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矿山岁月>第三章第二节认清当下局面(3)

第三章第二节认清当下局面(3)

作品名称:矿山岁月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08-01 16:08:59      字数:6047

  笼罩在鳌背煤矿上空的厚重阴云,终于被这雷霆一击彻底撕开!张子清被证明清白,留任矿长;蓝光代理期间力挽狂澜、揭露惊天黑幕的壮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省城医院里,刘正清得知消息后,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正轻松的笑容。岳琴和刘小芳喜极而泣。
  蓝光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坐在叔父病床边。刘正清紧紧握着他的手,虽然虚弱,但眼神明亮而欣慰:“小光……好……好样的……叔……没看错你……”他喘息了一会儿,目光投向窗外明媚的阳光,声音带着无限的感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位置……现在……是你的了……”
  几天后,矿务局的正式任命文件下发:蓝光同志,接任鳌背煤矿矿长。
  站在崭新的矿长办公室里,蓝光看着窗外繁忙有序的矿区。远处井架上,鲜红的“安全生产”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组建的技术团队正在三采区进行通风系统的彻底改造;豆小琴在矿小推动的“矿工子女关爱计划”也正式启动;蓝小宇和蓝晓霞在新的家属楼里,终于有了自己明亮的房间。
  他拿起桌上那份等待签发的第一份文件——《鳌背煤矿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与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这份凝聚了他和无数人心血、描绘着矿区未来安全与发展的蓝图,终于可以付诸实施了。
  提笔,落下。签名处,“蓝光”两个字,写得沉稳而有力。
  他知道,这条路依然漫长,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但此刻,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因为他肩负的,不仅是一个矿长的职责,更是几代矿工对安全、尊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在他身后,有与他并肩同行的妻子,有渐渐长大的儿女,有浴火重生的矿区,更有叔父那双充满期许与信任的眼睛,在无声地注视着他,给他力量。
  窗外的阳光,矿长办公室的门敞开着,阳光斜斜地洒在光洁的地板上。蓝光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桌上摆放着那本深蓝色、曾扭转乾坤的硬壳笔记本。他轻轻摩挲着封皮粗糙的边缘,指尖传来岁月的质感。窗外,矿区恢复了秩序井然:运煤的矿车在轨道上平稳滑行,井口的提升机发出规律而有力的轰鸣,远处三采区工地上,新的通风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焊花在阳光下闪烁。
  “矿长,技术团队关于三采区通风系统改造的最终方案和预算申请,请您过目。”新任技术科科长,一位张子清推荐的踏实工程师,恭敬地递上文件。
  蓝光接过,仔细翻阅。方案详尽周全,预算合理清晰。他拿起笔,在末尾郑重签下“同意。蓝光”。没有犹豫,没有掣肘。他抬头对技术科长说:“抓紧施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我要看到这个系统成为全矿安全的标杆。”
  “是!矿长!”技术科长声音洪亮,带着干劲。
  技术科长刚离开,秘书小刘敲门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矿长,好消息!豆老师……哦,豆小琴老师推动的那个‘矿工子女关爱基金’,第一批申请审批通过了!有二十多个家庭困难的孩子能拿到助学金和生活补助了!”
  蓝光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豆小琴成为矿小教师后,不仅书教得好,更把心放在了那些家境困难的矿工子女身上。这个基金,是她多方奔走,联合工会和矿办共同设立的。“好!通知工会和财务,尽快落实发放。另外,告诉豆老师,矿上全力支持她这项工作,需要什么资源,让她直接打报告。”
  “好的,矿长!”小刘领命而去。
  下班铃声响起,蓝光收拾好文件,特意带上了那份关于建立井下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初步构想报告。他要去省城医院看望叔父刘正清,顺便请教这位老煤矿人的意见。
  省城医院的高级病房里,阳光充足,绿植盎然。刘正清半靠在摇起的病床上,气色比上次见面好了许多,虽然依旧消瘦,但眼神矍铄;岳琴在一旁削着苹果,刘小芳则坐在床边读报。
  “叔!”蓝光提着水果和营养品进来,声音轻快。
  “小光来了!”刘正清脸上绽开笑容,示意他坐下,“快坐快坐!小芳,给你哥倒水。”
  “哥,快坐。”刘小芳赶紧起身,笑容灿烂。
  蓝光坐下,详细汇报了矿上的近况:三采区通风改造的推进,事故隐患的彻底排查,后勤供应的整顿成效,以及豆小琴那个关爱基金的进展。
  刘正清听得十分专注,不时点头,眼中满是欣慰:“好,好……这就对了。矿长这个位置,坐得稳,靠的就是心里装着工人,手里抓着安全。”他目光落在蓝光带来的那份报告上,“这是什么?”
