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第二十三章 燕王渡江
作品名称:大明历险记 作者:寒鸿 发布时间:2025-08-06 08:34:14 字数:4159
金陵建文帝闻报灵璧兵败,顿足叫苦。与方孝孺商议后,朱允炆诏令盛庸率部急速进军淮上,与驸马都尉梅殷合兵一处,拦截朱棣。
削藩高参黄子澄在江西老家得知南军大败的消息,不禁号啕大哭,用力捶着胸口道:“大事去矣,我和齐泰万死不足以赎误国之罪!”连夜上书建文帝,请调辽东十万大军快速南下,赶至济南与铁铉会合,截断燕军归路。
朱允炆准奏,飞饬辽东总兵杨文,立刻率领十万大军经直沽(天津)南下,与铁铉会师于济南。五月初,杨文领兵赶到直沽,燕世子朱高炽早已派遣燕将宋贵领兵两万在此等候。燕军以逸待劳,兜头截击。辽东军战力极弱,一触即溃。杨文被宋贵生擒于马上,十万辽东军除战死、受伤投降外,大都作鸟兽散去,并无一兵一卒赶到济南。
燕王率领大军长驱直入,农历五月初七抵达泗州,南军守将投降。朱棣与众将前往凤阳中都拜谒祖陵。守陵父老都来相见,朱棣遍赐酒肉,慰劳有加。众父老喜极而泣,争相叩谢。
这个时候,盛庸的部队才姗姗赶到,骑兵、步兵、水兵共有十万余众,以及战船千艘,沿淮河南岸设防,严阵以待。朱棣见盛庸部军容严整,旌旗蔽日,不敢贸然进兵。就派遣使者前往淮安,求见驸马都尉梅殷,说燕王要去淮南进香,请驸马爷让道放行。
梅殷义正词严地说:“先太祖临终有言,禁止藩王进香!燕王不遵先命,便是不孝!本驸马不许他胡来!”
使者回报,燕王大怒,当即提笔给梅殷写了一封信,说:“本藩出兵南下,是为入金陵清君侧,靖国难!天命有归,岂是尔等凡人阻挡得了的?聪明的就赶紧撤兵放行,不然大军一到,沦为齑粉,那时节后悔就来不及了!”
梅殷看信后也怒不可遏,将送信的燕军使者鼻子耳朵尽行割去,叱道:“今暂且留你一口,回去跟朱棣说,要钻研通晓君臣大义,不要行大逆不道之事,以免神人共愤,遗臭万年!”
使者狼狈窜回,把梅殷原话说给燕王听。朱棣哭笑不得,愈加愤恨,却又无可奈何;又想取道凤阳,偏偏凤阳知府徐安,听说燕王要从他这儿渡河,急忙把凤阳境内的木桥、板桥、浮桥统统拆光,把所有的船桨都藏了起来,又派重兵把守各交通要口,燕王仍然没法渡河。
僵持了数日,忽一天,盛庸的南军遥见北岸的数万燕军擂鼓插旗,摆弄着岸边的木筏小船,准备渡河。南军立刻警惕起来,拿好兵器,步兵列阵,骑兵上马,水兵下船,只等燕军渡河,好迎头痛击。
谁知燕军鼓噪、忙碌多时,并无一船一筏渡河过来。南军士兵虎视耽耽、神经紧绷地警戒了半天,个个腰酸腿麻,眼见对岸并无渡河迹象,便将提着的心放了下来,纷纷回营休息。
就在这时,营外喊声大作,一彪燕军杀到,逢人便砍,见马就刺;南军士兵猝不及防,吓得魂不附体,被燕军杀得人仰马翻,哭爹叫娘。眼见抵挡不住,便四处逃窜。
原来就在燕军佯装渡河的当儿,朱棣密令朱能、邱福、真脱罕木儿带领数千精骑,西行二十里,从上游雇了渔船,偷渡淮河,驰至南军营前,一通狂砍乱杀。南军惊惶失措,抱头鼠窜。
对岸的燕军趁机千船齐发、万筏飞渡,蜂拥上岸,举着明晃晃的刀枪,拼命杀来,南军遭到前后夹击,人喊马嘶,轰然溃败。
盛庸上马带着一队亲兵,意欲逃走。不料坐骑被燕军士兵砍翻,将他颠落在地。亏得亲兵死命护住,杀退燕军,来到淮河岸边,抢了一条小船,从水上仓皇逃脱。
燕军一鼓作气攻陷盱眙、天长,兵锋直指扬州。扬州守将王彬本想抵抗,但部下怕死,趁王彬洗澡时将他绑了,把他和扬州城一块献给了燕王。扬州不战而降,紧接着高邮也投降了,燕军千艘战舰已抵达长江口,战鼓喧天,旌旗蔽日,京师大震。
燕军逼近金陵,建文帝惊恐忧惧,忙召集大臣上朝,商议对策。他身后只站着方意、万扉两个美人,姚广娣怀孕已经足月,挺着大肚子,不方便也不雅观,就呆在永寿宫没出来。
众大臣都主张诏谕各镇总兵,赶紧征兵勤王。但他们不知道,这些总兵见燕军节节胜利,金陵摇摇欲坠,都在拥兵观望,有的甚至还与燕王暗通款曲,有意归附。这个建议说了等于没说。
朝中六卿大臣,怕在京城被燕王抓住,纷纷要求像齐泰、黄子澄那样外出募兵,或者出守远离京师的城镇,以方便逃命。朱允炆听得心烦,一概不许。
方意说:“事到如今,咱们已经山穷水尽、束手无策了,允炆,不如你宣布退位吧!让朱棣当皇帝,只要能保住你一家老小的性命和富贵就行,皇权这个东西,咱不要也罢!”
