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驾洛国普州太后许黄玉传奇>第十四章 螟蛉义女

第十四章 螟蛉义女

作品名称:驾洛国普州太后许黄玉传奇      作者:傅光炯      发布时间:2025-06-14 23:10:45      字数:5206

  这时候,道路的西方渐渐地露出了两个人影。前面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他穿着粗布短衣,挑着一担书箱——那时候尚未发明纸张,读书人的书箱颇为沉重,所以他们出门,往往必须有个年轻的书僮陪侍。后面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穿着长衫,模样文雅。少年走得很累,一边走一边揩拭着脸上的汗水。中年先生也走得很热,一边走一边挥动着手中的羽毛扇子。
  看见这里有棵大树,中年先生叫道:“许朋,我们在这棵树下歇息一会儿吧!”
  少年答应了一声,将肩上的担子搁下,先去大树旁边找了一块干燥的地面,再铺上一块干净的布帛,然后叫道:“先生,您来这里坐一坐吧!”
  中年先生答应一声,果然过去坐了下来。许朋与中年先生隔了一段距离,也随意地坐下。
  中年先生立即看见了倚在旁边的公孙慧娘,不由得连忙问道:“哎,小姑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有回家?”
  许朋闻声跑了过来,看了看,也诧异地说:“真是一个女孩子呢!”
  中年先生慢慢地起身,俯下了身子观看。这下子他更加奇怪了:“噫!这是谁家的女孩子呢?”原来他看出公孙慧娘的气质不属于寻常人家,但此时她却是衣衫零乱,面目污秽。
  公孙慧娘看见二人如此注视自己,害羞地低下了头颅。
  中年先生温和地问道:“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公孙慧娘呐呐地说道:“我姓安,叫做安灵芝。”
  中年先生知道这附近并没有什么姓安的大户人家,这个孩子明显地在说谎,可是看得出来,她的说谎乃是迫不得已,于是又问道:“你为什么还不回家?”
  公孙慧娘好生为难。她既不能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的家已经被汉家朝廷给毁了,也不能不回答那个中年人的问话。半天,她才怯生生地答道:“我已经没有家了。”
  中年先生吃了一惊,又问:“你还有什么亲人没有呢?”
  公孙慧娘哽咽着回答:“我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了。”
  中年先生又问道:“你还有什么亲戚么?”
  公孙慧娘又哭着说道:“我的亲戚也住得很远很远。”
  中年先生愣了一愣,又问:“那么,今天晚上你怎么办呢?”
  公孙慧娘哭泣着道:“不知道。”
  许朋插嘴说:“这个孩子好可怜啊!”
  中年先生想了一下,毅然决然地说:“小姑娘,你愿意做我的女儿么?我家就在这附近的许家庄。如果你愿意,就随同我们回家。家中还有母亲和一个兄长,今后我们供给你衣食住行,还让你读书识字。”
  公孙慧娘喜出望外,可是她又转念一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情呢?我会不会遇上了什么坏人?”
  许朋看出了公孙慧娘的担心,着急地说:“许先生是闻名蜀中的大儒者、大善人!平常女孩子想做他女儿还办不到呢。你还有什么顾虑?还不快过来拜见了爹爹!”
  公孙慧娘轻声问:“什么是爹爹?”
  许朋“卟哧”一声笑道:“爹爹就是父亲嘛!连这个你也不懂?”
  公孙慧娘略微放下了心来,上前跪拜于地,怯生生地叫道:“爹爹!”
