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分九等 三、开科取士
吕蒙正不客气地说:“皇帝所在之处,自然是人民、财物都聚积于此,所以才能如此繁盛。臣曾经去郊外,亲眼见到去城不出数里,到处有大批大批的乞丐、游民,路上就有饥寒而死的人,那可不是开封城里这个样子。”
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是大多数,看来吕蒙正不是不知道啊,但他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难怪他能成为一心为官之人的偶像,又遭到穷苦百姓的唾骂和指责。
饱暖思淫欲,朝廷的倡导和引领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那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也兴旺起来。东京城里城外的驻军越来越多,为满足士兵的需求,各种档次的场所毫无节制地蔓延滋生,加剧了京城的负担和管理。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闲杂人员的增加,这对社会秩序可不是个好现象,开封城里的游民、闲汉、地痞无赖数量越益庞大,他们成群结伙,到处骗吃骗喝、寻衅滋事,扰乱社会秩序。
城市里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吃喝玩乐的各种休闲娱乐场所有了,可以听说书,听小唱,看杂耍,观杂剧,开封城里似乎什么都不缺。
真的什么都不缺吗?文人士大夫可不那么认为,瓦子里说书的、唱小曲的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偶尔去那里逛逛还行,那里主要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
那么到底缺什么呢?谁也说不清。
想到吕蒙正,赵光义忽然想到,又到了开科取士的时候了,该给国家选拔储备一些人才了。
宋朝的科举定为省试和殿试两级考试。本届省试顺利地结束了,奏名进士一百一十人进入殿试。
殿试也就是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由皇帝当场出题,考官及时阅卷,当天唱名决定名次。
一天之内完成殿试全部程序,难怪在考生心里,所谓的殿试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文章或举止能引起皇上注意,名次比省试往前提提,有争夺状元潜质的考生更盼望着皇上垂青。
殿试就安排在讲武殿进行,由皇帝亲任主考官,以示重视科举,爱惜人才。而对于考生来说,一旦荣登金榜那就是天子门生了,是莫大的荣誉。
讲武殿里人挤得满满的,人声嘈杂,喜气洋洋,都在等待着皇帝驾临。考生中不乏狂傲之士,一个考生站起身来嚷道:“我乃钱塘举子钱易,今科状元非我莫属!”
考生们交头接耳、嗤之以鼻,有个叫孙何的揭短,“省试你都没得第一,还想着殿试中状元?这屋子里一百多人,你能进前十就算是你钱氏祖上积德。”
钱易大声说道:“省试那是考官瞎眼,所以我不服呀,且看今日殿试成绩再论,我不得状元做,你们谁都别想!”
尽管多数考生在这种场合下不敢高声,大殿内仍然是嗡嗡嘤嘤乱成一片,气得考官拍着桌子叫道:“肃静!肃静!这是什么场合,由得你们如此放肆。”
“汪汪汪、汪汪汪!”
正在乱时,门外传来几声犬吠声,打断了考官的训斥。考生纳闷,皇宫里还养狗哪?是当宠物养,还是看家护院,要是看家护院,那么多的卫士干嘛吃的。
礼宾司官员喝道:“皇上驾到!”众人立时闭住嘴巴,眼睛齐刷刷地望向门口,都在企盼着一瞻天颜。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狗,一瞬间,各种表情浮上考生脸上。随着犬吠声,皇帝赵光义走进讲武殿,身前跑着一只桃花犬。
这只狗四腿修长,雪白的皮毛上旋着花瓣样的黑毛,清爽飒利。这是赵光义做了皇帝后,合州地方官进贡的一只桃花犬,这种犬个子虽小但很勇猛暴躁,赵光义非常喜欢,连上朝时都带着。
每次上朝时,桃花犬都是跑在皇帝前面进殿,冲着下面的文武百官一阵狂吠,待到朝堂上肃静下来,皇上也进殿了,它就安静地卧在皇帝御座旁边,有了它,朝堂上的秩序比宦官喊肃静还有效。
考生有喜欢狗的有怕狗的,喜欢的心里夸这只狗漂亮、纯种、稀有。也有人嘀咕,皇上在这种场合还带着狗呐,这儿又不是御花园,有这种想法的人多是怕狗的人。