方孝孺瞪了方意一眼,喝道:“咄,荒唐!方意,你是妇道人家,不懂国家大事,休得胡言!”
方意耸耸肩,两手一摊:“好好好,方大人,你是男子汉大丈夫,柱国重臣,你有办法力挽狂澜,你说,你说吧!”
方孝孺手持象笏,上前奏道:“皇上,今燕王逼宫,兵临长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皇上你万万不可自动退位。燕王豺狼成性,阴险叵测,你若放弃皇位,生命操于他手,恐陷万劫不复之地!咱们马上派人与燕王议和,只要他肯停战,就许他据有长江以北之地。诚如是,咱们还可保长江以南半壁江山。”
朱允炆心里难受,流泪道:“太祖爷爷好容易才打下来的锦锈江山,到不肖孙允炆手里,竟要一分为二了!这裂土分疆之罪,允炆是逃不掉的了!”
方孝孺说:“皇上,你别伤心。这割地议和只是缓兵之计,待各镇募兵勤王,大军云集之时,再与燕王一决胜负!”
朱允炆问:“那咱们派谁去燕营呢?”
方孝孺说:“派庆城郡主去吧,她是燕王的堂姐,她的话燕王想必能听进去。”
方意撇嘴道:“你们君臣俩当燕王是傻子啊,他若同意割地议和,我这个‘方’字倒着写!”
方孝孺说:“倘若议和不成,方孝孺愿上前线,亲自领兵与燕王厮杀!”
朱允炆说:“方意姐姐,死马当活马医吧!就依方大人所奏,朕和太后商量一下,派庆城郡主赴燕营议和。”
庆城郡主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来到长江边上的燕军大营,求见燕王。朱棣一见堂姐,竟失声痛哭。郡主也大放悲声,姐弟俩先携手对哭一场,方落座交谈。
朱棣说:“老姐姐你身体可好啊?家人都好吧?”
郡主说:“托王弟的福,我身体还好,家人也都挺好。”
朱棣问:“不知道周王和齐王现在怎么样了?”
郡主说:“周王和齐王都还在京师狱中。不过皇上说了,只要王弟肯停战议和,就将释放二王,还他们自由。”
朱棣连连叹息,低头不语。
郡主又说:“王弟,只要你肯停战议和,皇上就把长江以北的土地都割让给你,与你平分江山。”
朱棣感慨万千地说:“老姐姐,当年太祖皇帝分给我的北平巴掌大块地方,允炆贤侄尚下诏削夺,我还敢奢望半壁江山吗?如今我率兵来此,不过是想谒孝陵、清君侧、诛奸臣,现在目的尚未达到!假如今日我看在老姐姐你的面子上停战了,明日允炆贤侄手里有兵了又来打我,那不是让老姐姐你白跑了吗?所以停战议和绝非允炆贤侄的本意,而是奸臣的缓兵之计。我又不傻,老姐姐你就不要蒙我了!”
