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两番斡旋
作品名称:驾洛国普州太后许黄玉传奇 作者:傅光炯 发布时间:2025-07-15 20:34:29 字数:5735
彭方返回成都以后,刘尚又得知许黄玉已经走脱了,不由得心中烦躁已极,竟然有些后悔,不该听信王硕的挑唆。当年就有刘尚的幕僚认为:历来改朝换代的时候,既有斩草除根的做法,也有招降纳叛的做法。应当视情况而定,不宜强行斩草除根。公孙慧娘不过是一个小女孩,根本谈不上什么复国报仇的可能,因此追不追缉她根本不重要。赵匡虽然背叛了汉家王朝,与冯异大军对抗过,害死了了岑彭,但是以前他也曾经做过大汉王朝的南阳太守和右抚风,多少对于汉家王朝也有过功劳。即使将他捉住了,也许皇上念及他以前的功劳,还会赦免了他的死罪。可是王硕坚持地认为:公孙述经营西南多年,即使在蛮夷部落当中也有较高的威信,倘若不斩草除根,难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也有人认为:王硕竭力鼓吹斩草除根,是因为他自己背叛了公孙述,害怕公孙述的死党以后报复他。而这中间,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赵匡和公孙慧娘。可是就没人想到过,追捕公孙慧娘和赵匡竟然这么费力。
刘尚当时采纳了王硕的意见,并且向刘秀作了汇报。可是刘秀什么也没说。大约这个公孙慧娘在他心目中并没什么重要性。可是刘尚却没有想通,为什么刘秀对于捕捉赵匡也不感兴趣呢?现在,如果没有派兵追赶过许黄玉,也就对自己与董钧和许宝玉的关系没有丝毫的影响。可是毕竟已经派兵追赶过了,以后无论怎么解释,恐怕董钧和许宝玉都会心存芥蒂。
不久,王硕带去的五百名军兵返回,又报告说王硕等三个将军竟然又被赵匡、雷迁俘虏去了。
刘尚这才大吃了一惊:这件事情如果传扬了出去,自己和武威将军府真的就是太没有面子了!堂堂正正的三个朝廷将军,而且带有五百名军兵,竟然会被赤手空拳的赵匡等人活捉了过去,这武威将军府的将军们真是一群大大的窝囊废!于是他急忙召集武威将军府的幕僚们紧急商议处置办法。
幕僚中有人认为:王硕邀功心切,以致于激怒了武林群雄,当前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引发大规模的武林群雄叛乱活动。但是也有的人认为:武林群雄竟敢劫持朝廷命官,实属胆大妄为的造反行为,应该从严加以镇压。刘尚的确不愧为朝廷方面大员。他坚持认为:倘若赵匡等人真心造反,必然会立即杀死王硕,然后在普慈寨中聚集人马。于是刘尚连续派出了几起人员前往普慈寨中侦察。半个月以后,侦察人员陆陆续续回报:普慈寨中风平浪静,连王硕等人也没有被杀害的说法。于是刘尚认定赵匡没有造反的意图,因此他决定:一面调集三千大军进驻普慈寨周围,以防不测,一面派出以彭方为代表的武威将军府特使,前往普慈寨与赵匡等人交涉。
彭方带了两个亲兵进入普慈寨,会合了寨中十名军人径直前往许家庄。他们进入村中一看,许家庄果然已经被烧得干干净净了,赵匡等人杳无音信。幸得里正提醒道:“王修与许崇信是儿女亲家,也许许家人员现在住在那里。”于是彭方等人又立即赶往王家庄。果然不出所料,赵匡、雷迁、许黄玉、申辅、慕贞、慕良、尼彩、尼娅、姚永、王薄、张郎、杏姑等人及其家小都在这里。彭方来到庄中,王修和赵匡等人急忙以礼相迎。
彭方说明来意。
赵匡道:“除了我以前曾经与汉家朝廷作过对手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违反朝廷法令的行为。谁知道王将军处心积虑,总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捕捉我和许黄玉,所以我们才不得不暂时限制了他的行动自由!只要武威将军府允许我和许黄玉做个平民百姓,我们从此决不滋事生非。”
彭方不做正面答复,只是问道:“赵大侠要如何才肯放还王宣慰使呢?”
