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分九等 二、繁华初现
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在他的高明布局下,朝廷和京畿地区很快稳定下来。京城刚一稳定,转过年来,他便派绍钦去洛阳办理一件机密大事。
赵光义在斧声烛影的传闻中坐上皇位后,他最担心的是军队不服和叛乱,因为那都是兄长的部下。他在听王继恩汇报时,听到百姓担心回到五代那人吃人时代的议论,他就动了心,既然人心思定,这是好现象,在这上面可以作点儿文章。于是,龙椅一坐稳,他就翻出开封府存档的一件旧案。
赵匡胤的第二位夫人王氏,非常贤惠,夫妻恩恩爱爱,可惜二十多岁时因误服药死了,令赵匡胤非常伤心。王氏有个胞弟叫王继勋,此人能征善战,骁勇异常,善使铁鞭、铁槊和铁楇,人送美号“王三铁”。但是这个人生性残忍,奴婢们犯到他手里,下场都很惨。
奴婢、百姓还有官员纷纷告到官府,赵匡胤护短,就是不处罚。后来告的人越来越多,赵匡胤无奈将王继勋发到洛阳做了闲职。
赵光义决定拿王继勋开刀,一是扫除恶霸收买人心;二是西京洛阳的重要性,军队的主力都集中在那附近,最怕军中有人振臂而呼。西京决不能出乱子,西京不乱,军队就乱不了,这才是赵光义必欲杀之的真实原因。
绍钦到了洛阳,先将王继勋控制住,然后搜集证据。结论是:王继勋是个出了名的吃人魔头,他专爱吃女人肉,仅在洛阳的五年间,被他烹食甚至生吃的女人就多达一百余人,这些女人多是他的女婢或抢来的民间少女。他还和臭味相投的洛阳长寿寺和尚广惠一起,烹食女人,饮酒作乐。
案子报到朝廷,赵光义非常高兴,下诏就地正法。就在洛阳的闹市街头,将王继勋斩首示众。
对广惠和尚就要先折磨折磨了,不能让他死得那么痛快,得让洛阳的百姓出出气。行刑的士兵抡起大锤,一锤一锤地将和尚的腿骨砸断,疼得和尚惨嚎连天。在围观之人的笑骂声中,士兵问:“这个贼秃该不该杀?”人群中爆发吼声:“该杀!该杀!”士兵手起刀落,将广惠枭首示众。十字街头响起如雷的掌声。
赵光义的这件事办得漂亮,他抓住了人心思定的心理,惩恶除霸,邀买人心,一举多得。
那么王继恩的事管不管呢?唉,又没有人前来告状,管他的呢,赵光义对王继恩很放心。他只是有点失望,放你到外边帮助朕安定边境,连给朕送几百只羊这点儿小事都想不起来?这几天,朝廷授他天雄军都监的诏令正在路上,看他接到诏令后的表现吧。
赵光义并没有真生王继恩的气,军队和北方边境的安全交到他手里,睡觉踏实。
开疆拓土虽然没有成功,不过也有好的一面,这不,从登基时就定下的编纂书籍已经圆满完成。由李昉主编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三部大块头著作就摆在眼前的龙案上,这算是文化盛事吧,历史肯定给我治理天下的功绩加分。
更重要的,所有关于那件事的文字全部清理干净,只留下“斧声烛影”四个字,后世之人再怎么作文章,也不能把那千古骂名凿实在自己头上。想到这里,他冷冷地一笑,来了兴致,吩咐召两个妃子来服侍。
不管怎么说,那场宫廷巨变给社会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皇帝赵光义采纳了兄长重文抑武、追求享乐的国策,又接受了对北方军事失利的现实,停止了对辽国的战争。
国家制定的政治军事国策就是守内虚外,也就是将重兵屯驻在京城周围。因此开封城的里城、外城到处是兵营,几十万的禁军充斥在汴京城的里里外外。
为了让这些士兵保持战斗力,要经常地安排他们进行训练和体力劳动,修缮保养城墙,维修军事装备和器材,防火救灾,承担清理街道、宫观、植树等劳务,等等。甚至无聊到让士兵扛着麻袋从北城运到南城,再由另一队士兵将麻袋扛回北城。反正每天都要找点儿事做,不能闲着,闲着容易生事。
人口的增长和庞大的驻军,促使国家的经济命脉汴水的航运特别发达,使得开封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带之而来的是从上到下追求享乐之风愈演愈烈,讲排场、比享受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最先兴旺的是酒楼饭店和瓦子勾栏,这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大需求的场所。酒楼茶肆、勾栏瓦子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充斥着开封城的大街小巷。
偶尔,赵光义也微服私访,去东京街面上考察民情,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兴奋不已,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与他任开封府尹时的东京城完全两样了。
