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矾楼夜宴 一、第一酒楼
深秋季节,和暖的阳光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金黄色的落叶在秋风的吹拂下打着旋地在空中和街巷里舞蹈,头顶上不时传来阵阵悦耳的鸽哨,身边不断响起杂沓的马蹄声和车轮的轧轧声。
这是大宋京城开封普普通通的一天,自后晌起便有数不清的人涌向京城第一大酒楼——矾楼。
申时刚过,还未到往日的上客时分,矾楼院里院外便热闹起来,但见客人三五成群前来订房订座位,不管是包间散席,也不管价位高低,只要订到便是心满意足。而且同平日相比更透着一丝怪异,往日的客人以富商巨贾居多,今日来的客人多是豪门贵妇和青楼歌女。
不到一个时辰,平时可以容纳上千人同时吃饭的矾楼已经是一座难求了。那些看上去明显是为主家订座的人,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心里已在盘算着领赏的事了。
而那些为自己预订桌位的人,其中以妇女居多,为了占住座位不丢失,索性就不走了,要上壶茶,坐下来慢慢消磨时间。
见到在矾楼里占有一桌或一个座位的人的满脸喜色,没有占到座位的人沮丧着脸挤站在庭院中,仍是心有不甘。虽然矾楼外面的街道上早已人满为患,但还有不少人仍在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
这样轰动、壮观的场景,只有朝廷在宣德门上举行庆典或元宵灯会时才能见到,可是今日引起开封倾城而动的缘由,却只是为的一个望风捕影的传说——词仙柳七今夜驾临矾楼!!
就因为这样一个捕风捉影的传闻,沉寂两年的汴京歌舞圈又渐次热闹起来。
矾楼是大宋都城东京汴梁排名第一的大酒楼,也是第一等好玩的去处,特别是夜晚的矾楼更是奢靡无度,与众不同。矾楼的夜晚远较白日为盛,灯烛荧煌,恍如白昼,笙歌燕舞,美酒佳肴,繁华盛世尽显无遗。
宋人有首诗单道这矾楼好处,诗道: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矾楼。
诗人直到老年仍在时时缅怀少年时的美好时光,夜深了,吃饱喝足了,再去矾楼听歌赏舞,灯火辉煌的亭台楼阁亮如白昼,美艳的歌女舞女盛装相迎,什么样的愁烦都会在美酒、美人和歌声舞姿中化解,这样的场景和经历,能不让人留下终生的美好印象吗?
这样令人神往的生活只有在大宋朝的大都市里才能看到。无论你生活在哪个朝代,哪怕是盛唐时的长安城,对宋朝夜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无法想象的。
唐朝时的长安城,夜色来临时,已是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市井坊巷栅门紧闭。除了睡觉,再无其他娱乐活动。富人家还可饮酒谈天,但是家中有客,客人也必得天亮解除宵禁方可离去,这样,又能有多少人会在别人家里待上一宿啊。
虽然矾楼一年四季生意总是异常火爆,但是在大宋四帝赵祯天圣七年深秋的这一晚,矾楼里举办的这场宴会,对于早已见惯日日笙歌夜夜歌舞的开封城臣民来说,仍然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龙蛇混杂的夜晚,是一个充满欲望和想像的夜晚,今晚的这些人物注定要在历史风云中峥嵘显露,谁人流芳千古,谁人遗臭万年,谁人笑到最后呢?只能等待历史给出答案吧。
汴京人最喜闻乐道的就是这类诗酒歌怀、风流韵事,历来都挂在嘴边上,以至很久之后谈论起来仍然乐此不疲。
这场宴会更使一位早已蜚声大宋国朝,特别是在东京汴梁家喻户晓的填词名家柳七红上加紫。开封城内数不清的歌女,自此都以不认识柳七为耻,认为没见过柳七或不会唱他的词,就不配做歌女。以至妓家都说:“谁人不识柳七面,羞为歌楼唱曲人。”
这场盛宴的特别之处在于,客人来得并不多,但排场大,花的银子多;名妓如云,多是不请自来;新人绽放,成就了几名顶尖的歌女;轰动效应大,影响长久。为此,又有人填了一首《鹧鸪天》词,记下了这场矾楼盛会,词曰: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
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
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
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闲言少叙,我们还是静下心来从头演绎这一段千古传奇吧。从这一晚开始,人们便可以踏着大词人柳七的脚步,徜徉于花团锦簇的宋词之旅,感受那扑面而来的风簾翠幕的多姿多彩,聆听那悦耳的巧笑歌喉,欣赏靓丽、青春奔放的市井风光。
前首诗中提到的梁园,代指东京汴梁,汴梁又称汴京、东京、开封。早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在这里修筑粮仓,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到了西汉景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改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西汉的梁孝王封疆于此,他在开封城南大兴土木,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别馆“梁园”,很快成为全国文人追逐、向往的中心,有了“梁园虽好,非是久恋之家”的典故。
