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集资背后的沉浮人生02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31 11:14:32 字数:3184
房子的主人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能从这样破旧不堪的房子搬到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自然是满心欢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这桩看似不可思议的房屋交易很快就顺利完成了。
燕大贵很快就开启了他的下一步计划。他在那座土房的原址上大兴土木,精心修建起了一幢二层小楼。一楼设计成宽敞的门面,用来做生意,二楼则作为自己温馨的住所。燕大贵不仅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不知从何处学来了一手精湛绝伦的烧菜手艺。他的饭店一开张,就凭借着独特诱人的口味和优质贴心的服务,吸引了众多食客纷至沓来。
许多人慕名而来,都想品尝一下他的拿手好菜,一时间,饭店里人满为患,座无虚席,生意火爆得超乎想象。燕大贵一家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十里坪煤矿第一个百万富翁,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富足生活。然而,一时的巨大成功让燕大贵有些飘飘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听闻在广东开饭店更能赚大钱,那里仿佛是一座遍地黄金、充满无限机遇的宝藏之地,只要去了就能轻松发大财。于是,他和妻子经过一番商量后,毅然决然地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带着儿子儿媳,怀揣着辛苦积攒下来的一百万积蓄,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前往广东的淘金之路。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广东的商业环境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残酷,那里的钱根本不像有些人吹嘘的那么好赚。在广东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四处碰壁,生意一落千丈,经营得一塌糊涂。不仅没有赚到预期的财富,还把带去的一百万本金全部赔了进去,落得个血本无归的下场。
无奈之下,一家人只能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地重新回到了十里坪煤矿。回到十里坪煤矿后,燕大贵并没有被这次沉重的失败打倒,他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振作起来,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他租了人家的一间门面,再次开起了饭店。
凭借着之前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良好的口碑,他的饭店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慢慢步入正轨。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与不懈努力,他又赚了几十万。此时的燕大贵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又有了新的宏伟计划。他决定在十里坪煤矿修建一座四层楼,一楼和二楼继续开饭店,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三楼开设麻将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四楼则作为自己一家人温馨的住所。有人说,发财是有一定地域讲究的,离开自己发财的地方,不但发不了财,还可能会破财。从燕大贵的经历来看,这句话似乎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他在十里坪煤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广东却遭遇了惨痛的滑铁卢,也许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吧。
在十里坪煤矿,来自四川的职工群体有着独特的“标签”,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双流尖,合川滑,一线干活南充娃”。这句顺口溜在十里坪煤矿的职工间口口相传,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谈论各地老乡特点的谈资。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闫发财,便是合川人。他在十里坪煤矿一采区掘进队担任工会主席一职。闫发财这个人,脑袋瓜转得比电扇还快,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为人处世极为精明,就像算盘珠子一样,每一步都精打细算,也因此得了个“铁算盘”的外号。
在十里坪煤矿,队一级的工会主席都是兼职,本职工作依旧不能落下。闫发财也不例外,他的本职工作是队里的工资计算员和材料保管员。在煤矿里,这份工作相对清闲,每天的工作任务不算繁重,大部分时间都比较空闲。人一旦太闲,脑子就容易琢磨事儿,更何况闫发财本就精明,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发财,这也和他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不谋而合。
一采区地处偏远,离十里坪煤矿本部有一段距离,可谓是山高皇帝远。闫发财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劲儿,把区队领导哄得团团转,成功争取到了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时间,他就琢磨起了生意经。起初,他在一采区开办了一个面粉加工厂。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采购设备、寻找稳定的小麦供应商、招揽工人,每一项都让他费了不少心思。但他凭借着自己的精明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他亲自跑到周边的村子,和农户们谈合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小麦,保证了原料的新鲜和充足。在加工过程中,他严格把控面粉的质量,绝不允许有任何一点马虎。渐渐地,他的面粉以优质的口感和稳定的质量在当地打开了市场,生意越来越好,订单也越来越多。
随着生意的红火,一采区的加工厂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闫发财当机立断,把加工厂搬到了十里坪矿。新的厂址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客源也更加广泛。他还购置了更先进的加工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一番操作下来,生意更是蒸蒸日上,每天前来拉面粉的货车排起了长队,面粉供不应求。面对如此火爆的市场需求,闫发财决定再次扩大再生产,把面粉加工推广到全区乃至全市。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资金缺口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
于是,闫发财开始四处寻找资金来源。他首先想到了找亲朋好友借钱。他亲自登门拜访,向他们详细介绍自己的生意情况和未来规划,承诺会给出很高的利息。亲朋好友们看到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又听到如此诱人的利息,都感到非常高兴。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朋友转朋友,亲友再转亲友,越来越多的人都想参与集资。
一开始,在他这里集资的都是他的亲戚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这些人对他知根知底,也信任他的为人,所以毫不犹豫地把钱投了进来。后来,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参加集资的人员成分变得越来越广,有普通工人,他们想着能通过集资多赚点钱改善生活;还有矿里的中层干部人员,他们看中了这高额的利息,想让自己的资产增值;甚至连矿领导也被吸引过来。很多人都是通过各种关系托关系才得以到他这里集资,一时间,闫发财的集资生意热闹非凡。
闫发财雄心勃勃,有了资金的支持,他很快又在十里坪煤矿中心地带开了一家更大规模的面粉加工厂。新厂的设备更加先进,工人也更多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他还请了专业的营销团队,为自己的面粉品牌做宣传。一时间,全矿没有人不知道在十里坪煤矿有个面粉加工大王闫发财。到这个时候,闫发财已经完全不用去上班了,工资却还照常发放。因为在这个时候,不仅区队的领导求他集资,希望能从中获利,就连个别矿级领导也主动找到他,来他这里集资,他的地位在矿里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产调度室主任金大虎到闫发财那里集资,是通过朋友李大炮介绍的。金大虎和李大炮一起从老区来到十里坪煤矿,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是关系非常要好的发小。只不过李大炮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一直在一区当工人,每天在井下辛苦劳作。而金大虎有文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升到了十里坪煤矿矿调度室主任的位子。尽管两人的职位差距越来越大,但金大虎够朋友意思。李大炮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不想再在井下干那种高强度的活儿了,就想在地面找个轻松点的工作,混几年就退休。于是他求到了金大虎,金大虎二话没说,就和一采区长李有春打了声招呼,把李大炮调到了地面看管库房。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他们两个,一个是工人,一个是科长,还经常有来往。
一天,李大炮像往常一样来金大虎家串门。两人坐在客厅里,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现在兴起的集资这个热门话题上。
金大虎说:“咱们矿在新都修房子也在向职工集资,给的年利率是百分之十。还有多径公司搞三产也在吸收职工的资金,给的利息是年利率百分之十一。你没有集一点资呀?”李大炮撇了撇嘴,不屑地说:“现在谁还到矿里集资呀,有钱的人都去闫发财那里集资了。”
“闫发财那里也集资吗?”金大虎有些惊讶地问道。
“可不嘛,人家闫发财那里给的利息是咱们十里坪煤矿地界上给的最高的。他给的利息年利率是百分之二十呢!”李大炮说得眉飞色舞,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仿佛自己已经赚了大钱。
“闫发财干什么的,他凭什么给人们这么高的利息?”金大虎疑惑地皱起了眉头。
“我的大主任,你还不认识闫发财嘛?人家上个月在十里坪煤矿又开了一家面粉厂,生意做得那么大,人家还在乎这点小钱吗?”李大炮笑着调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