俗话说狗通人性,狗也很能看人下菜碟,以往在朝堂时,满朝都是文武大臣,桃花犬只在随皇上进崇政殿时吠叫几声,之后便安安静静地卧在御座之侧,直到散朝。
今天可不这样,底下的人又多又密,穿着颜色单一,桃花犬似乎分得出人的品级贵贱,动不动就吠叫几声,整个考试中间还不时地站起来溜达,在考生的脚下闻来嗅去,搅得考生心绪不宁,也有天性怕狗的考生,吓得连笔都拿不稳。
殿试开始,皇上当场出题。赵光义想到最近翰林院一些学者的反映,说是社会上近来文风浮躁,读书人往往以笔头子快为美,不注重文章质量。赵光义就想出个冷僻点儿的赋题难一难这些举子,煞煞这股风气,他用庄子的一句话“卮言日出”为赋题。
“卮言日出”一词出自《庄子·寓言》章,意思是随心所说、没有成见的话。对“卮言日出”的解释,必须联上后一句“和以天倪”一起解释才完整。意为随心表达、没有成见的言论天天在变,但要因循自然的无穷变化与发展。
这样冷僻的赋题的确是太少见了,尤其是在殿试阶段,因为在举子看来殿试就是走个过场,就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皇帝赵光义的狭隘性格。
庄子的文章本来就很玄虚、难懂、难记,考场上又只拿出一句让考生作赋。绝大多数考生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和本意,简直无从下笔。
还好,赵光义也知道有可能不少举子不知出处,便不厌其烦地予以释题。
赵光义讲道:“你们今天能坐到这里,说明你们通过了省试,跨过了人生第一道门槛,这就算成功。今天的殿试,朕提出两点,你们切记,可以受用终生。一是读书要勤,开卷有益,每天都要手不释卷。再有就是读书要钻,要吃透书本,不要浅尝辄止,更不可断章取义。谚语云:读十篇莫如做一篇。提高文章水平,归根结底还须自做、多做、常做。朕出此道赋题,非是有意难为你们,实是有感而发。比来举子浮薄,不求义理,务以敏捷相尚,此风不可长。今此题渊深奥妙,故使研穷意义,庶浇薄之风可渐革也……。”
皇上在上面讲解试题,考生若是注意听讲,答卷时即使不会像平常作文章那样流畅华美,也不会错到哪儿去,基本上都能通过殿试这一关。
不料,赵光义刚讲完不久,一个年纪非常小的举子已经起身交卷,这个举子叫钱易,赵光义将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撴在桌上,气得他脸都绿了。
看见有人交了卷,又有一个考生再也忍受不了了,也起身交了卷,身后衣服湿了一片,凳子上汪了一滩水,原来他被狗吓尿了。
赵光义一见这个考生缩脖端肩的样子就来气,这样性格懦弱的人将来能干什么大事,再看卷子,上面只写了一首词《柳梢青·卮言日出》。
已经多年没有人在皇上面前提到填词了,这还了得,而且是文不对题,让你写篇赋,你只填首词。气得赵光义将写着词的试卷撕碎了扔到脚下。这位考生的考卷没了,当然也不能名登金榜了。
赵光义尽量压住心头的火气,他想看看钱易的才学如何,也许只是年少轻狂呢?再看钱易的试卷内容,刚刚压住的怒气一下子爆发了,这张试卷更加刺激得他暴跳如雷。
钱易不知搭错了哪根筋,他根本没听皇上讲什么,就从赋题字面上去展开。他开宗明义地写道,“卮,酒器也,古者代指酒席、宴会”,这就和题义差了十万八千里,可能他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几个字,并引申到饮酒伤身上去了。
文章进一步阐释,宴饮不过子夜,方不至乱,不伤身心。钱易甚至还以太祖皇帝的“日出”诗为例,说是饮酒赋诗,未加节制,造成次日不见日出的悲剧。在赵光义读来,这简直就是在影射当年的“斧声烛影”了。
钱易在文章中,还举了吴越国主钱俶为例作进一步说明,说钱俶纳土归降后,不知洁身自好,而是一味追求豪奢,大办寿宴不知节制,终至夜半暴亡。
赵光义边看边恨得咬牙切齿,这小子姓钱,一定是杭州钱氏后裔,今天是故意以年少轻狂为表相,借题发挥,暗指钱俶是喝了御赐毒酒而死。
赵光义真想吩咐人将钱易乱棍打死,但这样一来文章内容就会传了出去,他强忍怒气,厉声叱道:“朕本想借此届贡举刹住浮夸之风,倡导天下士子踏实做学问,该生偏要学温八叉,逆向而行,徒逞无稽之能,将他赶了出去!”说罢,将试卷撕得粉粉碎,抛到地上。
皇上这里提到的温八叉,是唐代大诗人温庭筠的绰号。温庭筠文思敏捷,经常替他人进考场,八叉手而成八韵。
皇上命人将钱易赶出考场,钱易总算是捡得一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