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报告政府>第6章:质疑问难

第6章:质疑问难

作品名称:报告政府      作者:寻找姚黄      发布时间:2025-04-13 19:18:13      字数:4429

  这天中午收工的时候,章林庭将劳动工具检查了一遍,发现不少用坏了的农具,他把这些农具放在架子车上,拉到了杂工分队。
  回到监狱时,大队人马正在报数进入监狱大院。
  章林庭对姚队长说:“报告政府,我有两份稿子要送中队办公室去,队长能给我带过去吗?”
  姚队长说:“你自己去吧!我还有点事要和张队长商量。”
  张队长是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年轻人。他喜欢看武侠小说,每次出工后,他就坐在田埂上津津有味地阅读。
  那时的武侠小说热刚刚兴起,一些地下小印刷厂就把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一章一章地翻印,三五章一个单行本,印刷和装订的质量低劣,错别字迭出。看武侠小说的人也就图个热闹,那些错别字对他们的兴趣影响不大。
  所以,那些快印急出的单行本在监狱里十分流行。
  一中队办公室就在监狱大院的后边,要穿过大院高墙与一排“干店(简陋的旅馆)”后墙形成的夹道。尽管离监狱大门只有一百多米远,但这是在监狱外面,所以,请示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中队办公室对面有两间平房,是中队的“接见室”,也就是犯人亲属探监时会面的地方。
  那时候,还没有隔着玻璃墙打电话的接见方式和条件,犯人与亲属都是面对面的交谈。
  办公室里除了朱队长,中队干部都在。章林庭喊声:“报告!”
  赵队长答道:“进来。”
  这就是当初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的礼节。
  章林庭走进去,将两份稿子双手递给了赵队长。
  赵队长问:“这是中队水稻丰收的通讯报道吗?”
  章林庭回答:“是啊!另有一篇散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配合通讯报道的小文章。”
  赵队长说:“辛苦了。我下班了就送报社去。你可以回去了。”
  章林庭转身欲走。李小萍叫道:“慢着!徒弟!”
  章林庭转向李小萍问:“李干事是叫我吗?”
  李小萍说:“不叫你叫谁?这里只有你是我的徒弟呀!”
  赵队长问:“怎么回事?”
  李小萍说:“他已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文学创作。”
  赵队长大笑道:“我说章林庭散文里的李老师是谁咧,原来是小萍呀!”
  李小萍问:“赵队长在哪儿看到的?”
  “《新生报》呀,你没看到吗?”
  “我从来不看犯人的报纸。”
  “这么说,你收章林庭为徒了?”
  “没错!”
  “哈哈哈……”赵队长笑道,“人家可是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而你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高中还没有毕业吧?”
  “大学中文系怎么了?”李小萍不满地说,“写小说可不问你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
  “高玉宝上过大学吗?
  “刘绍棠上初中就写出了《青枝绿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贫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其作品《安徒生童话》闻名世界;
  “马克·吐温12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当过印刷所学徒、报童等,其作品享誉世界;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小学毕业即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其作品《边城》《长河》等,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跟你说,写小说主要在于阅读和经验,与上不上大学没多大关系!”
  王干事插话说:“天天小说、小说的,写那么多也没见发表一篇。简直是不务正业!”
  李小萍生气地说:“没发表的你写一篇我看看?我写的都是咱劳改农场的事儿,用文学教育改造犯人,怎么就不务正业了?
