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七节痛苦挣扎(1)
作品名称:矿山岁月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07-15 14:28:48 字数:4790
豆小玉太清楚自家的境况了。若是考不上学,她这辈子怕是要跟祖祖辈辈一样,被牢牢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也踏不出这村子的边界。反复掂量着现实的重量,她终究还是想往外闯闯——外面的世界,哪怕苦点累点,总好过一眼望到头的禁锢。
她的优异成绩早被校领导看在眼里,寿县那边也盯着每年的大学生动向,盼着学子回乡效力。可秦州市教育局硬是把这棵好苗子“截胡”了,几番劝说下终是得偿所愿,豆小玉最终留在了秦都师范,成了一名普通教师。
秋日的午后,豆小玉独自走在校园的林间小道上,凉爽的风卷着枯叶掠过脚边,将她从过往的思绪里拽回现实。转眼之间,姐姐豆小琴已生了两个娃,蓝宇和蓝晓霞都能满地跑了,可姐姐还在县里做着临时工。这是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年代,姐姐所在的门市部生意日渐萧条,像她这样的临时工,说不定哪天就被辞退了。姐姐往后的路该怎么走?
小玉长大了,心里开始装着身边的人。一想起姐姐家那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家伙,脑海里就浮出温馨的画面,还有她和姐姐相依为命的年月——父母早逝,姐姐就是她的天。姐夫蓝光独自一人在鳌背矿上,夫妻俩过着牛郎织女般的日子,处处透着艰辛。
蓝家弟兄四个,老大蓝天、老二蓝地都娶了邻村姑娘成了家,姐夫是老三,眼下只剩小四蓝忠——蓝忠中学毕业后就回了家,跟着父兄务农。
在当时,蓝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可已是半大小伙的蓝忠,心里却揣着颗不安分的种子。上次回家过年,年夜饭桌上,他红着脸嚷道:“我也要像三哥那样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啥模样!”
蓝家老大、老二勤勤恳恳,跟着老父亲蓝炳德在田里忙活。村小组不像从前那样天天有事,重心一转,家家户户都在为自家的好日子奔忙。
出门在外的人带回各种新鲜见闻,国家最南边的变化像风一样刮到了三秦大地,百姓们渐渐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家里开始养起家禽,总算能填饱肚子,告别了缺吃少穿的苦日子。十七八岁的蓝忠,每天跟着父兄下地,闲了就逗侄子侄女玩。哥嫂和母亲总说他没长大,可他已是家里实打实的好劳力。
豆小玉只在寒暑假住姐夫家,和蓝家人熟络得很。没事时,她总给蓝忠讲秦州市的新鲜事和校园生活,蓝光也会跟他说鳌背矿上矿工的日子。只是蓝炳德和妻子钱晓燕渐渐老了,脸上的皱纹深了,再没了往日的精神头。
寿县豆家公社五里村的夕阳下,一家老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身影,正是整个三秦农村的缩影。农民手里有了粮,可活钱还是紧巴巴的,这是那个年代的通病。好些东西依旧统购统销,有钱也买不着,农副产品不准在集贸市场流通,只有到了春节,才能想办法给日子添点滋味。
转眼到了1979年,春节将近,在外做工的人踏上归乡路,这成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他们携妻带子往父母身边赶,就为了一年里这短暂的团聚。蓝光和刘正清一家三口,也在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回乡。
这天,蓝光到矿灯房,正赶上春节前慰问一线职工,远远看见李晓丽在忙碌。来矿上几个月,他还没正经看望过挚友豆小军的遗孀,整天被工作绊着,今天正好借机会问问她的难处。他找到值班班长王洁,打听李晓丽的情况。
王洁是个机灵人,见工会二把手来问一个女工,立刻笑着说:“蓝主席,小李同志来得时间不长,干活踏实又勤快,就是对矿灯房的流程还不熟。”
蓝光点点头:“王师傅,她以前是农村家庭主妇,刚来肯定不习惯,还请老师傅们多带带。她男人为生产没了命,留下孤儿寡母不容易啊。”
王洁连忙应道:“领导放心,我们这儿不少是矿工遗孀,没人会歧视她。”
蓝光笑了笑,走到李晓丽跟前,大方打招呼:“李晓丽同志,忙着呢?我代表组织来看看大家,生活上有啥困难尽管说,我这扇门永远为大家敞开。”
有女工打趣:“蓝主席,这是专门关心小李吧?”
一阵笑声里,搞了多年政工的蓝光早练出了厚脸皮,笑着回:“女人能顶半边天!矿工兄弟下井都得经过你们这儿,矿上超额完成任务,有你们一半功劳。我就是个为大家服务的。再说我和小李是同乡,各位多关照也是乡情,可别瞎想!”说完,在笑声中离开了矿灯房。
回到办公楼,蓝光上了三楼,敲开刘正清的书记办公室。
“门没锁,进。”屋里传来刘正清的声音。
蓝光推门进去,刘正清抬头问:“小光,采区慰问得咋样?”
