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六十八章 十里坪煤矿的光影记忆与时代回响02

第六十八章 十里坪煤矿的光影记忆与时代回响02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31 09:12:47      字数:3416

  演员们迅速进入角色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拍摄现场。群众演员们登场了,那些来自十里坪煤矿的职工们,依照导演事前的详细指导和安排,纷纷手持水桶、扫把、铁锹等道具,毫不犹豫地冲进模拟救火的队伍中。
  刹那间,整个场景热闹非凡,水桶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与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团结奋进的乐章。“快,这边的火还没扑灭!”“大家加把劲,不能让火势再蔓延了!”职工们一边呼喊,一边奋力灭火。尽管没有专业的表演经验,但他们凭借着对当年生活的深刻记忆和内心深处那份质朴而深厚的情感,将角色演绎得生动逼真、有模有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当年职工们面对火灾时的勇敢无畏和团结一心。
  在整个电视剧《燃烧的攀枝花》的拍摄过程中,最令人期待、最精彩且激动人心的一场戏,当属彭德怀来三线建设时到十里坪煤矿视察的场景。这场戏的拍摄地点选在了十里坪煤矿三楼的大会议室。
  会议室布置得简洁而庄重,地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矿区建设的照片。一张巨大的金鼎矿区建设沙盘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面详细地展示着矿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成果。沙盘上,一座座矿井模型、运输轨道模型栩栩如生,清晰地呈现出矿区的运作流程。
  彭德怀身着朴素整洁的军装,身姿挺拔,神情庄重地站在沙盘前,专注地聆听着三线建设四号信箱煤炭指挥部党委书记亓伟对煤矿建设情况的详细讲解。彭德怀一边认真倾听,一边不时地提出问题,询问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这个矿井的产量目前能达到多少?”“运输线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询问都充满了对建设工作的关心与重视,仿佛带着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建设年代。
  得知要拍摄彭德怀视察这场戏的消息后,十里坪煤矿的职工们纷纷从各个角落赶来,如潮水般涌到三楼会议大门前。他们有的刚从矿井下上来,还没来得及换下满是煤灰的工作服;有的是从家属区匆匆赶来,手里还拿着没来得及放下的菜篮。他们都渴望亲眼目睹这一珍贵的历史重现瞬间。职工们的眼神中满是崇敬与激动,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屏气敛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一刻,仿佛时间都为他们而静止。
  峨眉电影制片厂将十里坪煤矿作为电视剧《燃烧的攀枝花》的主景地,在整个拍摄期间,有一个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十里坪煤矿办公室副主任伍玉安。矿里特意安排他负责全矿各个单位的协调工作,从人员食宿的精心安排,确保每一位演职人员都能得到舒适的休息。他亲自查看宿舍的卫生和设施,为演员们准备了干净的床铺和生活用品;到取景地的反复勘察确定,力求找到最能还原历史场景的地点。他带着剧组人员走遍矿区的每一个角落,仔细比较每一处可能的取景地;再到群众演员的组织招募,挖掘出那些充满热情和表现力的职工。他在各个部门宣传,鼓励职工积极参与,还亲自挑选合适的人选;以及拍摄时所需要的物资道具的筹备,大到大型设备,小到一个道具摆件,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他忙碌的身影。
  在峨眉电影制片厂来十里坪煤矿拍摄的日子里,伍玉安每天都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到夜晚的繁星点点,他都穿梭在各个拍摄场地和相关部门之间,脚步从未停歇。长时间的奔波与操劳,让他整个人瘦了一圈,原本白皙的皮肤也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难怪他的妻子李晓丽心疼又嗔怪地说:“你简直成了黑张飞了。”即便如此,伍玉安却毫无怨言,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电视剧的顺利拍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伍玉安不仅深度参与了拍摄的每一个环节,还多次亲自上阵,参演戏中的群众角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电视剧注入了一份独特而真挚的情感,让这部剧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伍玉安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这般阵仗。别说是电视剧了,就算是拍摄电影的现场,他也未曾经历过。眼前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让伍玉安的思绪飘远,伍玉安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在矿山看电影的日子。有些事,在记忆深处逐渐淡去,被岁月尘封,沉入时光长河;而有些事,却在不经意间,轻轻一碰,便从心底涌起,泛起层层涟漪。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匆匆而过。曾经看过的片子、小人书,那些童年的记忆,如今都已成为珍贵的回忆。
