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广做调查,多有收获
作品名称:战友情深 作者:盛世华年 发布时间:2025-07-15 13:43:59 字数:3493
第三天早饭后,李虎带上工作提包骑上自行车上班去了。宋子英抱着小红梅,焦急地等候母亲到来。不一会,就见母亲带着日常应用衣物走进家门。她连忙把小红梅交给母亲,并交待说:“你就睡外间这张床,被褥都是新的。厨房已经收拾好了,炉子也生着火了,米面都买了。你十点钟打开炉子做上干饭。菜,等我放学买回来再做。”说完带上工作介绍信,到实验小学报到上班去了。
李虎来到民政局,朱局长把两把钥匙交给他,交待说:“这是你办公桌和文件橱的钥匙。”指着一个文件橱说:“这里保存的,是国家关于拥军优属历年下发的文件,和全县各乡镇历年上报来的拥军优属资料。你好好看看,先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后下乡遇到问题,就好处理了。”李虎接过钥匙打开文件橱,先把国家关于拥军优属历年下发的文件搬到办公桌上一一翻看,从新中国建立至今,逐年看下去,一年比一年详尽,优惠,足见国家对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视。是的,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都是全国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毛主席亲自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的碑文,由毛主席撰文,周总理书写。碑文说:“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见我们的党和国家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尊重。
这让李虎又回忆起自己的战斗生涯。他亲自参加了三年解放战争,亲眼看见他的亲密战友张龙和许多好战友、好战士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惨烈场面,对拥军优属工作的重大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更加懂得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县领导把这一重要工作交给他来做,可见对他信任和重用;他一定要兢兢业业,竭忠尽智,做实做好,让革命烈士泉下瞑目,让烈士家属满意。
看完国家历年颁发的拥军优属文件,他又开始查看全县各乡镇历年上报的拥军优属资料。资料很多,很详细,逐年看下去,一乡乡,一份份,都是符合国家历年颁发的拥军优属文件要求的,他看不出有什么不当之处。整整看了三天,他才把文件橱里关于拥军优属的文件和资料看完,然后一份份整理好,重新收进文件橱,锁好。
他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文件橱,看着一层层堆满的文件和资料,开始思考下一步工作该怎么开展,先从哪里着手进行。他想,坐在办公室里只能看到国家和各级领导部门下发的拥军优属文件,看到各个乡镇上报来的拥军优属资料,本县的拥军优属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符不符合国家规定和各级领导部门指示精神?有没有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单从各乡镇上报的资料上看,根本无法了解拥军优属的真实情况,就是有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听不见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特别是军烈属反映的意见,他也无法了解确认,因为上报资料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做到位,有错误,他们也不会上报的,更不会写进资料上报。作为民政局,不能发现拥军优属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就不好及时给于纠正、补救。于是他决定,从明天起,亲自到各乡镇,各村委会和居委会,到基层群众中去了解拥军优属的实际情况,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军烈属的意见。他把自己的想法向朱局长作了回报,便开始迈开脚步,走村串户,广做调研。
整整三个月,他走遍了全县二十六个乡镇,近百个村庄,一百多家军烈属户,走访了数百人。大家对国家的拥军优属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拥军优属工作基本是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疑问。对于这些意见和疑问,有的他作了解释和处理,有的他当时无法解释和处理,就诚恳交待说,他一定把他们的意见带回去向领导详细汇报,请求尽快研究解决。
