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人生目标的清晰
作品名称:矿山岁月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06-22 09:29:15 字数:3102
启明星尚未隐去,蓝光和韩启方便跟着各自村里的青年朝县城走去。他们和众多农家子弟一样,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县城体检——这是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
这群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脸色蜡黄,一看便是长期营养不良的模样。寿县负责体检的刘正清看了直摇头:“咱这儿的农民兄弟日子过得苦啊。”他和同行的赵雅芝大夫交换意见,“能来的,估计家里条件都不咋样。先检查吧,没大问题的就放行,给娃娃们一条出路。”赵雅芝应道:“刘领导说得是,太严了怕招工任务完不成。”
不多时,各公社的青年陆续完成体检。除了个别身体有恙的四个常宁公社的小伙子因急性结膜炎、视力严重不达标被刷了下来。他们只得背着行李,失落地踏上归途。
快到中午时,蓝光手提木箱,背着铺盖卷,气喘吁吁地赶到寿县招工点所在的县医院。刘正清正在办公室喝茶,一眼瞅见熟悉的身影,忙跑出去喊:“小光!小光!咋才来?”蓝光喘着粗气回答:“刘叔,咱村离县城十来里地,我爹娘刚做好饭,我一路小跑来的,不敢耽搁。”刘正清让他先缓口气,说:“过会儿体检,没问题下午就能去矿上。”
蓝光安顿好行李坐下休息,忽听外头传来女声:“禁军公社的蓝光,到了没?”是赵雅芝大夫在点名。蓝光一愣,赶紧应:“到了到了!”他小跑着进了体检室,测视力、验血、量身高都没问题,偏偏血压偏高,一下紧张起来。
刘正清正好送表路过,见他愣在原地,忙问:“小光,体检咋样?合格没?”蓝光苦着脸:“叔,血压高,不合格,怕是去不成了。”刘正清追问:“以前在家有啥病没?可不敢隐瞒,矿上干体力活,身子骨不行可不成。”蓝光急道:“我是家里的壮劳力,平时没病没灾的,要不我爹娘能让我来?”
刘正清找到赵雅芝:“小赵,刚体检的小子血压高,我问了,家里好好的,其它项目都正常。咋回事?”赵雅芝想了想:“刘领导,你问问娃咋来的?分析分析。”刘正清如实说:“他说是一路跑来的,怕迟到误了事。”赵雅芝笑了:“老刘,这事儿简单!让娃去门市买点醋,下午体检前喝一小口。”刘正清急着要走,赵雅芝调侃:“老刘这是走后门啊,欠我个人情!这娃谁家的?瞧你这么上心,该不会是背着嫂子收的二房吧?”刘正清摆手:“我要有这么个娃就好了!咱一个村的,论起来他叫我叔。我爷那辈逃荒来的,多亏他太爷收留,我家才在这儿落脚。他家当年也是财东,我爷我爸都在他家扛活。这家人对我家有恩,我阴差阳错到了矿上,这娃乖得很。”赵雅芝笑弯了腰:“瞧你紧张的,我又不是长舌妇,回头不跟嫂子说。”
刘正清叮嘱完蓝光,匆匆离开。蓝光一头雾水——“醋能治血压高”?他虽疑惑,还是按刘叔说的办。
这是蓝光第一次进城。寿县的破败城墙将县城围得严严实实,中规中矩的建筑比村里气派多了。他漫无目的地晃悠到城南,见一家五金百货店挂着门联,门口站着个穿织布衫、粗布鞋、短发眉清目秀的服务员。他不好意思开口:“姑娘,这儿卖醋不?”服务员打量他的打扮,笑问:“第一次出门?买醋干啥?”蓝光挠头:“我叔让买的。您这儿有糕点不?我也捎点。”他很快买好东西——这是他第一次和母亲以外的女性说话,紧张又兴奋,提着东西一溜烟跑了。服务员望着他的背影,差点笑出声。
蓝光啃着自带的菜团子,算是在城里吃了顿饭。按刘正清说的,他喝了醋,顺利拿到了招工表。他心怀感激,跑到刘正清办公室,却见对方正忙。等人都走了,他才轻声喊:“叔,我验上了。”刘正清喜道:“好!去集合点等着,下午点名去秦都市,和其他县的新工一道去矿上。”蓝光犹豫了一下,没动。刘正清催:“还有事?”蓝光扭捏道:“没啥,就是买醋时,顺便给叔买了点东西。”刘正清这才反应过来,摆手:“小光不用,咱两家啥关系!”蓝光坚持:“叔别推辞,别让人看见。”刘正清无奈接过一小包糕点:“行,你有心了。到矿上让你婶给你做点好吃的。”