“叔,今天慰问的是辅助单位,陪领导送完年货就过来了。”蓝光坐下,“咱啥时候备年货?今年一起回家过年吧!”
刘正清说:“下午没事来家里一趟,我把子清也叫上,好久没一起喝酒了。”
“没问题。”蓝光应着,“对了,把小军家的也捎回去过年吧。”
“这事我来安排,你别操心了。”刘正清摆摆手。
下班铃响时,蓝光收拾好文件,交代了明天的工作,才慢悠悠跟着人群回宿舍。他还住单身宿舍,只是如今一人一间,以前的工友陆续搬走,这里成了他独有的空间。打开门,他从床底下掏出两瓶秦洋大曲,用小布包好。
拎着布包,蓝光往南山生活区刘正清家走。这条路他熟得不能再熟,刚到矿上时,刘正清就像亲人一样照拂他,记不清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回。从农村娃到矿上的中层干部,再到为人父母,一路的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远远就听见院子里的热闹声,蓝光推开院门,“当啷”一声,正在院里撒欢的张文革吓得“呲溜”躲回父母身后。赵雅芝正和岳琴聊天,见这动静都抬起头。
“小光哥!”十四五岁的刘小芳像只小燕子扑过来,搂住他的脖子,嘟着嘴,“你都多久没来啦,我可想你了!”
蓝光拍着她的背笑:“先下来,看看我给你带啥好吃的了!”
他拉着小芳进屋,张子清和刘正清正坐着聊天。张子清打趣:“小光一来,把我们家‘小魔王’吓得不轻。”
刘正清瞪了女儿一眼:“小芳咋没点姑娘样?疯疯癫癫的,快去给你哥倒杯水。小光,过来坐,跟你张叔聊聊。”
蓝光坐下,打开布包拿出两瓶酒。刘小芳端着水过来,他笑着说:“小芳,把这些吃的分给弟弟,也给婶子留些。”
岳琴和赵雅芝闻声进来,寒暄几句就去厨房端菜了。张子清笑:“难怪小芳跟你亲,这丫头就是只贪吃的小猫!”
一句话逗得众人笑起来。小芳也不恼,乐呵呵的。得了好处的张文革像跟屁虫似的黏着小芳。
三个男人开始聊天,刘正清说:“国家形势越来越好,‘四人帮’倒了,煤矿也走上正轨。11月30日,咱矿创了历史最高月产,14.0439万吨原煤。厉害吧?”
张子清接话:“生产工艺要大变样了,炮采要退出历史舞台,高档普采安全多了,来年争取开门红!”
蓝光问:“叔、张叔,快过年了,啥时候停产检修?工人们都盼着放假回家呢。工会这边年货已经发下去了。”
这时岳琴和赵雅芝领着孩子端菜进来,嚷嚷道:“老刘,赶紧收拾桌子,菜都没地方放了!”
三个男人立刻起身,笑着收拾桌上的茶杯茶壶:“马上就好,这就开饭。”
很快,五个简单的菜整整齐齐摆上桌,孩子们也安静下来。七个人围坐小桌旁,说着置办年货的事。
岳琴说:“一个书记,一个矿长,再加上大侄子,一见面就聊工作,弄得小光跟在单位似的,这可是家里!”
刘小芳做个鬼脸:“爸、姨夫,小光哥好不容易来,都被你们的工作话打断了,我俩还没说上话呢!”
虎头虎脑的张文革只顾埋头吃饭,愣愣地看着大家。
话题越聊越深,饭局渐渐到了尾声。刘正清对张子清说:“矿山要发展,得添新鲜血液,过完春节招些新工人补充到一线,做长远打算。”
张子清点头:“过完年选几个年轻干部出去招工,顺便解决矿工子弟的就业问题。”
赵雅芝帮岳琴收拾碗筷,孩子们在一旁嬉闹。又聊了会儿家常,刘正清对蓝光说:“小光,在家见了张矿长,就跟着小芳叫姨夫,统一称呼。在单位该咋叫咋叫,雅芝和你婶子是发小,回家不用拘谨,都是亲人,一会儿你们一起回去。”
张子清也说:“你是我第一次招工招来的,没想到成了亲戚。好好干,别辜负我们的期望。”
美好的时光总过得快,曲终人散时,张子清一家三口和蓝光顺路走出小院。刘小芳拉着蓝光的衣角:“常回来看看我,我会想你的。”
蓝光挥挥手告别,背起张文革走了一段,才把孩子交给赵雅芝,寒暄几句后各自回家。
转眼矿上放假了,鳌背矿按生产需求,趁矿工放假开始检修设备。刘正清一家三口、蓝光和李晓丽约好,一起回寿县老家过年。
第二天,几人在同城的北关车站汇合,准备坐长途汽车去寿县。没怎么出过门的李晓丽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睛都不够用了,心里又憧憬又迷茫:“这就是城里啊……离开农村进了煤矿,难道这辈子就要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过下去?”
