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用心良苦
作品名称:报告政府 作者:寻找姚黄 发布时间:2025-07-21 09:12:26 字数:4600
1993年8月,省作协举办了文学创作“西峡笔会”。
省作协主席张一弓先生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友梅先生及众多河南作家70余人出席会议。
邓友梅先生获奖众多。他的作品《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追赶队伍的女兵》《那五》《烟壶》连续五年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还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等奖。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擅长“京味儿”小说,以刚健、平实为特点,通过生动的北京方言和对老北京风俗人情的描写,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性格。
张一弓先生的小说在省内外的影响也很大。
他是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家,开创了反思文学先河。
其作品对现实的记录和解剖十分深刻。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远去的驿站》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他的作品关注农民命运,写了30多篇、150多万字表现河南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当代农民形象,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感情和理想。
见到这些文学界的大人物,章林庭、李小萍非常高兴。
李洪炉也出席了这次笔会。三个人可以说形影不离。
会议期间的主要活动,一是文学交流研讨,作家们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心得、理念,探讨文学创作的趋势、风格、题材等问题。
就如何提升文学作品质量、深度,如何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等展开讨论;
二是作品分享与点评。作家们朗读或介绍自己的新作。李洪炉先生朗读了他的中篇小说《山中学校》的部分段落。
其他作家和评论家进行了中恳的点评;
三是实地采风体验。西峡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作家们进行实地采风,深入当地的山水、乡村、城镇,了解西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获取灵感;
四是社交互动与合作洽谈。笔会为来自各地的作家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促进与会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地区间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章林庭与李小萍在会上没有过多的活动,他们只是耳听手记,把别人的经验兼收并蓄,化为自己创作的动能。
笔会圆满落幕后,余晖尚未完全褪去,喧嚣也未及消散。李洪炉怀着满腔热挚地邀请了十多名郑州市和信阳市两地的作家,一同陪同李小萍、章林庭前往他那气派非凡的五星级大酒店。
期望能在这更为惬意的环境中,延续笔会时的热烈氛围,继续畅谈文学与人生。
专车停在酒店门口,作家们在李洪炉的引领下踏入酒店的会厅,仿若踏入了一座梦幻的宫殿。
华美的水晶吊灯高悬于顶,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洒下明亮而柔和的光,将整个大厅映照得金碧辉煌。
那光芒如同灵动的精灵,在墙壁与地板上跳跃,勾勒出如梦似幻的光影。
洁白的桌布平整地铺在餐桌上,宛如一片宁静的雪原,散发着纯净而高雅的气息。
精致的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在灯光下闪烁着银亮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自身的不凡与高贵。
此时,会厅里的人们三五成群,或围坐在餐桌旁,或站在宽敞的空间中,热烈地交谈着。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那袅袅升腾的热气,仿若承载着人们的思绪,与书卷气息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独属于文学的静谧氛围,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仿佛沉浸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里,沉醉不已。
李洪炉满脸笑意,他热情地招呼着众人。
他亲自为李小萍和章林庭拉开椅子,那动作里满是殷勤与敬意,仿佛在迎接最为尊贵的客人。
李小萍身着一袭简约优雅的连衣裙,裙角微微飘动,宛如春日里随风摇曳的花朵。
她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那笑容好像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她轻声说道:“今天可真是沾了李兄的光,能和这么多前辈相聚,真是三生有幸啊!”
她的话语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温暖的涟漪,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她的真诚与谦逊。
这时,一位头发银白如雪的老作家,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缓缓开口。他的面容犹如岁月镌刻的画卷,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能与年轻有为的美女作家一同畅所欲言,我们亦是满心欢喜求之不得呢。”他的声音沉稳而醇厚,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却又如此清晰地在众人耳边回响。
李洪炉站在李小萍身旁,目光中满是敬佩与赞赏,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
“大家看到的或许只是她外在的美丽,却未曾知晓她内心的光芒何等耀眼。”
他缓缓说道,声音中饱含着深情与敬意。
“她身为女警,为了拯救一个犯人的文学梦想,彻夜未眠,与男同事激烈争论,言辞交锋间,只为守护那一丝文学的火种。
“那一夜,她在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里,舌战同事,软硬兼施,寸步不让地激烈交锋。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同事们的心上。
“她终于说服了同僚,拯救了一粒即将熄灭的文学微光。”李洪炉的渲染,将李小萍那一夜的努力烘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虽然李小萍觉得有点过了,但在这种场合,她也只能微笑着默认。
“在生死攸关之际,面对即将发生的车祸,她毫不犹豫地推开服刑人员,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自己却被命运的车轮无情碾压,身受重伤,昏睡三天三夜。那场灾难险些夺走她的生命。
“即便如今,她的右腿仍留有伤痛,每一步行走,都是她英勇无畏的勋章。”
李洪炉的话语中满是动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这一点,并无夸张,当时的危机丝毫不亚于电影上的车祸场面。
话音落下,众人被深深触动,内心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般澎湃。
他们纷纷站起身来,掌声雷动。这掌声,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是对李小萍英勇事迹的崇高敬意,也是对人性中至善至美的礼赞!
