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想到一块儿了 第十章 背井离乡
作品名称:女人的天 作者:张哲 发布时间:2025-04-27 14:05:49 字数:5620
第九章想到一块儿了
李光茂家里几个人安静低声地诵着经,冬梅径直往二狗子家走了。昨天晚上,她就听说二狗子他哥哥回来的时候带了几台收录机,她想给爹娘买一台。这几年每年爹都会给她一些钱,到旗里买家用的东西,剩下的钱她就存起来,几年下来,她也存了六七百,明年就准备出去到城里打工去了,留着这钱也没啥用,买个收录机给奶奶和爹娘他们解闷儿。
走进二狗子家,家里人很多,都是年轻人,有男有女,张自强也在,大伙在试听着各样的磁带。
“假小子,你也来了。”二狗子一边放磁带,一边顺着开门声看去,是冬梅来了,他转过身瞎喊着,大家都往冬梅身上看。
冬梅摘下围巾,在二狗子身上抽了一下,“再瞎说把你嘴缝上。”
“你也想要收录机?哥送你一台!”二狗子放上磁带,还在耍贫嘴。
“姐不要你送的,不要钱的能有什么好东西。”冬梅说着,往前看炕上摆的几个录音机。
“那就赊给你,到时候顶彩礼。”不知道谁在后面喊。
“去你大爷的,你买辆大汽车给你姐,以后顶彩礼!”冬梅也和他们开起了玩笑。
张自强拿起一台收录机递给冬梅,“这个功能简单,不能录音,但是刚听了一下,音质不错,也不贵,凤山说三百二十块钱。”李凤山就是二狗子李凤林的哥哥,比二狗子稳重多了。
李凤山转过了身,说,“就是,这两台不能录音的相对音质好像好点。”
“那就来一台。”冬梅放下录音机,准备掏钱。
张自强把两台不能录音的收录机放在旁边,又拿过包装箱子,边放收录机边说,“别急着付钱,你去柜子上看看磁带,选好的一样两盒,我也要一台,一会儿一起付钱。”
“哦,就是。”冬梅转身去看磁带了。
二狗子看看往箱子里装收录机的张自强,又看看正在正在挑磁带的冬梅,咋咋呼呼地说,“看,这买东西还能配成对。”
“什么配对,你一天咋尽胡说。你家今天宰猪,疯三女家今天也宰猪,那你们俩就配对了?”冬梅边看磁带边说。
大家愣了一下,都笑了,不知谁在说,“就是,今天疯三女家也宰猪,二狗子,你们商量好的?”疯三女就村子北面李德家,他家三个姑娘,三姑娘从小智力有问题,小时候上街见到猪就追,村里人都叫她疯三女。
李凤林急了,瞪着眼喊,“谁和她们家商量了!”大家哄笑。
“这就叫心有什么?”冬梅抿着嘴没有笑,一本正经地说着。
“心有灵犀一点通!”又有人在喊着,大家又都大笑着。
“这可不是我说的,也许你和疯三女还真心有灵犀。”冬梅挑了七盒磁带,又给张自强也同样拿了七盒。她没有再和张自强说什么,把钱给了李凤山,然后抱着收录机和磁带回家了。
回到家,家里人刚刚念完经,春桃在炉子上烧水。见冬梅抱着一个纸箱子回来,就问,“你拿的什么东西?”
“收录机。”说着,她把收录机放在柜子上,找电源插口。
“哪来的?”李光茂问着。
“买的,李凤林从大同回来带了几台,估计这会儿卖完了。”冬梅找到了家里的一个插线板,然后把收录机插上电。
“多少钱?”冬梅娘也问了一声。
“不到四百块钱吧。”
“尽瞎花钱!”李光茂埋怨说。
“别说了,孩子买上就买上了,你小时候不也总瞎花钱,那时候没钱,你看见村子里有人买回一台收音机,你就去旗里买回一台,还说别人。”奶奶对李光茂说。
“奶奶,别听我爹的,我给你们买了两盒山西梆子戏,两盒二人台。大姐,我给你买了三盒流行歌曲,好象有小芳、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什么的,你要还想听什么就去二狗子家再买几盒。”她说着转过身,“奶奶,您是听算粮登殿,还是听金水桥,还是听打金枝?”
