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玉磊之行02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7 11:02:32 字数:3193
“牛主席也来送咱们了,你还让牛主席等你?你这个主编,架子可不小啊。”谷泓喜也跟着调侃。向文顿时满脸通红,尴尬得不知所措,心里暗暗责怪自己太粗心,连忙向牛主席解释:“对不起,牛主席,我来晚了。真不知道您也来了,实在不好意思。”
牛主席笑着摆摆手,和蔼地说:“没啥,我也是刚到。玉安和泓喜是跟你开玩笑的,别往心里去。”
听到这话,伍玉安和谷泓喜哈哈大笑起来,向文也跟着不好意思地笑了。
原来,今天一大早伍玉安就和小车班的司机小佟打好了招呼,让他晚上六点准时送他们去金江火车站。矿工会主席牛大宏得知伍玉安他们今晚要坐火车去成都开会,临近下班时,便喊上矿工会副主席叶伟志,两人一同来到小车班门前,为他们送行。此时正值办公楼下班的高峰期,从办公楼里涌出了许多人。有认识他们的,也有不太熟悉的。但不少人看到矿工会主席牛大宏和矿工会副主席叶伟志在,都纷纷主动上前打招呼。“牛主席,还不回家呀?这是要出门吗?”一位年轻的职工问道。
牛主席笑着回答:“不是,我是在送他们三个,他们要到成都去开会,代表咱们十里坪煤矿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座谈会。”
也有和伍玉安熟悉的人过来,和他热情地打招呼:“伍主任,又出差啦?一路顺风啊!”
不一会儿,矿小车班司机小佟把车稳稳地开到他们跟前。三人上了车,纷纷向牛大宏和叶伟志挥手告别。一路上,车辆平稳地行驶着,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他们挥手致意。向文望着窗外,思绪万千:“这次去成都,一定要全力以赴。我要结识更多的文学界朋友,学习他们办刊的经验,回来后把《星光》办得更出色,让它成为我们十里坪煤矿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顺利抵达了金江火车站。来到火车站,他们三人径直走向候车室,没有前往购票处。因为他们的火车票,矿里早已提前买好。这还多亏了伍玉安,当时他正好在办公室担任主任,给领导买车票本就是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之一,给自己和同事买两张火车票,不过是顺手的事。向文和谷泓喜还是满脸感激,客气又打趣地对伍玉安说道:“谢谢,你了伍主任,要不然,我们这卧铺票还真不好买呢。”三个人相视而笑,笑声在火车站的嘈杂声中格外爽朗,他们怀揣着期待,即将踏上这场意义非凡的旅程。
五月的金江,白昼格外漫长。明明已经七点多了,可外头依旧亮堂堂的,日光毫不吝啬地倾洒着。金江火车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满是南来北往的旅人。他们脚步匆匆,怀揣着各自的目的地与故事,在这小小的车站汇聚又分散。
车站小食店的老板们扯着嗓子,热情地招呼着生意:“来吃饭了,正宗的重庆饭店,味道巴适得很!”
一家川菜馆的老板,脸上堆满笑意,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毛巾,一边朝过往的旅客吆喝:“来这里,我们家的面条现擀现煮,筋道得很!”
旁边面馆的老板娘也不甘示弱,声音清脆响亮:“你们三位,来吃点吧,刚出锅的炒菜,热乎着呢!”