赵匡道:“此事说起来也是甚为简单。第一,武威将军府应该明确宣布停止对于许黄玉的追捕,并且对以前因为救护许黄玉而被迫与官军作过对的雷迁、杨奉、苍山姥姥等人不予追究;第二,当初我虽然进入了岑彭将军帐中,但岑彭将军却是自杀,并非我动手杀害的他。那时候两国交兵,各为其主。有关此事,朝廷能够赦免则赵匡感激不尽;朝廷不能赦免则赵匡心甘情愿抵罪。其三,许家原是本分良民,周泰杀害其村民,拘捕其家人,焚毁其庄园,这种事情武威将军府应该给予抚恤和赔偿。武威将军府何时答应了这些条件,我们就何时放人!至于王硕,他现在十分安全,还请彭将军放心!”
为了映证自己的说法,赵匡又带着彭方参观了拘禁王硕等人的地方。王硕的两个副将被拘禁在一处空院中,除了禁止他们自由出入之外,饮食供给很好,还有一个奴仆供给他们驱使。他们对彭方的到来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并且让彭方转告他们的家人不要挂念。王硕则不然,虽然他的饮食供给也大致上相等,但是却由申辅和慕贞、慕良专门看守着。王硕对彭方的到来深感吃惊,他悄悄地问彭方道:“武威将军是否已经出动了大军前来围剿?”彭方觉得王硕对于赵匡等人的成见太深,所希望的事情也是匪夷所思,当下也不答复,只是嘱咐道:“王宣慰使尽管放心,武威将军自有处理的办法。”王硕立即知道刘尚和彭方并不同意他的主张,顿感精神落寞,也不再说什么。
彭方回到成都,立即向刘尚作了禀报。
刘尚沉吟了半晌,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要知道,追捕赵匡和公孙慧娘只是当年刘尚在王硕的撺掇下,根据改朝换代必须斩草除根的一般理念行事,并没有经过刘秀的批准。换句话说,所谓他们是“朝廷钦犯”的说法也是王硕、周泰等人的虚构。而且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两个“钦犯”不但没有抓住,王硕反而说连多吉兆姆也已经“复活”了。这件事情要是报告到朝廷,必然会遭到朝中大臣们的攻击,说自己过去冒功请赏,如今又治理无方。如果不向朝廷报告,这件事情已经闹得沸反盈天,成都人人皆知了。刘尚实在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摆平眼前这些事情。
一个月以后,刘尚忽然听说许宝玉已经从洛阳回来了,而且住入了官驿中,于是立即前往驿馆拜望许宝玉。
许宝玉为什么这么快就返回了成都呢?原来,董钧和许宝玉在路跋涉半个月,那日到了东都洛阳。董钧先让许宝玉在官驿里住下,自己直接入宫面见天子。董钧首先汇报了西南地区的大致情形。
刘秀道:“董爱卿辛苦了!那个许宝玉是否已经听召入京了?”
董钧回答:“许宝玉正在馆驿中等候皇上召见。”
刘秀立即道:“快快宣召,朕要立即见他!”
宫中太监立即前往官驿宣召许宝玉入宫见驾。此时刘秀已经退朝,便在寝殿中召见的许宝玉。许宝玉上得寝殿,看见刘秀果然仪表非凡,于是立即上前拜见,口称:“西蜀士子许宝玉拜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秀倒是谦虚地说道:“此非朝堂之上,许先生不要如此多礼,快快平身!”说罢,命令太监搬来了椅子,让许宝玉和董钧分别坐下,陪着他聊天谈话。
刘秀道:“王莽篡夺我大汉江山,导致天下扰攘不安。朕起兵于草莽之间,得到天下英雄豪杰的帮助,重新恢复了汉室,天下人也因此得到了安宁。朕又沿袭我朝旧日制度,大举天下孝廉、贤良入仕,以图振兴国家。你的父亲许崇信、岳父王修均在益州举荐之列,然而他们一再地辞让,始终不肯入朝就职。后来朕又让他们邀请你入朝辅佐,你也总是借故推辞,难道真是朕的德行有亏,你们才不肯辅助我的吗?”
