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矸石堆上开出的文学之花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30 10:48:04 字数:4784
“喂,您好,请问是《星光》编辑部吗?我听了那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的心里,特别想知道作者是谁。”电话那头,一位听众语气急切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对作者的好奇与钦佩。
“不好意思,目前我们也在寻找这位作者,一有消息会及时告知大家的。”编辑部的老向声音沉稳而温和,耐心地回应着每一位来电者,他深知这背后承载着众多听众对文学的热爱与期待。
《星光》编辑部的同志们不辞辛劳,他们像侦探一样多方打听、四处查找。有的同志利用休息时间,在矿区挨家挨户地询问;有的通过各种文学交流群发布寻找信息;还有的仔细查阅过往《星光》的投稿记录,试图寻找线索。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位神秘的作者,并把那一百多封信原封不动地转交给了她。当杨晓红看到那厚厚的一摞信件时,眼里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她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后来,杨晓红和一位军人开始频繁通信。起初,只是简单的问候和对文章的交流。军人在信中表达了对她文字的喜爱,称赞她的文章充满力量,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杨晓红则好奇地询问军人部队里的生活,想象着那个与矿区截然不同的世界。随着信件往来越来越多,两人渐渐相互了解。军人在信中描述自己在训练场上的坚韧拼搏,面对困难时的勇敢无畏,以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杨晓红。而杨晓红也会在信中分享自己创作时的灵感来源,生活中的趣事与烦恼。军人的正直勇敢、温柔体贴,让杨晓红对他的好感不断加深,爱情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军人鼓起勇气,在信中向杨晓红表白了。杨晓红收到信后,激动得满脸通红,她毫不犹豫地在回信中答应了军人的追求,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再后来,为了追随爱情,她毅然决然地成为了随军家属,告别了熟悉的矿区,调到了爱人所在的地区。在新的环境里,她继续坚持文学创作,把新的生活感悟融入到作品中。许多年过去了,每当人们在饭后茶余闲聊时,这段由《星光》成就的美好爱情佳话,依然会被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而杨晓红那充满才情与浪漫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
在《星光》的女作者中,来自十里坪煤矿运输区的女工是最多的。陈竹花就是十里坪煤矿运输区三队的一名检矸女工。她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工作岗位,在嘈杂的机器声中,认真地检查着每一块矸石。她的双手因为长期劳作变得粗糙干裂,脸上也总是带着疲惫,但在她平凡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热爱文学的炽热之心。她利用工作间隙,在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她会写在矸石堆中看到的一抹野花,写工友们质朴的笑容,写自己对文学梦想的执着追求,期待着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像杨晓红的一样,在《星光》上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内心深处的世界。
在陈竹花十七岁那年,命运的丝线悄然交错,编织出一条全新的人生轨迹。彼时,国家面向煤矿行业颁布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政策:凡是投身煤矿工作,且家属身处农村的工人,其家属皆可迁移至矿里。这一政策仿若一道曙光,穿透了陈竹花一家原本平淡如水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于是,陈竹花与母亲、弟弟告别了南充那片熟悉到骨子里的农村土地,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憧憬,却也夹杂着一丝面对陌生的忐忑,踏上了前往矿山的旅程。陈竹花踏入矿山时,正值热烈的暑假。她刚刚圆满结束高一的学业,满心期待着即将开启的高二生活,那是她向着梦想又迈进的关键一步。
陈竹花一直是个乖巧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孩子。在老家农村的日子里,学习上她从不让母亲操半分心思。课堂上,她总是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主动完成作业,还会额外找资料巩固学习。不仅如此,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帮母亲操持家中的大小农活。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她便挎着竹篮,脚步轻快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心挑选着最鲜嫩的猪草;回到家中,熟练地生火、煮猪食,看着小猪们吃得欢快,她的脸上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灿烂。午后,她会来到自家菜园,像照顾心爱的宝贝一般,为嫩绿的蔬菜浇水、施肥、除虫,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即便生活如此忙碌,她在乡中心校依旧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闪耀之星,年年都能获评三好学生,学习成绩更是稳居全年级前五名。学校的老师们对她寄予了厚望,满心期待着她能在来年的高考中大放异彩,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学校增添荣光。
所以,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迁家,陈竹花的心中满是不舍。毕竟她正处在学业的关键时期,心中怀揣着的大学梦,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此时离开老家,她生怕会影响自己的未来,那璀璨的梦想之光也会因此而黯淡。
然而,对于全家人而言,这次迁家到城里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尤其是她那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弟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农村,未来或许只能被土地束缚,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来到矿山后,弟弟长大后至少有机会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父母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迁移,他们希望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来到矿山的第二年,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在陈竹花身上。矿里恰好开始招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她顺利地成为了十里坪煤矿运输区的一名检矸女工。
陈竹花自幼便对文学怀揣着浓厚的兴趣,这份热爱如同种子,在她心底深深扎根,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生根发芽。来到十里坪矿后,尽管工作忙碌又辛苦,每日与矸石为伴,可她心中的作家梦却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沉浸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里,不断地阅读各类书籍,汲取知识的养分,然后提起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化作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她满怀期待地将自己创作的稿件一篇又一篇地投出去,可每一次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那些漫长的等待,那些一次次的失望,并没有让她气馁,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相信,只要坚持,总有一天,她的作品会被认可。