庆城郡主知道燕王不愿停战,他的目标是占领金陵,取朱允炆而代之。就不再多说了,起身告辞。燕王亲自将她送出营外。
得知是这样一个结果,建文帝复召方孝孺等一干大臣上朝,商议如何调兵遣将,抵挡燕军。因前几日姚广娣在永寿宫产下一子,方意和万扉正在照顾她坐月子,就没跟着上朝。
方孝孺奏道:“长江天堑,可挡百万雄兵,皇上不必害怕。当务之急,是把苏州、宁波、徽州、乐平、永清等地募集到的勤王兵士集中起来,与盛庸、徐辉祖的部队合兵一处,在瓜洲一带阻击燕军。”
建文帝准奏,南军于是拼凑了十多万军队,由盛庸、徐辉祖指挥,在瓜洲设防,拦截燕军。农历六月初一,燕军前锋部队乘战船抵达浦子口(今浦口)。盛庸和徐辉祖各带一支水军从两边包抄过来,南军水兵武艺娴熟,作战勇猛。燕军不善水战,士兵纷纷落水,大败而退。
北宋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钟山即金陵钟山,京口就是镇江,可见瓜洲、镇江离金陵非常近,燕军只要攻克瓜洲、镇江,那么金陵便指日可下。
浦子口水战失利的只是燕军前锋,燕军大部队尚未投入战斗。次日,朱高煦、朱能、张信、邱福、真脱罕木儿众将率燕军主力上船,冲击盛庸、徐辉祖的水军。
万户、李愿也把十几尊火炮搬上船来,对准南军战船猛轰。多艘南军战船被炸得粉碎,士兵的残肢断臂落入江中,鲜血染红了江面。
朱高煦、朱能、张信、邱福、真脱罕木儿众将身先士卒,跳上南军战船,狂砍乱杀,战不旋踵。盛庸、徐辉祖支持不住,只得弃船登陆,退守瓜洲南岸。
农历六月初三,燕军在瓜洲北岸祭祀江神,誓师渡江。天公助燕,当日晴空万里,江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燕军几千艘战船首尾相连,旌旗蔽空,钲鼓喧天地朝南岸进发。满船的兵士均高举着兵器,呐喊发威。
船头的燕军士兵拼命地擂鼓敲钲,咚咚锵锵的钲鼓声传到岸上南军士兵的耳朵里,如同送葬的钟声一样令他们心惊胆寒。盛庸和徐辉祖一再给士兵打气鼓劲,可南军一败再败,燕军渡江的阵势又这样吓人,士兵们早已丧失了信心。
不久,燕军战船靠岸,朱高煦、朱能、张信、邱福、真脱罕木儿众将率领数万兵士向南军发起攻击。盛庸、徐辉祖麾众抵抗,可南军士兵毫无斗志,一触即溃。除少数勇敢强悍者阵亡外,其他的不是跪地投降,就是撒开脚丫子跑了。盛庸、徐辉祖见大势已去,再难挽回,便各自骑上一匹快马,落荒而逃。
燕军乘胜前进,占领镇江。休整两日后,即向京师进军,行进到距金陵三十公里的龙潭时,全军驻留,扎营休息。这一路不断收编南军降卒,燕军人数已多达三十余万,兵强马壮,斗志旺盛,准备择日攻打京城。
警报传至金陵,建文帝焦心如焚,在奉天殿紧急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朱允炆坐立不安,背着手在大殿上来回走动,一个劲地问众人怎么办?怎么办?
方孝孺奏道:“今日之危,皆因皇上无兵可用!而无兵可用的罪魁祸首就是李景隆,朝廷几十万大军都葬送在他手里!请皇上先杀李景隆以谢天下!”
朱允炆连连摆手:“李景隆打败仗都是前年的事了,还提它干吗?现在杀了他也无济于事,只能让燕王他们看笑话!”
此时李景隆就在殿内,站在一干大臣身后,方孝孺的话点燃了众臣的怒火,他们不由分说,把李景隆从后面揪到前面,各举象笏没头没脑地乱打,江西四臣拦都拦不住。李景隆被打得头破血流,杀猪般大喊:“救命,救命!”朱允炆喝住众臣,命景隆上前奏对:“李景隆,燕王逼宫在即,你给朕出出主意,看如何破解危局?”
李景隆跪倒在朱允炆脚下的台阶前,叩头道:“皇上,当今之计,唯有议和!”
方孝孺趁机奏道:“皇上,你何不就让李景隆代罪立功,前往燕营议和!”
不待李景隆讲话,朱允炆就下旨道:“就依方学士所奏,着李景隆和兵部尚书一道,前去燕营议和。钦此!”
李景隆没法,只得和兵部尚书一块即刻出京,赶赴龙潭燕军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