  王干事伸了伸舌头,不再作声了。
  李小萍喜欢写作,已达入迷的程度。
  她在上高中的时候,常常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几百字的作文,发表在学校油印的校刊上。其中有几篇不错的,老师建议她投向《中学生作文》之类的刊物。
  投了十来篇,就有两三篇发表出来。从此,读书与写作,一发而不可收。竟养成了心高气傲的个性。
  父亲伤重离世,她顺利接班,当上了中队的会计,保管犯人现金,发放犯人工资。总场有规定,女警不准进入监狱大院,她没有管教犯人的职责,业务也轻松,便拿小说当饭吃,读读写写,成了大半个“专业小说家”。
  但写了几十篇短篇小说,没发表一篇。稿子寄出后,她就在报纸上找《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的目录。
  但等来的却是一篇一篇的退稿。她除了写作,还参加过几个小说写作函授班。把自己勤奋得连谈婚论嫁都忘记了。
  王干事早就喜欢上她了,追了四五年却一无所获。有时追得紧迫了,她就大声地对他说:“你在《人民文学》《十月》《作家》刊物上,啥时候看到本小姐的大名,啥时候再来求婚!”
  把王干事折腾得订齐了这些刊物,眼巴巴地寻找着“李小萍”三个铅字。可寻找了几年了,至今仍未找到。
  所以,王干事急了,有时不免嘲讽两句。
  但李小萍一发火,他立马就闭上嘴巴,默不作声了。
  一时冷场。章林庭打破沉默,问:“李老师有什么安排吗?”
  李小萍说:“你的钢笔字写得蛮好的。你能不能把我的小说稿抄一下呢?”
  赵队长问:“你咋知道他的钢笔字写得好?”
  李小萍答非所问:“说句老实话,我要有他这漂亮的钢笔字,小说早发表出来了!”
  说着,拉开抽屉,拿出一本方格稿纸,对章林庭说:“徒弟呀,把我这篇小说抄写一遍,我给你两天时间,能完成吗?”
  章林庭接过来一看,是一篇短篇小说,题目是《没有名份的烈士》。翻了翻,一共21页,每页300字,大约6000多字。
  再看那字迹,东倒西歪,就像一片被践踏的麦苗。丑得快赶上现代某些书法家的“丑书”了。
  “可能得两三天时间。”章林庭说,“因为我每天都得检查和维修工具。”
  “好,三天就三天!你一定要认真抄写。记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不要随意改动,不要想当然。可以到办公室来问我。这是老师第一次给你布置的作业,你可要用心啊!”李小萍说,“我感觉这一篇是我写得最好的一个短篇,我对它很有信心!”
  “该下班了!”一直没有插话的李指导员说,“小萍是该好好练练钢笔字,字是一篇文章的门面。人要衣妆,佛要金妆,文章呢,当然要漂亮的文字来妆哟!”
  李小萍说:“指导员说得对!我今后一定好好练字!”然后对章林庭说,“希望我的‘硬笔’小说,搭配你的硬笔字,能让编辑眼前一亮!”
  中队干警毫无顾忌地“攻击”李小萍,令章林庭很尴尬。他们对李小萍的嘲讽和打击,实际上是逗乐,是关爱。
  章林庭没有得到某位干警的明确指示,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就像一个乞丐意外地坐上了一帮富人的餐桌上。
  当李指导员说“该下班了”。他才拿了李小萍的小说和方格稿纸,快步走出办公室。
  但是,当他仔细地阅读了李小萍的《没有名份的烈士》之后,“老师”的形象在他心中轰然倒塌了。或者说,像比萨斜塔那样,至少歪斜了5.5度。
  这倒不是因为李小萍的“丑书”,而是因为小说缺乏细节的支撑,毛病较多。
  《没有名份的烈士》主要讲述的是,某劳改农场管教队长王含冰带领二百多名犯人,在砖瓦厂劳动现场码砖。干到半晌午,一条长三十多米,宽五米,高一米八的砖垛码起来了。工间休息时,两名犯人坐在砖垛下聊天。突然,砖垛裂开,王含冰看到时,喊叫、拉拽都来不及了。他猛扑上去,伏在两名犯人的头上。砖垛倒了,把三个人同时埋在砖块里。等犯人们七手八脚地扒开砖块时,王含冰头部和背部受伤过重,不治身亡。而两名囚犯只是受了点皮外伤。
  王含冰牺牲了,农场决定为其申报烈士称号,但省相关部门认为,王含冰所救的是两名囚犯,而不是合格公民,拒绝为其申报烈士称号签字盖章。
  小说由于缺乏细节,情节的发展显得仓促和突兀。事件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使得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受到影响。
  没有细节支撑,人物形象就显得单薄,缺乏立体感。读者很难对人物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严重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但这篇小说也并非一无是处。章林庭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较为深刻,值得认真挖掘。
  一是人性光辉的极致彰显。小说主题核心在于展现人性中无私与博爱的一面。王含冰队长在砖垛倒塌的危急时刻,没有丝毫犹豫,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犯人。在那一刻,他超越了管教与囚犯的身份界限,纯粹以生命守护生命,这种行为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揭示了人类善良与勇敢的本能可以冲破世俗身份的束缚,在最危险的关头绽放。