此起彼伏的招揽声,为这热闹的车站又添了几分烟火气。
伍玉安、向文和谷泓喜三人下了车,他们的火车是晚上八点十八分开。看了看时间,还早,况且晚饭还没吃,便决定找个地方先垫垫肚子。车上的行李他们没拿,伍玉安转身,一脸认真地嘱咐小车班司机小佟:“小佟,把车窗门锁好,可别出啥岔子。”
说完,又热情地招呼小佟:“一起去吃个饭吧,这么辛苦送我们过来。”他们走进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饭馆,点了几样家常菜。吃饭间,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即将开始的旅程。伍玉安时不时询问小佟工作上的情况,向文则饶有兴致地和谷泓喜探讨着诗歌创作的灵感。不一会儿,饭菜上桌,几人吃得津津有味,旅途的疲惫也在这热气腾腾的饭菜中渐渐消散。
吃完饭,三人从小佟车的后备箱把行李取来,和小佟挥手告别。伍玉安再次叮嘱小佟:“小佟,这段路不太好走,夜里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到家了给我回个信。”看着小佟的车缓缓驶向远方,尾灯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他们三人才提着行李,朝火车候车室走去。
上了火车,走进卧铺车厢,一股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感觉有些窒息。这趟火车不是空调车,热浪在狭小的空间里肆意弥漫。他们赶忙从行李中拿出随身携带的折叠扇,不停地扇着,试图驱散这恼人的热气。好在火车开动后,卧铺车顶上的吊扇也慢悠悠地转动起来,空气渐渐变得凉快一些,让人稍稍松了口气。
三个人都很兴奋,一路上交谈甚欢。火车在铁轨上疾驰,刚从一个幽深的山洞中呼啸而出,又迅速一头扎进另一个山洞。“咣当咣当”,车轮有节奏地撞击着铁轨,仿佛在演奏一首独特的交响曲。这时,向文眼睛一亮,兴致勃勃地向大家提议:“咱们就以今天的火车为题作诗吧,正好打发打发时间。”伍玉安和谷泓喜对视一眼,欣然应允。
“那我就先来了。桥连桥,洞连洞,桥洞相连。”向文率先开口,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山挨山,水通水,山水相依。”谷泓喜略一思索,便接了上来。
“车载人,人乘车,人车同在。”伍玉安也不甘示弱,说出了自己的对子。
“你这是什么对子呀,一点也不押韵。”向文笑着打趣伍玉安,几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同车的旅客见他们说得那么起劲,也被这份热情所感染,纷纷凑过来,参加他们的活动。一位年龄看起来快六十岁的旅客,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的,好奇地问道:“看来,你们都是作家呀?”
向文连忙摆手,谦逊地答道:“老先生你过奖了,我们就是几个文学爱好者,喜欢舞文弄墨罢了。”
“你们这是去哪里呀?”老先生又问道。
“我们是去成都都江堰,参加玉垒诗社‘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暨玉垒诗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向文耐心地解释道。
老先生一听,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高兴地说:“我也是去那里参加庆祝会的,我是从云南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大家瞬间感觉亲近了许多,仿佛多年的老友一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谈起创作体会。有人分享自己创作时的灵感来源,有人讲述遇到创作瓶颈时的苦恼,也有人交流着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技巧,欢声笑语回荡在小小的车厢里。
大家谈着谈着,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熄灯的时间。在列车乘务员的轻声劝说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爬上床,带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未来旅程的期待,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其实在他们来参加玉垒诗社为期三天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暨玉垒诗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之前的好多年,他们创办的《星光》就和玉垒诗社有了紧密的联系。总编辑向文和《玉垒诗刊》的主编陈道谟老先生时常有书信来往。
向文每次写信,都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满是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与敬意。他会详细地向陈道谟老先生介绍《星光》的办刊理念、近期发表的优秀作品,也会虚心请教在办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陈道谟老先生每次回信,都如同一位耐心的长辈,不仅对《星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还会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他们经常将精心排版印刷的《星光》邮寄给陈道谟老先生,同样,他们也经常收到陈道谟老先生寄来的散发着墨香的《玉垒诗刊》。
在办刊方面,他们得到了陈道谟老先生诸多的指点和帮助,这些帮助如同明灯,照亮了《星光》前行的道路。大约是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火车缓缓驶入成都站。他们下了火车,又马不停蹄地向都江堰赶去。一路上,他们透过车窗,欣赏着成都的城市风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中午时分,他们终于来到了都江堰。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岷江之水奔腾不息,滋润着这片土地。
他们一到都江堰,向文就带着他们急切地去找陈道谟老先生。当他们敲响陈道谟老先生家门时,老先生满脸笑容地打开门,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内。那时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陈道谟老先生。那年陈道谟老先生虽说已经是七十八岁的高龄了,但他精神矍铄,风采依旧。高高的个儿,宽宽的肩,头上戴一顶黑色的前进帽,显得格外精神。别看他已年过古稀,可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雄浑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力量。走路时却仍然步履矫健,那一对深陷的眼睛特别明亮,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让人感觉如沐春风。