  “叔,这是我琢磨的一个想法,想逐步在井下建立一套智能安全监测系统。”蓝光将报告递过去,“实时监控瓦斯、一氧化碳、顶板压力、水文变化……一有异常,井上井下同时报警,自动启动应急预案。想请您老给把把关。”
  刘正清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着报告,神情越来越专注。半晌,他摘下眼镜,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好!太好了!小光!这才是现代化煤矿该走的路!靠人盯,总有疏漏,靠机器,靠科学,才能把安全做到骨子里!这想法好!步子可以稳一点,但方向绝对没错!我支持你!”
  得到叔父的肯定,蓝光心中更添底气。他又和刘正清讨论了一些技术细节和实施难点,病房里充满了久违的、充满希望的热烈气氛。
  “对了,”刘正清想起什么,语气认真起来,“省里这次人事变动不小。那位郑副厅长倒了,牵扯出一批人。新上来的厅长姓陈,是位学者型干部,很务实,尤其重视安全生产和技术革新。我跟他有些交情,过两天我身体再好点,给你引见一下。你这个智能监测系统的想法,正好可以跟他汇报汇报,争取点政策支持。”
  “太好了,叔!”蓝光喜出望外。这正是他需要的东风。
  “爸,您就安心养病吧,别总操心矿上的事了。”刘小芳在一旁嗔怪道,眼里却满是心疼。
  “是啊,老刘,听女儿的。”岳琴也劝道。
  “好好好,听你们的。”刘正清笑着摆摆手,目光却一直看着蓝光,充满了期许和信任。
  告别叔父一家,蓝光驱车返回矿区。夜幕降临,家属区灯火点点,透出家的温暖。他回到新分到的三室一厅。客厅里,蓝小宇和蓝晓霞正趴在地毯上画画,豆小琴在一旁批改作业。
  “爸爸回来啦!”两个孩子欢呼着扑上来。
  蓝光一手抱起一个,亲了亲他们的小脸。豆小琴放下红笔,走过来,接过他的公文包:“累了吧?饭在锅里热着呢。”
  “不累,看到你们就不累了。”蓝光看着妻子温柔的脸庞,心中充满暖意。他环顾这个明亮的新家,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豆小琴也有了她热爱的事业。这一切,都让他倍感珍惜,也让他守护这一切的决心更加坚定。
  “跟你说个事,”豆小琴一边盛饭一边说,“今天孙师傅……就是老孙头,带着小柱子来学校了。老人特意来感谢我,还给你带了一小袋自己晒的柿饼。他说,蓝矿长是好人,替他们这些老工人出了气,还想着矿上的安全。他让我告诉你,要是矿上还有啥用得着他的地方,他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动。”
  蓝光心中感动。老孙头的朴实和感恩,正是他为之奋斗的矿工兄弟的缩影:“孙师傅不容易。告诉后勤科,逢年过节,多去看看他,生活上多照顾。”
  夜深人静,孩子们都睡了。蓝光坐在书桌前,翻开了那份《鳌背煤矿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与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在灯光下,他拿起笔,在扉页上,认认真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职务的符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对矿山的未来,对矿工的安危,对家庭的守护,对叔父期许的回应。
  窗外的矿区,在夜色中安静地呼吸。远处井架上,“安全生产”四个红色大字在探照灯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蓝光知道,属于他的新程,才刚刚启航。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他已握紧舵轮,目光坚定,向着那片充满责任与希望的海域,破浪前行。
  矿长办公室的窗帘被晨风吹得轻轻摆动。蓝光站在窗前,望着矿区渐渐苏醒的景象——早班的矿工们排着队走向井口,通勤车一辆辆驶入矿区大门,食堂的烟囱冒出袅袅炊烟。这是他正式就任矿长后的第一个清晨。
  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蓝矿长,省厅安全生产督导组十分钟后到矿办公楼。”秘书小陈的声音透着紧张,“带队的是新上任的吴副厅长。”
  蓝光眉头微蹙。这位吴副厅长是郑副厅长倒台后新提拔的干部,据说作风强硬,对安全生产要求极为严格。他整了整领口:“通知领导班子,五分钟后楼下集合迎接。”