“给奶奶听打金枝,一开始就是儿子媳妇们拜寿,奶奶喜欢听热闹戏。”奶奶坐直了身子。
一会儿,悠扬的乐器声响起,锣鼓喧天的拜寿声响起了。这一夜,一家人坐着听戏也不错。烧开水,冬梅又在炉子上炒了些瓜子。每到冬季,村子里的人都会用小麦和外地人换很多瓜子花生什么的,准备着过年吃。
在张自强家,录音机里也在放着打金枝,方凤梅喜欢听。
冬梅走了以后,张自强就付了钱回家了。回了家,把录音机放在柜子上,让方凤梅很吃惊,张自强自小不乱花钱,虽然每年自己都有赚钱,但是从来不花。
“儿子,你咋想起买录音机了?”方凤梅笑着问张自强。
张自强把磁带放进录音机,“这有啥呢。我看见冬梅去买了一台,我就也买了一台,我想我走了以后你自己太孤单,有个录音机陪着你还好点吧。”
“还是冬梅这孩子有心,要是她不买你肯定也不买。”方凤梅笑着看着儿子。
“本来就是,我怕你又说,留着钱以后娶媳妇。为了我这个媳妇,咱娘俩每年连个猪也舍不得宰。他们说疯三女家今天也宰猪了。李德那日子和咱家差远了,娘,明天咱家也宰一头猪吧。明年我走了,你又舍不得买肉吃,况且,多一头猪就多挑一担水。咱们宰一头猪,少卖一点肉,年前咱把头蹄下水吃了,骨头慢慢吃了,猪肉明年天气好了你腌起来慢慢吃,我出去也不用为你操心。”很多年了,他们家从来没宰过猪,就是过年和左邻右舍买几斤肉,今年家里有两头猪,大的够二百六七十斤,小的也够一百七八十斤。方凤梅每年卖猪钱卖鸡蛋钱就够她们娘俩的日常开销。
“行,你明天找人来,宰一头猪,宰大的。”方凤梅一边说,一边跟着录音机哼着戏,“冬梅是个做大事的人,这村子里一般的小伙子都比不上,要是做了咱家媳妇,那可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别,娘,总夸别人,好像你儿子多差似地。”他说着又往外走,“娘,我去康校长家看一会电视,顺便告诉他明天来帮咱们宰猪,那个人,啥也会,能人!”
“这么晚了,人家不睡觉?你还出去!”
“不睡了,他说要坐一夜呢!”说着,张自强已经走出了门,仰望着漫天闪烁的寒星。一边往前走,一边憧憬着明年和冬梅出去打工的一切美好!
第十章背井离乡
转眼就是一九九九年的元旦,今年冬季格外冷,主要是天气下雪不断。据外面回来的人说,牧区的好多牲畜都被冻死了,还会有中央的人来牧区视察。但是,牛角沟的人们还是很少关心外面的事情。
过去,冬季年轻人很在乎谁家死了人,只要有老人去世,就会有死者的侄男外女们承包几场电影,全村人都去看。若是谁家办丧事却没演电影,会遭到有些年轻人骂的。
现在不同了,放电影的人都不放电影了,大多数都在外面打工,所以家里人们都关心自己亲人在哪里打工,那里有没有什么灾难。因为夏季南方的水灾为很多人家带来担忧。幸好整个夏季过去,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没有出什么事情。
这个寒冬让人们缩在家里,偶尔也会有几个人在议论南方灾区被洪水无情冲洗过了,这个冬季他们该怎么办,虽然,她们也知道,南方冬季比北方暖和得多。
元旦过去不久,李秋菊就放假回家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家里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姐妹三个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共同的话题,又夹着各自的事情。也是这个时候,冬梅她娘才能闲下来,进进出出跟着三个闺女,她也是闲不住,可活都被闺女们干了,那她也不会坐在炕上看闺女们干活,总是在地上转悠。
前些年,李光茂看着三个抢吃抢喝的女儿总是打不起精神来,看见谁家干活时上阵父子兵的状态总会羡慕一阵,感叹半天。如今不一样了,家境越来越好了,闺女们都顶上事了,尤其又看到村里很多人家因为儿子娶媳妇父子干仗的也不少,他平衡了。看看自己的三个女儿,出落得一个比一个水灵,三女比两个姐姐单薄点,也长成了,都在家里家外忙活,尤其二女,干活一点也不输于男孩子,而且听话,又体贴。李光茂开始乐了,从心里往外的高兴,应了戏里面那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过去人们都说他,连个后也没有,死了连个摔瓦盆的都没有,现在他李光茂想开了,活着过好就行了,管他死了以后的事情也没什么用,况且天主教又不用摔瓦盆,积点德能上天堂就好了。反正你有儿子,你儿子也得拿酒来送给我喝,这就够了!