唐时以开封为中心设立汴州,由于汴水漕运在货物运输、人员流动中的巨大作用,位于汴水上游的开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开始繁荣。
中华词史上最早的几首词中有一首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说的就是这一时期。
到了宋代更不用说了,建都于此。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宋代的开封城在当时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它的繁华、开放、包容,独领世界百年风骚,开封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开封这块土地上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后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在此定都,可称是几朝古都了。
大致明白了这一沿革,我们就不必再纠结汴京、汴梁、东京、开封这几个名称了,总之都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矾楼又叫白矾楼,位于皇宫大内东华门外的景明坊,因商贾以此做为买卖矾石的基地而得名,是东京城最有名的酒楼。
这个时期的矾楼酒店,院内共有三座楼,一座主楼两座副楼,成鼎足之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楼与楼之间用飞桥栏槛连接,明暗相通,曲折掩映。楼内陈设华丽,朱簾绣户,屏风隔断,楹联匾额,名人字画,装修得十分雅致。
各楼的两厢另有小阁,用来安排散客。
一进酒店大门,宽敞雅致的院落旁有一条百步主廊,曲曲折折串联着几座楼阁。
一年到头不管是多么寻常的日子,廊上也总有数百名歌舞乐妓游来逛去,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妖冶风骚。见有客人进院便凑上前去,搔首弄姿,或是打个招呼或是打情骂俏,一旦有客人召唤,便高兴地随着客人到桌前表演歌舞和侑酒。
楼间院落中各种花木繁茂,四时皆有花开花落,四季皆宜,漫步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庭院,端地是令人赏心悦目。
矾楼酒窖里贮满了各种官私名酒,厨房里水陆珍肴齐备。矾楼可以同时容纳上千名客人宴饮,每日里忙至深夜也停不下来。
粗略统计,多数时日流水所用白银就在六万两以上。六万两白银,还只是矾楼一家酒楼一天的流水,这该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那么是不是汴京城里只有矾楼这一家酒楼是如此繁华豪奢呢?那你就小瞧了。京城里与矾楼不相上下的酒楼还有不少,大概有个四、五十家之多。到了北宋末年,已达到七十二家。这些条件较好的酒楼称为“正店”,可以想见大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繁荣到了何等程度。
能称为正店的酒楼必须在酒店的规制、菜肴的特色、酒茶的品种、服务的规格等多方面达到一定规模才成,这几十家酒楼除矾楼外,如仁和店、姜店、宜城楼、清风楼、班楼、八仙楼、刘楼、长庆楼、李七家正店等也非常有名。
东京的酒楼又很扎堆,互相攀比,竞比豪奢。仅九桥门街市一段,酒楼林立,绣旗相招,几乎整条街道都被绣旗遮蔽了天日。还有的街道干脆就以该街最有名的酒楼命名,如位于东城的杨楼街。
较大的酒楼,门前都扎有牌楼或彩门,俗称“欢门”。到了晚上,酒店里外灯烛辉煌,此时便是浓妆艳抹的歌女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她们要粉墨登场了。每座酒楼都有数十上百的歌女聚于主廊檐前,等待顾客呼唤。
楼檐上高挑着彩绣的酒旗,迎风招展,在烛火的映照下,宣示着开封城豪奢喧闹的夜生活的开始。
此外,东京城内大街小巷更有不可胜数的小酒店,以其随时随地可落脚歇息、方便吃喝统统谓之“脚店”。有些脚店的规模也很大,甚至堪比正店。
大宋的酒店因其规模大小而在服务项目上有些区分,较大的酒楼饭店,可以包办红白喜事宴席,包括送请帖、排坐次、为客人劝酒、歌舞陪客等事都由酒家统筹办理,主顾只需出钱,其余皆不用自己费心张罗。这些酒店一般都配有客房,供客人休息住宿。
另有一种是直卖店,这是一种不设座位的零售酒店,只售酒不卖饭食,直卖店同官库、子库等一样,都是脚店;再有一种叫旗亭的酒店,则是小酒楼,规模一般居于正店和脚店之间。旗亭自唐代已有,名称也是自唐代延续下来的,这类小酒楼多开在郊外,位于官道、驿路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