  二是对生命平等的深度探讨。故事促使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是否因身份不同而有差异。犯人作为触犯法律、被社会改造的群体,在传统观念里似乎低人一等。但王含冰队长的行为无声地呐喊出生命本是平等的,无论对方是何种身份,都有被拯救的权利。
  这一主题挑战了大众潜意识里对不同身份人群生命价值的偏见,引发对生命伦理的深度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提醒人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而这个主题也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比如,某省报纸报道的一位大学生为救溺水的普通妇女而英勇牺牲的故事,竟然引发全国大讨论。很多人都说,一个国家花钱培养的大学生为救普通妇女而死,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王含冰救人与大学生救人能引发大规模的争议,就是一种固化的偏见。
  但是,正是由于缺乏细节的支撑,使得小说在主题传达上略显简单直接,缺乏对事件背后复杂社会观念和体制问题的深入挖掘。有人说,小说主题所表达的是思想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正是这个意思。
  省有关单位拒绝追认烈士这一情节,只是简单以“救的是囚犯,不是合格公民”为由,没有进一步探讨背后行政规则制定的合理性、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对生命价值判断的深层作用。
  王含冰队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几乎完全围绕救人和凸显主题展开,缺乏多维度的刻画。读者除了知道他关键时刻的英勇行为,对他的性格、生活背景、日常工作中的其他方面了解甚少。这使得人物成为主题的简单载体,不够立体丰满,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可信度,影响主题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没有名份的烈士》以独特的故事框架触及到人性与生命价值的深刻主题,虽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短板,但仍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社会现象与生命本质的契机,倘若能在主题深化和人物塑造上进一步打磨,将会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
  他握着笔,看着眼前这篇小说,那些艺术缺陷和难以辨认的草体字,像刺眼的污渍。他的思维被无奈和纠结搅成一团乱麻。
  他想着,就这么原封不动地抄下去,实在违背自己多年写作养成的习惯。可要是动手改了,又怕“老师”觉得他是故意挑刺或者“画蛇添足”而不高兴。比如,宋代宰相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见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以为是笔误,因为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而提出质疑:“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结果闹了个“乌龙”——原来黄州的菊花是落的。
  他叹了口气,在心里默默权衡。要是不改,这篇小说就很难发表。“老师”的真正水平也就暴露无遗。“有其师必有其徒”,“老师”的水平不高,他这个“学生”当然也高不到哪里去。“名师出高徒”,此刻,他真的希望李小萍就是丁玲,是萧红,是张洁,是铁凝……可是,李小萍就是李干事、李会计、李警官。她在文学创作上什么都不是,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文青”。
  他的笔尖悬在纸面,迟迟落不下去,满脑子都是各种可能发生的后果,只盼着能找到个万全之策,既能保住自己的底线,又不惹恼他的“老师”。这样纠结烦躁,抄写进度十分缓慢。
  但是,在这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容易吗?况且,这个人不仅是警官,还是美女,更是她不嫌弃他的身份,主动提出收为“徒弟”的(且不管真假)。今生能遇上,也许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思来想去,他最后决定仅修改纸面上的错误,深层的东西,等稿件退回再说。
  这么一想,便豁然开朗,抄写进度便快了许多。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