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五节 人生的苦恼
作品名称:矿山岁月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06-24 10:07:07 字数:5113
1971年春末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鳌背的矿区。雄鸡的第一声鸡叫,扯开了黑暗的大幕,让阳光普照在这片大地上。新矿工们也要面临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到了煤矿上,和他们的想象差了十万八千里。145名新矿工熬过了这难熬的一夜,大家都是一脸的恐惧:自己今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吗?一排长蓝光、二排长张强、三排长韩启方、四排长李国栋、五排长郑虎也是尽力地安抚大家。尽管他们内心也是矛盾:在农村虽然吃得不好,但住的地方最起码也是个住的地方。这里没有床板,铺盖卷就直接铺在麦草编的席上。环境确实太差,大家都心生退意。
蓝光和韩启方他俩明白,其他人都可以走回去,他们的出路在何方?他俩也是很纠结,只能仰天长啸,发泄着自己不满。现实和理想让他俩喘不过气。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工棚,叫出来自己临时任命的班长,叫醒大家洗漱。尽管在一片咒骂声和诅咒声中,还是催促大家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到工棚外列好队,到办公楼集合点名。
蓝光确是个狠角色。二排和三排看到一排已经在整队准备出发,韩启方跑过来问:“你这是准备到办公楼集合点名吗?”
蓝光说:“老韩,不去咋办?你有很好的去处?前面就是崖畔,我也得往前走。我家的情况不允许我有其他想法。我们排的伙计们,我想能出来,家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你去叫张强赶紧把大家招呼起来,走着看吧!”
韩启方赶忙把张强叫出来,俩人沟通了一下。三个年轻人意见统一了,把利害给大家都说清了。一群朴实的农家子弟,能出来就是为家里减少负担,是生是死已不是他们能决定了。
柏树嘴的新工驻地安静了下来。蓝光、韩启方、张强三人把各自的人员列好队,迎着朝阳向办公楼走来。
李国栋和郑虎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分别是长武和淳化两个小县城的人,有个别人是关系户,家境在当时还是能说得过去,回去也饿不死他们,所以一直对抗着。李国栋和郑虎此时也是焦急万分,马上就到了集合的时间了,大家还是磨磨蹭蹭,不肯出来列队集合。
李国栋到工棚把自己的三个班长叫出来,顺便到郑虎的工棚叫出郑虎,给他说:“兄弟,你先把三个班长叫出来,咱们先开个短会,这样不就行了。”
郑虎说:“李哥,就是的。”很快把各自的人叫出来,做了简单的沟通,统一了一下意见,就把自己的人叫到工棚外。李国栋清了清嗓子说:“乡党们,我问大家,我们为啥来这里?我们经历那么多关卡,好不容易验上来这里当工人。就这样回去你们心甘吗?没有验上的兄弟们回去时,你们又不是没看到离开时的情况!我们都是大老爷们,既然出来了,就得混个样!给家人一个交代。你们说对吗?”
郑虎补充说:“我觉得李哥说得对。家庭好的不用出来列队到办公楼点名集合;条件不行的,就不要磨蹭了,麻利些别磨蹭。”
兴许是李国栋的话,大部分听进去了,一会儿的工夫人就到齐了。李国栋点名时,发现自己排里少一个,郑虎排里少两个。两个人并排带着自己的新工到办公楼会合点名。
办公楼前的高台上,人事科王福通早早地拿着点名册在那里等候多时。经历了一个夜晚思考,就怕今天的新工人不能到齐,如何能尽快结束新工人到矿上的第一次点名。王福通在天蒙蒙亮时,在办公楼底下的高台上来回踱步。当远方地平线上走来了一群人时,他长舒了一口气,提着的心终于可以放到肚子里了。
一排、二排、三排、四排、五排的新工们迎着朝阳朝这里走过来。随着人员地到齐,刘正清副书记和总工张子清也赶到新工人集合的地方。见到新工人按照排为单位,列好方队站在办公楼前等待着点名,两位领导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今天矿长冯茂才、书记陈玉顺对这次招工也很重视,他们也是早早来到新工人点名的地方,等候矿山的决策者们的巡视。
王福通点完名以后,发现少了三个人,心里也是忐忑起来。本想着能圆满地结束这次点名,早点安排新工人的安全培训工作,今天的差事就算交差,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岔子。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远远地看到了刘正清和张子清二人朝这里走来。王福通一下子有了主意,赶紧朝这两人走去,打了招呼:“两个领导好,新工人应到145人,实到142人。这三个新工不知是啥情况!”
