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星光》与《阳光》的交织岁月01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7 13:08:19 字数:3027
金秋时节,丹桂馥郁的芬芳如同一首轻柔的乐章,在空气中悠悠奏响,那丝丝缕缕的甜香,恰似岁月馈赠的温柔密语,诉说着时光的悠然与美好。
1999年10月30日,阳光洒在金鼎矿务局这片土地上,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阳光》编务暨煤矿文化工作会,正热烈地筹备着。当踏入矿务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江边的原煤仓和运煤飞斗,好似一座沉稳的堡垒,静静伫立在江水之畔。它庞大的身躯敦实厚重,灰白色的外壁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质朴的光泽。仓体上一道道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往无数个日夜的繁忙与坚守。
与原煤仓相伴的,是那滔滔不绝流淌着的江水。江水奔腾不息,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与原煤仓周围偶尔传来的机械运作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别样的交响曲。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细长的柳枝轻轻扫过地面,给这工业气息浓郁的画面添了几分柔和。
原煤仓旁,各种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辆辆卡车满载着乌黑发亮的煤炭,有序地驶向原煤仓。巨大的卸煤装置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大力士,精准而有力地将煤炭倾倒进仓内。仓顶,复杂的管道与机械装置相互交织,它们协同运作,将煤炭合理地分配、储存,为后续的运输与销售做好准备。
在这原煤仓的背后,是金鼎矿务局多年来不断发展变革的身影。也许是出于对生产效率的提升需求,也许是对资源合理调配的长远考量,井架的时代逐渐远去,而江边的原煤仓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煤矿生产的篇章,见证着这个特殊日子里《阳光》编务暨煤矿文化工作会的召开,也见证着金鼎矿务局在时代浪潮中的不断前行。
矿区内,一辆辆满载煤炭的卡车有序穿梭,车轮扬起的尘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宛如点点繁星。远处,堆积如山的煤炭在日光的轻抚下,反射出乌亮的光泽,那是矿工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这片土地的宝藏。矿区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此时正值秋季,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声细语,又像是在为这场文化盛会鼓掌欢迎。
当目光投向矿井深处,那里是矿工们挥洒汗水的战场。头戴安全帽、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矿工们,在狭窄的巷道中忙碌穿梭。他们的脸庞被煤灰涂抹得黝黑,唯有一双双眼睛闪烁着坚定与希望的光芒。电钻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巷道中不断回响,每一下都仿佛是他们与大地的对话。矿工们双手紧握工具,一下又一下地开凿着煤层,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他们的手臂因长期劳作而肌肉隆起,每一次挥动都充满了力量,那力量仿佛能穿透坚硬的岩石,将深埋地下的煤炭唤醒。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不断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收获的希望。
结束了一天的井下劳作,矿工们拖着疲惫却又满足的身躯回到地面。走进矿区的食堂,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一天辛劳后最温暖的慰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大口吃着饭菜,一边分享着当天井下的趣事,爽朗的笑声在食堂里回荡。虽然工作辛苦,但此刻的他们,脸上洋溢着朴实的快乐。饭后,矿工们有的回到宿舍,简单洗漱后,躺在床上休息,恢复着体力,为下一次的工作养精蓄锐;有的则来到矿区的活动中心,这里是他们放松身心的乐园。有人在乒乓球桌前挥汗如雨,小小的银球在桌面上快速穿梭,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击球声和叫好声;有人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翻阅着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着精神的养分;还有人聚在一起下棋,棋盘上的厮杀同样激烈,大家各显神通,为了胜利绞尽脑汁。
在这片充满工业气息与自然韵味交织的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会者们,怀揣着对煤矿文化的热忱与期待,似归巢的倦鸟急切奔赴温暖的巢穴一般,齐聚于此,共同擘画煤矿文化事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这场会议上,《星光》的诞生与成长,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赢得了中国煤矿文联的高度关注。
回溯到1998年4月,时任中国煤矿文联主席的梁东,偶然间翻开《星光》,那扑面而来的清新文风与真挚情感,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宛如在黑暗中寻得了一盏明灯。他诗兴大发,欣然吟出:“何处仙山映彩霞,南天怒放一枝花;苍茫瀛海光璀璨,夜夜繁星落我家。”这首诗,恰似对《星光》的深情礼赞,将其比作南天绽放的绚烂花朵,又似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照亮了煤矿文学的一方天地。随后,他郑重致信《中国煤矿文联通讯》和《阳光》编辑部,为这一在煤矿领域蓬勃兴起的“星光灿烂现象”高声叫好,那声音仿佛穿越时空的号角,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煤矿文学创作之中。
这十五年来,《星光》已然成为矿区文学青年融入火热生活的一片肥沃土壤,他们在这里播撒文学的种子,挥洒青春的激情,用文字编织着梦想的画卷。正因如此,《星光》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喜爱,逐渐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灵魂。
在十里坪煤矿,但凡稍有知名度的人士,大多与《星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在上面发表过饱含心血的作品,犹如在文学的天空中留下自己独特的轨迹;或是积极参与编务等活动,为《星光》的茁壮成长添砖加瓦。令人惊叹的是,在全国的广袤大地上,《星光》都拥有着一群如星星般闪耀的热心作者和读者。他们虽身处不同地域,却因《星光》这根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共同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自由翱翔。
《星光》的创作队伍也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寥寥十来人,如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如今的燎原之势,壮大到一百多人。作者的范围更是广泛,遍及矿区、市区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至云南、江苏等地,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热爱文学的人们紧紧网罗在一起。许多前来投稿的作者,即便明知《星光》没有稿酬,却依然满怀热忱地表示:“只为能在《星光》发表作品,这既是一种灵魂的交流,更是对这片文学热土坚定不移的支持。”
《星光》的作者群体丰富多彩,有奋战在井下一线的工人,他们用质朴的文字描绘着矿井下的艰辛与坚韧,那文字就像一把把锄头,开垦着生活的希望;也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人间的温暖与希望,恰似春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房;有忙碌于机关事务的干部,从工作的角度展现着煤矿发展的脉络,如同绘制精密的地图,为煤矿的前行指引方向;也有坚守在门房的守卫,在平凡的岗位上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宛如夜空中闪烁的微光,照亮了生活的细微之处。
曾有一位叫王大远的门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精心编写出了《煤矿安全三字经》。这篇凝聚着他智慧与心血的作品,在《星光》上发表后,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金鼎煤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源看到这篇“三字经”后,高度重视,当即批示把它作为安全教育学习材料在各矿推广。
一时间,这篇“三字经”如同一股春风,吹遍矿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大家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读物。后来,《四川工人日报》和《中国安全生产报》也纷纷刊登了这篇“三字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它的价值。为此,集团公司还对王大远进行了奖励,以表彰他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奖励恰似一颗闪耀的勋章,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抗击非典的那段艰难而又刻骨铭心的日子里,身为《星光》主编的向文,不顾个人安危,如同一员无畏的勇士,深入基层,积极采写了一篇反映矿区白衣天使与非典抗争的报告文学《考验》。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白衣天使们在疫情面前的勇敢与坚守,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击疫情防线,那身躯宛如巍峨的高山,阻挡着病毒的肆虐。文章刊登在《星光》上后,立刻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人们如饥似渴地争先传阅,一时间在矿区形成了“洛阳纸贵”的热烈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