  原来,中年先生乃是普慈县东南许家庄的庄主,姓许,名明敬,字崇信。许崇信的祖父许开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夫。那时候天下太平,许开顶依靠自己的勤劳节俭,慢慢地拥有了土地和房舍,开始供给儿子许正宏读书。许正宏发奋读书,后来在成都做了一个小官,娶了一个贤惠漂亮的妻子杨惠。可是以后因为他正直无私,得罪了权贵,不久就锒铛入狱。好在朋友们竭力运动,方才得以免罪释放。许正宏忧愤成疾,不久以后病死。杨惠变卖了成都的家产,迁回普慈寨东南居住,一心一意地培养儿子许崇信读书。许崇信从小用心读书,年轻时代就在蜀中颇有名气。他学识渊博,一生又喜欢积善累德。公孙述曾经屡次要求许崇信出去做官,但许崇信坚决不肯。蜀国灭亡以后,汉家朝廷也多次派人前来邀请,许崇信仍然坚持不去。
  许崇信只有一个儿子,平时也想有一个女儿,偏偏许夫人生了儿子以后不再生育。他四处留意,总想收养一个女儿,可是却从来没有遇上一个中意的人选。此时收下了公孙慧娘,许崇信满心欢喜,立即对许朋说道:“你带小姐去到田边,掬点儿清水,让她洗个脸,咱们主仆三人好上路!”
  许崇信他们走了不久,前面露出了一个村庄。夜幕初降时分,乡间气氛平静而又欢畅。家家户户炊烟徐徐,院前院后鸡鸣狗叫。这里就是普慈寨东南的王家庄。庄主姓王,名修,字初亭,是西汉时期辞赋大家王褒的后裔。
  王褒是蜀地资阳(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他家庭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数年以后母亲也逝世了。王褒对父亲的印象不深,但是对母亲却记忆犹新。一天晚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小王褒从梦中惊醒过来,立即飞奔上山,趴在母亲坟上,欲图加以保护。因此,后世《二十四孝》中写下了“王褒伏墓,怕惊母魂”那个故事。少年王褒立定志向,刻苦读书。开初他的家境贫穷,只能白天下地劳作,晚上挑灯夜读。他的家中没有藏书,便向别人借阅。那时候没有纸张,王褒就用树皮、树叶和竹片练习写字作文。后来,地方上的士绅欣赏王褒的志向,纷纷给予他资助,王褒的家境因此渐渐地得到改善,开始一心一意地读书。他喜欢在屋后的小山岗上读书,以至于后来那座小山岗被人们称为了“书台山”。王褒的门前有一大一小两口池子。王褒常常在池中吸水磨墨和洗笔。天长日久,池水变成了墨绿色。后人便将池子称为了“墨池”。世代相传下来,至今那个村庄和坝子还是叫做“墨池村”和“墨池坝”。青年时期,王褒就以“博览群书,精通六艺”著称于世。他曾经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一反当时大赋的雍容华贵,写出了《九怀》一赋,初步展现了他惊人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那时候,汉宣帝在位。因为当初汉武帝的功劳,国家十分昌盛,各地的少数民族纷纷给朝廷进贡。汉宣帝下令编修汉武帝的故事,褒扬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宣帝神爵二年,王褒与住在成都安志里的许正宏相识,彼此成为了至交好友。
  汉宣帝神爵四年春天,王褒应益州刺史王襄的邀请,专门在成都从事写作,先后写成了《中和》《乐职》《宣布》等辞赋,热情地歌颂了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王襄非常高兴,又在蜀中挑选了能歌善舞的僮子数十人,由王褒加以教习。以后,还由王褒带领这些僮子,在蜀中到处演唱这些歌赋。再后来,王襄又让王褒带领这支队伍去到长安的太学府中献艺。汉宣帝和朝廷大臣们看了十分赏识。由于王襄的举荐,汉宣帝决定亲自主持对于王褒的殿试。宣帝出了一个叫做《圣主得贤臣赋》的考试题目。王褒站在朝殿上,不慌不忙,文思有如泉涌,辞赋一气呵成。宣帝看了大为高兴,马上下诏,让王褒充当他的宿卫侍从官,随着他四处巡视。以后,王褒又接连写出了《甘泉赋》《甘泉宫颂》《洞萧赋》等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辞赋,成为了汉代的辞赋大家和骈文的开山鼻祖。