许宝玉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皇上,许宝玉有言上奏!当年我们许氏先祖也曾经在朝廷衙门中担任过官职,岳父的先祖也曾经侍奉过前朝宣帝。但我祖父却留下遗嘱,叫我们许氏子孙不可以入朝致仕。这是个什么原因呢?除了看不惯王莽等人的专横弄权之外,其实另有苦衷。所谓治国之道,总要君明、臣贤、民朴。试想王莽当年能够得势,除了借助他的外戚身份外,朝中大臣们只顾个人得失,不计天下人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才导致江山易主。今日天子虽然圣明,朝臣未必尽是贤良。我与父亲、岳父又懒散惯了,所以不能够入朝事君,但并非我们不敬重皇上。其中苦衷,还望皇上能够明察。”
刘秀听了,不由得说道:“这就是你宁愿向董钧提出五条国策建议,而始终不肯入朝致仕的原因了?”
许宝玉忙道:“我之所以不愿意入朝为官,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刘秀诧异地问道:“你还有什么原因?”
许宝玉道:“我治学多年,十分推崇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但自从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了我朝治世理政的纲常。我如果进入了朝廷,必然会与朝中大臣政见不同,也会经常在皇上的面前与大臣们争论不休。这样不但不能帮助皇上,可能还会给皇上增添许多烦恼!这才是我难以入朝事君的最大原因!”
刘秀听了,半晌做声不得。要知道,黄帝虽然是华夏民族始祖,老子也曾经是孔子的老师,但他们对于国家政治的见解与儒家学说却是大相径庭。西汉以来,虽然儒家学说占据了上风,但两家学说的争论仍然一直都没有停止。刘秀重建汉朝以后,两家学者仍然各执一端,长期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这已经使得刘秀深感头痛了。
刘秀知道此事勉强许黄玉不得,于是说道:“对于儒家与道家的争论,朕的学识有限,不敢妄加评论。你崇尚道家学说,也是人各有志。但你是否可以留居京中,一来可以让朕随时请教道家的学问,二来你自己也可以悉心研究道家学说。”
许宝玉尚在犹豫中,刘秀又说道:“现在太学中有个十岁的儿童,他姓张,名陵,沛国丰邑人,乃是我朝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的第八世子孙。张陵七岁时候开始精读《道德经》,深明其中大义,又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在故乡的时候,张陵的学生就达到了一千人。朕召他进入太学府中深造,他竟然连先生也常常加以诘难。”
许宝大吃一惊,不太相信十岁儿童就有如此造诣。
刘秀看了出来,便道:“你如果愿意见他,朕可以立即召他入宫,你们多多加以讨论!”
许宝玉马上表示同意。于是,刘秀立即宣召了张陵入宫。
张陵来到。许宝玉看见张陵果然仪态非凡,小小年纪已是一代宗师风范,不由得深感意外。
刘秀道:“这位便是西蜀过来的许宝玉先生,他想听一听你的道家理论。”
张陵看了许宝玉一眼,然后不慌不忙地说道:“宝玉兄乃是西蜀著名的道家学者,张陵得以相会,幸甚,幸甚!”说罢深深地一揖。
许宝玉慌忙还礼,又道:“张陵弟天生神童,宝玉不胜羡慕之至!”
董钧在旁边说道:“你二人何必如此客气?我也想听一听张陵的道家之说,还请神童早些赐教!”
张陵不慌不忙地说道:“董先生乃是当代名儒,张陵不敢赐教!只是不知道董先生想要考察学生何事?”
董钧道:“黄帝乃我中华人文社会初祖,不知道何以成为了你们道家的始祖?”