酒楼饭店越开越多,越办越高档,市场、娱乐场所越办越大。茶余饭后,人群一拨一拨地去瓦子勾栏看杂耍,听讲书。
瓦子就是在城市空旷的地方围起来的游艺娱乐场所,面积通常都很大,瓦子里纵横交错地搭建着一排排一行行的简易棚栅,称为勾栏,一间一间的被各类商家租用。
瓦子勾栏里的各项活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应有尽有,有说书的、唱曲的、杂耍的、小杂剧、傀儡戏,还有玩虫蚁的……。游人累了,有休息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饮食售卖,夏日有冷饮,冬天有热茶。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雨晴天,瓦子里的各个看棚总是爆满。每天从上午开始,这样的热闹要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皇城的西南方向,有一座豪华的大宅院,只看巍峨的大门和高墙,就知道这是高官的宅邸。
宰相吕蒙正在自家后花园里观赏景致,一边思索着朝廷大事,偶然见到角落里有一堆堆的小土堆,有的已连成大的土丘。他问:“这是要造假山吗?不是跟你们说了不要再大动土木了嘛。”
仆人回道:“相爷,这不是要建什么,只是这边比较偏僻,又有块空地,就利用上了,没想到今天被相爷发现了。”
吕蒙正警惕了,问:“这土堆里埋的什么?”
仆人只得回道:“您吃鸡舌汤剩下的鸡骨头和鸡毛不好处理,只好扔到这里用土盖上。”
吕蒙正大惊:“我就爱喝一碗鸡舌汤,又不是顿顿都喝,怎么会有这么多?”
仆人说:“一碗鸡舌汤有几十个鸡舌,可一只鸡只有一根舌头,这一堆土就是您一个月喝汤剩下的东西。”仆人的话让吕蒙正大惊失色。
当朝宰相吕蒙正是个好官,很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也很受百姓的爱戴。吕蒙正少年时,他和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受尽了饥寒交迫、世态炎凉。经过苦读和奋斗,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仅仅用了十年,他就从状元一跃而成为宰相,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成为宰相的他,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嗜好,每月要喝几次鸡舌汤。不明就里的人说,大惊小怪,那么大一个宰相喝碗汤算什么?
单看起来是没什么,可你看看上面提到的土堆那件事,那是小事吗?为了满足他的口腹之欲,府里的人上顿下顿吃鸡,连成群的下人都吃腻了,说吃鸡吃得满嘴都是鸡屎味。
开封百姓听说此事后,不禁骂声连连,装什么王八蛋呀,你又不是从小锦衣玉食、足不出户的。你也是从苦难生活中过来的人,到现在装得什么都不知道,一碗鸡舌汤需要几十条鸡舌,就算你的家人可以从善烹饪鸡鸭的大饭店订,总有不赶趟的时候,那就不得不临时宰杀十只二十只鸡,以满足你的口舌之欲。
你身为宰相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还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吗?在俺们穷苦百姓家,几只鸡就是奶奶的命根子,甭说宰吃了,就是下的蛋也舍不得吃,还得拿到集市上去换生活必须的油盐酱醋。
吕蒙正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命运赋》,其中提到他未入仕前的艰苦生活,每当回想起当年的困窘,他就忍不住心酸落泪,“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
比较前面吃鸡事,天上地下,有没有点儿小人得志的味道?身为宰相这样铺张浪费,这是一个示范,不可取。但他不是唯一的,这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心态,整个官场都在追求这种标榜雅致、浮华虚荣的生活,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到了极致。
而在皇帝眼里,这样的官员让他放心。忠心、能干、一心追求享乐,吕蒙正就是个榜样。
其实这个时候才刚刚是繁华盛世的曙光初现,奢靡享乐就已经到了如此的程度。但是繁华和贫穷总是并存的,开封的城内城外形成强烈对比。
一次朝会上,皇帝赵光义自夸功绩,说天子脚下的开封城是多么的富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