  许正宏逝世以后,王褒不忘故人之谊,专门前去吊唁。杨惠叫家奴便了出去买酒,另外一个家奴武阳出去购买茶叶。便了不肯前去,还冲到许正宏的坟前,用木杖敲击着坟头,愤激地嚷道:“许大夫啊许大夫!你买我的时候,只是叫我替你看守你的坟地,并没有叫我替杨惠家中的男子买酒!”王褒大怒道:“杨惠,你这个奴隶肯卖吗?”杨惠说:“怎么不肯卖呢?这家伙平时最爱顶撞主人,就是没有人肯要他啊。倘若你肯要他,写上一张契约,带了他走路吧!”便了还在旁边不住地嚷嚷道:“好!要我干的活路,叫他都要写上。如果不写上,我也照样不干!”王褒为此写下了那篇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戏谑性赋体《僮约》。在他而言,自然不能意识到这是奴仆们对于主人不合理不公平待遇的反抗,但他却在无意中真实地记载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虽然王褒因为便了的事情不痛快,但是许王两家却从此结下了世世代代的友谊。
  汉宣帝甘露三年,一个方士用益州出现了“金马碧鸡”之神的假故事欺骗汉宣帝。汉宣帝派遣王褒还乡,主持祭祀仪式,获取“金马碧鸡”。其实,这个所谓的“金马碧鸡”不过是云南省大盐县的两座山名。王褒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那两座川滇交界处的大山。王褒首先作了《移金马碧鸡文》,然后逐庙逐庙地礼拜祈祷。结果,“金马碧鸡”没有出现,王褒却活活地累死在途中!汉宣帝听说了以后,不胜惋惜,下诏将王褒的遗体运回祖籍资阳县厚葬。
  王褒死了以后,他的后人虽然坚持诗书传家,但成就远远不及王褒。数十年以后,王褒的后裔王修迁来了普慈寨东南定居,建成了王家庄。王家庄与许家庄相距四五十里,两家照样相互往来。许崇信的儿子许宝玉,饱读诗书,不肯做官,只是喜欢游历四方,寄情于山水之间。王修女儿王凤姑,比许宝玉略小两岁,她一方面跟随父亲学习诗书礼乐,一方面又向母亲学习针织女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女和淑女。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王修和许崇信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后来干脆订下了儿女亲家。因此,许崇信还乡,就顺道首先来到了王家。
  许崇信他们来到王家庄前面,许朋高声叫道:“王先生,我家许先生过来了!”
  院内立即走出了一位五十来岁的老者,也是长衫纶巾,一派儒生气息。这人便是王修。
  “稀客,稀客!”王修欣喜地叫道。
  许崇信走上前去,双手作揖,亲切友好地问候:“王兄,别来无恙。”
  王夫人和凤姑也迎了出来。凤姑走上前来,娇滴滴地叫了一声:“许叔叔!”
  许崇信高兴地连连答应。
  王夫人打趣地说:“天哪,也不知道哪股仙风将崇信老弟吹来了我家?”
  许崇信笑道:“嫂子说笑了!兄弟原来在家的时候,哪个月不过来叨扰你们几次?只是空手过来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了!”
  王夫人佯装嗔怒地道:“我们两家世代交好,又是儿女亲家,还有个什么不好意思的?你说往日没有带着什么礼物,莫不成今天还带着什么礼物来了?”
  许崇信不慌不忙地说道:“你们看一看,这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是我刚刚收下的女儿,也就是凤姑将来的小姑子。有了这么一个小姑子,凤姑嫁过门来,也就不会孤独寂寞了,你们说这个礼物值不值得呢?”
  凤姑“哎呀”一声,羞怯地退到了一边。
  王修笑道:“你们两人玩笑,拿我的女儿开涮呀?”
  王夫人将公孙慧娘拉在自己身边,仔仔细细地看过,又诧异地问道:“你许崇信哪辈子修来的福份,在哪里收养了这么漂亮的一个宝贝女儿?”