掌声在这宽阔明亮的空间里久久回荡,诉说着关于勇气、善良与文学的动人篇章,每一次回响都仿佛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
李洪炉邀请章林庭、李小萍以及十几位作家齐聚大酒店,一场文学的盛宴在觥筹交错间展开。
酒店的包间里,布置得温馨而典雅。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作,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经典书籍,仿佛将整个文学世界都浓缩在了这个小小的空间里。
欢声笑语在包间里回荡,大家畅谈着文学创作,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有的作家讲述着自己创作时的灵感来源,那灵感仿佛是夜空中突然划过的流星,转瞬即逝却又无比璀璨;
有的分享着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及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它们;
还有的则探讨着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眼神中充满了对文学前景的期待与憧憬。
在这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包间里,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文学的魅力之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这场聚会,是李洪炉在西峡笔会召开时就精心策划好的。之前,他曾满怀诚意地表示,等李小萍整容回来,一定去五一农场看望她。
然而,酒店的事务如同繁杂的丝线,千头万绪,让他难以脱身。由于酒店日常运营中各种突发状况不断,从客房的管理到餐厅的服务,从员工的调度到客户的接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亲自过问、悉心安排,这使得他未能成行,心中满是遗憾。
正巧省作协召开笔会,这个难得的契机让他灵机一动,便精心安排了这次现场采访的记者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小萍的人品和事迹,他决定对到场采访的记者每人发一张免费就餐券。
于是,几家与李洪炉有交情的报刊记者,纷纷到酒店里采访李小萍。
一时间,酒店里热闹非凡,记者们扛着摄像机,拿着麦克风,穿着一身都是口袋的马甲,脚步匆匆地赶到酒店。
原本安静的酒店大堂瞬间被闪光灯和嘈杂的人声填满。
酒店服务员忙得团团转。大堂经理拿着精美的就餐券,挨个儿发给进入采访现场的记者。
李小萍被记者们团团围住,置身于这热闹的风暴中心。她的脸上带着些许惊讶,那惊讶如同清晨草叶上的露珠,纯净而晶莹;但更多的是从容与淡定,仿佛这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面对记者们连珠炮似的提问,她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一抹谦逊的微笑,那微笑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温暖而迷人。
有记者问:“李警官,您宁可得罪同事,也要拯救一个囚犯的小说,请问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小萍说:“谢谢您的提问。怎么说呢?我觉得囚犯身处囹圄,心灵被阴霾笼罩,过往的错误让他们陷入人生的泥沼,仿佛与美好的世界隔绝。他们的小说,是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时,无意识留下的心灵印记,那是他们对曾经的懊悔,对未来的憧憬,对自我救赎的渴望。这不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拯救,更是对一个灵魂的救赎,是在沉重的枷锁下,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新生的门,让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重新站立起来的力量,用文字去洗涤曾经的过错,拥抱未来的光明。至于我得罪了同事,这不过是暂时的,以后还有弥补和挽回的机会,我相信我的同事不会为这件事痛恨我的!”
又有一名记者提问:“您在车轮下奋不顾身地救章林庭先生的时候,您不害怕吗?”
李小萍轻轻摇了摇头,幽默地回答:“害怕?那时候可没时间害怕呀!脑子一热,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扑上去,又是怎么飞出去的。就当是和死神抢人吧,好在最后我赢啦!”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乐观与豁达,让周围的记者们纷纷露出会心的笑容。
在这紧张的采访氛围中,她的回答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让大家看到了她勇敢背后的幽默与智慧。
在这热闹的采访现场,李小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文学气息,又不失幽默风趣,让大家对这位勇敢的女子更加敬佩。
一位青年记者问:“为救一个犯人,搭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你后悔吗?”
李小萍回答:“不,我不后悔。在我的价值观里,每个生命都有被拯救的权利。
“虽然他是犯人,但这不能成为我见死不救的理由。我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并没考虑他是犯人,还是作家!”
她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人们的心中回响。这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她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守,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此时的酒店,依旧热闹非凡。
外面是记者们忙碌的身影和此起彼伏的提问声。里面是作家们对李小萍的称赞和感慨。
作家们围坐在一起,纷纷对李小萍的事迹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李小萍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了文学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星,为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几年前,章林庭所撰写的《瞬间消失的美丽》通讯报道上了省报,李小萍在车轮下英勇救人的事迹迅速传播。她已经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新闻人物。但人们只闻其名,不识其容。如今,听说当事人就在酒店接受采访,所以,很多身份不明的人都想来酒店一睹芳容。
此时,真记者、假记者越来越多,如继续下去,会给李洪炉和他的酒店造成不少的经济压力和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章林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李小萍之后,两人瞅个机会,装着如厕,悄悄溜出酒店。
他们找了个公用电话亭,给李洪炉打了个电话,谎称农场领导有重要工作安排,他们必须连夜乘车赶回五一农场。
其实,李洪炉也没料到一下子会来那么多“记者”。虽然有些记者的身份值得怀疑,但也不好意思进行仔细地盘问。
接到章林庭打来的电话,李洪炉当然知道他们的真正意图。说了声:“老弟、弟妹一路顺风!盼望你们下次再来。”
挂了电话,他得体地宣布:“由于五一农场有紧急任务,李小萍女士和章林庭先生,已经被单位派来的专车接回。今天的采访到此结束。有就餐券的记者同志,请去某某厅就餐。没有领到就餐券的朋友,敬请谅解。欢迎下次光临!”
打完电话,两人觉得一身轻松。章林庭提出,趁此机会,买点礼品,去《奔流》编辑部拜访刘锡安编辑。
李小萍提醒他说:“《奔流》早就停刊了,你知道刘编辑的私人电话和地址吗?”
章林庭如梦初醒,说:“哎呀,你瞧我这记性!没有住址,没有电话,郑州市这么大,哪儿去找啊!我们只能随缘了。”
于是,两人便拦了辆出租车,直奔火车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