  在伍玉安的记忆里,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一场电影。在那个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看电影是人们最奢侈的娱乐方式。如今,随着文娱生活日益丰富,露天电影已消失多年。前不久,伍玉安到成都出差,晚上闲暇无事,走出宾馆,路过一个小区时,恰好遇上社区在广场放映露天电影。然而,场上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只有些散步、转悠的人偶尔停下脚步,站着看一会儿,场面十分冷清,人们也没有了从前看电影时的心境。虽然露天电影在街头重现,宛如一道值得回味的风景,但与伍玉安儿时欢天喜地的心情相比,如今观看露天电影的人,显得格外平静。仔细想想,大家相聚于此,初衷已不再仅仅是看电影,更多的是享受一种快乐、悠闲、恬淡的生活氛围。
  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谁没看过露天电影?又有谁没有看过露天电影后的难忘经历呢?那难得一见的露天电影,就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刻在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中。直到今天,伍玉安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时看过的电影:《青松岭》《战洪图》《地雷战》《地道战》《阿福》《多瑙河之波》《看不见的战线》等等,印象极为深刻。
  这些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和经典老歌,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大部分电影他都看了好几遍,一些台词更是成为了经典,比如《列宁在1918》里,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而那些电影中的歌曲,更是成为了百姓心中永远的常青树,普及率空前之高。无论在车间、校园、田间还是山岗,只要一人开口唱,众人便会跟着附和。像电影插曲《我的祖国》《泉水叮咚响》《九九艳阳天》,还有电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中的许多唱段。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唱起这些电影插曲,总能给人带来鼓舞的力量,让人们心中充满乐趣和希望。在那个年代,伍玉安生活在横断山脉崇山峻岭中的金鼎矿区。只要哪里有露天电影的消息,瞬间就会传遍矿山的每一个角落。
  “重要通知:今天晚上七点,矿中心广场放映电影《智取威虎山》,请各位职工家属同志们前往观看。”矿山各处的大喇叭突然响起,这声音清晰地传进每一位矿区职工家属的耳中。无需互相转告,也不用广播重复通知,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
  下午五点前,各家各户就赶忙回家烧火做饭,吃完饭便急匆匆地往矿里赶,只为在电影放映前赶到矿里等候。四面八方的人潮不约而同地朝着矿中心涌去,汇聚成一片人的海洋。刹那间,整个矿中心灯光球场人山人海,说话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不一会儿,广场上几乎找不到一块空地,就像无数溪流汇聚成江河,原本能容纳上千人的操场,很快就被挤得水泄不通,密密麻麻的人群,就像插满了一操场的笋子。
  很多时候,那些从路途遥远的“五七”公社赶来的农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矿里时,连站的地方都很难找到,就连办公楼顶上以及周围的树上,都“挂”满了渴望看电影的人……离电影放映还有好一会儿,人们就早早地在幕布悬挂前的最佳位置,用凳子、砖头等占好了座位,再让家里的小孩看管着。这儿一群,那儿一伙,大家或站、或坐、或蹲,场地上早已挤满了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呼喊声、嗑瓜子声、闲聊声,此起彼伏,人们谈得热火朝天,不时传来阵阵开怀大笑。
  有一次放映《智取威虎山》,这部片子伍玉安其实都反复看了十几遍了,早场晚场都没落下,可依旧每放必看。童祥苓扮演的侦察杨排长太威风了,里面的唱段更是让人陶醉。一听到广播通知,伍玉安心里激动不已,放好板凳占好位子后就回家吃饭去了。等吃过饭回来一看,现场黑压压一片全是人,挤都挤不进去,哪还找得到自己占位的凳子。当时伍玉安急得差点掉眼泪。那几张板凳,今晚可算是“做了好事”,全被别人坐了。
  电影放完了,人们纷纷踏上回家的路。仔细瞧,地上居然还有人在呼呼大睡,电影散场了都浑然不知。回家的人们一路上谈笑风生,热烈地交流着电影的内容。露天电影带来的欢乐,显然还让他们兴致高涨,一路上,大家纷纷谈论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分享着各自的看法和感受,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某个演员多么漂亮,某个好人多么勇敢,某个坏人多么奸诈。叽里呱啦的说话声,连同晃动的手电筒光,很快引起了土狗的警觉。人们的说笑声,伴随着土狗“汪汪”的叫声,犹如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在漆黑的矿山里悠悠奏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