  许崇信呵呵直笑,不作正面答复,反而指着凤姑向公孙慧娘介绍道:“女儿,这就是你未来的嫂子。”
  公孙慧娘按照宫中的规矩,就要上前跪拜行礼。凤姑急忙拦住。
  王夫人道:“这个小姑子固然很好!不过,我又要说你老弟了。既然做了人家的父亲,怎么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替她置办呢?凤姑,你过来!”
  凤姑急忙上前。
  王夫人说:“你先带妹子下去梳洗,晚上再替她作一件像样的衣服!”
  凤姑满心欢喜地带着公孙慧娘下去了。
  几年以来,公孙慧娘第一次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凤姑又替公孙慧娘精心梳妆打扮了一番。晚餐时,公孙慧娘一出现,满屋之人无不惊叹她的美丽。许崇信和王修频频举杯,畅叙别情。王夫人却特意让公孙慧娘坐在自己的身边,还不断地给她拈这样挟那样。可是公孙慧娘心事重重的,始终无心下咽。在她想来:“这些人固然富裕、善良,也对自己很好。可是如果他们知道了我的身世,恐怕还是会将我交给官府,或者将我赶出门去,到时候我还是不知道去向何方!”
  “她的遭遇一定很悲惨。”王修想,于是开口劝道:“姑娘,过去的事情你就将它忘记了吧!”
  公孙慧娘勉强地笑了一笑。
  许崇信说:“女儿,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事情么?”
  公孙慧娘低头不作回答。
  王修说:“姑娘,许家乃是个书香世家,家境也不错。你的父亲、母亲和兄长人品都极好。你去到他们中间,一定会十分幸福的!”
  公孙慧娘还是不肯做声。
  凤姑说:“妹子,这里都是你的亲人,你不要认生见外。不管你有多大的难处,我们都会帮助你的!”
  公孙慧娘这才点了点头,说:“嫂子,我放心。”在这批人中间,公孙慧娘对凤姑最有好感,所以毫不迟疑地回答了。可是她的一句“嫂子”,却把凤姑说得满脸通红。
  那天晚上,凤姑挑选择了一匹上好的蜀锦,坐在灯下,连夜为公孙慧娘赶制衣服。公孙慧娘自幼在宫廷中长大,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哪里知道衣食从何而来呢?此刻她静静地坐在凤姑的身旁,诧异地看着凤姑飞针走线。凤姑也一边缝制衣服,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小妹妹,你原来的家住在哪里?”
  公孙慧娘立即回答:“成都。”
  凤姑又问道:“你原来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公孙慧娘张口就来:“我姓公孙,叫做慧娘。”可是话刚刚说出口来,她又后悔不迭。
  凤姑顿时明白了她的来历,当下也不再询问。过了一会儿,凤姑发现公孙慧娘的脖颈上面戴着一个奇怪的饰物。那是一个金质的圆圆的小镜子,直径不过两寸,表面却精致地刻绘着头尾相对而且双目相互对视的两条小鱼儿,于是好奇地问道:“妹子,你那是个什么东西?”
  公孙慧娘说:“我也不知道,只是母妃留给我的。”
  凤姑问道:“可不可以借给我把玩一下呢?”
  公孙慧娘天真地说道:“既然嫂子喜欢,我就把它送给你吧!”
  凤姑接了过去,认认真真地看了又看,发现小金镜的底面还有一串无法辨认的类似异族文字的图纹。她顿时明白了:这个双鱼形小金镜一定是夜郎国王族的珍贵物品。于是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母妃将这个东西留给你,自然十分珍贵。你要好好地保存,不可以轻易拿出来示人,更加不可以随随便便地送人!”
  公孙慧娘“嗯”了一声。
  凤姑又说道:“你既然来到了许家,爹爹自然会替你取上一个崭新的名字,你将以前的那个名字也忘记了吧,这样你才会安全!”
  公孙慧娘不由得向凤姑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