冬梅这个冬季格外忙,每天赶落着,给爹和娘把毛衣毛裤毛背心都织起来。这几年在家操持惯了,总会有自己出去打工家里就会维持不下去的感觉。
进入腊月中旬,爹娘的衣服都准备好了,就开始收拾家,洗衣服,被单什么的。每天都安排得很紧凑,姐姐和妹妹都很配合她,近年根儿,家里面就收拾得利利索索了。这也是李光茂不喜欢出去的原因,他不论去谁家,都不知道怎么会感觉有什么味道,或者人家家里不干净,只有回到自己家里才有说不出的清爽。
冬梅在家,什么活计全揽了,打扫家,贴花,贴对联,反正也不是什么重体力活,冬梅带着姐姐妹妹都干了。
大年三十,一大早冬梅就和爹把猪头割开,洗干净。吃了饭,就开始收拾衣服,熨衣服,然后叠好,等初一早上穿。
这里人们的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煮一锅骨头。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大年初一吃,年年不例外。
近几年,冬梅总会在年三十儿下午就把骨头煮好了,下午吃了,吃了饭包饺子,包好饺子晚上还能出去玩玩。
今年姐妹三个都没准备出去,都准备陪爹娘、奶奶在家热闹。奶奶年轻时候也是每天忙,上年纪了,才喜欢热闹了。秋菊陪奶奶、爹娘四个人打扑克,春桃和冬梅在旁边开摊子,姐妹俩包饺子带聊天,冬梅知道,随着自己姐妹三人逐渐长大,这种热闹会越来越少了,至于会换成哪一种,她没想过。
大年初一,照例是出门拜年。春桃、冬梅、秋菊姐妹三人相跟着,就到几家长辈家和几家平时交好的亲戚家拜年问好。
春桃她们姐妹三人走在大街上,遇见很多年龄差不多出门拜年的人,相互寒暄问好,也总会听到年长的人啧啧不断地称赞声,人们又都羡慕李光茂的好福气了。
她们回家已经上午十点多了,看见炕沿上坐着一个穿军装的小伙子,很精神的。有些眼熟,是冬梅第一眼认出来了,就是小时候尖嘴猴腮的田旺。她在想,人说女大十八变,这男大也是十八变呀,小时候那个长得又瘦又小总挂着鼻涕的小孩,现在成了一个精气神十足的小伙子了,浓眉大眼,脸也方了,不是过去的两腮没肉了。几个年轻人寒暄几句,田旺和李光茂一家客气了几句就离开了。
冬梅在火炉里加了几块煤,把铁锅放在火炉上,加了水,准备煮饺子,她边干活边说,“爹,怎么今年田旺来咱家拜年了?”