  当蓝光带着班子成员站在办公楼前时,三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从中间那辆车上下来一位五十岁左右、身材魁梧的男子,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欢迎吴厅长莅临指导!”蓝光上前握手。
  吴副厅长的手劲很大,目光在蓝光脸上停留了几秒:“蓝矿长年轻有为啊!郑副厅长那件事,你处理得很漂亮。”他的语气听不出褒贬,“不过,过去的成绩不代表现在。今天我是来挑毛病的。”
  会议室里,吴副厅长听完汇报后直奔主题:“蓝矿长,你们矿的安全整改方案我看过了,投入很大啊。省里现在财政紧张,这个预算恐怕要砍掉三成。”
  蓝光心头一紧。这份整改方案是他亲自拟定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沉稳回应:“吴厅长,安全投入不能省。三采区的通风系统必须彻底改造,否则——”
  “否则什么?”吴副厅长打断他,“每个矿都说自己的问题最严重,都要特殊照顾。省里要统筹考虑!”
  蓝光没有退缩:“吴厅长,如果您亲眼看过三采区的情况,就会明白这笔投入的必要性。不如我们现在就去井下看看?”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下井检查是上级领导最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对新上任的领导而言。吴副厅长盯着蓝光看了几秒,突然笑了:“好!就喜欢你这样实在的干部!现在就去!”
  两个小时后,当众人从井下上来时,吴副厅长的白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脸上沾满煤灰。他一言不发地走进浴室,冲洗完毕后回到会议室。
  “蓝矿长,”他的声音变得温和了许多,“预算我批了,一分不砍。但你必须保证,三个月内完成整改!”
  “保证完成任务!”蓝光斩钉截铁地回答。
  送走督导组,张子清拍了拍蓝光的肩膀:“小光,你过关了。吴厅长这人最讨厌花架子,你能说服他下井,不简单啊!”
  蓝光摇摇头:“叔父说过,当领导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井下什么情况,只有亲眼看了才知道。”
  接下来的日子,蓝光几乎住在了矿上。白天处理日常事务,晚上研究整改方案,周末还要抽空去医院看望刘正清。豆小琴心疼丈夫,经常带着煲好的汤来办公室看他。
  “你这样下去身体要垮的。”豆小琴一边盛汤一边说,“矿上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蓝光接过碗,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安全整改是大事,不能马虎。对了,小琴,你那个《矿工子女关爱计划》进展怎么样?”
  提到这个,豆小琴眼睛亮了起来:“效果很好!我们给三十多个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免费午餐,还组织了课后辅导班。有个叫虎子的孩子,上次考试进步了二十多名呢!”
  看着妻子兴奋的样子,蓝光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豆小琴不仅是个好妻子、好母亲,现在也成了矿区孩子们的好老师、好阿姨。
  三个月后,三采区的通风系统改造如期完成。验收那天,蓝光特意请了几位老矿工一起下井。走在崭新的巷道里,呼吸着通畅的空气,老矿工们连连点头。
  “蓝矿长,这风量够足!”一位满脸皱纹的老矿工竖起大拇指,“我干了三十年井下,头一回见这么好的通风系统!”
  这句话让蓝光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然而,就在安全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再次降临。
  那天深夜,蓝光刚躺下,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蓝矿长,不好了!”生产科长的声音带着惊恐,“南山生活区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三栋家属楼被埋了!”
  蓝光一个激灵坐起来:“人员伤亡情况?”
  “还不清楚,但今天周末,很多家属都在家……”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救护队、抢险队全部出动!我马上到!”