张陵不慌不忙地说道:“黄帝,复姓公孙氏,因为他的出生地,所以又叫轩辕氏。他后来称了帝,人们认为他的功德犹如土地能够滋养人类一般,而西北地区的土地又是黄色的,所以就尊称他为黄帝。在黄帝以前,黄河与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炎帝氏族集团、九黎氏族集团和有熊氏族集团,他们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已经相互攻击征战了几百年。对于中华人类生存繁育的最大危害,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自然灾害和野兽对于人类的侵害了,而是这种人类内部的自相危害。这时候,黄帝已经是有熊氏族集团的大首领了,他与当时的天下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必须停止人类内部的自相残害。中华人类应该统一起来,建立起人类自己管理自己的公共秩序。他的思想给当时的中华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和繁育希望。于是,各氏族的人们纷纷支持他,使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就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而且创建了包括所有氏族在内的中华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华夏族。他又开始了探索建立包括天下各个氏族在内的华夏古国政治制度的尝试。从此,中华人类由一盘散沙状态逐渐凝聚了起来,并且开始建立起人类自己管理自己的社会制度。由此,黄帝实现了伏羲氏时代就梦寐以求的人文社会制度。所以中华大地上各个氏族的人们全都尊崇黄帝,他因此又成为了继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之后的人皇轩辕氏。”
董钧道:“这些话不假。可是他又怎么成为了你们道家一家的始祖呢?”
张陵道:“黄帝一生治理天下,主要提倡清静无为,天下谐和。因此黄帝晚年,天下太平。于是他又思慕长生不老之法,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诉了他修道的方法。黄帝于是修仙成道,在鼎湖乘龙飞升,这是自古以来的说法。所以说道家思想应该源于黄帝。”
董钧无语。
张陵继续说道:“但道家作为一个学派,真正的创始人又应当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经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吏,后来他隐居修道,并且得以成仙。他集道家之大成,著有《道德经》一书。其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概述了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得道家的理论成为了华夏一族的最早学派。孔子也只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所造诣而已!总之,道学博大精深,学生年幼,不能阐述详尽,只是说了个梗概而已!”
董钧竟然无法与他争辩。
许宝玉听罢,也不由得对张陵深为佩服。原来许宝玉并非是个没有远大志向之人,他多年钻研道家学说,早就已经有了创立道教,成为一代宗师的想法。开初刘秀劝他留居洛阳,他也颇为同意。但听了张陵的说话后,已经知道这个孩子的学识并不低于自己,因此留居洛阳的想法就不免暗淡了起来。
张陵告辞了以后,许宝玉便向刘秀说道:“学生虽然比张陵大了十岁,但对道家理论的研究,实在是浅薄许多。况且学生家中尚有老母,又无兄弟可以分忧。还望皇上体谅学生的难处,让学生得以还乡侍奉老母!”
刘秀只得同意。
许宝玉又将赵匡、公孙慧娘的事情提出,希望得到刘秀的宽恕。谁知道刘秀竟然未作出任何的答复。许宝玉不明白刘秀心中想法,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开。
其实许宝玉回川的真实想法是督促家人尽快地前往江夏。他回川以后,本来也不想惊动武威将军府,不料他刚刚进入蜀中,便听说许黄玉和赵匡聚众作乱,已经把成都一带闹得人心惶惶了。这时候许宝玉进退两难:想要不再进入四川,自己又已经向刘秀说得明明白白的回家;要是进入四川,自己就有了回乡帮助妹子作乱的嫌疑。思来想去,许宝玉索性住进了官驿中。
刘尚突然来访,许宝玉已经明白了他的来意。大家坐定后,刘尚首先询问了许宝玉入京见驾的情形,然后才将王硕如何献计捉拿许黄玉,先是苍山姥姥出了面,后来又有泰山三童的卷入,再后来则是赵匡、雷迁等人设计擒拿了王硕的情况一一加以了说明。
许宝玉道:“我家妹子竟然是个蜀国公主出身,又与江湖上人物关系如此之深,宝玉以前确实并不知情。但是我建议大将军妥善处理此事,应当一方面上疏朝廷,说明赵匡和我妹子当年之事,请求皇上圣断发落。如果有了圣旨的赦免,他们自然就会安心下来,大将军也不会再受别人的挑唆和逼迫。另外一方面也应当敦促赵匡他们尽快释放王硕等人,以便平息蜀中的事态。”
刘尚大喜道:“先生一席话语,让在下茅塞顿开!当今皇上仁爱无比,想来一定会同意赦免令妹与赵匡。只是赵匡那边,还得请许先生不辞劳苦,前往疏导才好!”
许宝玉道:“此事我自当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