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矿山岁月>第三章第四节勤奋工作(4)

第三章第四节勤奋工作(4)

作品名称:矿山岁月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08-18 08:26:52      字数:3788

  在出水口旁的操作演示区,拥红(韩启方的女儿)穿着一身崭新的技校实习生蓝色工装,扎着利落的马尾辫,显得格外精神。她落落大方地拿起一支特制的比色管,向市领导们演示水质检测流程。“各位领导请看,这是经过三级过滤和深度净化后的出厂水样,”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我们使用这套标准比色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中的浊度、色度及主要离子含量。”她手中的比色管,并非昂贵的进口货,而是用矿上淘汰的、内壁经过特殊打磨处理的厚壁玻璃管精心改制而成,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
  蓝光的目光落在女儿专注而自信的侧脸上,看着她熟练地操作、清晰地讲解,眼中闪过一丝深藏的欣慰与骄傲。女儿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需要他时时庇护的小丫头,她正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
  观礼人群的最后排,秀莲紧紧攥着那张刚刚颁发的、印着金字的“优秀个体户”奖状,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她的脸颊因激动而泛着红晕,眼角却有些湿润。身旁的赵大头,那条失去小腿的残肢包裹在定制的假肢里,他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假肢的支撑角度和受力点,努力让自己站得更直、更稳当些,脸上洋溢着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他们的“矿工之家”修鞋铺,在矿上对个体经营户的扶持政策(减免部分管理费、优先提供废旧矿用材料再利用信息、工会小额贷款支持)下,早已从那个风雨飘摇的雨棚小摊,扩展成了一间窗明几净、像模像样的劳保用品店。明亮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赵菊设计并获得矿工会“五小发明”三等奖的矿工专用护腰——主体用坚韧耐磨的废旧矿用输送带内衬精心缝制,内里巧妙地填充着韩启方托关系从上海弄来的、当时还颇为稀罕的新式记忆棉。这款护腰因其出色的支撑性、透气性和低廉的价格,深受矿工欢迎,成了店里的明星产品。
  张子清(长辈)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的阴影里,没有上前打扰。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欣慰而复杂的笑容,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个在孩子们中间从容讲解、沉稳如山的身影——蓝光。他看着这个自己看着长大、手把手教导、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将矿山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后辈,眼中满是长辈的慈爱、自豪与深深的期许。仿佛在看自己最出色的孩子,稳稳地扛起了整座矿山的现在与未来,并将那份守护地心光明的责任与信念,坚定地传递下去。
  “矿长爷爷,”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仰着脸,指着那块嵌着布条的矸矸石,怯生生地问,“那个英雄矿工叔叔…他叫什么名字呀?我们想记住他。”
  蓝光的心头微微一颤。他蹲下身,看着小姑娘清澈的眼睛,声音低沉而郑重:“孩子,他叫李铁柱。他就像这地下的煤一样,默默燃烧,照亮了别人。我们可能不知道每一个英雄的名字,但他们的光,都融进了这盏‘地心灯’里,永远亮着。”
  就在这时,博物馆馆长匆匆走来,低声在蓝光耳边说了几句。蓝光点点头,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关于煤矿的故事,大家跟着讲解员阿姨继续参观,矿长爷爷有点事,一会儿再来看你们。”
  他转身,在馆长引导下,走向博物馆深处一个尚未完全布置好的区域。这里灯光略显昏暗,空气中还弥漫着新刷油漆和木料的味道。几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挪动一个用厚帆布覆盖着的巨大物件。
  “蓝矿长,您看。”馆长掀开帆布一角,露出里面一块巨大的、未经打磨的黑色花岗岩。岩石表面凹凸不平,保留着原始的粗粝感,但中央位置,却已用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那是一个矿工弓着背、奋力向前掘进的侧影。“这是为‘无名英雄墙’准备的主石。我们想在上面刻下所有未能留下名字的遇难矿工的故事……或者,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蓝光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岩石表面,感受着那粗粝的质感。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个模糊的矿工轮廓上,仿佛穿透了石壁,看到了幽深巷道里那些被汗水浸透、被煤灰染黑的脊梁。他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刻一盏灯吧。”
  馆长一愣:“灯?”
  “对,一盏矿灯。”蓝光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一盏简简单单的矿灯轮廓。不需要名字,不需要具体的故事。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想起那些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前路的人。这盏灯,就是所有无名英雄的化身。”
  馆长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用力点头:“我明白了,蓝矿长!一盏矿灯……好!太好了!寓意深刻,又直指人心!”
  蓝光的目光越过这块巨石,望向窗外。远处,现代化综采工作面的巨大轮廓在阳光下矗立,低沉的轰鸣声隐隐传来,那是新时代矿山强劲的脉搏。而在更远的矸矸石山脚下,那座刻满名字的黑色花岗岩纪念碑,在秋日的阳光下沉默伫立,与这博物馆里即将诞生的“无名矿灯”,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下深埋的光荣与牺牲,守护与传承。
  他走出博物馆,深吸了一口带着煤尘和秋草气息的空气。司机小陈已将吉普车停在门口。蓝光拉开车门,正要上车,目光却被不远处树荫下的一个身影吸引。
  是张子清。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背着手,正仰头望着高耸的选煤楼。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没有上前参与博物馆的热闹,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棵扎根在矿区土壤里的老松。
  蓝光示意司机稍等,快步走了过去。“叔,”他轻声唤道,“怎么不进去看看?里面有不少老物件,您肯定熟悉。”
  张子清缓缓转过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摆摆手:“老了,人多的地方闹得慌。在这儿看看,挺好。”他的目光落在蓝光依旧挺拔却已染风霜的身上,眼中满是长辈的慈爱与欣慰,“刚才……我都看见了。你跟孩子们讲‘地心灯’,讲得好啊。”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轰鸣的综采面,声音低沉而悠远:“小光,你还记得吗?你爹当年,也是在这片井下,为了救几个被冒顶困住的工友,硬是用肩膀顶住了塌下来的矸石……等人救出来,他半边身子都麻了,躺了半个月……那时候。他总说,下井的人,命是拴在裤腰带上的,但脊梁骨,得挺直了!”
  蓝光的喉头有些发紧,他用力点了点头:“记得,叔。爹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是啊,脊梁骨得挺直了。”张子清收回目光,深深地看着蓝光,那眼神仿佛穿透了岁月,“这些年,你扛着这鳌背矿,不容易。改革的风浪,利益的纠葛,地下的凶险……你都扛过来了。没丢咱矿工的脸,没丢你爹的脸。叔……替你叔,替那些走了的老兄弟,高兴!”
  他伸出布满老茧和岁月痕迹的手,重重地、充满力量地拍了拍蓝光的肩膀。那一下,拍掉了蓝光身上所有的疲惫与重压,只留下沉甸甸的温暖与责任。
  “叔……”蓝光的声音有些沙哑。
  “去吧,”张子清笑着挥挥手,眼神温暖而坚定,“矿上离不开你。带着咱们的‘地心灯’,好好照看这片地,照看好地下的兄弟,还有地上的老老少少。这担子,你挑得稳当,叔放心!”
  蓝光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转身走向吉普车。拉开车门的那一刻,他最后回头望了一眼。张子清依旧站在那片树荫下,背对着他,仰望着高耸的井架和选煤楼,阳光勾勒出他微驼却依旧坚韧的背影。那个背影,如同磐石,如同灯塔,稳稳地矗立在蓝光身后,也矗立在鳌背矿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
  吉普车启动,驶离博物馆。车窗外,矸石山依旧黝黑,选煤楼依旧轰鸣,但蓝光的心中,却是一片澄澈与坚定。他知道,那盏由无数矿工生命和信念点燃的“地心灯”,从未熄灭。它燃烧在刘正清染血的图纸上,闪烁在刘小芳设计的传感器里,铭刻在纪念碑的名字中,也传承在每一个像他一样,挺直脊梁、守护这片土地与生命的矿山人心中。
  这光,将穿透地层的黑暗,照亮前行的路,永不熄灭。
  