大人们给家里人买过年用品,小家伙们趁机撒娇要零食。李晓丽给公婆买了爱吃的糕点,蓝光买了大包小包。刘正清两口子为弥补对母亲的亏欠,也买了不少东西。这就是出门人回家的模样,满是牵挂。
买完东西到北关车站,大家互相帮忙搬行李,那场景看着有点像逃难,透着几分滑稽。大人们拎着东西,孩子们跟在后面,不时被招呼着,路边行人都忍不住回头看。
买好票,安顿好行李,上车等发车,每个人都归心似箭。出发前,蓝光给豆小琴发了电报。接到电报的豆小琴心里甜滋滋的——结婚多年,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得知丈夫归期,她打心眼儿里高兴。
这天,豆小琴早早带着蓝宇、蓝晓霞到长途汽车站等。两个孩子想爸爸,在她跟前转来转去,盯着来往的车辆,却总不见爸爸的身影。
长途汽车站的高音喇叭响了:“从同城转车来的同志请注意,车子即将进站,请接站的同志在站台等候。”
豆小琴领着孩子在站台踮脚张望,心里又急又盼。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人群中,蓝宇和蓝晓霞一下子安静了。
“蓝光!蓝光!”豆小琴挥着手喊。
人群里,蓝光也看见了她,眼里亮了起来。蓝宇挣脱妈妈的手,像小炮弹似的冲过去:“爸爸!爸爸!”
蓝光惊喜地抱起儿子:“小宇长这么高了!你妈和妹妹呢?”
蓝宇指着豆小琴的方向,蓝光赶紧放下儿子:“等爸爸把东西搬下来,再好好抱抱你。”
这时豆小琴领着女儿过来,和众人打招呼:“叔、婶子、嫂子,小勇、小杰,你们可回来了。”她还借来辆板车,蓝光和李晓丽赶紧把东西搬上去。
刘小芳站在一旁,脸上有点失落。豆小琴看在眼里,拉过她说:“小芳到姐姐这儿来,见见你的侄子侄女,你都是当姑姑的人了。你看你小光哥和你爸妈带了这么多东西,赶紧帮忙装板车上,回咱家给你们弄点吃的。回五里村很快就能见咱婆了,老人家知道你们回来,早开始准备好吃的了。”
刘正清和岳琴听了哈哈大笑,李晓丽也带着孩子过来:“妹子,今天辛苦你了,大伯和婶子都好吗?”
“我把你们要回来的消息告诉他们了,老两口早把房子收拾出来,炕烧了好几次,就等着你们回家住呢,欢迎回家。”豆小琴笑着说。
一群人有说有笑到了县城的出租屋。放下东西后,豆小琴打水让大家洗去风尘,又匆匆往城关国营饭店赶。蓝光请大家在泡馍馆坐下,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香味弥漫开来,馋得人直咽口水。厨师熟练地切着羊肉,服务员端来托盘,大碗里的饼子摆在面前,四个小家伙跃跃欲试。
刘小芳看着发懵,扭头对刘正清说:“爸,这咋吃呀?我和妈妈都不会。”
刘正清笑:“你哥今天请咱吃大餐呢,这是当地有名的羊肉泡馍,跟在同城吃的不一样,就咱寿县有这吃法,味道好得很!”
岳琴和小芳看着别人怎么掰馍,有样学样地动手。服务员把掰好的馍端进后厨,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就端了上来,香味扑鼻。大家按捺住馋虫,先让孩子们吃,大人们耐心等着。
吃饭的气氛热热闹闹,很快就接近尾声。蓝光结了账,众人走出泡馍馆,回豆小琴住处收拾一番,准备一起回禁军公社。李晓丽带着孩子要回豆家公社窦家村,约好之后汇合,便坐上最后一班车踏上归途。
蓝炳德和钱晓燕早把刘婆接了过来,一起等着出门的人回家,盼着这短暂的团聚。村里已有了过年的味道,街巷里不时传来零星的炮声,预示着春节越来越近。蓝光四口人和刘正清三口人有说有笑往五里村走,离家越近,心里越暖。
踏着夜幕回到村里,一进小院就听见热闹的声响,瞬间有了回家的感觉。大嫂、二嫂见三弟和一众亲人回来,一时不知说啥好。
蓝炳德和钱晓燕连忙招呼:“老大、老二家的,赶紧接你叔、婶子和妹子进屋。”
小芳机灵地喊:“大伯、婶子好!”
蓝天、蓝地、蓝忠也赶紧过来打招呼:“叔、婶子回来了,这丫头肯定是小芳吧?!小忠年纪大些,你叫哥就行,下面的都是晚辈,管你叫姑。先熟悉熟悉,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