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五十九章 《星光》与《阳光》的交织岁月02

第五十九章 《星光》与《阳光》的交织岁月02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7 13:18:49      字数:3308

  大家被白衣天使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也对《星光》能及时记录下这些感人瞬间而称赞不已,《星光》仿佛成为了传递爱与力量的使者。
  24岁的熊显华高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生活一度陷入迷茫,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宫,找不到出口。然而,自从接触到《星光》,他仿佛在黑暗中寻得了一丝曙光,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写作。在《星光》的悉心滋养下,他不断努力,笔耕不辍,如同勤劳的蜜蜂,在文学的花海中辛勤采撷。最近,他的新体验小说《暗火摇曳》已正式与上海华文出版有限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回首走过的路程,熊显华感慨万千:“是《星光》成就了我。如果没有《星光》,我可能至今还在迷茫中徘徊,是它给了我梦想的翅膀,让我能够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它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启明星,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光阴荏苒,岁月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如今,《星光》已经出了137期。成长了十五载的《星光》,恰似一个朝气蓬勃、雄姿英发的少年,褪去了曾经的稚嫩,以其朴实与丰颖尽展风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梦想,也承载着大家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文学的发展轨迹。
  让人感动的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群耐得住寂寞、勤于思考的矿区文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阵地,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文学的净土。他们用清贫和心血,凝结着《星光》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符号,那一个个标点符号仿佛是他们心灵的音符,奏响了文学的美妙乐章。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斟酌着每一个字句,如同雕琢艺术品般精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编辑、校对稿件,不辞辛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星光》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努力,留下了那么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星光》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著名诗人梁上泉赋诗称道:“金江滚滚耀金沙,煤海滔滔涌浪花。抒写诗文为采矿,聚光送暖万千家。”这首诗,无疑是对《星光》和这些矿区文人最好的赞美,将他们的贡献比作滚滚金江、滔滔煤海,形象而生动。
  《星光》,它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文学的征途。会上,《阳光》主编秦岭和《星光》主编向文先后发言,详细地汇报了办刊情况。一个是全国煤炭系统最高级别的、跻身行业文学杂志之林的佼佼者《阳光》,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煤炭行业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成为了煤炭行业文学的一面旗帜;一个是十里坪煤矿人职工业余时间用毛边纸油印的小得不能再小的文学期刊《星光》,它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同夜空中一颗微小却努力闪烁的星星。他们在一起对话,乍一听,简直不可思议,仿佛是参天大树与无名小草在交流。然而,《星光》与《阳光》的对话,不可理解却又不难理解。就像大自然中的显海与阳光一样,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阳光》如同那温暖而又明亮的阳光,照耀着整个煤炭行业的文学天空,给予文学创作者们温暖与希望;而《星光》则像是那浩瀚星空中闪烁的繁星,虽微小却也能照亮一方天地,为热爱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片自由创作的小天地。它们相互辉映,共同为煤炭行业的文化建设贡献着力量,恰似交响乐团中的不同乐器,虽音色各异,却共同奏响了美妙的文化乐章。