再说礼县的韩启方。他迈着长腿,跟着父亲从村里赶到关中地区的县城——唐昭陵就在附近。礼县与乾县相邻,周边名胜不少,可他此刻顾不上看,满脑子都是招工的事。
赶了五里山路,韩启方远远望见礼县县医院的招工体检处。二层小楼前挤满了各乡镇的青年,等着叫号。有人欢喜有人忧:合格的在一旁等去矿务局的临时休息点,不合格的只能回家。
韩启方上过学,气质比旁人更精神。他顺利完成了各项体检,正等着结果,忽听点名声:“泾河公社的韩启方,来了没?”他赶紧把行李交给旁边的人照看,匆匆领了表。填完信息,他回头看见帮自己看行李的小伙子,一问才知是北园公社的张强,同样要招工去矿上。两人一来二去熟络了,张强说:“我离得近,来得早,体检快做完了。下午到秦都市汇合,一起去矿上报到。”韩启方点头:“兄弟,帮我看会儿行李,我去体检。”
测血压时,韩启方犯了难——血压偏低。量血压的女大夫询问情况,和中年男大夫商量后说:“农村娃营养不良,加上赶路累,到矿上能吃好点就好了。你去买点红糖,喝点糖水,再来量。”
韩启方心悬着——这是背水一战,要是过不了,回去咋办?他跟张强道别,逛到县城中心的钟楼旁,见个小门市货物琳琅满目,心头一喜。中年男售货员斜眼瞅他:“不买东西赶紧走,这是啥地方?山里人来凑啥热闹?”韩启方不卑不亢:“买半斤红糖,再来一斤橘子。”售货员态度软下来:“行,大兄弟。”
韩启方买了东西,没敢耽误,赶紧回医院。他用搪瓷缸子接了水,放了红糖,吹凉了喝了个精光。再测血压时,奇迹发生了——血压恢复正常。女大夫笑着说:“合格了,去外面等着吧,下午跟车去秦都。”韩启方趁没人注意,把橘子悄悄放在女大夫伸手能拿到的地方,退了出去。女大夫瞥见,笑着摇头。
张强得知韩启方合格,自己也过了,两人高兴得互相道贺。随着体检合格的人陆续到齐,礼县负责人张子清和矿医院的姜大夫汇总资料,松了口气——应召74人,合格58人,总算完成任务了。
下午,新工们在秦都市中山路的国营东风宾馆集中。工作人员发了热水和白面馍馍,这些农村娃只在过年见过,馋得直咽口水。刘正清和张子清讲话动员后,新工们被安排在宾馆稍作休整,自由活动两小时买生活用品。
七〇年的秦都,建筑还保留着民国风格,渭河古渡清晰可见,宽阔的渭河养育了一方百姓。老街多是土木结构的传统店铺,书店、土产日杂店、理发店……只有国营食堂开着门。街道墙上写着“毛主席万岁”的标语,从农村来的青年连吃饭的地儿都找不着,既陌生又激动——这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
蓝光、韩启方、张强和其他人一样,憧憬着未来。煤矿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比起村里缺吃少穿的苦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张强和韩启方趁着空闲在秦都转悠,走到渭河古渡时,见一个青年坐在岸边沉思。走近一问,原来是同车来的新工,便打招呼:“伙计咋称呼?都是去同城煤矿的,以后是兄弟了!”被喊的正是蓝光。蓝光应道:“我叫蓝光,寿县人,家里实在待不下去,出来闯闯。”三人越聊越投机,直到集合时间快到了,才恋恋不舍地返回旅店。
带队干部刘正清和张子清整队,让大家站好,准备乘车。六辆解放大卡车停在院里,新工们收拾行李,整装待发。张子清宣布纪律:“路上不管干啥都要打报告!互相帮助,有啥问题及时说——大家坐同一辆车去矿上,统一分配宿舍、学习、休息,做到‘三统一’!”他提高嗓门问,“听清楚没?”新工们扯着嗓子喊:“听清楚了!”
张子清点完名,挥挥手:“准备上车!”刘正清安排车辆,每辆车选一个车长协助管理。随着卡车陆续开出宾馆,夜色渐浓,车队朝着三原、富平方向驶去,途中在耀县停了停,让新工解决个人问题。
坐在颠簸的车厢里,新工们昏昏欲睡。他们望着窗外掠过的乡间土路,心里既有对未知的向往,也有对山沟里煤矿的忐忑——都说煤窑苦,可留在村里更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