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得知十里坪煤矿有一本名叫《星光》的刊物,那一刻,她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兴奋得一个晚上都难以入眠。从那以后,向《星光》投稿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精心打磨每一篇稿件,反复修改,字斟句酌,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她会为了一个词语的运用,查阅大量的资料;会为了一个句子的通顺,反复诵读无数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她逐渐在《星光》崭露头角,成为了骨干成员。
后来,二采区的团总书记毕义峰陷入了甜蜜的恋爱,两年后,他与爱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毕义峰的父母在金鼎矿务局供应处工作,通过父母的关系,他将陈竹华调到了金鼎矿务局供应处,让她成为了一名库管员。来到新的单位,踏上新的岗位,陈竹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工作之余,她依然坚持给《星光》投稿。
有一天,《星光》编辑部收到了她投来的一首名为《矿工》的诗歌:
穿上整齐的工装
离开繁华的都市
他们是一群夸父的子孙
来到地心深处
驱走亿万年的黑暗
劈开亿万年的冰冷
打破黑暗的沉寂
让这里火热起来
……
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陈竹华后来当上了金鼎矿务局供应处仓库党支部书记。在新的岗位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带领团队不断进步,为仓库的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苑琼花同样是十里坪煤矿运输区三队的一名检矸女工。她不仅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写得一手好字。那一手娟秀的字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当时,《星光》编辑部采用的是钢板刻字油印的方式制作刊物,正急需像苑琼花这样字写得好的人。于是,《星光》编辑部毫不犹豫地吸收苑琼花为编辑,专门负责为《星光》刊物刻写钢板。在刻写钢板的过程中,苑琼花接触到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那些优美的文字,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她的创作灵感。
闲暇之余,她也开始尝试创作诗歌。她坐在窗前,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或是在宁静的夜晚,伴着柔和的灯光,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矿山的热爱,融入到每一个诗句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一首《献给矿工妻子的诗》成功刊登在《星光》上:
你是一朵绚丽的彩霞
盛开在矿山的心房
当揭开那羞涩的红盖头时
你就成立矿山的一部分
从此,矿井的安全生产
也成你心中的牵挂
……
苑琼花在《星光》编辑的位子上一坚守就是五年。这五年的时间,对她来说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在这期间,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编辑能力,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她与其他编辑一起,精心策划每一期的内容,为读者呈现出最精彩的作品。这些收获为她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提拔,担任了十里坪煤矿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成功走上了煤矿女干部的行列。在新的岗位上,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为矿山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众多女性的榜样。
李小花同样是十里坪煤矿运输区三队的一名检矸女工。十七岁那年,命运的重击突然降临。她的父亲李国栋在井下因公牺牲,这个噩耗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李小花的心上。为了撑起这个破碎的家,李小花不得不中断学业,从南充老家来到十里坪煤矿运输区三队,顶替父亲成为了一名煤矿女工。学生时代的李小花,心中就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成为一名女诗人。
家庭的变故虽然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却没有磨灭她对写作的热爱。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她每天与矸石打交道,双手变得粗糙,脸上也多了几分疲惫。可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书写着自己心灵深处的远方和诗意。她在昏暗的宿舍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在泛黄的稿纸上写下一行行文字;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她坐在矿区的角落,望着远方,脑海中构思着诗句。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一首名为《站在栈桥上的女工》的小诗发表在了《星光》上。后来,经过《星光》编辑的精心修改,这首诗又成功发表在了《金江日报》上。诗中这样写道:
站在选矸栈桥上的女工
在煤与矸石的世界分界
栈桥,如命运的天秤,左右衡量
一端是乌黑的希望,一端是废弃的过往
她,立在这桥上,身影坚毅似白杨
扎根于这片粗犷的土地,任风雨激荡
安全帽下,汗水如珍珠般滑过脸庞
那是她与时光交织的珍贵宝藏
每一滴都藏着对生活的热望
从额头滚落,在岁月里淌出奋斗的模样
粗糙的双手,像勤劳的筛网
分拣着岁月的泥沙,不放过一丝虚妄
指尖摩挲着煤块与矸石
似在触摸大地沉睡的记忆,把宝藏寻往
机器的轰鸣,是激昂的乐章奏响
节奏紧密,如同她急促的心跳
在这钢铁与煤炭的舞台之上
她的身姿灵动,舞步不停,从未怯场
她穿梭在煤流之间,目光如炬明亮
像敏锐的猎手,锁定每一块矸石的去向
不被关注的角落,她似孤星闪亮
以微弱却坚定的光,驱散黑暗的迷茫
脚下的栈桥微微摇晃
她的脚步却坚定如锚,从未迷茫
每一步都踏响生命的鼓点
在摇晃中站稳,在喧嚣里坚守希望
心中的信念,如同炽热的太阳
穿透厚重的煤灰,照亮这片满是尘埃的地方
在那灼烈的光芒下
疲惫被点燃,化作前行的力量
清晨,曙光如轻柔的丝线
缠绕在她的身旁,唤醒新一天的奔忙
傍晚,暮霭像沉默的卫士
静静陪伴她结束一天的漫长
夕阳的余晖,像温柔的纱帐
为她披上一层金色的盛装
她用辛勤的劳作,编织着梦想
站在选矸栈桥上,成为矿山最美的画像
融入这山川与煤海,书写不朽的诗章
这无疑给了李小花极大的鼓舞,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写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再后来,李小花抓住了新的机遇,转行从事保险工作。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她在保险行业里如鱼得水。她不断学习保险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用心服务每一位客户。逐渐在保险行业崭露头角,成为了保险业务部经理。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她辞去了十里坪煤矿的工作,搬到市区和老公一起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听说,李小花夫妇在保险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保险工作业绩十分出色,他们不仅拥有了自己心仪的豪车,还在市里购置了一套高档住宅,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