刘正清副书记心里也有了底,情况不是太差还能接受,随即笑着说:“小王,不要紧张。名点完没?一会先把五个排长叫过来问一下情况。”
王福通回答道:“是,我这就马上把这几个排长叫过来问下情况。”随即站到办公楼前的高台上,喊了一声,“大家静一静!五个排长把自己的人先安顿一下,一会过来一下,刘副书记给我们开个小会。”
随即蓝光、韩启方、张强、李国栋、郑虎很快从队伍中走了出来,给自己的班长交代了一下,跟着王福通来到刘正清和张子清的跟前。
刘正清看着五个人说道:“你们几个臭小子还行,把人能给我带出来,不错、不错!在以后的工作中好好配合王干事。以后有啥事直接找王干事,解决不了的再找我和张总工。今天第一次点名咋回事?就少三个人,是哪个排的新工人?”
这时看到李国栋和郑虎脸上有些挂不住,很为难地说:“领导,是我们五排和四排,这三个人——五排两个,四排一个。家里的情况好些,一看到我们住宿情况,眼下的环境,就有点想回家。”
刘正清说:“不要紧。你一会把这三个货叫到我的办公室,我会会这三个货,看看是个啥牛鬼蛇神。小王,你先安排新工人到办公楼下面的教室安全培训。一会让四排长和五排长把人领到我办公室。”
李国栋和郑虎赶紧来到自己的队伍跟前,叫过来自己的班长钱小强、李晓毅,给他俩安顿说:“把你班上那俩货(指李小豆、毛小春/孙二愣)请过来,就说刘副书记和张总工有请。”钱小强、李晓毅心想:这俩三货谁不知道?再来的时候就比较大势(方言:张扬、难伺候),这三个人也是比较难缠,同来的乡党都不愿意搭理这三人。李小豆在钱小强的班上,毛小春、孙二愣在李晓毅的班上。李晓毅和钱小强烦死这三个人,没法子偏偏又都在他俩班上。
李晓毅和钱小强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农家子弟,毕业没几年在家务农,正好赶上这次招工。都是对外界充满神秘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也是有些动摇。通过副书记刘正清的讲话和自己排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让自己认清了形势:关系都出村了,自己回去了,有没有自己的口粮都是个问题。农村的情况并不是他们想象得那么好。自己能来,也是家里通过父辈的资源运作才来到这里。再不好也是吃公家饭的地方。这批人都是农协工,五年协议期满回家,此时村里才有他们的地和口粮。如果干好了,是可以提前转正,从此就是公家人了。
李晓毅和钱小强想到此处,心里就豁然了:在这里不管咋说能吃饱饭,只要自己能吃苦,心里想说不定会有自己的新天地。想通了就很积极配合自己的排长,带好自己一块来的乡党。李小豆、毛小春、孙二愣这三人正好在他俩班上,他俩也头疼。当自己的排长召唤自己,他俩就很快应声跑到李国栋和郑虎跟前。
李国栋跟他俩说:“兄弟,咱三个是一块来,家里条件都差不多。有的人回去了,人家有去处。咱回去了弄啥去呀!”
郑虎也搭声说:“就是的。”
李晓毅和钱小强两个班长异口同声说:“就是的!我俩赶紧回去把这俩货叫过来,让矿领导解决这事。新工临时组建的班子,以后还是要下去掏煤。”说完话后,李晓毅和钱小强朝着南山嘴自己的工棚走去。
李小豆、毛小春、孙二愣三个新工,还是在工棚里发着心中的不满,坐在自己的铺上,考虑自己回去以后怎样和家里人说。自己能来,家里也是通过县上的亲戚,也看了很多人的脸色。自己要是这样回去了,得罪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自己在家人眼里,就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以后就是再想干啥,家里人会像这次下本帮助他吗?心里也是矛盾得很,是走是留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倒在铺上看着屋顶。毛小春、孙二愣看着李小豆说:“小豆,咱真的回呀?这住的地方,连我家羊圈都不如,还不知道干的啥活,有没有咱在家里苦呀?!”
三个人正在说话,突然工棚的门被打开,看到自己班长走进来。孙二愣就说:“班长大人咋又回来了?看我这些落后分子。”
郑虎说:“都是乡党,你别阴阳怪气的糟蹋人。”
李国栋(应是指挥者)说:“你三个牛皮!刘副书记有请,让你三个到他办公室喝茶。”
李小豆说:“听说刘副书记是咱秦都人,也是老革命。咱三个小东西,还是乖乖到他办公室挨收拾吧!如果给老家的相关部门说,咱们来到同城怕吃苦闹着要回!估计没有好果子吃。”
五个年轻人(两个班长+三个刺头)从南山嘴驻地,一溜烟地跑向办公楼二楼副书记办公室,一路不敢耽搁,跑得气喘吁吁。当五个人来到刘书记门口时,李小豆、毛小春、孙二愣三个人心里七上八下,有些惴惴不安,不知如何面对他这个乡党。李国栋和郑虎看着这三个人,心里说:“看把你三个货牛皮的,见了刘书记,看一个个那怂式子!”李国栋没办法,自从那次讲话,他也怕刘副书记。作为排长又属他年龄大,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门。办公室的门发出“铛铛铛”的敲门声,里面传来刘副书记的声音:“进来!”
