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五十七章 玉磊之行03

第五十七章 玉磊之行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7 11:10:38      字数:3820

  那天参加玉垒诗社“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暨玉垒诗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嘉宾多达287人。有来自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十多个城市的诗人、文友、专家、教授,以及党政部门有关领导,四川省文联、作协领导,新闻记者,省市电视台嘉宾。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盛事。大会还专门拍摄了一个新闻纪录片,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在玉垒诗社的精心安排下,两天半的时间里,举办了玉垒诗社创刊十周年大型成果展板,展示了诗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作品;举办了文学座谈会,大家各抒己见,探讨文学的发展与未来;还组织了都江堰景点参观采风活动,让大家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汲取创作的灵感。原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高缨在会上感慨地说:“这是一次令人非常难忘的盛会,一个民间诗社能引起如此多的参与者,实在叫人感动,说明诗社工作做得好,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香港著名诗人晓帆先生也在会上发言:“玉垒诗社十年来做出了很多成绩,值得颂扬,特别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际,诗社的活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也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
  在庆祝大会上,陈道谟老先生还特别把他们向与会者做了介绍,说他们是来自金江市的三位年轻诗人。这简单的介绍,却让他们倍感荣幸,仿佛身上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当年谷泓喜还没有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只是在他们企业报上刊登过几首小诗。但陈道谟老先生的一番话语,对谷泓喜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希望。
  不久后,谷泓喜的诗歌《让青春在矿山上闪光》就被陈道谟老先生编辑在《玉垒诗刊》上。这对谷泓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也是他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那以后,谷泓喜不断加强学习,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学习不同的创作手法,不断磨砺自己的写作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谷泓喜已经有一百多篇(首)诗歌散文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他也先后加入了金江市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
  曾经那个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如今也成了矿区的一名“作家”,他的作品激励着更多的人热爱文学,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接下来几天的会议、采风、参观活动中,他们如海绵吸水一般,不断汲取着知识和灵感。他们先后认识了原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高缨,还有许伽、李华飞、尹在勤、杨然、索国光、柯愈勋、李永康、白峡、王重刚、张大成、吴治黎、王纯五、野谷、胡学冬、秦世昌、李成森、张鑫、谢维娜和香港诗人张诗剑、晓帆等人。每一次结识新的文学前辈,他们都激动不已,虚心向他们请教问题,聆听他们的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他们还请这些前辈签名留念,至今谷泓喜还小心翼翼地保留着那本留有他们签名的笔记本。这本笔记本,承载着他们的文学梦想,也见证了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与收获,成为了他们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在后来那几天丰富多彩的活动进程中,我有幸结识了诸多教育界与文学界的前辈。通过其他老师们绘声绘色且饱含敬意的介绍,我才得以深入了解到,眼前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先生陈道谟,于1919年出生在四川都江堰那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都江堰,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不仅有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更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才,陈道谟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中学时代的陈道谟,就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与非凡天赋。他有幸师从著名作家何其芳、丁易,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陈道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的养分。他每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他在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学业未能顺利完成,只留下肄业的遗憾。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他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脚步,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凭借着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年轻的陈道谟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大量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下诞生,并且频繁发表于《抗战文艺》等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刊物上。这些作品犹如一把把利刃,直刺敌人的心脏,又似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的人们。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和激昂的情感,反映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下人们的苦难与抗争,为抗战时期的文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1940年,那是一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陈道谟与谢宇衡、许伽、安旗、胡文嘉等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发起创办了在大后方卓有影响的抗战文艺刊物《挥戈文艺月刊》。陈道谟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担任了该刊物的主编。在担任主编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刊物的编辑工作中,从稿件的筛选、排版的设计,到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同时,他还在《成都晚报》上开设“诗与散文”专栏,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陈道谟以笔为武器,用文字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成为了20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大后方的一颗耀眼的青年作家之星。他出版的《眷春集》《诚实的歌唱》《留下星星点点》等作品,更是深受读者喜爱,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上世纪30年代末在成都创办《挥戈文艺》算起,陈老在文坛的征程已然走过了70多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笔耕不辍,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然而,陈老令人敬仰的功绩和影响远远不止于他的作品。提携和奖掖文坛新人,成为了陈老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追求,甚至可以说,这耗用了他一生的心血。
  早在他被关在牛棚中的那段艰难岁月里,陈道谟也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人的培养。他与都江堰的一批文学青年,如李永庚、马及时、谢心明等,结成了忘年之交。在那狭小昏暗的斗室中,陈道谟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挥戈文艺》,向这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展示它曾经的辉煌,讲述《挥戈文艺》在抗战中血与火的斗争故事。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锅炉房里,尽管环境嘈杂,条件艰苦,但陈道谟依然耐心地向他们传授组织文学社团和创办文学刊物的经验。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年轻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当年灌县才诞生了名噪一时的《萤》诗社和《萤》诗刊,一批新人才得以在文学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陈道谟先后担任中学、师范教师,他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反右”与“文革”的风暴无情地席卷而来,陈道谟也未能幸免,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相信乌云终会散去,光明必将到来。1980年,随着时代的进步,陈道谟终于迎来了平反的那一天,随后他选择了离休。
  1987年端午节,在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日子里,三杯清茶,三位清瘦的老人——陈道谟、刘襄遵、魏尚闻,以一种文化殉道者的形象,毅然决然地自办《玉垒》诗刊。那一天,阳光洒在他们沧桑却坚定的脸上,仿佛在为他们的勇气和执着点赞。弹指一挥间,岁月如白驹过隙般匆匆穿隙而过。
  这一时期,中国诗歌正经历着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和平淡的巨大转变。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中国许多正式的文学刊物都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举步维艰。然而,《玉垒》诗刊却在陈道谟等人的坚持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这座诗歌之山一直苍翠地挺拔着,成为了中国诗歌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正如著名诗人王尔碑所说:此“山”最秀,百鸟争鸣。跃于大后方诗坛的老诗人陈道谟,为了文学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离休后的他,本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样,悠闲地遛遛鸟、打打牌、听听戏,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是,文学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生命,深入了他的灵魂,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毫不夸张地说,《玉垒》是陈道谟先生拼着命扶着、推着、扛着、顶着、举着,一步步走过来的。在办刊的过程中,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寻找稿件,与作者沟通交流,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每一期《玉垒》诗刊的背后,都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玉垒》办刊期间,刊发诗歌作品上万件,这些作品风格各异,题材广泛,展现了中国诗歌的多样性和魅力。它团结了一大批海内外诗人,成为了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冰心、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马识途、沙鸥、流沙河等文学前辈们,都曾给予《玉垒》热忱的关心和大力的支持。他们的作品和鼓励,为《玉垒》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其在文学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玉垒》因其坚持时间最长,出版刊物最多,创作队伍最大而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诗歌社团,并在海外华文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声誉。它不仅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玉垒》成为了都江堰市的一块文化品牌,成为了承载都江堰市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载体。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都江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为都江堰市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7年11月30日上午11点58分,这位在文学领域奋斗了一生的陈道谟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陈道谟先生的一生,是为文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于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老年文学”新概念,创办了第一家老年文学作品发表与问题研讨阵地《老年文学》杂志。他积极为繁荣中国诗歌事业、培养诗歌新人的行为和精神,受到全国各地诗人的推崇与尊敬。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