  1995年的深秋,鳌背矿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变革——矿区首批现代化综采设备正式投产。巨大的采煤机如同钢铁巨兽,在深邃的巷道中轰鸣前行,切割着乌黑的煤层,效率远超传统炮采和普采。这场技术革命,标志着鳌背矿正式迈入了现代化大矿的行列。
  投产仪式现场,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矿长蓝光站在崭新的综采设备前,面对省市领导和全矿职工代表,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他回顾了鳌背矿从炮采、普采到综采的艰难历程,感谢了所有为之付出汗水乃至生命的矿工兄弟,特别提到了刘正清、刘西川等老一辈矿山人的贡献与牺牲。他强调,技术的进步是为了让矿工更安全、更体面地工作,让矿山更高效、更可持续地发展。最后,他郑重宣布:“从今天起,鳌背矿正式告别炮采时代!安全、高效、绿色,将是我们新的追求!”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人群中,许多老矿工眼含热泪,他们抚摸着冰冷的钢铁设备,仿佛在与一个时代告别,又满怀期待地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仪式结束后,蓝光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一人,沿着新铺设的、宽敞明亮的运输大巷,走向矿井深处。巷道壁上,先进的照明系统和安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脚下的轨道平整如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机油味,却几乎闻不到昔日的煤尘和炮烟味。他走到一处僻静的巷道拐角,停下脚步。这里,正是当年刘小芳带着学生实习,触摸父亲刻痕的地方。岩壁上,“刘正清测1980”的字迹依旧清晰,旁边,崭新的“正清阀”传感器指示灯闪烁着稳定的绿光。
  蓝光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那冰冷的刻痕,又触碰了一下那温润的指示灯外壳。他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岩层深处传来的、沉稳而有力的脉动,那是大地的心跳,也是无数矿山人用生命守护的回响。
  “爸,刘工,西川大哥……还有所有为这片煤海付出过的兄弟们……”蓝光的声音低沉,在空旷的巷道里轻轻回荡,“你们放心。这盏灯,我会继续点下去。鳌背矿的路,会越走越亮堂。”
  他睁开眼,目光坚定而深邃。远处,综采工作面的轰鸣声隐隐传来,如同新时代矿山强劲而稳健的心跳,与这地心深处的古老脉动,交织成一曲雄浑而悠远的交响。这声音,是告别,是传承,更是向着光明未来的坚定前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