五个人推开门,呼噜呼噜进来了。
刘书记说:“小李、小郑,你俩先回去找王干事报道,参加安全学习。李小豆、毛小春、孙二愣,你三个留下。”
李国栋和郑虎如获大赦般一溜烟地跑了。
李国栋和郑虎来到办公楼旁边的职工培训教室,看到了负责安全学习的王福通,打了个招呼,就进入自己所在排的教室,找到空位子坐下,听着老师讲着“井下工作是不能做的相关事项,遇险以后怎么应对。”
咱再说说刘副书记那边。办公室的气氛很压抑,三个小青年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出,看着刘副书记。这时的刘副书记也不说话,看着三个年轻人。过了一会儿,他和蔼地说(语气转折):“进矿前,你们的父母真是求爷爷告奶奶,从公社给你们弄下这招工指标。咋了?环境差?工作苦?要当逃兵?就你们这样地回去了,你看村里有你们的地没!大队给你们口粮不?工作关系、粮食供应关系都过来了!想回哪有那么容易?敢偷跑回去,以后就是黑户,我看你们以后咋活人!”
李小豆、毛小春、孙二愣三个年轻人毕竟没有经过事,心理防线一下子崩溃,没了先前的傲气。三个人像是霜打的茄子——蔫了。刘正清看着火候差不多,开口说道:“三个刺头!我看其他乡党都能按要求参加安全学习,扎根煤矿。你看你三个怂式子,竟给秦都人丢脸!想回?赶紧走!中午有趟火车,拿着你的东西滚蛋!以后活成个啥人样,你自己看着办。我这里还忙着!”
这下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三个年轻人哪里还敢说不干了、往回走之类的话。李小豆一看,毕竟是在公社上长大,见多识广,一看形势不对,马上表态说:“刘副书记,我们不回了!在这里一定好好干!我向毛主席保证,一定不给咱秦都人丢脸!”
刘副书记看着他们,心里想笑,面子上依然严肃地说:“你们到办公楼旁边的职工培训教室,找王干事,到你们排的教室参加培训!完了写一份检查交给我!我看你们后面的表现。以后不是你们要走,干得不好,我把你们撵走!”
三个人灰溜溜地离开办公室,朝着职工培训中心的地方走去。
1968年8月20日起,同城一些红卫兵走上街头,张贴大字报,集会演说,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的行动。红卫兵破“四旧”是从给街道、工厂、公社、商店、学校、机关等设施改名开始的。一些带有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想色彩的商店字号,在他们的宣传、“帮助”下,当时鳌背矿更名反修矿。矿上有两支造反派,“212”和“219”组织,他们组织了“8.28”武斗,造成矿山生产工作一度停止,让矿上的工作停滞了几年。
国家层面也看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让有些坏分子趁机搞乱国家经济。为国家的正常发展,中央办公厅下了一个文件:只可文斗,不可武斗。此时的矿上也因此在这个时候,属于百废待兴的时期,通过几次招工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工作间隙,对新工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就是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离鳌背矿远的地方,在离家塔村有个霸王窑,是老早的恶霸豪绅欺负外乡人,把人强拉下去挖煤。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霸王窑,阎王殿,活人进,尸体出!”当初存在悲惨境况。贫下中农控诉地主豪绅如何压榨贫苦百姓的情景……后面的生活也基本恢复正常发展。这个时候还是抓革命、促生产,“政治统帅经济,革命统帅生产”的时期。
到了1970年,矿长冯茂才和书记陈玉顺也在为矿山的前途深思。这两个人建矿时就在这里工作,自然对矿山有深厚的感情。俩人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的山东汉子,见证着煤矿的诞生和发展,到因“文革”造成的发展停顿,心里痛呀!自己和老伙计陈玉顺差点没顶住造反派冲击办公机关,多亏矿上的老伙计们全力保护下没有受到迫害。事过后让人感受劫后余生。书记陈玉顺对矿长冯茂才开玩笑地说:“经历了这么多事,我的身体快不行了,但是我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会一直陪伴大家共同过难关。”两个人没事时也共同探讨我们这个国家。作为在基层工作的领导者,对国家目前的处境很是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