  当蓝光赶到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颤——半边山坡塌了下来,三栋四层家属楼被泥土和碎石掩埋了一半,哭喊声、求救声从废墟中传来。
  “快!先救人!”蓝光抓起一把铁锹就冲了上去。
  抢险持续了整整一夜。天亮时分,最后一名被困者被救出。统计显示,这场灾难造成七人死亡,二十多人受伤。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事故调查组的初步结论是:连续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属于自然灾害。但蓝光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生活区选址是谁定的?为什么建在山脚下?”蓝光沉声问道。
  后勤科长钱德发擦了擦汗:“这个……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为了省钱……”
  “省钱?”蓝光猛地拍桌而起,“现在出人命了!查!给我一查到底!”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原来,当年生活区选址时,明明有更安全的平地可选,但时任后勤科长的李长海为了节省成本,执意选择了这块便宜但存在隐患的山脚地;更恶劣的是,有地质报告明确指出了山体滑坡风险,却被他压了下来!
  “李长海现在在哪?”蓝光的声音冷得像冰。
  “在……在后勤科当副科长……”有人小声回答。
  “立即停职审查!通知司法机关介入!”
  这场灾难成为蓝光矿长任期内最黑暗的一页。尽管是前任留下的隐患,但他依然感到深深的自责。在遇难者追悼会上,他含泪向家属鞠躬道歉,承诺一定妥善安置所有受灾家庭,并全面排查矿区其他安全隐患。
  葬礼过后,蓝光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坐了很久。直到豆小琴推门进来,他才回过神来。
  “孩子们都睡了?”蓝光轻声问。
  豆小琴点点头,在他身边坐下:“小宇今天问我,为什么那些叔叔阿姨会死。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蓝光握住妻子的手:“明天开始,我要对全矿的家属区、学校、医院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豆小琴靠在他肩上:“我陪你一起。”
  一个月后,在蓝光的强力推动下,矿区启动了“安居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将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家属区搬迁到安全地带。同时,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也将同步升级。
  这项工程耗资巨大,蓝光亲自跑省城争取资金。令他意外的是,吴副厅长不仅全力支持,还帮忙协调了银行贷款。
  “蓝矿长,我欣赏你这种担当。”吴副厅长递给他一份文件,“这是省里刚出台的《煤矿转型发展指导意见》,你们鳌背矿被列为试点单位。好好干!”
  回到矿上,蓝光立即组织班子研究这份文件。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煤矿行业面临转型压力。文件鼓励煤矿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清洁能源、煤化工等新业务。
  “这是个机遇!”蓝光兴奋地说,“我们矿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工项目,这样既能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又能解决职工子弟就业问题。”
  经过半年的筹备,鳌背煤矿与省能源集团合作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奠基仪式上,蓝光看着眼前这片即将崛起的现代化厂区,心中感慨万千。
  “爸,这就是你以后工作的地方吗?”蓝小宇仰着头问。
  蓝光摸了摸儿子的头:“不,这是给你们这一代人造的。等爸爸老了,煤矿挖完了,这里还能继续发电,继续给大家带来光和热。”
  仪式结束后,刘正清打来电话。经过一年多的调养,他的身体已经好了很多。
  “小光,听说你今天搞了个大项目?”电话那头,刘正清的声音中气十足。
  “是的,叔。我想给矿上找条新路。”蓝光简单汇报了项目情况。
  刘正清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小光啊,省里刚开了会,准备调你去矿务局任副局长。你怎么想?”
  蓝光愣住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叔,我……我还想留在矿上,把这个项目做好。”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刘正清笑了,“我跟领导说了,蓝光这人啊,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领导说了,尊重你的选择。”
  挂掉电话,蓝光长舒一口气。他走到窗前,看着夕阳下的矿区——井架高耸,厂房林立,新项目的工地上机器轰鸣。这里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有他太多的牵挂。
  豆小琴走过来,轻轻环住他的腰:“怎么了?”
  “没什么,”蓝光握住妻子的手,“只是觉得,留在这里挺好的。”
  窗外,最后一抹夕阳将矿区染成了金色。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