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七十二章 集资背后的沉浮人生01

第七十二章 集资背后的沉浮人生01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31 11:04:37      字数:310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宛如一道划破夜空的曙光,照亮了华夏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轻柔地拂进了十里坪煤矿区。
  一时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被梦想与希望点燃。一部分人怀揣着对广阔天地的无限憧憬,毅然决然地迈出闯荡的步伐,投身于商海浪潮之中,开启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冒险之旅。但更多的人对十里坪煤矿这片熟悉的土地满怀眷恋,选择在这里深耕,探寻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那些扎根在十里坪煤矿的人们,凭借着对商机的敏锐洞察和一股子勇往直前的拼劲,紧紧握住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率先富裕起来的先锋群体。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蜕变,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逐一照进现实。不少人在市里购置了房产,甚至还有人在繁华的成都安了家。
  私家车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十里坪煤矿涌现。起初,只是偶尔能看到寥寥几辆私家车穿梭在矿区,而后,私家车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最终,不仅十里坪煤矿矿机关门前那开阔的广场被密密麻麻的私人汽车占满,就连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灯光球场,也被各式各样的车辆层层环绕,变成了一片“车的海洋”。
  在十里坪煤矿矿区,有一条街道,它原本是十里坪煤矿的主干公路。起初,它不过是一条平平无奇的道路,承担着矿区人员往来与物资运输的使命。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条公路两旁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先,是一两户人家在路边搭起简易棚子,摆起小摊,售卖一些日用品和小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嗅到了商机,纷纷在此大兴土木,一幢幢崭新的商铺拔地而起,如繁星般点缀在公路两侧。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商业氛围愈发浓厚,热闹非凡。
  后来,就连原本沿公路修建的办公楼的一层,也被改建成了热闹的商铺,融入了这股蓬勃发展的商业浪潮之中。在煤炭市场最为鼎盛的那十年间,这条主干公路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高光时刻,成为了十里坪煤矿最繁华热闹的所在。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烟火气的乐章。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更为独特的是,在这条公路的一侧,有部分土地属于十里坪乡,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城乡融合景象,宛如繁华都市中隐匿的一片宁静田园。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这片一直种植水稻的稻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大型机械轰鸣着开进稻田,工人们忙碌地施工,不久之后,一幢幢临街的商铺和楼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
  至此,十里坪煤矿的这条主干公路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条热闹非凡的矿区商业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融合多元元素的特色,这条商业街被人们风趣地称为“中英街”。
  在十里坪煤矿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商业街上,各类店铺应有尽有,鳞次栉比。有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小食店,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从热气腾腾的汤面到香气四溢的烧烤,每一种都能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有货品齐全的小百货店,生活中的各类小物件在这里都能轻松找到;有提供生活必需物资的粮油店,装满了金黄透亮的食用油和各类优质大米;还有展示着当时先进电器产品的家电音响店,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
  此外,还有熟练修理各种故障车辆的汽车修理店;能为人们打造时尚发型的美容美发店;挂满各种款式服装、满足不同穿搭需求的服装店;为煤矿生产提供重要物资支持的矿山矿用设备器材店;摆满各类五金工具的五金店;是学生们乐园、各类学习用品一应俱全的文具店;为矿区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的劳保用品店;展示最新款手机、引领通讯潮流的手机店;食客们大快朵颐、享受美味佳肴的好又来大饭店;歌声悠扬、人们尽情释放压力的歌厅;是人们休闲聊天好去处的酒吧和水吧;能为疲惫者缓解身体疲劳的按摩店;摆放着新鲜肉类的肉店;甚至还有为忙碌家长解决后顾之忧的私人托儿所。
  凡是城市里能见到的店铺类型,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后来,这条街上还先后开设了三家规模较大的超市,店内商品种类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在十里坪煤矿最为鼎盛的时期,这里居住着两万多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孕育出了强大的消费能力。周围的小煤窑如繁星般分布,数量多达几十家。
  每到每月的一号、十一号、二十一号这三天,周围小煤窑员工放假之时,矿区就变得格外热闹。小面的司机们迎来了生意高峰,车费甚至翻倍,但即便如此,车辆依然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当时人流量之大。这一天,菜市场更是热闹得如同沸腾的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平日里卖一扇猪肉便能满足需求,而此时,两扇猪肉也会很快被抢购一空。
  后来,金鼎矿务局《矿工报》的一名记者来到十里坪煤矿采访矿区生产情况。当他漫步在这条热闹非凡的街上,目睹人们摩肩接踵、商业繁荣兴旺的景象时,内心被深深震撼。回到报社后,他满怀激情地撰写了一篇名为《十里坪煤矿有一条“中英街”》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广泛关注,相继被《金江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刊登,让十里坪煤矿的这条商业街声名远扬,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业地标。
  在十里坪煤矿这条主干公路东面的公路边上,住着一位特殊的住户,她是十里坪煤矿的一名职工遗属,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于寡妇”。她的家原本是三间干打垒的土房,十分简陋破旧。于寡妇的丈夫生前是十里坪煤矿供应科的职工,在她四十岁那年,丈夫却因病不幸离世,只留下她和五个女儿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颇为艰难。令人欣慰的是,她的五个女儿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仿佛是上天赐予她的珍贵礼物,给这个家带来了不少温暖与希望,也因此被十里坪煤矿的人们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
  于寡妇虽已年近五十,但天生丽质的她依旧风韵犹存,岁月似乎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于寡妇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决心在自家土房的原址上修建一座小楼,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她四处奔走,不辞辛劳地筹集资金,历经无数的艰辛与波折,终于建成了一座一层有三间大门面的二层小楼。建成后,她将其中两间门面出租,为自己增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自己则留下一间门面,精心开起了小吃店。她的小吃店独具特色,食物不仅美味可口,价格也十分实惠,再加上她热情周到、真诚友善的服务态度,吸引了众多顾客慕名前来光顾,生意十分红火,每天都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在十里坪煤矿,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满脑子生意经的燕大贵,大家都习惯叫他“黑李逵”。燕大贵皮肤黝黑发亮,身体粗壮得如同健壮的公牛,往那儿一站,就像一座巍峨耸立的铁塔,浑身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气场。
  早些年,他从凉山民兵团来到金鼎矿务局,后来被分配到十里坪煤矿。刚到煤矿时,他和许多人一样,下到黑暗幽深的矿井里挖煤,每天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挥洒着汗水。对于他的来历,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成都知青,也有人说他是凉山本地人。但无论他来自何方,这与我们这部小说的核心故事关联不大,我们主要聚焦的是他来到十里坪煤矿之后的工作与生活经历。
  后来,燕大贵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难得的机遇,调到了矿工会,专门负责放电影。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放电影可是一件让人无比羡慕的好工作。那个时候,娱乐活动相对匮乏,放电影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
  每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人们便会早早地来到放映场地,搬着小板凳,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电影开场。也正是因为燕大贵在矿机关工作,且他们家是祖孙三代同堂,所以在那个住房极为紧张的年代,他们幸运地分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在十里坪煤矿,能拥有这样一套宽敞舒适的房子,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燕大贵一家也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羡慕与夸赞。然而,燕大贵却有着一个大胆且独特的想法。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公路边上一座两间土墙、油毛毡顶的破旧房子,那座房子摇摇欲坠,每逢下雨天,住在里面的人都提心吊胆,生怕房子会突然倒塌。燕大贵找到房子的主人,诚恳地提出要用自己的三室一厅楼房和他进行调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