在这些意见和疑问中,有一种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如有的人家反映,他们的孩子,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跟随八路军或解放军走了,但至今下落不明,或生或死或逃,而今生在何地,死于何处,逃往何方,皆无消息,他们也无从调查。对于这种情况,国家不承认他们是烈士,因此,也就没有落实对他们的拥军优属政策。这些人家屡屡反映,民政干部不能解决,只说上报组织,等待调查,待查明情况再做处理。如今,竟成了疑案,悬案。更多的是牺牲在庆阳县的外籍烈士,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他们奋斗牺牲的故事,十分感人,有些地方至今保存着他们的坟墓,或个人或集群,却无法确认他们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所属部队或单位,更无法确知他们的家乡住址,因此也就无法落实对他们的拥军优属政策。故事很多,举例如下。
庆阳县城广泛流传着抗日女英雄于正霞的故事。故事说于正霞是上级党组织派来庆阳县开展抗日斗争的一名女干部。她来到庆阳县城,以教师身份做掩护,深入到庆阳县中学进行工作,她利用课堂和课外机会,积极向师生宣传抗日道理,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活动,还秘密动员组织两批、二十多名师生投奔延安。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日寇抓捕,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她咬紧牙关,始终只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所以进行抗日宣传,是看不惯日寇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的屠杀,拒不承认是共产党员,更不承认是上级党组织派来的抗日干部。最后,惨遭日寇杀害,在庆阳中学操场上暴尸三天。至今,既无坟墓,也不见有组织或家人来寻找,更无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
庆阳县王集乡赵庄村,流传着八路军一名游击队员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英勇牺牲的故事。故事说这名八路军游击队员去袭击日寇的岗哨,不幸被日军发现,一路追赶过来,情急之下,这名游击队员躲进赵庄村一户农民家庭。日军追到赵庄村不见了游击队员,到处寻找不到,就把全村人集中到打谷场上,叫嚣威胁说,谁把八路军游击队员隐藏起来,不交出来,就把全村人统统枪毙,并命令一排日军一齐举起枪对准在场的村民。情急之下,这名游击队员主动走出来,大声说:“我就是你们要找的游击队员,就是我袭击了你们的岗哨。与全村人都无关系。有本事,就朝着我来!”日军当场杀害了这名游击队员。八路军游击队员用他的生命保护了全村百姓的生命,村民感谢他,当天夜里就把他的尸体抬到村东的田地里埋葬了。至今那里还保存着这名游击队员的坟墓,清明节还有不少百姓为他烧纸添坟。
庆阳县武岗乡曾是淮海战役的一处战场。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发现多名解放军战士的尸体,就把他们集中到一起,挖一个大墓坑集体埋葬了。至今大墓上长满了青草,开着野花,蜂蝶纷飞。却没有人知道墓中到底埋葬了多少名解放军战士,他们各是哪里人,什么姓名。解放后,县政府在墓前立了一块大石碑,镌刻着“武岗战役烈士墓”几个大字。
淮海战役时,庆阳县董沟乡宋墩村的一所解放军战地医院遭到敌机轰炸,二十多名解放军的伤病员和十多名解放军医务人员在轰炸中牺牲,事后,他们的尸体被当地村民集中埋葬了。至今,董沟乡宋墩村的村头还保存着他们的坟墓,流传着战地医院的医生为村民治病救人的故事,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同样是淮海战役时,庆阳县钱集乡郭家村东的大路上,一队山东来的给解放军送军粮的农民工遭到敌机轰炸,二十多名民工当场被炸死,车辆被炸毁,粮食撒满道路。事后,当地村民在大路旁埋葬了这些民工,并把粮食打扫起来筛检干净,送给了解放军部队。但是,这些被敌机炸死的民工到底是哪里人,什么姓名却无人知道,也不见有人来寻找。
类似事件还有许多,死难烈士难以计数。这些烈士或集体牺牲或单独牺牲,找不到证明者,因此无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所属部队单位,家乡住址,父母姓名。如何落实这些烈士名称待遇?如何做他们的拥军优属工作?李虎陷入了沉思。进一步思考,他又觉得这种情况绝非一县一地的问题,中国面积这么大,革命战争这么长时间,全国各地都有这种情况,这样的革命烈士。就像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么多革命烈士,要想逐一落实清楚他们的具体情况,真实身份,谈何容易?一个办法是,各地都向上级汇报,上级综合各地汇报的情况,通观全局,然后发文至各地,让各地互相沟通交流,逐渐落实这些革命烈士的原属部队、单位,再由原属部队、单位落实每个烈士的姓名、家乡住址、父母姓名;这些问题都落实了,他们的烈士待遇就好落实了。实在落实不了的,就只好在全国各地广建烈士陵园,把这些烈士的坟墓,无论集体的或个人的,一概迁进陵园,为他们建墓树碑,写明这些烈士于何时何地因何事而牺牲,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凭吊,世世代代永远铭记他们为祖国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