  初识《阳光》是在1994年,此时《星光》已创办5年。《星光》始终坚持突出煤矿特色、培养文学青年、丰富企业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的办刊宗旨,以企业办刊面向矿工文友交流的精准定位,在为繁荣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努力跋涉着,在文学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上不断探索着,如同一位坚毅的行者,在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这时候的“阳光”还不叫《阳光》,而是《中国煤矿文艺》。1994年第1期本是总第3期而不是创刊号,但其内容却异常丰富,仿佛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百宝箱。翻开这本刊物,里面有中国煤矿文化基金会工作思路的详细阐述,为煤矿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同指南针,引领着前行的道路;有英杰人物的光辉事迹,激励着广大煤矿工人奋勇前行,好似激昂的战歌,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有社会写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有文学大观,汇聚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恰似一场文学的盛宴,满足着读者的精神需求;还有反映矿工文化生活与“黑色旋律”的多彩时空,展现了煤矿工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出生活的斑斓。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美不胜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学的奇幻世界之中。读者们对这本刊物的反响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声名鹊起,迅速在煤炭行业内传播开来,如同春风吹遍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后来又看到1996年的几期,上面有著名文艺家高度评价《中国煤矿文艺》,全煤十家优秀文学期刊介绍,煤矿歌手获全国大奖等等,每期都有振奋人心的消息纪事。
  700万煤矿工人自己的斑斓世界,通过这本刊物得以展现,它也成为了基层文学小刊物最好的参照,宛如一座灯塔,为基层刊物照亮前行的方向。向文毫不犹豫地订了次年的《中国煤矿文艺》,满心期待着能继续从这本刊物中汲取营养,如同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可不知为什么,很久都没有收到这份刊物,后来订单还被退了回来。
  当向文一遍遍翻着手中仅有的几本《中国煤矿文艺》的时候,中国煤炭报登出消息,原《中国煤矿文艺》更名为《阳光》出版发行了。解读《阳光》,发现它在原刊物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阳光品质与刚健的风格。它的文字更加亮丽,仿佛闪耀着光芒,能穿透读者的心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黑暗;它的彩页更加精美,每一幅图片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它在煤矿工人心中的分量也更加重要了,成为了大家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氧气。在时下办刊困难的情况下,它以行业文学质量与发行量独树一帜,作为矿工,向文为有《阳光》感到骄傲。作为基层煤矿小刊,向文自叹不如,唯有努力耕耘,以《星光》之热,在祖国边远的矿区发一点亮光,为煤矿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如同渺小的萤火虫,努力散发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在金鼎煤业矿区,《星光》它承载着独特的使命,虽然看似单薄,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宛如一只灵动的知更鸟,于改革的浪潮中敏锐地捕捉着春天的讯息,将那些令人振奋的变革之声传递给每一位矿区的读者。这本刊物始终聚焦于矿区生活,不遗余力地讴歌着英雄矿工们的拼搏奉献。那些在幽深矿井下挥洒汗水的身影,那些为了煤炭事业默默坚守的故事,都被《星光》以文字的形式一一记录。它用真挚的笔触,倾诉着人们对这多彩世界的深层思考,无论是工作中的感悟,还是生活里的点滴触动,都在刊物的字里行间流淌。凭借着对矿区文化的深耕细作,《星光》为丰富矿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在金鼎煤业矿区,乃至所在的金江市,它都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名气,成为了当地文化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星星。
  矿里有一位资深的高级工程师,他是《星光》的忠实读者。闲暇之余,他总会翻开这本刊物,沉浸在那些文字所构建的世界里。
  有一次,他放下手中的《星光》,感慨地说道:“要是《星光》能有大的题材拿来深入创作,再配上好的印刷条件把内容精美地呈现出来,那肯定够得上公开发行的水平,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矿区的风采。”然而,《星光》没有那些看似华丽的条件。它只是一如既往地坚守着立足矿区的初心,以业余自办的形式艰难前行。那黑白的封面,虽不夺目,却如同石榴子粒般,凝聚着众多作者的心血和热情。这些作者们,有的是一线的矿工,在结束一天的繁重工作后,借着微弱的灯光,将心中的故事和情感付诸笔端;有的是矿区的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刊物贡献着自己的才华。而刊物的读者们,同样对它痴迷不已,每一期的发行,都能在矿区引发小小的阅读热潮。尽管不断有作者的文章变成铅字发表,《星光》上的作品也不时登上一些报刊的版面专栏,但它从来不奢望哪一级的什么人给予多高的评价。
  对《星光》而言,每年的《星光》座谈会便是最珍贵的时刻。在座谈会上,各方人士及文友们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刊物热烈地讨论,时而慷慨激昂,为刊物的未来出谋划策;时而因观点的碰撞而脸红耳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