“还能为啥?为了你呗!”春桃笑嘻嘻地接过话说。
冬梅也笑了,“不会吧,这小子小时候嘴欠,没少让我揍他,他敢来找我,准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
李光茂今天是格外开心,年前大闺女刚和后沟大队书记吴有才的儿子换帖,大过年的,在牛角沟上等户的大能人田玉山的儿子又来拜年。这田玉山也算牛角沟名副其实的能人了,种地、做生意什么都不落套。现在开着村里最大的小卖部,真像春桃说的,也看上他家闺女了?他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孩子大了,就变样了,你没看,小伙子见你们多有礼貌。”李光茂点了颗烟说,“对了,给爹弄点菜,爹喝一杯酒。”他把桌子上的瓜子、糖块、麻花等往边上挪了挪,继续说,“田旺这孩子去年义务兵就当完了,又转成志愿兵,后年退伍,他说在部队上还入了党,那回来不就是一个村干部?人家能看上你也是你的造化。”他说着看了看冬梅。
“爹,大过年的,你自己高兴,想什么就是什么了,可别说了,小心咱爷儿俩又生气了。”冬梅说着去外屋端饺子去了。
李光茂没有生气,还是笑着说,“爹不生气,后沟的书记,牛角沟的大能人都看上我的闺女,我生什么气。”
冬梅端着昨天包好的饺子,一边往小铁锅里下饺子,一边说,“爹,都是他们选择我们,为什么不是我们选择他们,总是被动。被两个小爆发户看上就是造化了,爹,你咋这么看不起自己的闺女呢。以后你这样说,闺女,县委书记的儿子工作好,人品也不错,看上你们了,你们嫁不嫁?我们姐妹三人说,不嫁,我就喜欢跟李凤山去大同背煤。那时候你多骄傲,看我闺女,县委书记的儿子都不嫁,就喜欢自己打拼生活。这多带劲儿!”冬梅说完,姐妹几个都笑了。
李光茂是又好笑又好气地看着这个宝贝女儿,“带劲儿?哎,不说了,喝酒,人家白字黑字都没提,咱家争个什么。”
“就是,”冬梅把从外屋大锅里捞出的几块猪骨头放在桌子上,又捞了一盘饺子放在爹面前,“爹,你就放心加开心地喝酒,家有梧桐树,还怕招不来凤凰?别来一个乌鸦山雀你就激动,我的婚事您老就别操心了,我一定给你找一个天上有地上无的女婿,行不!”
“不行,那成怪物了!”李光茂抿了口酒说,一家人都笑了。
在农村,过了二月二龙抬头才算把年过了,女人们也就不允许自家男人再往外面去耍钱了。家里有扑克、麻将场子的人家也都撤了。人们开始收拾犁杖,筛选籽种,准备春播了。
尤其这几年,家家户户都在种菜,也都准备买各种菜籽,养秧苗。
近几年,外出打工的多了,过年尤为重要,父母在家盼着儿子能在过年这几天回来,和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年,可是,一过了大年初五,一些年轻人就陆陆续续开始离开家了,每天班车人挤的很厉害,这一道沟就两三辆班车,平时总也拉不满人,就是春运,每天是高峰。
送走儿女的父母们,看着快挤爆的班车带着儿子走远了,才冷冷清清地回家。秋菊是在三月一日开学,可是三月二日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村里从外地请来一帮唱二人台的小戏班子,要热闹三天,又赶上正月十七冬梅出去打工,所以,秋菊就就准备和二姐一起走。
一九九九年三月四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七,李冬梅正式离开家,出去闯荡自己的生活了。大清早和家人告别,说不出的酸楚,眼泪几度在眼圈挂着,忍着没掉下来。她不敢哭,怕奶奶和娘都跟着哭,她没有让家人送她们到公路,自己和妹妹去等车了。在班车上,冬梅和秋菊有说有笑,却又恋恋不舍,到了旗里百货大楼,姐妹俩下了车,远远地,秋菊就看见张自强在一辆往北的大巴士旁边往她们这块瞅。
“二姐,臭小也要出去打工?”秋菊问冬梅。
冬梅扭了扭头,看见了张自强在车下面站着,没有招手,应该是怕秋菊知道,她扭过头笑着说,“老妹,是我约他出去打工的,你可千万别和任何人说,你要说了,姐以后可就不认你了。”
秋菊笑了,“这就是你说的天上有地上无的?我不会往外说的,二姐你放心去吧。张自强不错,也许你是对的。”说笑着帮姐姐把东西拿过去,放在张自强身边。
在村子里,秋菊年龄小,也很少和张自强说话,她看着张自强,张自强看着她,一阵尴尬,两个人都笑了,“照顾好我姐姐!”
“不是吧,你姐姐那么强势,你该嘱咐她照顾好我!”张自强笑着说。
冬梅过来,和妹妹又说了几句话,直到司机催促,张自强和冬梅才依依不舍地上了车,车窗里,冬梅含着泪在向妹妹摆手。
车渐渐远去了,秋菊还在摆着手,二姐是按着自己的方式开始走自己的路了,她呢?她擦了擦眼泪,背起背包,想着学校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