翼翼地夹着一份抽印本——那是刘小芳刚从省城地质学院寄来的论文《基于传统经验与现代仪器的顶板应力监测法》。翻到扉页,一行娟秀而有力的钢笔字映入眼帘:献给所有倾听大地的人——特别感谢蓝光矿长对鳌背矿安全监测技术革新的坚定支持与宝贵实践。
张子清的手指轻轻拂过这行字,嘴角露出一丝欣慰而复杂的笑容。小芳这孩子,继承了她父亲的衣钵,也走出了自己的路。而“倾听大地”这四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想起了病榻上刘正清紧握鸭嘴锤的手,想起了蓝光在井下钉警示牌时坚毅的背影,想起了自己这半生与矿山、与地心打交道的点点滴滴。他抬起头,望向远处高耸的选煤楼和蜿蜒的矸石山,目光悠远。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但有些东西,如同地心深处沉默的煤层,永远炽热,永远值得守护。
1993年秋高气爽,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穹顶,洒在崭新明亮的矿区博物馆大厅里。今天是开馆首日,大厅里人头攒动,充满了好奇与兴奋的低语。矿长蓝光,如今两鬓已染上明显的霜色,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眼神锐利而温和。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深灰色西装,没有打领带,显得沉稳而干练。此刻,他正亲自带领一群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学生参观,孩子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围在他身边。
“同学们,这边是第一展区,‘矿山的记忆与脊梁’。”蓝光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孩子的耳中,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力量。他们停在了第一展柜前。展柜内,一块通体黝黑、形状嶙峋的矸石标本被精心固定在基座上。引人注目的是,矸石内部,清晰地嵌着一小块已经碳化发黑、但纹理仍依稀可辨的深蓝色粗布碎片。
“矿长爷爷!”一个虎头虎脑、眼睛亮晶晶的男孩踮着脚,指着那块布条,大声问道,“这块黑石头里怎么有布条呀?是以前矿工叔叔不小心掉进去的吗?”
蓝光矿长微笑着弯下腰,目光与男孩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平视。他指着展柜下方清晰详实的说明签,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温和而庄重地解释:“小朋友,这不是普通的石头,它叫矸石,是我们从深深的地底下,和煤炭一起开采出来的。这块矸石里包裹着的布条,可不是不小心掉进去的。它来自1980年那场可怕的透水事故……”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当时,汹涌的地下水冲垮了巷道,一位年轻的矿工叔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全身力气,把自己身上这件深蓝色的工装,死死地塞进了一条正在喷水的岩缝里。他用自己的身体,做了一个最危险的标记,告诉后面赶来救援的叔叔们——这里!这里是最危险的地方!快堵住它!他的牺牲,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保护了后来很多很多矿工叔叔的生命和安全。”蓝光顿了顿,目光扫过孩子们瞬间变得肃穆的小脸,“他,是我们矿山的英雄。这块布条,就是他留下的英雄勋章。”
孩子们安静下来,小脸上写满了震撼和敬意,好奇的目光紧紧盯着那块沉默的布条,仿佛能穿透时光,看到那位无名英雄最后的壮举。
就在此时——“啪嗒!”
博物馆内所有的照明灯毫无征兆地同时熄灭!巨大的展厅瞬间陷入一片黑暗!
“啊——”人群发出一阵短暂的惊呼和骚动。
但黑暗仅仅持续了一两秒。紧接着,安装在墙角和高处的应急照明灯瞬间启动,柔和的白色光束如同利剑划破黑暗,精准地投射在关键展品和疏散通道上。
应急灯亮起的刹那,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在应急灯幽白而集中的光束照射下,那块原本毫不起眼、嵌在矸石中的灰黑色布条纤维,竟然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淡淡的蓝绿色荧光!幽幽的光芒,在昏暗的展厅背景中显得格外清晰、神秘而圣洁!仿佛那位沉睡在地心深处的英雄,在黑暗中睁开了眼睛,静静地注视着后来者。
“哇!布条发光了!”
“像宝石一样!”
“英雄叔叔在发光!”
孩子们瞬间忘记了害怕,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小脸上充满了惊奇和兴奋,纷纷挤到展柜前,想要看得更清楚。
“大家别慌,站在原地不要走动。”蓝光矿长沉稳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如同定海神针,瞬间安抚了人群的些许不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或许是因为应急照明系统启动瞬间产生的微弱电磁脉冲,或许是某种难以言喻的巧合——蓝光胸前佩戴的那枚特制的矿长徽章(内部嵌有微型芯片和投影装置),突然“嗒”的一声轻响,被展柜坚固的金属边框牢牢吸附住!
紧接着,徽章内部某个精巧的微型装置被意外触发,一束细微却异常明亮的光线从徽章侧面的微型透镜投射出来,不偏不倚地打在展柜光洁的玻璃上!
刹那间,一幅清晰、立体、栩栩如生的动态影像在玻璃上显现出来!那正是整个鳌背矿区的全息立体模型图!蜿蜒起伏的矸石山如同沉睡的巨龙,高耸的井架如同指向苍穹的利剑,纵横交错的巷道网络如同大地的血脉,新建的住宅区点缀其间,甚至还能看到模拟的矿车在轨道上缓缓移动……整个矿区的地上地下风貌,历历在目,缓缓旋转,充满了科技感与生命力!
“天啊!那是什么?”
“是咱们矿!”
“看!那是井架!那是选煤楼!那是我家!”
人群的骚动瞬间被更大的惊奇取代,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神奇景象吸引,忘记了黑暗,忘记了刚才的惊恐。
蓝光看着这意外出现的景象,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但随即化为一种深邃的了然。他挺直腰背,指着玻璃上那缓缓旋转、光芒流转的矿区全息影像,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孩子们,看,”他的目光扫过那一张张充满惊奇与求知欲的小脸,“这叫‘地心灯’。”
他顿了顿,声音里蕴含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与期许:“它告诉我们,只要这片大地的深处还有煤炭在默默地燃烧,释放着光和热;只要还有像那位无名英雄叔叔一样,像刘正清爷爷那样用生命倾听大地、预警危险的人;只要还有像你们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一样,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彼此的安全而日复一日努力奋斗的人——”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仿佛穿透了博物馆的穹顶,望向更辽阔的天空和更深邃的地心:“这光明,就永远不会熄灭!这希望,就会永远传递下去!地心灯,就是矿山的魂,是咱矿工心中,那盏永远不灭的灯!”
窗外,远处新投产的、由他主持引进的现代化综采工作面上,传来低沉而平稳、充满力量的机器轰鸣声。那声音,如同这片饱经沧桑却依旧生机勃勃的土地,在新时代稳健而有力的心跳,与博物馆内旋转的光影、孩子们惊叹的目光、以及蓝光矿长铿锵的话语,交织成一曲深沉而激昂的矿山交响乐。
在全息光影无声的流转中,仿佛能看到刘正清当年在冰冷岩壁上刻下的“刘正清测1980”的字迹,与他女儿刘小芳设计的、如今在井下各处稳定闪烁的“正清阀”传感器指示灯的光芒,跨越了十多年的时空长河,在蓝光矿长守护的这片土地上,在无数后来者仰望的目光中,无声地交融,永恒地辉映。这光芒,是技术的传承,是精神的延续,更是对无数为这片矿山奉献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平凡英雄们,最深沉的致敬与不朽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